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岸带与河口

海岸带与河口

时间:2023-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东临渤海,是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之一。海岸线北端始自秦皇岛市山海关南部的张庄,与辽宁省接壤;南端终止于沧州市海兴县的大口河口,与山东省为邻。由于其间夹有天津市所属的一段海岸线,故将河北省的海岸线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在冀东沿海区域内又以滦河为界,滦河东部称滦东沿海,滦河以西称滦西沿海。

一、海岸带

河北省东临渤海,是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之一。海岸线北端始自秦皇岛市山海关南部的张庄,与辽宁省接壤;南端终止于沧州市海兴县的大口河口,与山东省为邻。由于其间夹有天津市所属的一段海岸线,故将河北省的海岸线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称北段,属秦皇岛市和唐山市管辖,海岸线长度为469.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325.7公里,大于500平方米的84个岛屿的岸线长143.6公里;南部称南段,海岸线长度为129.7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95.3公里,大于500平方米的23个岛屿的岸线长24.4公里。

大陆海岸线中,除北段秦皇岛市东北部的一段比较蜿蜒曲折外,其余岸线均比较平直。通常按区域划分,北段称冀东海岸,南段称运东海岸。

在冀东沿海区域内又以滦河为界,滦河东部称滦东沿海,滦河以西称滦西沿海。在滦东沿海内共有17条河流入海,饮马河及其东部的11条河流均发源于燕山迎风坡,源短流急,水量丰沛,其中洋河、石河分别建有大、中型水库,改善了流域内蓄、供水条件,七里海及上源的5条河流均发源于昌黎县西南部的高亢平原上,河长在20~30公里左右,为沿海平原上的排沥河道。在滦西沿海范围内共有较大入海河流15条,其中陡河、沙河、泝河和小青龙河较大,发源于燕山前侧,河长大于100公里,其余11条河流均发源于京山铁路以南的平原地区,河源较短均为该地区的排沥河道。

在运东沿海内共有14条主要河道入海,其中子牙新河、捷地减河、漳卫新河、北排河、南排河为最大,前3条为行洪河道,后2条为排沥河道。另外的9条河流相对较小,均为运东平原上的排沥河道。

河北省海岸基质可分为基岩、沙质、淤泥质三大类型。北段从最北部的张庄至饮马河口属于基岩海岸,具有侵蚀小,潮间带狭窄,海水较深,含沙量小,海水澄清透明度大,潮差小等特点;饮马河口以南至大清河口为沙质海岸,其间有三角洲发育的滦河口岸段,滦河口北侧滨岸有巨大的沙丘地带,沙丘最高可达海拔30米左右,沙丘带外侧为200~300米宽的沙质岸滩,内侧有著名的泻湖七里海,滦河口以南,由离岸沙坝与泻湖相构成的沙坝泻湖体系,潮滩宽度达1~3公里;大清河口以西至与天津市交界间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潮滩宽度在3公里左右。南段,自与天津市交界的子牙新河口至冯家堡为堆积淤进型贝壳堤岸段,岸滩的物源为古黄河北侵入海的泥沙沉积物,亦属淤泥质海岸,由于海洋潮流动力的作用,形成了更为宽阔的潮滩和浅海,顺岸断续的贝壳堆积体成为滨海的天然屏障,本段内泻湖平原比较发育,但目前贝壳堤内侧的泻湖区已逐渐淤浅,如南大港已成为宽阔的粉沙淤积潮间浅滩。冯家堡至与山东省接壤的大口河口系侵蚀型冲积平原岸段,为典型的淤泥质海岸,其间大口河三角平原为历史上黄河从此入海时所形成,只是由于黄河不断游移南迁进入山东,原来的沉积物在海浪和潮流动力的长期侵蚀下,发生冲蚀并逐渐消退。

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开发滨海平原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各独流入海的河流尾闾,陆续修建防潮闸工程,以防止海水倒灌,入侵两岸土地,使河流咸、淡分家,并利用河道截蓄淡水发展农田灌溉。据90年代初的统计,沿海河流上的各种形式的防潮闸已达39座,由于枯季落闸蓄水,水中的泥沙沉积于闸上河道中形成淤积,闸下游也由于海水倒漾所挟的泥沙发生沉淀而淤塞,因此有的防潮闸已被废弃。

二、沿海河口

沿海各河口的沉积物及其沉积过程,不仅受河流、海洋、风力作用的影响,而且有物理及化学过程的相互渗透。不同的时间及空间,河口淤积环境多变,因而沉积物及沉积层序常有许多不同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波浪、潮汐、海流及河口处多变的自然条件,导致其沉积规律更为复杂。

在众多河口中,以滦河口的变化较为突出,它是由滦河径流与渤海海水发生相互作用的河段,这种作用的影响范围不仅在口门附近,而且还向陆、向海延伸,其总长度约15公里。其中,近口段,起始于姜各庄标上村的潮区界,终止于王庄子的腰庄潮流界,长5公里,该段以滦河水流下泄作用为主,河流形态完整。河口段,上接腰庄,下至口门(滨外沙坝),长约10公里,这里有河道径流下泄,也有海水潮流上溯,水流变化复杂,河床不稳定,河道多叉且河面较宽。口外海滨段,从口门起至水下三角洲的前缘坡折,大约在10米等深线附近结束,长约5.5公里,这里以海水的波浪、潮汐、海流等水动力作用为主,使滦河径流中的泥沙逐渐沉积和推移,在水下形成近似扇形的三角洲。

