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陆开放区资本生态化的考量因素

内陆开放区资本生态化的考量因素

时间:2024-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开展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目的的排污减污,废弃物治理等。具体包括污染排放的减压,污染物的资源化,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遗存集聚污染的处理,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防范处置等。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带来资源和能源的锐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地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日益加剧。二是生态资本的投入比较分散,要解决生态资本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的问题。

(一)生态资本的界定

经济学意义上讲,资本是指物质生产中的各要素总和,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根据生态经济化理论,生态资本是决定区域开发中资本生态化的考量因素,它是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本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资源总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环境保护的现实和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促使生态资本应运而生。投入到生态产业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生态资本,包括各种资源、产品以及人力、货币基金等,以实现生态生产为条件的必要条件,可以统称为生态资本。

生态资本具有二重性,即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资本的一般属性。内陆开放区开发要充分重视生态资本的二重性:一是重视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遵循生态规律,重视生态资本的使用价值;二是重视资本的一般属性,遵循市场供求与竞争规律,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重视生态资本的价值。

与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外延一样,生态资本包括投入生态生产中的一切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包括用于生态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以及设备、材料等物质性资源。生态资本从其形态上可以划分为人力生态资本、物质生态资本以及货币生态资本。人力生态资本是指从事生态生产的劳动力;物质生态资本是指投入到生态生产中的物质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产品;货币生态资本是指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生态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前两种生态资本形态一般是直接投入到生态生产中,后一种形态主要是以购买生产资料或劳动力间接投入到生态生产活动中的。

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环境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投资活动的效果。自然资源投资作为资源投资的一种,也要求获得价值增值。自然资源因素具有了资本的意义,即当它被用于生产过程时,可以带来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实现价值增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其为“生态资本”,或者说是“自然资本”。[14]

(二)生态资本的使用范围

内陆开放区加大生态资本的投入,主要涉及生态生产这一特殊领域,包括物种保护和繁育、生态环境资源修复和维护、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管理,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物种保护。主要包括濒危、珍稀及一般物种保护和繁育、有害生物控制等活动。具体涉及濒危、珍稀物种种群的维持与扩大,普通物种种群的稳定与合理波动,失灭物种种群的恢复,有害物种种群的控制,生物基因的收集、提纯及保存等。

2.污染防治。主要开展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目的的排污减污,废弃物治理等。具体包括污染排放的减压,污染物的资源化,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遗存集聚污染的处理,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防范处置等。

3.环境资源维护。主要是维护和改善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繁育的生态环境,为保持物种多样性提供外部环境条件。具体包括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治理;臭氧层变迁、气候变迁、温室效应等危害的评估和应对;旱涝冻灾、台风地震等危害的预警、防范和减灾;生态环境退化、恶化趋势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改善优化等。

4.生态管理,为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主要开展生态监测、生态指导等活动。具体包括生态监测,生态发展战略的设计与规划,生态咨询指导服务及生态知识宣传普及等。

(三)生态资本的投入

当前,我国生态资本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环保组织。生态资本投资主要关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紧迫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危及人类生存条件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道路,用较高的资源消耗和投入,换取了经济的高增长。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带来资源和能源的锐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地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日益加剧。应对困境,政府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即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创建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社会组织模式,以及环境治理所需的巨大资金量,政府主导成为生态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随着观念的转变、环境治理的跟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局部地区已经有所改善,但总体情况仍然堪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巨大破坏力还在进一步加剧,因此,改革政府包办,引入多元生态资本投资主体,将是改变我国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促进生态资本的投入,从制度建设上说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态资本投入没有稳定的来源,要改变单独依靠政府的模式。生态生产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生产过程,需要有庞大稳定的资本投入,若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支出,无法满足生态生产的现实需要,另外,加强生态生产资本的管理、调控、使用、监督也非常必要。二是生态资本的投入比较分散,要解决生态资本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的问题。目前生态资本投入的最重要的领域仅仅是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对于发展生态产业的投入不是很重视,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政策扶持。三是生态资本的运营主体不明确,要加强对企业作为运营主体的政策引导和政策约束。主要是在生态生产环节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规则,加强对企业产生利益的驱动,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生态资本投资。良好的法制环境是促进资本投入的基本保障,这是我国区域开发的实践经验总结,如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背景下,西部地区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但是除了成都、重庆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国内外投资者对西部投资环境仍然评价不高,投资法制环境缺失是西部投资环境的主要问题所在。[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