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自一个水文工作者的“日记”
“朋友,如果你没有机会经受战争的锻炼,那么请迎接和平建设的考验吧!这里同样需要有坚强似铁的战斗意志……”
有人把水文工作比做和平建设的“哨兵”。1963年8月河北省中南部遭受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的袭击。正是在这样紧要的时刻,领导上派我到太行山的天桥断水文站检查工作。在那里,我目睹了水文“哨兵”是怎样的战斗和生活……
8月1日 大雨
今天,一早就下起了大雨。
这是我调来邯郸中心水文站第一次下测站。到冀南太行深山的一个最偏僻的水文站——天桥断水文站去。
临行,领导告诉我“天桥断水文站在河南省林县境内,是浊漳河上的一个流量控制站”。由于该站地处偏僻,距邯郸较远,交通又不方便,我必须今天乘火车宿在安阳,第二天一早搭汽车去林县。
8月2日 大雨
汽车在风雨中缓慢而艰难地向太行深山区进发。一路上,汽车从平原进入丘陵区,由丘陵区进入山区,步步登高,车速越来越慢。将近中午时才到达汽车的终点站——林县任村。
车外大雨还在不停的下。我正在发愁,忽听有人呼叫,“你就是老孙同志吧。”原来领导早与站上通了电话,老曹同志专程冒雨来接站。
我和老曹同志初次见而,但我们一见如故,老曹是个“老水文”,30多岁的年纪,非常健壮。风雨中,他滔滔不绝,谈东说西,尽管山路泥泞难走,但我却没有觉得累。
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走。我们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艰难地走着。前面露水河挡住了去路,老曹风趣地说:“这小小的露水河,下点露水也涨水”。但是,露水河河面开阔,水流湍急,我在老曹同志的搀扶下,涉过了齐腰深的露水河。
从任村到天桥断水文站18公里,我们整整走了7个多小时。天黑时,才到了站上。
8月3日 暴雨
早就听说“天桥”瀑布了。
浊漳河俗有“九峡十八断”之称,“天桥断”为最下游一“断”。天桥断水文站集水面积11400平方公里,汇集山西省几百条支流的洪水,进入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河流骤然下跌20多米,而跌入河宽仅十几米的峡谷之中,形成了景色壮观的天桥“瀑布”。当地群众为了贯通三省交通,在峡谷之上凌空架设了一座铁索大桥,腾空而起,恰似“天桥”。在桥上抬头看上游有奔腾呼啸的天桥飞瀑,俯瞰桥下是浊浪滚滚的河水,气势磅礴,景色十分壮观。天桥断水文站恰好利用了“天桥跌水”这一天然控制条件,1958年河北省水利厅在断的上游400米处设立该站。
8月4日 小雨
一连下了三天大雨,今天稍有停息,山谷里依旧是细雨绵绵,雾气濛濛。小小的天桥断水文站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
这个站常年有工作人员3人,到了汛期增加电台报务员临时工等共12人。据老曹同志介绍,平时,住在离断面3公里的河口村。建站初期,站房借用河口村一个老乡的两间旧房,每天观测两次水位需要步行10多公里,遇有风雪天或雨天,工作人员沿着羊肠小道看两次水位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汛期只得住在羊棚里坚持测验,现在条件“好多”了,汛期已搬断面上来了。
现在的条件是怎么样呢?在风雨中我们看到:全部站房是用笆片、苇席、油毯临时搭设而成,12个人(包括电台报务人员)没有一张床板,睡的是石头上加茅草,唯一的一张办公桌是那架平板仪,伙房是一间4平方米空间,高度1米半的放羊倌避雨的石窝铺。测验设备也比较简陋,观测水位即利用河床岩石为标记的“矮桩式”水尺,测流仅有一个施测能力为2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简易流速仪输送缆道。这就是全部“家当”了。
8月5日 大雨
连续几天主雨区稳定在太行山迎风坡,使得浊漳河水势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今天下午,我们用流速仪缆道测了1次流量,测得基流为88.1立方米每秒。
在测流结束时,对岸有一位老乡提着一条大鱼,问我们要不要。我们用流速仪输送缆道把鱼摇过来一称,整整12.5千克重。由于当地群众没有吃鱼的习惯,老曹仅给老乡送去1元钱,老乡就满意的走了。
在风雨间隙中,我们蹲在署名为“饺子馆”的羊倌石窝铺前的石板上,大家吃了一顿丰盛的“会餐”。
