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

时间:2024-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50年代起,暴雨洪水调查已逐步成为省内各级水文单位的自觉行为,作为收集、补充重要水文资料的手段。这次特大暴雨造成河北省自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以后,水利、气象部门曾多次针对这次暴雨洪水进行过调查研究。“63·8”特大暴雨洪水过去33年后,1996年8月3日至5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又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雨洪水,即“96·8”暴雨洪水。

在浩翰的历史文献中,不乏关于暴雨洪水及灾情的记载,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暴雨洪水调查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水文站网迅速发展。受雨量站站网密度和测站测洪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发生特大和大暴雨洪水时,仍有漏测暴雨中心与跑失洪峰的现象发生,作为补救措施,必需开展及时的暴雨洪水调查。从50年代起,暴雨洪水调查已逐步成为省内各级水文单位的自觉行为,作为收集、补充重要水文资料的手段。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区迎风坡大清、子牙、南运河水系的上游。最大暴雨中心在子牙河系滏阳河上游内邱县獐犭么,该站7天雨量为2050毫米,为河北乃至中国大陆的最高记录。这次特大暴雨造成河北省自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通常简称“63·8”暴雨洪水。

“63·8”暴雨中,各河干流上的10余座大型水库发挥了拦洪削峰作用,但凶猛的洪水仍然冲跨了部分中、小型水库,造成通过京广铁路的最大流量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铁路多处冲毁,中断行车近2个月。平原各主要河道堤防相继决口,洪水漫溢泛滥于广大平原,数十座县城被淹。石德铁路在滏阳河东西两侧路基漫水长达20公里。京广铁路与卫运河、南运河之间形成一片汪洋。中、下游各洼淀最大限度滞蓄洪水,最后采取三洼联合运用,保卫千里堤,增辟洪水入海通道等措施,终于夺取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减轻了洪水灾害损失,使津浦铁路很快恢复通车,确保了天津市区的安全。

在特大暴雨洪水中,不少水文站和一些雨量站克服重重困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出色地完成测报任务取得了宝贵的观测资料。并涌现出像坚守在河滩汛棚内坚持进行测报的北善村水文站,仅凭一条测船保护水文资料、仪器,坚持观测水位的邢家湾水文站,坚持在石德铁路沿线20公里内巡回测流,并泅渡报汛的衡水水文站,以及动员全家人在千里堤上坚持观测水位的十方院水文站等一批先进典型。

尽管几乎是全省水文职工付出了极大努力,尽最大可能取得了极其珍贵的实测资料,但是观测收集到的资料仍难以反映这次特大暴雨洪水的全部面貌。为此,水文总站于洪水过后及时组织力量配合各地区水文机构,深入测站调查了解测洪情况,并对测站邻近河道及上、下游的洪水及漫溢决口进行了实际测量,推算出漫溢决口的最大流量和过水量。在特大洪水中一部分测站的基本水尺断面失去控制,不得不改设断面重新设置水尺,致使水位前后不接,通过调查分析作了改正处理。一些测站测洪幅度偏低、断面变迁、高水测次过少等问题,通过洪水调查以及采用其他方法予以处理,尽可能保证单站资料的完整性。

对“63·8”特大暴雨洪水的全面调查,是在部水文局报请水利电力部批准后,组织了由河北、河南、山东及部属有关单位参加的调查组,对雨情、水情、灾情进行了更为广泛的调查,通过调查、测绘、计算分析,提出了《海河流域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水系1963年8月洪水调查报告》,1964年底由水利电力部水文局印发有关单位。河北省气象局也出版了《1963年8月上旬河北省大暴雨过程的初步总结》。以后,水利、气象部门曾多次针对这次暴雨洪水进行过调查研究。在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后,水电部提出用推求可能最大暴雨(PMP)转化为可能最大洪水(PMF)的办法来进行水库工程的安全复核。在全国暴雨洪水办公室带动下各省(市)开始编制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河北省由水利局和气象局组成“河北省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编制小组”。因为“63·8”暴雨在推求可能最大暴雨时是一场可供移置、放大的典型暴雨,故又重新对原有资料进行核实、补充、调查,经分析论证,于1978年编制了《海河流域“63·8”獐犭么,司仓暴雨档案(征求意见稿)》。1979年10月济南审查会议后,又改编为《海河流域1963年8月暴雨分析报告》。1980年,水利电力部天津勘测设计院和河北省水文总站,再次对“63·8”暴雨的部分站点的雨量调查核实,对资料的精度进行审查,通过合理性检查和暴雨特性分析,由水利电力部天津设计院编写了《海河流域“63·8”暴雨调查分析报告雨洪部分(征求意见稿)》。其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直属机关及有关省(市)水利气象部门提出的意见,再次补充整理,增加了洪水、灾情、抗洪抢险等方面的内容。1988年5月31日,由海河水利委员会再次邀请有关专家在天津审查讨论,会后,由海河水利委员会和水利部天津设计院共同进行了修改、补充,最后定名为《海河流域1963年8月暴雨洪水分析报告》,并于1988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

