第5章 长三角水景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一体化
如果说长三角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是对长三角水景资源中丰富的自然禀赋的开采,长三角近年来开始出现的大运河旅游热特别是大运河的申遗则主要是对长三角水景资源中深厚的人文底蕴的发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1]它全长1794km,北起通州,南至杭州,穿经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长三角区域内流经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和杭州,区段长度达450km。
表5.1 京杭大运河在长三角各城市段内长度 (单位:km)
河道的吸引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它们的宁静和动植物的丰度(Green &Tunstall,1992)。而河流环境相比较河流本身,经常可以供给人们更多的体验(Mosley,1989)。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的旅游目的地,在海外游客眼中,日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Helene,2007)。而在许多发达国家,遗产地被视为旅游中最具实际意义并发展最快的组分之一(Alzue,O’Leary &Morrison,1998;Herbert,2001)。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拉动了国内旅游需求增长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带来了遗产旅游兴趣的增加,也给遗产旅游带来了发展契机。所有类型的风景如果具有显著的普遍的价值,并满足一定的标准,都可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Fowler,2003)。因而,京杭大运河所具有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其申遗问题即成为全国热门话题。大运河申遗活动的推进,给长三角的运河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强烈的推动力。如果说长三角湿地公园热将给长三角旅游带来多个新的增长点的话,运河则将成为长三角旅游新的发展轴线。
外国学者马克和道格拉斯(Mark &Douglas,1996)通过游客问卷、访谈、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等方式,对新西兰西海岸世界遗产地的特征、开发、管理和需求模式进行了一对一的比较,得出了大众观光客是遗产旅游的主要客源,而非专家或热心者的结论。查尔斯和布鲁斯(Charles &Bruce,2001)对美国宾夕法尼亚西南代表区域文化和产业遗产的历史纪念地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评述了这一遗产旅游系统的经济影响。而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空间结构(陶伟,2002),经济学角度(郭立珍,2006;田喜洲,2007),旅游形象塑造(朱竑等,2005;肖静,2006),遗产利用规划保护(严国泰,2007;田喜洲,2007)等几个主题。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申报并要真正形成长三角重要的旅游发展轴,无疑需要其所连通的各个中心节点的协调作用。因而,大运河的申遗将带动长三角水景资源旅游开发的又一个重要趋势,即区域的一体化。
5.1 长三角运河旅游资源
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又屡遭战乱,但大运河最重要的运输功能在许多河段上可以说还依然如故。而这条已经流淌了两千多年的人工运河也同时给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依旧具有强大功能和富有生命力的川流不息的河流,与河体相连的古驳岸、古纤道、古桥梁、古码头、古水墩、古闸坝、古碑记,因河而建的老街、老店、古民居、古庙、古塔、古墓,以及因河而立的相应的官方的典章制度、因河而生的民间的习俗文化和轶事趣闻等。这些遗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最新一版《行动指南》中归结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的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指出它们表征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并代表了一定文化在时空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2]。
当然,由于时间的流逝,自然的侵蚀和历次动乱的人为破坏,大运河两千多年中所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的已不见踪影;特别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文化遗产保护而好大喜功的乱建设,也曾破坏和损害过古运河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无锡老城厢在围着古运河两边形成后,又在古运河两侧开挖了大量河道,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四通八达的城中水系。它以城中直河即古运河为主干河道,在东西两侧城厢边,有环城弧形的东、西里城河,直河与里城河之间又有多条横向河道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河道网络,城内到处小桥流水人家,岸边垂柳翠绿,河中船橹摇曳。据无锡县志记载,当时无锡城区及近城四周的主要桥梁有50余座,其中城内就有26座。桥型结构有单孔园拱石桥、多孔园拱石桥、石梁桥、石墩木面桥等。但在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建设中,河道填塞殆尽,桥梁全部拆毁,以致当年曾有过的利津桥、胡桥、盛巷桥、三凤桥、斜桥、风光桥、南市桥等,而今只能到当地街巷名和人们的记忆中去寻找[3]。
但所幸的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目前看来,在长三角地区大运河留下的文化遗产仍然具有很高的丰度。
例如,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这段运河中,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km,是著名的“扬州三湾”,沿岸有与宗教相关和反映文化交流的汉时的琼花观、全国四大名刹之一的隋代的高旻寺、宋代的普哈丁墓园、清代的天主教堂以及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起航地文峰塔、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有反映古代水利建设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还有扬州盐商住宅群落个园和汪氏小苑等。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将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4]。
常州与无锡相似,老城厢内许多原来运河或运河水系的桥都在城市建设中被拆毁,但城区运河边仍有苏东坡来常州时泊舟登岸的舣舟亭、乾隆皇帝登舟的御码头,《红楼梦》中提到的宝玉登船出家处的毗陵驿旧址,并有瞿秋白诞生地、刘国钧故居、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等17处名人故居等诸多明清建筑。常州的东门运河边的水门桥堍,至今还保留着民间集市上“三”的节俗。每月农历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四乡八邑的农工商贩汇集交易,从那些城市里早已绝迹的铁木竹手工制品到时尚的卡通电子玩具,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民间艺人也带着常州道情、无锡滩簧、丹阳“郎当调”前来设摊助兴,常常把运河边上的牌楼弄挤得水泄不通[5]。