21点30分,浊漳河水势开始缓慢上涨。负责观测水位的小王,身披雨衣,手提马灯,马蹄表一直守候在水边,站长叫大家做好夜间抢测洪水的准备。峡谷中灯火点点,风雨中并不宁静。
8月6日 大雨
上午8时,浊漳河水位上涨了0.3米,站长组织大家开始抢测洪水。只见浊漳河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浊浪滔滔。这时水面流速已达到3米每秒以上,15千克重的铅鱼刚接近水面,立即被抛出,几次抢测都失败了。
上午11时,水位继续上涨,从起涨水位已上涨了0.7米,大家非常焦急,经过现场讨论决定:改用浮标法测流。小刘水性较好,由他试用游水投放浮标。由于湾道水流湍急,投放的浮标都集中于一侧,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小刘顺水被冲下300多米,距下游天桥断仅有百余米处才上了岸。只得改用中泓浮标法,由老张、老曹二人到上游250米的弯道处投放浮标,这样才测得了217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8月7日 大雨
今日浊漳河水势又渐回落。
站长告诉大家,浊漳河上游有上百条支流,汇流时间不同,我们要利用洪水间隙做好迎战更大洪水的准备。大家在风雨中绑扎了大量的浮标。有一字形的、有十字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夜明浮标等等。
负责观测水位的小王,一刻也不离开水边,他就着雨水啃着馒头,坚持观测水位,每6分钟报告一次水情。
无线电台24小时不停的呼号,逐时向中央、省、地区、市等防汛指挥部门拍发水情电报。
在太行深山峡谷中,水文哨兵们正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8月8日 暴雨
今日凌晨,浊漳河水势猛涨。
天刚蒙蒙亮,暴雨如注,整个山谷中天水一色,天桥断水文全体人员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观测水位的,每3分钟观读1次,几乎把矮桩标尺索性立在了水中。
抢测流量,1次、2次、3次……几乎是测量一次接一次,连续作战。
水情拍报,每小时一报,电台24小时开机,滴滴答答叫个不停。
天上大雨倾盆而下,地下河光石路滑,在风雨中测流异常困难。浮标测流中看信号、打手势、听哨音都有困难,最后采取了两三个人接力追踪浮标的办法。就这样,一天测流8次,终于测得了最大洪峰流量。
8月9日 小雨
雨小了,浊漳河水已开始回落。
有人做了一个简要统计:
天桥断站:“8天降雨517毫米。水位涨幅2.40米,观测水位1920次,测得最高水位40.43米。测流18次,测得最大洪峰流量816立方米每秒。发报1200余份,无一差错”。
由于工作的需要,今天我奉命离“天桥”返回了邯郸。风雨八天中,水文“哨兵”们在工作、生活条件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那种工作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注:该站在1970年7月划归河南省管辖。
二、北善村水文站战胜“63·8”暴雨洪水纪实
北善村水文站原是楚旺水文站,是现河南省元村水文站的前身,地处河北省魏县最南端,在北善村南两华里处。隔卫河与河南省内黄县南善村相望,该站地处河南省内黄、清丰和河北省魏县三县交界处,既不挨村又不靠店,交通、通讯、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
测验断面距站址1公里多,是卫河总控制站。汛期主要向中央防总、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三十多个防汛指挥部门拍发水情信息。
1963年8月上旬,卫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因而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堤防多处漫溢决口,洪沥水汇成一片汪洋,使水文站成为一个孤岛。
初 战
8月4日凌晨,暴雨倾盆,电闪雷鸣,狂风呼啸,河水猛涨,卫河的水浪有1米来高。当时测验设备简陋,卫河又是通航河道,平时不能挂过河缆,测流前必须先渡河架缆绳。在雷雨交加,风大浪高的情况下架设过河缆是非常困难且很危险的事情,谁也没遇到过,但是,站上人员想到水文职工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各级防汛领导部门指挥抗洪斗争,急需准确洪水情报,顿时觉得责任重大,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赶快上,要把流量测出来报出去。经研究采用流速仪抢测流量,于是火速准备缆绳、测船和仪器等用具。准备强渡卫河挂缆施测流量。
