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草量是评价草地生产能力的最主要的经济指标之一。根据草原资源普查中所测的46个样地以及线路调查的数据,平川区各类草地平均单产及位次见下表:
表8-3 各类草地单位产草量比较表(单位:kg/hm2)
从该表可以看出,平川区天然草地类平均产草量鲜重1189千克/公顷,干草342千克/公顷。但因各类型草地分布区的水、热条件和海拔高度、土壤基质、地面坡向、坡度不同,天然植被所处演替阶段不同,产草量有明显差异。且因测定时牧草生长期不同,产草量的测算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在全区五类草地中,产草量高出平均产草量的类为温性草甸草原类,高出927.7千克/公顷,低于平均产草量的草地类依次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分别低出165千克/公顷、191.1千克/公顷、284.4千克/公顷、287千克/公顷。
一、草地产草量的地域分布规律
草地产草量的高低取决于以水热条件为主导的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由此影响形成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生长发育状况。以草原资源普查实测产草量为基数按类型系统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各草地类的平均单产如表8-4:
表8-4 各草地类及亚类平均单产统计表(单位:千克/公顷)
从该表列出的平均单产可以看出,各草地类及同一类草地中的亚类的产草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草地类中,以温性草甸草原产量最高,每公顷产草量在2100kg以上,其次是温性草原和砾沙质温性荒漠亚类,每公顷产草量鲜重在1000kg以上,单产最低的是沙砾质温性草原化荒漠亚类,每公顷产草量为873.8kg。由此可以看出草地类单位面积产草量的变化:一是随着降水量的递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二是随着热量的变低由低地向山地逐渐减少。即在水平方向温性草原类高于温性荒漠类,在垂直方向温性草甸草原类高于温性草原类。而隐域性草原类又高于地带性草原类。
在同一类草地范围内,影响草地产草量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土壤。温性草原类中的山地丘陵亚类低于残塬沟壑亚类,因为山地丘陵亚类的降雨量低于残塬沟壑降雨量;在温性荒漠类中土质温性荒漠亚类产草量高些,因为它的土层厚度好。
二、草地饲草总产量
草地饲草产量是指草地在正常年景下,草群生长重量最高月地上部分的可收获量中的可食部分的重量。总产量是可利用面积和单位产量之积。以草地类为单位的总产草量见表8-5。
表8-5 各草地类牧草总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千克)
表8-5说明,平川区天然草地总产草量为11757.2万千克,其中以温性荒漠类草原提供的牧草量最多,占总量的32.38%;温性草原化荒漠次之,占总量的29.86%;温性草原位居第三,占总量的14.98%,其余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占总量的11.56%;温性荒漠草原,占总量的11.22%。
按32个草地型的建群种植物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藜科和其他科为单位做产草量的计算统计,以莎草科型草地的平均单产最高,为3840千克/公顷,是平均单产的3.2倍;菊科次之,藜科居三,分别为1116.55千克/公顷、1089.89千克/公顷,是平均单产的0.94倍、0.92倍。按各科牧草占总量的比重算,以禾本科建群的草地型比重最高,占总数的46.88%;菊科、藜科次之,各占总数的12.5%;其他如苋科、蔷薇科、柽柳科依次占6.25%、3.13%、9.38%。其中草质最优的豆科仅占6.25%。见表8-6。
表8-6 建群种草地型统计面积及产草量比较表(单位:kg/hm2)
以上两种统计结果表明:在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把温性草甸草原的建设摆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经营好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兼顾其他各类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在不断发掘禾本科牧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改善牧草品质的同时,对增加草群中豆科牧草成分及其比重予以高度重视,尽力改变天然草地牧草成分中豆科牧草比重偏低的状况。对耐干旱、抗风沙、抗盐碱的优良牧草品种开展相应地选育扩种,不断丰富草地牧草资源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