无锡虽然城厢内的桥梁被悉数拆毁,但城厢外南门古运河上尚存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古石拱桥清名桥。城区内古运河上的其他明清桥梁仍有数座,还有晚清和民国年间因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而兴建的桥梁,这些桥梁虽不及明清桥梁之古朴,但其形式、结构、材料等都代表了一定时期的建桥技术和桥梁风格,仍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区河道中,还有3个著名的古水墩:文天祥被俘北解在此过夜的黄埠墩、传说范蠡西施在此驻足的仙蠡墩和曾建有纪念何五路等36名抗倭义士的西水仙庙的西水墩[6]。
京杭运河流经嘉兴,在嘉兴城边发生分流,支流秀水绕城后再与主流交汇,两流之间和其两侧,小河、长街、狭弄、廊棚,交织出一片水乡风光。沿运河还有因明代迎神赛会设祭坛而得名的得坛弄,以“其水抱月,弯曲如月”的得月河埭,古战场遗址饮马河等,均保持原貌。还有宋代词人朱敦儒避居地和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故居等著名民居[7]。
总之,今天长三角的大运河,不仅仍然保留着往昔的航运功能并增添了新的功能,又仍然透现着浓烈的历史文化风采,显示着水景观和人文风韵、世俗画卷的历史性结合。
在长三角地区,保留着过去的航运功能并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还有与京杭大运河相接的浙东古运河即杭甬运河。这条我国有史记载的先秦古运河,“至今仍然水清水平,百里无波,舟行栉比,樯橹相连”;“所经之处,都是青山绿水的鱼米之乡,古桥古镇密布”。有的学者评述,“绍兴的古运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散发着特殊的魅力,其沿河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而且至今还是一幅活着的古韵悠悠的巨大画卷。”这幅画卷中颇具丰度的文化遗产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去发掘并加以保护的[8]。
5.2 长三角运河旅游开发的进程
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具的重要价值,也许可以说是由于运河旅游的开启而得到人们重视的。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一批批国外游客跨进了长三角的土地,古运河之旅便开始成了国外游客在长三角旅游的选择之一。当时苏锡常之间的古运河之旅曾是京杭大运河中最为繁忙的,尽管运河两岸景点不多,但传统的船运方式和水上人家的生活还是引起了许多国外游客浓厚的兴趣。游船之上,举目所见,是往来穿梭的船队,赤着脚、蹲在甲板上喝粥的船夫,为了方便劳作而将孩子绑在船上的船娘,养在船上看到陌生船只就猛叫一阵的狗。船只驶进市区后,可以看到水岸人家在运河边淘米的、洗菜的,还有在码头上刷马桶的。这些江南水乡的世俗生活画面,常常引得外国游客从船头跑到船尾[9]。
但好景不长,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由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排污量日益增加、化肥、农药用量增多、河道清淤极少和环境治理不力等原因,长三角地区的河流水质变差,污染日益严重,大运河中昔日划桨摇橹背纤的人工船也都换成挂浆燃油的机动船;由于运输量的增加,小功率的、小吨位的船舶也换成大马力、大吨位的船舶,因而也有了船舶燃油泄漏的污染。这种情况正如有人所说:“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80年代变差,用来洗拖把都嫌脏”,特别是近城市的河段,由于城市污水的排放,运河的污染格外严重。因而到90年代后,刚开展起来的运河旅游在长三角的城市便很快跌入低谷。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市刚开展运河旅游时,没有游船曾向其他城市租借,到80年代末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游船“龙城”号,但曾几何时?“龙城”号现在已改成了水上餐厅[10]。
看来我们在环境问题上仍然是重蹈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反面的教训,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许多城市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山青山”的口号。而城市河流污染的问题又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问题,曾有人说,杭州也有过水污染的痛苦时期,以前最怕暴雨,河水下泻,有几年,市里光赔给余杭县的死鱼和农业损失就高达200万,最令人汗颜的是,运河游客说,闻到臭气杭州到[11]。因而对河流污染的治理也成为许多城市工作的重点。如上海对苏州河的治理,南京对秦淮河的治理。杭州市则从1993年开始,在治理水污染上花大力气,用了8年时间,在2001年6月全面建成了运河截污工程,基本消灭了黑臭现象,运河生态得到好转。随着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运河的水质有了一定好转,运河旅游也重新获得生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都逐步开展起来[12]。例如,在无锡就有从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的长约6km的古运河游,每逢双休日、节假日,都有定班船游览[13]。
运河旅游的马鞍形起落变化,让人们既感受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又再次感察到运河所蕴含的巨大文化魅力和保护这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如何保护这一“国之瑰宝”和“城之命脉”?如何更好地显示它巨大的文化魅力?许多有识之士从申遗的高度把这一问题提到了广大公众面前和政府工作的日程上。
5.3 长三角运河旅游开发的契机
5.3.1 大运河的申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带来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在长三角地区,苏州园林、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陵的一部分)和昆曲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都获得成功,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也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项目之中。因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运河沿线城市也开始酝酿大运河的申遗。如早在2002年,杭州市就把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提出了通过这项工程要实现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的三大目标[14]。在此前后,扬州和其他一些运河沿线城市也提出了同样的运河申遗的城市建设目标。随着这样的目标提出,相应的研究、论证、调查、造势也陆续展开。如杭州、聊城、济宁等城市都多次举行中国古运河文化研讨会,并先后举办“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杭州还率先筹建起中国古运河博物馆,而淮安等城市也都纷纷打出“运河城”的旗号。