6点钟开始强渡急流挂缆,由于风大浪高,水流湍急,测船被急流冲到下游,第一次挂缆失败了。杨太增划船累的两臂酸痛,换临时工将船划回,紧接着进行第二次强渡。这时水涨得更猛了,河滩上已上水,水面宽达200多米,渡河更难了,测船迎着波浪的峰谷起伏颠簸前进。船上的人被测船颠簸得头晕眼花,脸色焦黄,有的呕吐不止。可是他们谁也没被困难和危险吓倒。只有一个想法,测不到流量,报不出水情,就会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就是水文人的失职行为!他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继续与风浪搏斗。由于这次配合得很好,终于将船划到对岸,挂好了缆绳,测到了建站以来用流速仪施测的最大流量637立方米每秒。
再 战
测流刚刚完毕,水面已漫上了过河缆,河里的水草,树木等漂浮物挂满了缆绳,顿时把对岸缆桩拉断。卫河洪水涨的更快了,流得更急了,两岸滩地都上了水,再次横渡到对岸抢打缆桩已不可能。当时又没有高架缆道,他们果断地决定改用浮标测流,可是浮标断面标志也被洪水淹没,不能确定浮标行程。紧急关头,有人跳到水里,紧急抢测上下断面间距,重新设立了标志桩,以后用浮标测主槽流速,流速仪测滩地流速。浮标测流要划着船在上断面瞄测浮标,还要有人站到被水淹的汛棚顶上看下断面浮标,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到急流中去。在这种艰险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考虑个人的安危,坚持抢测洪水过程。8月10日测到了卫河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1580立方米每秒。
坚 持
测洪的战斗还要持续下去,为了保存力量,其他人员都回到站房作暂时休息,河边只留二人坚持在船上工作。
夜幕降临,伸手不见五指。雨还在继续下,洪水咆啸,波涛翻滚,卫河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值,汛棚在水中淹没只露出棚顶的几根竹竿,距站房二里多地的河滩一片汪洋。陆上通路被淹中断,为了保证水位的连续性、可靠性,只能呆在船上坚持测报水位。坚持测报,必须把手电筒、电话机、观测记录保护好,每10分钟观测1次水位,用电话传到站房,再将水情传递出去。因雨大只好把雨衣搭在船上遮雨,人只能躬身呆在船里,定时还要淘一次船舱里的水。蛇、地老鼠、黑盖虫、蚂蚁等都往船上爬,要时刻防备它们的侵袭,并随时检查船桩的牢固性,以免被洪水冲走。虽是夏天,风雨交加,衣服湿透了,人冻得直打抖。第二天摇机工泅水送来一篮子馒头,因无可靠的地方存放,竟让老鼠啃了大部分去,大家不得不吃被啃过的凉馒头充饥。几天后滩地水深增大,庄稼大都被水淹没,大堤下的水尺有了代表性,才把船摇回站房,用堤脚下的水尺观测水位。
在暴雨、洪水、蛇虫袭击的条件下,从4日至8日坚持在船上昼夜工作,人消瘦了,临时工被水泡的满身起了紫疙瘩疮。由于长时间躬身在船上,腰都挺不直了,谁也不觉得苦,当船回到岸边时,全站人员像欢迎久别的亲人一样欢迎他们归来。
孤 岛
自开始涨水以来,全站人员已经夜以继日地与暴雨洪水搏斗了七天七夜。虽然大家吃不好,睡不着,因劳累身体消瘦了,眼睛布满了血丝,但是个个情绪饱满,斗志昂扬。8月9日雨虽停了,可洪水仍在上涨,水面距堤顶越来越近。断面上下游不远处都出现决口漫溢,站房后边东风渠也向东决了口,不靠村的北善村水文站,四面被洪水包围,成了大水中的一个小孤岛,与外界断绝了交通,失去了粮食、物资等供应。站上全体人员加上东风渠闸所和公社防汛的2人共12人吃饭,当时只有60斤粮食,每人每天1斤,只能吃5天,经过商量,吃饭实行定量,每人每天吃6两,这样能坚持8天,并立刻向上级联系请求支援。每顿饭吃2两粮食,没有任何副食和蔬菜,在这样的艰难危险环境下,大家都能坚守岗位,坚持测报工作。