“63·8”特大暴雨洪水过去33年后,1996年8月3日至5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又发生了一场特大暴雨洪水,即“96·8”暴雨洪水。主雨区分布在石家庄以南、京广铁路以西的太行山迎风地带。中心最大降雨量,一是野沟门水库的653毫米,一是平山县南西焦的652毫米。降水量大于2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17800平方公里,大于3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9280平方公里,大于4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4820平方公里,大于5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1100平方公里。这场高强度、大范围的降雨,产生了洪峰流量超记录的特大洪水。滹沱河、漳河上游一些站的洪峰流量超过1963年,约相当50年一遇,汦河临城水库入库洪峰流量超过百年一遇,沙河朱庄水库入库洪峰流量约为二百年一遇。降雨产流区内,山区的中小型水库暴满,9座大型水库相继溢洪,各河洪水汇集向东部平原倾泻,过京广铁路的流量约3万立方米每秒,107国道的马河桥梁冲毁,公路交通中断。平原区的大陆泽、宁晋泊、献县泛区及东淀被迫启用滞洪。由于这场暴雨洪水的突发性很强,虽经百万军民奋力抗洪抢险,仍然造成456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

“96·8”洪水发生后,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领导立即奔赴测站,协助解决测报问题,并指挥有关测站,待洪水退落,立即抢测大断面,以保证资料整编精度。8月下旬,省局组成3个调查组,分赴石家庄、邢台、邯郸,连同这三个直属局配备的人员,共同开展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暴雨洪水调查。经过半个月的调查,基本搞清“96·8”洪水过京广铁路时各河的洪峰流量、洪水过程及洪水总量,大陆泽、宁晋泊的滞洪蓄水情况以及有否漏测暴雨、漏测洪水等情况,及时收集到站网未能控制到的行洪资料。汛后,沧州局又安排了对献县泛区滞洪及子牙新河行洪的调查,廊坊局进行了东淀滞洪及灾情调查,均写出分析报告。由于“96·8”洪水对引江中线交叉工程水文设计是一次实际的检验,河北省水利水电设计研究一院和二院都十分重视对京广铁路以西大小河道的洪水调查,他们除各自组织分段调查测绘外,还通过南水北调筹建处,委托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局分别完成漕河、槐河、洺河、沁河及白马河、小马河等9条河道的洪水调查及纵、横断面测绘任务,推算各河洪峰流量,用以校核中线交叉工程的设计。同时,南水北调筹建处下达任务,要求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尽快提交“96·8”暴雨洪水资料的分析报告。最后,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决定由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将“96·8”暴雨洪水资料整理、汇编,形成专册文献资料。此项任务于1999年3月完成,并通过省防办组织的验收。

有些局部地区发生的大暴雨,雨量站网往往由于密度不够而观测不全,及时调查收集这些资料,对分析本地区短历时暴雨规律十分重要。有的典型暴雨,甚至在推求可能最大暴雨时作为移置、放大的雨型,其资料价值很大。

河北省一直注重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如平原区东里町1973年7月28日5~8时暴雨量557毫米,背山区大山进沟1974年7月30日13小时暴雨量620毫米,杜林沟1975年8月11日13小时暴雨量450毫米,这些调查暴雨历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其不仅是河北省之最,而且达到全国同历时的最大量级。自1973年起,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每年的《水文年鉴》中予以发表,1973年以前的及1974年滦河上游的调查成果,年鉴中未曾刊印的,均收集在“河北省设计暴雨图集”中。

另外,从70年代开始,各地区水文部门对当年发生的局部大洪水,曾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如1984年张家口分站对当年发生在永定河水系东沟上游的特大洪水进行的调查;1979年保定分站对当年发生在大清河水系唐河倒马关以上特大洪水的调查;1979年石家庄分站对当年发生在子牙河水系柳林河,险溢河等小河上游洪水的调查。这些洪水资料,由于调查及时,被访人印象深刻,对当时情况的描述、指认清楚,调查成果真实可靠,对小面积设计洪水十分宝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