这种运河申遗的热情,在最近两年则达到高潮。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城市规划建筑专家郑孝燮,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和建筑工艺美术专家朱炳仁联名致信给京杭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市长,呼吁加快京杭大运河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工作进程,通过“申遗”,加强运河保护,并建设起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与自然景观带。同年,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15]。2007年,在扬州举行了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通过了《世界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扬州宣言》。该宣言强调运河凝结着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沟通了城市间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是前人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运河城市文明的摇篮,是密切友谊与合作的纽带。同时它承诺将尽一切可能,把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运河,促进运河与城市和谐发展,作为神圣使命和永恒目标,不遗余力地推进运河人文与生态保护,致力于运河的科学永续利用;保护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持每座运河城市文化的完整性、独特性、连续性[16]。
在京杭大运河的申遗问题被摆上桌面时,杭甬运河的申遗也被同时列入议程,这或许既利于增加申遗的分量,又便于实行“一揽子”保护和建立长三角的第二条通海水道。许多著名专家都纷纷提出,绍兴应与宁波等地一起,将古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范畴。2008年6月29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在浙江考察运河申遗工作时也提出,杭甬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中的经典,应尽快将其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畴,以便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7]。
目前国务院已将京杭大运河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杭甬运河在内的大运河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此还成立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
大运河是准备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申报的,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由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线性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多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其重要表现形式,大多代表了人类的运动路线,并体现着地区文化的发展历程[18]。我国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都是比较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有人评述说,京杭大运河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历史上粮运、商旅、军配、灌溉的重要通道,是贯穿南北的中华民族的大血脉,也形成了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罕见的大型线性文化或文化遗产廊道[19]。
大运河申遗问题提出后,很快成为全国性的热门话题,许多人给予了积极支持,有的学者说:大运河论长度,比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论历史,最早开凿时间比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早2000多年;论文化,大运河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此外,大运河还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与众多历史事件、文学艺术作品、民俗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样是古代水利工程,意大利罗马城内古罗马时代的水道和西班牙塞哥维亚的罗马大渡槽等,均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因而,大运河是完全具备申遗素质的。
但有的学者担心,运河部分区段因为历史原因而断流,目前正遭到新城区和农田蚕食;与之密切关联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地方文化也在日益消失。这些都可能会给申遗带来一定影响[21]。另外,是以大运河申报好还是以京杭大运河好?是在保护的名义下让它景观化好还是让它“原汁原味”的零保护好?这些问题都还难以确定。
不管在大运河申报中还存在多少不确定的因素,无疑的是,大运河申遗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对大运河这一宝贵的水景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也有力地促进了保护这一资源和遗产的实际工作。
5.3.2 长三角大运河的增道和升级
在大运河申遗的话题从酝酿到提出到获得人们广泛议论的同时,长三角各城市也都在从实际行动的角度解决大运河的保护问题,而其中最重大的行动,便是努力缓解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压力,建设一条水上高速公路。
大运河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水质问题,二是承运能力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加强,不少城市运河水质有一定好转,因此大运河承运负载太重的问题,便成为一些长三角城市急于解决的主要矛盾。
目前长三角大运河的航道中,山东段建成三级航道(1000t级),苏北段基本上为二级航道(2000t级),苏南段与浙江大部分河段达四级航道标准(500t级)[22]。由于近年来水运量迅猛增长、船舶日趋大型化,通航密度越来越大,很多河段都存在航道等级偏低的问题,船舶拥堵事件频发。特别是市区运河段,一般河道都相对狭窄,又无法拓宽,一直是制约运河运输的瓶颈;同时,航行带来的噪音和水域污染也对市区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如运河浙江段,担负着浙北地区煤炭、矿建材料、非金属矿石等大宗物资的运输任务,但近年来日益不堪重负,特别是杭州市区塘栖段,长15km,仅为五级航道(300t级),一河段上还有一座广济桥,是大运河上目前唯一的一座七孔古石拱桥。由于大吨位船舶越来越多,加之航行拥挤,船只经过桥孔时常易与桥体相撞,因而也严重威胁着古桥的安全。为保护古桥和疏解航道压力,1996年,杭州政府投入7000多万元,开挖了一条四级新航道,通航能力升为500t级。但由于新航道比老航道长0.8km,很多船舶却不愿绕远路[23]。
2002年,杭州提出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积极推进运河功能调整,摒弃运河排污功能,弱化运河水利、航运功能,强化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功能,把运河(杭州段)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24]。为弱化运河航运功能而加强其生态、旅游功能,2004年9月,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广济桥航段正式实施封航,使过往船只绕开广济桥改走新开航道。同时,杭州市进一步提出了进行运河第二通道建设的设想,计划另辟一条运河通道(自钱塘江八堡附近,经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区、桐乡市、海宁市和德清县)接通京杭大运河,全长40km,按1000t级的三级航道标准改造建设,使大型船舶彻底分流,既解决了航道拥塞问题,也有利于运河保护[25]。