虽然大家吃不饱,但每天都要划船到二里多地外的断面施测流量。当时卫河水面宽600多米,加上往返路程要划船三四公里,站上人员都练得一手划船技术,此时大家轮流划船。测一次流量需要半天多时间,大家都咬紧牙关,坚持战斗,同时还要昼夜观测水位。在此紧要关头,公社防汛的人害怕了,鼓动个别人,想把仅有的几十斤面烙成饼,乘船离开孤岛。水文站和电台人员商量,立即召开会议,鼓励大家向雷锋学习,决不能在困难面前逃跑,会上大家都表了态,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凝聚得更紧密了。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做了应付非常情况的几手准备,首要的是看护测船,若站房被淹就将电台搬到东风渠船闸高台上,确保电讯畅通。
各级领导收到站上的请求支援电报后,中央派飞机空投熟食,内黄县派船送来100斤白面,后来魏县防汛指挥部也送来面粉、煤油、电池等物资,同时还收到很多部门拍来的慰问电和表扬电。中央防总慰问电大意是:你们的工作做的很好,为了保天津市,保卫津浦铁路,你们一定要坚持测报。
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亲切关怀,更加鼓舞了全站人员的斗志,他们战胜洪水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同时也感到责任更重了,充分做好迎战更大洪水的准备,纷纷表示只要人活着,就决不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8月9日雨后转晴,好久不见的太阳升起来了,可洪水还在缓慢上涨。10日出现洪峰,随即进行抢测,测得流量1560立方米每秒,这是历史上出现的最大洪峰流量,这个用北善村站职工舍身忘死测得的数字永远记入资料史册。
在这次洪水过程中,发报的次数由每日1次增加到24次,收报单位由16个增加到30多个,最高日发报量达800多份。整个洪水过程电报量14000多份,全汛期发报17000多份,是该站汛期发报量最大的一年。为了保证电报不出差错,电报交送报务员发报之前,必须做到一做一校,发出去的17000多份电报,没有出现一次差错,也没有一份漏报,迟报。
突 围
卫河洪水开始回落之际,大家积极想方设法,尽快离开孤岛,到主槽去观测水位。16日上午准备去主槽岸上搭汛栅,先将竹床、苇席、木棍、铁丝、油锤及观测用具装上船,全站人员一齐出动突击搭汛棚。当时河滩里淤泥约0.5米,水深1米多,把四根木桩打入水下,将床的四条腿捆在木桩上,上面铺上苇席,架好电话线,安置简易办公用具,大家风趣的将这个棚叫做“水上宫”。床下的水哗哗地流,床上马蹄表、电话机不停地响,一组组可靠的水情就这样传递出去。这床虽小,却凝聚着全站人员的辛勤汗水。在“水上官”观测报汛坚持了十几天。
为尽快恢复流速仪测验,克服了许多困难又架起一条长长的过河缆,第一次恢复流速仪测流,测得流量为722立方米每秒。
小 结
北善村水文站与“63·8”洪水搏斗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站职工团结战斗,共同努力取得的。抢测“63·8”洪水展示了水文人的精神风貌,测到了宝贵的洪水资料,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及时、准确无误的提供了水文情报,充分发挥了水文工作的尖兵和耳目作用。
三、1963年团泊洼抗洪回忆
为支援“63·8”特大洪水的测报工作,承德分站三人一行奉命乘夜间火车赶赴天津,第二天上午到达。一出车站就看到大街小巷醒目大字标语,写着“全力以赴保卫天津市”,“一切为抗洪让路”。一辆辆卡车上面挤满头戴草帽手拿铁铣的抗洪战士和抗洪物资奔向抗洪前线。大街上好多人带着袖章,上面写着抗洪战士的字样。看到这些大家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来到省水利厅门前看到一辆辆插着小红旗的小汽车穿梭般出出进进。在省水文局楼前更是和往常不一样,用作临时办公的楼道里挤满了人,他们有的收发水情电报,有的绘图分析计算,有的呼叫电话,还有一堆人围着一张划有好多箭头的地图,用手比划在说些什么,人们的面部表情紧张而严肃。看上去像一个作战的司令部,正在指挥着战斗中的千军万马。
走进张秀庚办公室,张局长说“你们来得正好,先坐下休息”。接着又说:“现在洪水很大,超过历史上记载的任何一年,情况很严重。周总理指示‘一定要保住天津’,不管困难有多大,也要完成任务。”接着就布置任务,要求先派二人下午出发到北大港一带检查和了解当地水情。留下贾国章为机动人员,随叫随到,时刻准备出发。
