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流悬移质含沙量和颗粒级配

河流悬移质含沙量和颗粒级配

时间:2024-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各河系悬移质含沙量相差比较悬殊,以永定河各站及滦河支流伊逊河较大,多年平均值在30千克每立方米以上。边墙山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最大,可达70.3千克每立方米。河北沿海、大清河水系各站悬移质含沙量较小,多在5千克每立方米以下。在“河北省地表水资源”评价报告中采用93个站点资料,经统计分析,绘制成河北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布图,描述了悬沙含沙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河北省各河系悬移质含沙量相差比较悬殊,以永定河各站及滦河支流伊逊河较大,多年平均值在30千克每立方米以上。边墙山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最大,可达70.3千克每立方米。河北沿海、大清河水系各站悬移质含沙量较小,多在5千克每立方米以下。裴庄站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最小,为0.23千克每立方米。在“河北省地表水资源”评价报告中采用93个站点资料,经统计分析,绘制成河北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布图,描述了悬沙含沙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河北省水文总站于1958年5月起,在全省选择29处泥沙站进行泥沙颗粒分析工作。颗分方法是泥沙颗粒大于0.1毫米的用筛分析法,小于0.1毫米的用底漏管等方法。1962年改用粒径计法,管径为2.5厘米,粒径计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成果质量稳定,适应分析粒径的范围为0.5~0.01毫米,可以节省分析工作量,因此在全省陆续推广使用。1966年贯彻泥沙颗粒分析规范,粒径计的管径改用4.0厘米,并采用注沙器注沙。颗分的沙样由干样改为鲜样,由测站按规定要求提取水样,沉淀浓缩后即可送颗粒分析室。经用粒径计法分析的成果,有关部门在使用中发现细沙部分粒径有偏粗现象。后分析其原因是粒径计管内注的是清水,而分析泥沙水样是浑水,因浑水的比重大于清水,因此浑水沙样产生异重沉速,造成细颗粒泥沙级配偏粗。

1974年开始推广移液管法(又称吸管法)。移液管法是混匀沉降的一种颗分方法,因其成果比较准确,常被作为颗分成果的标准,用来检验其他分析成果的准确性。河北省仅在部分分析室试用该法,由于经费、操作复杂等原因,没有全面推广使用。1977年推广光电颗分仪,1986年石家庄分析室购进一台河海大学研制的光电颗分仪,使用两年,效果不错,因仪器保管不善,被迫停用,仍旧沿用粒径计法进行颗分。

河北省泥沙颗分工作,主要分析山区河流的一些泥沙站。从山区历年泥沙颗粒中值粒径d50的变化分析,有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如滹沱河小觉站60年代初d50为0.05毫米,70年代初则降至0.03毫米,90年代初则降至0.01毫米。至1999年很多站d50在颗粒级配下限级以下,其他山区多沙河流多有这种变化趋势。由于沿用粒径计分析法,难免会带来成果的质量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