在京杭运河南端点的杭州计划开辟出达三级航道的第二通道时,嘉兴段82.1km长的运河也计划从四级航道整治、升级为三级航道,据2008年7月媒体报道,京杭运河浙江段即包括杭州段和嘉兴段总长122.1km的航道整治项目已获准开展前期工作。其中,从杭州钱塘江八堡到余杭博陆为新辟第二通道,全长26km。工程完工后,整个航道通过能力将从500吨级船舶提高到1000吨级船舶。工程总投资约95亿元,预计在2011年竣工[26]。
京杭运河的苏南段的常州,也开辟了运河的第二通道,实施了运河的南移改线工程,由江苏省和常州市联合投资近30亿元,2004年12月动工,于2008年1月17日竣工通航。改线工程全长26.1km,按三级航道标准实施,建成的航道口宽达90m,底宽达60m,实际水深3.3m,最小水深3.2m,可通行1000t级船舶,河上架设桥梁11座,沿岸新增绿化带120hm2,并兴建了两处年吞吐量达1200万t的港区和物流园区,还同步建设了综合性航道服务区、航道监控与搜救中心[27]。
其他城市段的苏南运河,也都在实施“四改三”工程,苏南段按三级航道标准整治航道里程共为189km,估算投资将达85亿元[28]。
运河的扬州段在进行“三改二”的工程,将扬州境内44.7km的三级航道升格为二级航道,以增强运河的通过能力。同时,由于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为保护水源,确保输送水体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据扬州市环保局的统计显示,2002年以来,扬州市先后退批了100多个重污染项目。同时,对流经市区的13km运河的整治,除航道标准提高外,还提出保留运河原有生态景观和注重生态效益的要求。经过改造的驳岸由低到高分为三层,最接近河道的一层种上柳树和扒根草。有的驳岸斜坡采用花砖拼接留出空隙,填上泥土后种上草。这样不仅美观,也让人有亲水的感觉。由于这段京杭运河也属行洪水道,汛期时水面会提高近两米,临水的水柳此时可成为过往船只的航标,同时种树种草、能防止水土流失,能对水体起到自然净化的作用[29]。
经过整治后的长三角地区京杭运河全航道的通航能力达到1000t级。1艘1000t级的运输船,相当于100辆10t的运输货车,100辆10t的货车需要200个司乘人员,而1艘1000t的货船只需5名船工。100辆货车的燃油成本,跟1艘货船的燃油成本相比,后者更是省了几十倍。另外,每公里高速公路的造价相当于3km运河的造价,而高速公路的维护成本又远远高于水路的维护[30]。理论上,水运成本仅为公路运输成本的几分之一,同时还更为环保。因而,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城市为运河保护而进行的水道整治,等于为长三角建设了一条水上高速公路,它对长三角的持续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在京杭大运河进行航道整治时,杭甬运河的改造也在进行。改造后的杭甬运河,通航能力将从40t级上升至500t级,全长240km,将沟通浙东航道网和京杭运河。按计划于2007年就全线贯通。杭甬运河的改造,使杭州、绍兴等城市获得了便捷的通海水道,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据估算,仅杭州每年可因其节省货物运输成本30亿元[31]。
5.3.3 旅游联合
大运河的申遗和为运河保护而进行的运河航道整治,特别是一些城市的运河二通道建设,给长三角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正如有些旅游投资者所直白的,这么长的水路,货船不再进来,正是发展运河水上游以及私家游艇的机会。
因而许多旅游从业人士都非常“看好”运河旅游,把它与英国的泰晤士河、法国的塞纳河、埃及的尼罗河相比;认为它是最符合今后休闲度假趋势的。许多眼光独到的市民也从大运河建设中看到投资的商机,杭州发行的2亿元大运河建设信托计划,刚推出就被180余位市民认购一空,每位投资者平均认购资金达110万元。
为了抓住这一契机,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沿线18城市发布《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后不久,2006年9月,运河沿线的北京、沧州、德州、济宁、淮安、镇江、无锡、嘉兴、杭州等17个城市旅游局长和部分旅游企业负责人就聚会江苏淮安,提出要联手打造运河沿线城市精品旅游区域和品牌[32]。杭州在2002年就提出要把运河(杭州段)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通过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使运河(杭州段)成为“水清可游、景美可赏、岸绿可憩、文润可品”的绿色生态带和旅游景观带,与西湖、西溪一起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33]。近年内又作出具体规划:通过整修和建设,形成运河两岸各10km长,包括西湖文化广场、运河文化广场、艮山公园、青莎公园、北星公园以及艮山门埠等“六埠”、拱宸桥等“十五桥”的系列景观的景观带。为推动运河旅游,杭州市正在积极策划新的运河线路,使游客可以从杭州城西的西溪湿地乘船,经过五常港和余杭塘河进入京杭大运河,而后沿运河通往钱塘江,这样既品味了湿地野趣,又欣赏了运河胜景和都市风光。同时,还筹划复原一批漕舫船作为游船,以重现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江”的古风貌。不同于绍兴的乌篷船,也不同于西湖上的“划儿船”,这种漕舫船体型肥短,载重量大,因而更适合运河运输。2008年4月已最终确立船型方案并投入生产,按计划9月底游船在运河试水,国庆旅游黄金周就可投入使用。并且计划开通水上巴士作为陆上公共交通的补充,这样,不仅可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也更利于环境保护。届时,杭州市民上下班和日常出行就可选择悠适一些的水路[34]。
常州市提出要把运河打造成“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并于2007年公布了《常州古运河——关河旅游专项规划》,计划在实施运河南移工程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老运河的景观、文化等功能,保护运河沿岸文物古迹,通过运河将沿河两岸的17处明清名人故居建筑和常州各文化段落串联起来;同时在今后3~5年内,到2010年,在运河两岸建设运河公园、运河文化展示馆、运河民俗馆、水运设施展示长廊、工业展示馆、纺织展示馆,艺术家工作坊、创意产业园区、服饰原创街、运河商会中心和运河美食城等景点设施,以体现常州的市井文化,浓缩常州民族工商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形成运河休闲旅游带。2008年3月16日,京杭运河常州南移新航段正式通航,穿城而过的老运河实施全面禁航,开始进行沿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景观化改造,以建设成一条旅游线路[35]。
扬州市旅游局也推出了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设想与规划。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km,沿岸有几十个景点,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这线路可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就可与扬州市已经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同时,有人建议,结合扬州古运河游览线,近期内还应尽快推出瓜洲古渡风景区[36]。
杭甬运河沿线的绍兴也在古运河的旅游开发包括河流整治、历史街区建设及古镇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绍兴古运河中的运河园已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7]。
5.4 大运河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
5.4.1 大运河治污的紧迫性与太湖治污的启示
2007年3月,全国政协组织有关专家专门讨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问题,会上有关专家强调,如果要利用大运河故道整修进行南水北调,一定要先治污。虽然东线南水北调是施工条件最好的一条调水线路,但工程以外最棘手的难题就是沿线水污染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治理东线污染,调水会成为调污。北方一些缺水城市表示不要东线水,就是怕一江污水向北流,加重北方海河流域水污染问题[38]。当年9月,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市长论坛上,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祁正卫也提出,京杭大运河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中国南北长距离的优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必须着力治理大运河的污染问题,维护运河的生命健康[39]。
