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宜良自古称“滇中粮仓”、物华天宝、风物鼎盛,南盘江是宜良人民的母亲河,江上建有很多桥。几天前,最古老的新街普济桥和神秘的玉鼓锁水阁修好了,让我们去看看。
站在古老的普济桥前,碧水古桥、春花绿竹、山水娇美、风光独好。
普济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南盘江宜良段上流的新街,所以人们又叫新街大桥。普济桥七孔翻拱,桥长近81米,高约15米,宽5.5米。由于年久失修,古桥原来的桥墩等很多地方损坏十分严重。时逢盛世,2013年,古城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重修普济桥,在县人大常委会协调下,列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点建议案办理,投入128万元进行了重修。重修普济桥于2013年4月动工,2014年2月竣工。现在已是焕然一新。这座桥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宜良最古老的桥之一,也是珠江源头最大、最古老的桥之一。这座桥有很多的人文故事。
新建普济桥碑记
贡生徐文明邑人
宜邑大池江,发源沾益之花鱼潭,浸淫於曲靖,渐渍於陆凉,经路南北界,盘折数百里,始西达宜良,厥名大河口。自是东折而南,蜿蜒於宜坝几百余里,竟红石岩而出河阳界,会仙湖水以去。其江之在宜者,冬春以桥济,夏秋以舟济,所在皆然。惟河口较他渡难甚,盖其地两山壁峙,水甫出峡,急流陡下,且界居三邑之交,众流犇汇,冬春稍杀,而中间怪石谽牙,仿佛瞿塘滟滪。至夏秋雨积,势益张大,矶就洪涛平訇,声澈数里许,险度也。旧设舟楫以济行人,而临危蹈险,戕生殒命者多有。至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六月,水势混流,舟师不戒,同船覆没者三十余人,屍横江岸,枕籍沙碛,闻者恻焉。路南太学李公如桐,陆良太学赵公相壁。吾邑太学苏公士瑶,岁荐李公节民者,均善士也,目击神伤,誓造石桥,易彼舟渡。慨捐重资,共勷厥成。相形度势,鸠工庀材,身亲董役。甃以巨石,贯以铁柱,造为长桥。中分七孔,高三五丈,长三十丈,宽二丈许,计工约费数万,计资约费数千。经始於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冬初,落成於乙未(四十年,1775)春莫(暮),再修补於丙申(四十一年,1776)之夏。今九阅春秋矣。凡往来者莫不感四善士之德焉。而四方仁人君子,颇有捐资,若不寿诸贞珉,何以劝善而垂久远。明不敏,深嘉四善士,不忍人之美意,而乐其相与有成,名曰普济桥,并记巅末如左。
据新街车田董永富老人说,古桥的桥墩是建在桥底的大石板上,因而能历经百年而不倒。在桥的两边原来建有桥廊,当年遇到匪难或突发事件,只要把回廊的大木栓一插,谁也过不来。
在车田村,因为有这座桥而建了一座古庙--桥神庙,让我们去看看。在庙门口挂着两副对联:古桥古庙记录着古人功绩,新街新房谱写出新邨乐章。虽然残破,但字迹尚在。
听说原来的桥神庙在“文革”时期被毁,董永富老人回忆,原来的庙是前三间,后三间,很宽大。现在的庙是新建的,比原来的小了很多。
在庙里,藏着普济桥的很多秘密。在庙的南墙上,镶嵌着几方古碑,普济桥的来龙去脉躲在其中。石碑中藏着这桥的一段故事。普济桥是善行义举的化身。让我们记住这几个前人的名字:李如桐、赵相壁、苏士瑶、李节民。正是他们当年的不惜财力,才让这坐古桥百年来历尽风雨而屹立不倒。人们走过这座桥,那些教化后人的故事也如江水般源远流长。
顺江而下几里路,在玉鼓村的路边就可以看到修缮一新的锁水阁。
这是宜良现存的唯一一种格局的锁水阁。
这里一直有“金钟玉鼓”的传说。
宜良坝子江河纵横,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原来水灾十分严重,十年九涝,曾有农谚“三年不着水淹,老母猪要戴金项圈”的说法。传说,锁水阁能够“镇水”“锁水”,所以宜良的很多地方都曾经建有锁水阁。玉鼓的锁水阁不仅是为了“锁水”,它同时也是“同心阁”,有着这一村人决不分心的美好愿望。
南盘江上的古今桥。
文物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实物见证,是历史的诉说,很多古物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意义。它们的存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义等精华的传承和弘扬,是对正道人心的指引,是对人伦良知的呼唤。很多古物,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古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