北段除滦河外,其他入海河流集水面积相对较小,径流不大,但在各入海口处均有程度不同的沙洲,或露出水面,或隐入水下,多呈扇状向海中伸延。由于洪水的冲刷作用,形成河口冲刷槽,通常是船只出入海的通道。

南段主要以人工开挖的减河和排水河为主,均在潮滩上有明显的入海水道,虽在入海口处有常见淤积的沙洲,但由河口形成历史较短,沙洲范围不大,向海中伸延的沙嘴长度和宽度亦较小。其他几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均属运东地区的排沥河道,河源较短,径流不大,河口处的淤积也相对较小,水下扇状淤积亦不甚明显,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尾闾曾在此段范围内摆动入海,大量的泥沙沉积在陆上和水下,即使在黄河移出河北从山东入海时,也有大量泥沙被潮流夹带至河北沿海沉积下来。因此黄河对该岸段的影响十分明显,所形成的三角洲平原在黄骅盐场以南,海兴县东北部和黄骅市交界处的大口河一带,它和山东省境内的马颊河、徙骇河三角洲平原相连,以漳卫新河河道为中轴,三角洲前缘由链状的贝壳沙岛或沙洲构成,呈向东北偏东方向凸出的弧型。同时该段以海洋潮流作用为主,且涨潮流大于落潮流,致使大量泥沙在水下淤积,形成潮汐三角洲,其分布边缘最远可至20米等深线附近,沉积物以泥质粉沙为主,坡面平缓,类型单一。

河北省沿海滩涂面积(也称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公里,近海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6455.6平方公里。其中,北段滩涂面积860.3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4777.4平方公里;南段滩涂面积307.7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678.2平方公里。

沿海岛屿、沙坨较多,仅在大潮期间露出高潮面以上,且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就有107个,总面积达13.8平方公里,除北段秦皇岛海域内1个为岩礁外,其余均为沙砾或淤泥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海岛。在北段的84个海岛中,大多集中分布在大清河口至南堡沿海一带水域内,较大的有曹妃甸、石坨臼、月坨、腰坨、东坑坨等;南段有23个海岛,主要集中在黄骅沿海,而分布在海兴县海域的仅有4个,但其面积较小。在那些形成历史较长的沙质岛屿上,由于有自然稳定的淋盐特性,岛上灌草丛生,覆盖度可达60%以上,而那些形成历史较短的岛屿上,其植被却非常稀疏。

三、沿海潮汐与风暴潮

河北省沿海潮汐变化主要受太平洋潮波传入的影响,而天体运行中的引潮力所直接引起的潮波相对很小。太平洋潮波是通过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形成的海峡传入渤海,并受岸线变化曲折和海底地形的影响,使正常的潮汐在时间和潮高上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潮汐性质也有所不同。秦皇岛一带及其北部沿海为正规日潮区;秦皇岛以南至新开口为不正规日潮区;滦河口至曹妃甸为不正规半日潮区;南堡一带为正规半日潮区;南段黄骅和海兴沿海为不正规半日潮区。潮汐变幅各地段亦不相同,从多年资料统计来看,平均高、低潮差由北往南逐渐增大,如秦皇岛为0.74米,曹妃甸为1.54米,塘沽为2.48米,歧口为2.54米,大口河口为2.34米。沿海浪高一般多在3级以下,有时出现4级,个别区域最大可达5级。海流流向主要由风向流起主导作用,尤其是海面流受其影响更为明显。

河北省沿海常受风暴潮的影响,其中分为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两种。前者是从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咸海一带而来的温带气旋、寒流、大风等引起的;后者是在太平洋西部生成的热带气旋、台风等北上引起的。从近百年的记载中大约有20余次较大风暴潮影响河北沿海,其中造成严重损失的有1895、1905、1938、1985年,特别是发生在近期的9216号台风(1992年8月27日至9月2日)引起的风暴潮灾害,给河北沿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416亿元,相当于1985年8509号台风损失的3.4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四、沿海开发

河北省沿海涉及3市8县,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其中,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已建有大小盐场近70处,是全国主要的产盐基地;渔业生产在沿海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海洋渔业产量年逾10万多吨;水产养殖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5年产量不足0.6万吨,但至1992年已达2.6万吨;港口建设异常迅速,秦皇岛港经改造扩建后吞吐能力不断提高,新建的京唐港、黄骅港已部分开通运营,与其匹配的神黄铁路也正在建设中。目前,沿海地区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河北省也是国家对外联系的窗口。特别是秦皇岛岸段,开发历史久远,人口密集,得天独厚的北戴河、南戴河海滨浴场,山海关、老龙头等名胜古迹,以及发达的陆海交通网络和雄厚的玻璃、机械工业实力,已成为河北省沿海经济腾飞的“龙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