人们对南水北调水质问题的担心,与长三角地区面临的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是分不开的。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8个大中城市的环太湖流域,一方面是全国经济最发达、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它以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但同时其各种污水排放量已高达50亿t/年,超过全国的10%(刘春生,2002)。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2001—2005年:太湖水富营养程度不断上升,2001年富营养的水域占太湖总面积的70.7%,2004年营养占77%,2005年则达86.8%。根据2001年上海市水资源公报,全市16条主要骨干河道中Ⅱ类水河长只占5.7%;Ⅲ类水河长占7.1%;Ⅳ类水河长占37.2%;Ⅴ类水和劣于Ⅴ类水河长分别占37.3%和12.7%,两者合起来恰好是50%。而2003年,Ⅴ类水和劣于Ⅴ类水河长分别占14.3%和55.7%,两者合起来占70%。大运河沿线城市无锡本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但由于多年来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一度时间市区70%以上的河道水质都劣于5类[40]。而整个太湖流域河网中Ⅳ类及劣于Ⅳ类水质河段长度达80%以上(刘春生,2002),2007年5、6月间,太湖蓝藻又再度爆发。据当时有关记录,湖水中氮超过10mg/L,即超过Ⅴ类水标准的(≤2.0mg/L)4倍以上;磷则超过0.4mg/L,即超过Ⅴ类水标准(湖库≤0.2mg/L)1倍以上。而太湖又正连着大运河[41]。
长三角地区河湖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十几年,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大中型畜牧场都逐年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也不断增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大量的猪、牛、鸡、鸭粪和大量化肥农药污染随雨水、冲洗水渗入河流湿地,大大超过了河道流水体的自净能力,造成河道水质下降。河床中有机质逐年沉淀,而近20年来河道中罱泥积肥已告绝迹,以致河道淤积率加快,有机质在河道中沉积而得不到清除而日益过度。同时,随着航运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河流中的运输船只日益大型化,不仅造成水上航道堵塞,而且时常搅拌河底河泥泛起,同时,船上生活垃圾管理不善,垃圾倾入河道现象屡见不鲜(张福春,2002)。据河海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的调查,2004年,苏北运河上船舶日均产生垃圾101.7t,油废水5373kg。即使其中三成被直接排入运河,也会带来严重的水污染[42]。而2007年6月记者报道,在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目之所及,河道垃圾遍布,污浊难闻,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43]。
显然,无论是大运河的东线调水,还是大运河的申遗与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问题首先在于沿线水污染的治理。如何治理大运河沿线的水污染?从技术上讲,沿线进行截污处理完全是必要的。但不少学者都认为,仅仅依靠工程截污,大运河污染问题仍难以有效解决,有必要吸取太湖治污的经验教训,在加强截污的同时,采取新的举措。
太湖的大规模治污已历17年,从1991年起,国家便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10余年间投资逾百亿,国务院有关部委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太湖水污染治理运动,特别是1998年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即在1998年底,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其中江苏770家,浙江257家,上海18家)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1998年12月31日23时在1999年元旦钟声敲响前,“零点行动”宣布“基本实现阶段性的治理目标”。但进入21世纪后,监测结果却表明太湖水质恶化程度并没有得到遏制。蓝藻每年暴发范围逐渐扩大,到2007年5、6月间更是引发了无锡的水危机。1周时间内,人们用纯净水洗口、洗手、洗脸,做饭甚至洗澡。以致许多媒体惊呼:“太湖病了”无锡电视台则播出一条广告:汽车脏了,我们用水洗;马路脏了,我们用水洗;可是水脏了,我们用什么洗呢?
5.4.2 运河污染治理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水脏了,如何洗?在大运河治污中,许多学者鉴于太湖治污的教训,都认为必须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使大运河自身能具有强大的自净化机制。为此就需要充分利用河流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常用的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生物膜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河道内人工曝所复氧技术、生态护坡技术等。
针对在大运河的治污中如何应用这些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有的学者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宽河床、双水道、级级造滩、湿地过水”和“湖泊清淤、集中回填造陆、人工湿地循环净化”的方案。宽河床,即比原有河床宽50~100m,高1m至数米不等,形成造滩建湿地河床,在提水泵站出口处引部分流量(1/3左右),进入造滩湿地河床,这部分水便是“湿地过水”,最后流回主河床。沿线湿地以芦苇为主,河床过水道两侧则以沼泽林为主[44]。
在这方面,国外有关经验也值得借鉴。瑞士规定在河流整治的各种方法中应采用生物材料方法(植物)到混合方法(植物与木材或石料合用)再到刚性材料方法(木材、石料、砼)的优先级顺序。日本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提倡尊重自然的多样性;保障和创造满足良好的水循环;形成水网和绿网以避免生态体系互相隔离;利用自然石料和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来实现河流整治,在河岸的高水位淹没处增加绿化以保障生息环境;在整治洪涝灾害频发的河道时,在河道两侧增加大量湿地作为蓄洪区[45]。这些都是在大运河污染治理中可以采纳和利用的。
因而,在长三角大运河污染治理的生物—生态技术的应用上,在城区运河段,因为河岸原本坡度较陡甚至多是直立型硬质河岸,可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植被覆盖”的生态护岸与河床生物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改造护岸或恢复护岸历史原貌的同时,选择适当河段在两侧底部放置卵石,或其他具有吸污性和能够形成吸污生物膜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在郊野运河段,则可采用植物护岸与边坡或岸侧人工湿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长三角地区大运河两侧有许多小型湖泊湿地,有的与大运河本来就有水路相通,可以结合湿地公园建设,利用其中某些湖泊作为运河过水湿地,利用水泵把运河水从某一点导入这种岸侧湿地,然后再让经湿地净化处理的运河水从另一点排入运河。