当天下午,雷子真副局长陪同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来到水情组,并向大家介绍说:“钱部长看我们来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钱正英部长的到来。她说“大家辛苦了!”接着和全体人员一一握手,大家虽没说什么,但每个人的内心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第二天上午,张局长突然把贾国章叫去,说“马上去团泊洼泄洪口,接替朱押生工程师的工作,让朱工马上返回,去上游勘察。”随即开了介绍信,到天津市防讯指挥部报到。报到后,他们用小汽车把贾国章送到北大港防汛指挥部,又换乘小汽艇,下午4点多钟到了团泊洼赵连庄泄洪口。举目望去眼前一片汪洋,仅有马厂减河的两条大堤露在水面上,每条堤宽有30米。堤上抗洪大军正在开挖爆破大堤的分洪口门,从团泊洼内滚滚而来的洪水穿过口门直奔北大港,这么大的水,这样大的场面从未见过。不一会儿朱工来了,他头戴草帽,身穿救生衣,光着脚,脸上的胡子很长,但精神非常饱满,满面笑容,互相握着手说“欢迎呀!欢迎你来呀!这里很需要水文人员。”晚饭后朱工把临时抽调搞水文测报人员都集中起来,有两名报务员,两名警卫人员和18名水利测量人员,总计22人,朱工一一作了介绍,并交待了测洪工作任务。他指着一张地图说:“从上游贾口洼、文安洼来的洪水都进入团泊洼,而马厂减河的两条大堤阻拦团泊洼的洪水下泄,洪水上涨会直接威胁天津市,必须把两条堤打开,尽快把洪水排泄下去。你们的任务是负责泄洪的测报和接收上游水情,为指挥部当好参谋。这里有两条船供测验用。”
8月30日上午,乘小船现场看了两组水尺和12个口门。朱工临走时说“主峰还没到,要作好思想准备,大胆工作,并注意安全,要有战胜洪水的信心。”当时身在抗洪第一线的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战胜洪水,其他什么也顾不上了。
测报作业分成三个组:水位组、测流组、水情组。随着水位的上涨,口门由12个增加到40个,水尺由2组增加到6组,工作面长达10公里。昼夜不停的进行测报。最困难的要数测流工作。
最宽的口门120米,水深流急,流速3.5米每秒。测流用的船没有牵引设备,采取双锚定船法用流速仪测流。堤上支两架经纬仪,一架瞄准断面,一架测起点距,船上配9个人,在洼里放下双锚,8个人拉着锚绳,一把一把地把船放进急流的断面上。翻滚的洪水卷着房木顺流而下,稍不小心就会将船和流速仪撞毁,为了安全,专有一人在船头用长杆推拨漂浮物。测完一条线,有人喊着号子“一、二、三”向前拉船,拉起双锚后,再测另一条线,每测一条线都是汗流浃背,测一次流量,人人累得筋疲力尽。这里测流带有很大的危险性,一旦双锚失控或船被撞毁都可能葬身于大海。正是,激流定舟凭志坚,横渡全靠人力牵,洪水滔天无所惧,擒龙扪脉人胜天。
有一次正在口门上测流,一架直升飞机过来了,飞得很低,机上人员看到大家正在紧张地测流,直升机停下来了,机上人员频频向下面招手致意。
往复测流的任务越来越大,大家风里来雨里去,几天后都消瘦了。为了分析口门出流的规律,每次测流都看落差,用堰流公式计算流量系数,分析它的变化,用来估算各口门的流量,估算到的最大泄量为3600立方米每秒。
大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住在赵连庄的发电厂内,厂房横跨马厂减河大堤,房内非常潮湿,一块门板就是床铺,上面只铺着雨衣,雨衣穿湿了就睡在门板上,盖的就是自己随身的衣服,夜间有成群的蚊子叮咬,还有大小蛇钻进来,常常彻夜难眠。正是:蚊叮蛇串惹心烦,湿气浸骨更艰难,秉烛达旦不言苦,丹心一颗照明天。
大家在临时防汛指挥部的食堂就餐,伙食虽好,但价格较高,对于每月工资仅37元的人来讲,长期下去会给经济带来困难。为减轻大家的负担,测量队人员回天津办事把他们的炊具带来自己起伙。为了改善生活又买了些鱼钩,在休息时都去钓鱼。那时水里的鱼很多,每日三餐都能吃上鱼,自力更生过得很愉快。正是:大鱼小鱼满盆翻,煎炸烹炖美味鲜,天寒再饮一杯酒,抗洪战士赛神仙。
9月底主峰过去了,马厂减河防汛指挥部开了庆祝大会,大会上天津市领导对水文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大家都很激动,为保卫天津市尽到一点应尽的责任。
10月初接到省防汛指挥部的电报,可返回天津,但马厂减河防汛指挥部的领导说什么也不让走,他们说:“还有排涝问题,需要提供泄量资料。”当时不好推辞,只好留下再坚持几天,后来人员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1人,坚持到11月初才回到天津。
在团泊洼工作74个日日夜夜,与抗洪大军一道送走了150亿立方米洪水,为保卫天津市贡献了一点力量。后来受到天津市防汛指挥部的表扬和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