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概念
研究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需要厘清产业和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既是企业群的集合,也是按照国民经济某一标准划分的行业类别的集合。关于产业生态化,理论界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和视角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从生态化的目的来界定产业生态化。有学者认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1]该定义从减少废物排放,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对环境的破坏降低,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等方面明确了产业生态化的目的和宗旨。还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化是所有产业部门的生态化,“即在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形成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2]。
二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界定产业生态化。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主要内容——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运用现代生态化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源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该定义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宗旨是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再生,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最优选择,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生态化的关键是将产业活动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大循环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该定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其核心是坚持将资源和能量的消耗纳入到生态系统的总交换中,认为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总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三是从实现途径上界定产业生态化。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上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在微观上通过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手段;大幅度提高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降低产业污染排放水平和生产全过程的环境影响,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和基础”。[4]这个定义指出产业生态化在宏观上要以生态产业的标准调整产业结构和功能,促进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在微观上要推进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是从生态化的过程来界定产业生态化。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化创新,是指把产业系统视为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和各组分进行合理优化耦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5]这个定义认为生态化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变革,即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全程生态化,不仅强调生产过程即产中环节的生态化,而且同时强调产前、产后环节的生态化,使生态化过程向产前、产后延伸,从而达到全过程资源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产业生态化的核心在于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模式来构造产业的生态系统,以达到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的。内陆开放区的产业生态化主要是指:内陆开放区的产业发展模式要以产业生态系统为核心,降低废物的排放,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系统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内陆开放区的产业生态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适应自然生态系统来发展产业系统;二是减少废物排放,降低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坚持区域内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三是坚持低级到高级、小系统到大系统的延伸和辐射,实现区域内的生态化系统构建目标。
(二)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确立了以传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涵的发展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发展观表现出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引发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批判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探索一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产业生态化的路径正式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产业生态化是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运用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制造等手段,降低产业物耗能耗水平、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系统是自然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产业生态化必须坚持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循环观念,坚持将物质生产过程纳入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总交换之中,贯穿于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生产、包装、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需坚持将线性的开放系统转变为以循环的封闭系统,在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减少与产业系统有关的产品和流程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和谐地将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相整合,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6]产业生态化为内陆开放区产业系统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这一框架使内陆开放区产业系统具备更有效、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利于确立和实施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和产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关系,以节约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内陆开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创新是一个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它有目的地改变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整合过程,促进了人工生态环境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与发展。
3.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本质是全程生态化,产业生态化不仅强调生产过程即产中环节的生态化,而且同时强调产前、产后环节的生态化,使生态化过程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全程生态化,从而达到资源利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生态化向前延伸到绿色原料、能源及工业无机环境的构建;向后延伸到流通、消费领域,通过生态营销引导绿色消费,传播绿色企业文化。
4.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是生态化技术的创新。在生态化过程中,要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通过生态工程、生态设计、工艺设计等,对技术进行生态化创新,使用无害化、无废料化技术和设备,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供保证。
(三)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理论依据
产业生态化是人类社会继工业化道路之后的全新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内陆开放区产业生态化的建立需坚持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基础与行为基础。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是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基础,即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以自然系统为基础,把可持续的开发理念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放在第一位。生态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因此,产业生态化需建立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7]对于开发区来说,理论和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形式,成为21世纪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8]。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生态产业集群区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舍弃后者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遵循生态规律,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物质生命周期的闭合循环。原来被不断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会成为在某个领域或环节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将从根本上节约资源,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9]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尔斯提出的“产业代谢”理论。他把人类的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能量流动关系称为“产业代谢”,定义为:“产业代谢是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下,使原料和能量通过劳动转化为最终产品和废物的一系列物质过程的统一。”[10]产业代谢所研究的是发生在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系列物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过程,旨在揭示特定区域或系统内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能量流动与储存的规模和状态。通过对产业系统的代谢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的对比分析,艾尔斯的结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是封闭性的,而产业代谢是开放性的。也就是说,产业系统总体上没有对进入该系统内的营养物质进行循环利用,而是一个以开采来自地球的高质量的物质(化石燃料、矿石)为开端,最后以退化了的形式把这些物质返回到自然界的线性过程,因此,产业系统从长远而言是不可持续的。
受产业代谢理论的启发,美国学者罗伯特·弗罗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于1989年在《制造业的战略》一文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们指出:“在传统的工业体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通过消耗原料生产出即将被销售的产品和相应的废料;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一种更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这种过于简单化的传统生产方式,那就是产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产业生态系统里,能源和材料的消费被最优化了,废物产生达到了最小化,一个过程的排放物——不论是来自炼油过程中用过的催化剂,还是来自发电站的烟尘和煤灰,抑或是来自消费产品服务中的废弃的塑料容器——都可以作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11]目前国内一些学者通常把罗伯特·弗罗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的“产业生态系统”理念,看作以产业生态学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化理论的开端。作为一个解决工业与环境问题的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实践性的思想,“产业生态系统”思想很快得到认可和接受,并催生了产业生态学这一新的学科。
在弗罗什和盖洛普提出“产业生态系统”思想之后,美国学者格雷德尔和阿伦比于1993年提出了产业系统演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设想。他们认为,在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对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转化大致经历了从线性流动、不完全循环和完全循环三个阶段的历程,才成为今天比较完善和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产业系统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既是自然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但又与自然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和对物质、能量的利用方式上具有本质的不同,总体而言处于线性流动阶段。这一理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所提出的,为了实现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的封闭循环,未来的产业系统也要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建立起包括生产者、加工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在内的四个基本功能单元这样一个思路和途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把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的实现问题,看作在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基础上,建立和增加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分解者”功能的“第零产业”、“第四产业”等所谓的“补链产业”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作为参照物,以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的论证方式,只能在理论上证明产业生态化演进的必要性、合理性,而不能证明这种演化的必然性。这就使得产业生态化理论面临着从技术上的必要性、合理性的论证,转入到社会经济上的必然性、可行性的研究的挑战。
由于产业系统作为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其在行为方式和运行的动力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忽视这种区别而仅仅专注于技术上的可行性,则很难有效地实现产业系统从目前物质流动的线性模式向循环流动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来看待和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问题,即一方面要明确地承认,产业系统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要符合经济规律而且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在性质上和对物质、能量的利用方式上具有本质的不同,它在运行动力上则主要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例如,美国学者巴里·康芒纳认为产业生态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误区:第一,只注意到产业系统内部构成上的小问题,而忽视了产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的更大的、根本性的互动关系问题。第二,产业生态学所宣扬的“企业环境主义”是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相冲突的。第三,过于简单地看待产业系统重构的需求与主流经济、政治环境的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