河道内水体人工曝气复氧技术虽是一种有效的河流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但由于世界文化遗产要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而可用于小型的岸侧湿地中,在运河河道内则一般不宜采用。
近年来,扬州市在古运河治理中也充分注意应用了生物—生态技术。在运河修复中,扬州市根据航道断面差异,共采取了13种生态驳岸施工方案;对航道两侧天然的芦苇荡也没有清除,而是在确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经过“裁减”保留,使其成为河道中的景观。同时,在驳岸底端留下很多大大小小的洞眼,为鱼和水生动物保留下活动的空间[46]。
5.4.3 运河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社会工程技术
运河污染治理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因而不只需要生物生态技术,还需要社会工程技术。太湖治污16年后仍然出现蓝藻危机说明:不能仅仅依靠工业截污,还需要依靠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增强其自身的水净化能力;治污没有技术的创新不行,没有制度的创新也不行。例如,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体制,太湖治污一直存在责任不清的问题,例如,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主要是由江、浙、沪三省(市)按块负责,但缺乏一个流域的日常监督机构。城市供水、排水、排污、水质的管理,分属城建、公用事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多头管水,最后却无人对水负责。上游排污,下游受难,尚无污染权转移的解决办法,缺少利益协调部门,可谓治污模式模糊[47]。有鉴于此,在运河污染治理中,必须注重综合治理和制度创新,从社会工程技术的角度解决治污中所涉及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的莱茵河河水还清工程,就是综合治理的典范。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德国政府工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两手抓,凡是有居民点的地方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并重视物资再生、土地复垦和循环经济,采取了垃圾分类袋装集中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等措施,政府、院校的公文大都使用再生纸,对鲁尔区原来堆积如山、成为公害的煤矸石,也改造成铺草植树的人造假山。由于加强综合性治理,河流污染的面源得到根本控制[48]。
南京市2002—2005年间对秦淮河的治理则在制度创新上提供了一定的经验。2002年,南京市政府决心治理秦淮河污染,针对原来管理上各自为政的问题,授权成立了集投融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为一体的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有关工程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和项目委托制,从而打破条块壁垒,节省了工程费用,也保证了质量和进度。针对所需30亿元治污费用和以后每年2800万元的管理经费,南京市政府采取则3项措施:一是拿出搬迁后整理出来的200hm2土地挂牌出让后的增值部分;二是从污水处理费中每立方米提取0.15元资金、期限20年,以此两项作担保向银行贷款,筹措建设资金。三是将外秦淮河旅游、广告特许经营权赋予项目投资公司,作为后期运行管理的经费来源[49]。由于制度创新和措施得力,在三年时间内,如愿完成了秦淮河治理目标,使秦淮河重新呈现出清丽的面貌。借鉴国内外在河流治污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社会工程技术角度看,在大运河污染治理中要注重抓好三个方面:
1)加强综合治理与建立环境问责制
大运河流经长三角的众多城镇、两岸的农田数十万公顷,沿途企业也难计其数,由于水的流动性,任何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对运河水的影响都会导致污染的扩散;因此,从治本出发,需要像德国政府治理莱茵河那样,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同时抓。目前,长三角突出的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太大,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过40%。因此必须继续加大治污工作的力度,通过有关制度促进企业减少排污,同时则要提高沿线各城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能力,例如,必须全面治理沿运河的污染企业,坚决关停沿运河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电镀企业;对沿运河城市的供排水实行清污分流,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达标排放。必须提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提高污水的纳管率和处理率,并不断提高处理尾水的水质标准[50]。此外,新建的下水道系统应尽可能采取雨、污分流制,对现有的合流制系统要逐步加以改造。
在沿线治污,尽可能减少运河外部污染的同时,还应注意减少运河内部的污染,主要是航船污染。许多发达国家对船舶排污要求都十分严格,船上必须配有污水舱,所有污水排入舱内,靠岸时送往污水处理厂,船上垃圾分类回收。扬州曾有一条散装货轮行至日本境内,因船上处理油废水的油水分离器损坏而被日方滞留,并被处以20万元罚款。船主紧急从扬州空运买回需更换的配件,把油水分离器修好后才获准重新开航。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已积极付诸行动。2005年年底,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污染综合整治项目正式确定。省交通厅筹资2800多万元,在运河江苏段依托现有的固定加油站点建设船舶油废水回收站43个,其中一级站13个,二级站30个,总处理能力41t/h;依托船闸上下游远调站,辅以部分港口,建设船舶垃圾收集站21个(一级站7个,二级站14个),总处理能力每天112t[51]。
要加强综合治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改革现行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改变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中的唯GDP观念,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使地方领导干部真正确立注重环境保护的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才能使加强综合治理成为地方政府坚持不懈的施政措施。
2)推进运河保护与治污的区域一体化
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一直由各地水运局或交通局分段管理,但其必然结果是只注意“黄金水道”、经济效益和内河货运量的增长与否,而不重视环境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目前,大运河沿线各市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运河各地的保护措施,如自成体系、如杭州市从2005年开始每年投入1.4亿元用于运河综合保护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到2010年,把运河倾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生态河、文化河、景观河,并使其水质达到IV类水体的指标[52]。无锡在水利建设规划中,计划用两年时间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城区26条河道和88条河浜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河道清淤、整修护岸及贴面、新建护栏、建设生态景观绿地等一系列措施,达到消除水体黑臭现象,改善水环境,沟通水系,绿化美化的目的[53]。但从整个长三角来看,却各自为政,缺乏一体化规划,正如有的学者所批评的,如今各地政府都在大谈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很少有人谈到长三角生态建设一体化,殊不知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规划和建设一体化的基础上,不能各自为政[54]。
因为长三角的水系特别是运河水系全都相通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污俱污”;所以大运河治污中必须注重区域一体化,必须要求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在区域一
体化和多方面合作治理河流污染上,美国Rouge河道走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美国密歇根东南部的Rouge河曾是该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为了治理污染,1999年成立了Rouge河流区域俱乐部,成员既有政府部门,又有著名企业与科教机构,该俱乐部曾被底特律自由快报(1999年12月5日)誉为“政府和私有企业为恢复受伤河流及其周边地区最完美的组合。”在该俱乐部的规划和协调下,实施了拆除河道部分混凝土构作而恢复自然河岸的计划,并在6个社区实行了污水分流,在8个社区建造了10个污水处理池,同时制订了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经3年努力。2002年,Rouge河在干旱季节的溶氧量为5mg/L,达到了州标准(美国用作公共水源的地表水标准4mg/L(月均))[55]。而2006年年底,联合国国际湖泊环委会专家哈里曾应无锡市要求作《太湖水环境状况及水质修复评估报告》,其中曾提出,建立流域领导机构至关重要,这个领导机构必须是官方机构,要由环保、水利、建设、农林等相关部门组成,这便于通盘考虑整个流域水环境修复管理措施的制订[56]。因此,长三角运河沿岸的城市间有必要成立一定的协调性组织,统一规划和协调各城市在治理运河污染方面的工作,推进运河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区域一体化。
3)推进制度创新与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要推进运河治污和保护的区域一体化,不仅需要相应的组织措施,还需要依靠相应的制度措施和环境经济政策,依靠制度约束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和一定的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面相互协同、均衡的合力,结合行政与市场的力量,来遏制运河污染恶化的趋势,加强对运河的保护。
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是运河污染的主要的点源。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治理污染中常常容易成为一种负面的力量。例如,在太湖治污的零点行动以后,1999年1月2日《科技日报》一篇报道中就曾列出一些疑点,认为部分重点排污单位尚存在偷排污染物现象;一些排污大户尚未列入监测对象等[57]。这充分反映出企业的某些自利性行为与社会利益可能出现的冲突。由于运河运输之便,长三角运河两侧有着众多企业,要求这些企业减少污染,树立公益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讲究企业道德,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在企业自利化的博弈行为面前,绝不能完全信赖企业道德,也无法杜绝企业逃避承负外在成本责任的“搭便车”行为;必须充分依靠某种制度的力量,把企业的自利行为导向维护环境、维护生态的共同行动中;以达致获得双赢的纳什均衡。
美国在治理污染中就是依靠一种完整的制度体系来达成这一目的的,这种制度体系主要包括4方面的制度:一是污染物排放限制制度,即规定对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制。这种限制包括联邦环保局颁布的对各种特种类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以及对水体水质标准的要求。二是排污权交易制度,即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可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三是知情权制度。《联邦水污染控制法》规定企业必须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门呈报污染物排放清单,环保局有权依法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公众可以依据《信息自由法》的规定获取这些环境信息。四是公民诉讼制度,即允许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出于公益目的向法院起诉[58]。
从目前我们已有的有关制度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在污染物排放限制度、知情权制度的建设上都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如2002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对排污标准和相应的有关惩戒手段都作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6月5日开始实施《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对太湖区域的排污标准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也强调,要严格实施太湖地区新的污染排放标准,对达不到新标准的企业,严格实施限期治理,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要坚持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坚决做到严格执法不手软,铁腕治污不放松[59]。
当前我们最缺乏的是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赋予环境资源价值并确定产权,并允许以交易的方式自由转让产权,从而有效配置污染分布,通过实施总量控制来降低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实践中,通常由政府向厂商发放排污许可证,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市场上交易排污权。
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首先将排污权交易用于大气及河流污染的管理,并于1986年颁布了排污权交易的气泡、净得、补偿和储存四种政策。气泡政策允许现有的污染源作为一个整体削减排污量,而不要求每个污染源都达到标准,但不允许污染源避开一些必要的技术标准;净得政策允许进行改建或扩建的污染源在满足新污染源排放规定的限度时可以免于承受新污染源审查要求;补偿政策要求要补偿新污染的增加必须要在其他地点减少污染的排放。储存政策允许将排污信用储存并可出售转移[60]。
排污权交易政策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有效控制总排污量,如净得政策允许企业在排污净增量无显著增加的改建或扩建中可以免除新项目污染负担,补偿政策要求未达标地区在产生新的污染排放时必须同时在他处减少相应污染以补偿新污染的增加。这都对污染总量控制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发挥了市场的力量,使企业成为治污的主体之一。单纯依靠行政方式,简单地采取关停某些企业的方式处理污染的铁腕手段,常常是治了一时,但以后又发生反弹,而且往往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较大波动。而企业的污染排放权和企业对污染的治理成效成为一种可交易、储存的产权,就引入了有力的利益机制,从而调动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使企业从治污中被动的“治理对象”而成为重要的参与和合作力量,从而更好地处理了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及发展和治污的关系。
目前,虽然这种排污交易权制度在长三角尚未建立,但体现在其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某种利益交换机制已在长三角治污中被引入,如最近制订的《江苏省区域环境补偿办法》中,对跨界水污染超标作了详细的惩罚标准:上游每超标1tCOD,应向下游地区补偿1.5万元;每超标1t氨、氮或磷,补偿10万元[61]。
在大运河治污和保护中,这样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无疑是必需的,它为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运河治污和保护中的博弈提供了一种利益均衡的规则,也加强了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责任。但从运河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长远目标和需要作出的持久努力来看,如何通过建立污染权交易制度,导入市场的力量,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途径。
【注释】
[1]摘自《京杭大运河具备世遗基本要素》,来源:新华网,2004-09-24。
[2]摘自《全新目光诠释三千里运河文化》,来源:中国网,2008-09-17。
[3]摘自《徐道清:无锡水文化初探》,来源:宜兴市水利农机局网,2008-04-27。
[4]摘自《扬州古运河迷人夜景,让您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来源:扬州文化网。
[5]摘自《常州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来源:扬子晚报网,2008-03-22。
[6]摘自《徐道清:无锡水文化初探》,来源:宜兴市水利农机局网,2008-04-27。
[7]摘自《嘉兴故运河》,来源:行游中华网。
[8]摘自《专家呼吁将绍兴古运河纳入申遗范畴》,来源:中国网,2008-09-17。
[9]摘自《大运河:过去是史,未来如歌》,来源:常州化龙巷网,2008-01-17。
[10]摘自《大运河:过去是史,未来如歌》,来源:常州化龙巷网,2008-01-17。
[11]摘自《千里运河杭州止》,来源:水信息网,2006-05-24。
[12]摘自《千里运河杭州止》,来源:水信息网,2006-05-24。
[13]摘自《徐道清:无锡水文化初探》,来源:宜兴市水利农机局网,2008-04-27。
[14]摘自《杭州市打造运河成世界级旅游产品》,来源:人民网,2008-02-19。
[15]摘自《京杭大运河-百科名片》,来源:百度百科网。
[16]摘自《中外38个运河沿线城市联合发表“扬州宣言”》,来源:新华网,2007-09-26。
[17]摘自《专家呼吁尽快将绍兴古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范畴》,来源:新华网,2008-06-30。
[18]摘自《文化遗产的线性保护以及大众参与的探索》,来源:人民网,2010-11-09。
[19]摘自《大运河需要的是科学保护》,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2008-11-25。
[20]摘自《大运河算不算文化遗产——访葛承雍教授》,来源:光明日报网,2004-02-04。
[21]摘自《发展沿线城市特色文化,拯救京杭大运河》,来源:华夏经纬网,2006-05-24。
[22]摘自《提升杭州经济辐射力,运河二通道将成黄金水道》,来源:杭州网,2006-09-29。
[23]摘自《浙江绿色航道款款走来》,来源:杭州市水运信息网,2007-03-19。
[24]摘自《把运河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来源:杭州网,2006-09-01。
[25]摘自《提升杭州经济辐射力,运河二通道将成黄金水道》,来源:杭州网,2006-09-29。
[26]摘自《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将改造提升为三级航道》,来源:新华网,2008-07-15。
[27]摘自《2006常州年鉴》。
[28]摘自《江苏省将投资百亿改造京杭大运河》,来源:中国混凝土网,2006-07-03。
[29]摘自《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将改造提升为三级航道》,来源:新华网,2008-07-15。
[30]摘自《提升杭州经济辐射力,运河二通道将成黄金水道》,来源:杭州网,2006-09-29。
[31]摘自《提升杭州经济辐射力,运河二通道将成黄金水道》,来源:杭州网,2006-09-29。
[32]摘自《运河沿线17城市联手打造旅游品牌》,来源:杭州网,2006-09-08。
[33]摘自《为打造杭州的“塞纳河”,五大工程扮美全新运河》,来源:新浪网,2006-09-26。
[34]摘自《杭州将再现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江”古风貌》,来源:人民网,2008-03-17。
[35]摘自《大运河:过去是史,未来如歌》,来源:常州化龙巷网,2008-01-17。
[36]摘自《扬州古运河迷人夜景,让您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来源:扬州文化网。
[37]摘自《专家呼吁尽快将绍兴古运河纳入大运河申遗范畴》,来源:新华网,2008-06-30。
[38]摘自《政协委员建议:大运河先治污再南水北调》,来源:金羊网,2007-03-12。
[39]摘自《水利专家:京杭大运河“维护健康生命”是关键》,来源:凤凰网,2007-09-28。
[40]摘自《水资源优势不再,长三角各地携手清理水环境》,来源:新华网,2005-03-15。
[41]摘自《蓝藻危机的寓言式悖论:太湖治污16年功败垂成》,来源:新京报,2007-06-08。
[42]摘自《苏北运河:重圆清流之梦》,苏北发展网,来源:新华日报,2006-04-24。
[43]摘自《蓝藻危机的寓言式悖论:太湖治污16年功败垂成》,来源:新京报,2007-06-08。
[44]摘自《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治理探讨》,来源:中国环境生态网,2004-08-07。
[45]摘自《国外保护和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现状》,来源:中国林业网,2008-02-14。
[46]摘自《扬州京杭运河崛起一条“生态长廊”》,来源:江苏政府网,2007-09-30。
[47]摘自《蓝藻危机的寓言式悖论:太湖治污16年功败垂成》,来源:新京报,2007-06-08。
[48]摘自《德国对莱茵河的整治与开发有哪些?》,来源:房策网,2010-06-25。
[49]摘自《民生秦淮:从秦淮河的变化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和治水实践》,来源:南京水利网,2007-11-23。
[50]摘自《京杭大运河“维护健康生命”是关键》,来源:人民网,2007-09-29。
[51]摘自《江苏投资近三千万元整治京杭运河船舶污染》,来源:龙虎网,2005-10-13。
[52]摘自《水资源优势不再长三角各地携手清理水环境》,来源:新华网,2005-03-15。
[53]摘自《卢伯生:无锡现代化水利的探索与实践》,来源:江苏水利网,2008-11-01。
[54]摘自《长三角兴起“湿地热”》,来源:新华网,2005-08-27。
[55]摘自《Rouge河道走廊生态修复:机构组合运作的典范》,来源:上海情报服务平台,2004-12-23。
[56]摘自《联合国环保专家为太湖治污“支招”》,中国城镇水网,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06-12。
[57]摘自《蓝藻危机的寓言式悖论:太湖治污16年功败垂成》,来源:新京报,2007-06-08。
[58]摘自《Clean Water Act》,来源:WIKIPEDIA网。
[59]摘自《〈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来源:新华网,2008-06-05。
[60]摘自《Emissions trading》,来源:WIKIPEDIA网。
[61]摘自《江苏:努力冲出“先污染后治理”怪圈》,来源:人民网,2007-1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