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内陆开放区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区域中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
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看,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实施以重工业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种“赶超型发展战略成为了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9]由于资源紧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政府实施计划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统一调配资源,降低工业化成本,形成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这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造成农村经济长期低迷,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劳动力不断累积,隐蔽性失业严重,二元社会经济结果特征更加突出和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推动着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先配置作用,政府包办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市场主导。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我国二元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一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农业生产不断引入现代化手段,加快了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是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明显。在此基础上,内陆开放区承担城乡统筹的任务,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探索解决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问题。
(二)二元结构与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明显,消除经济差距、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成为期间的代表性理论。1954年,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两部门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通过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吸引更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渐消除,发展中国家最终摆脱贫困走向富裕。[10]1961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合作发表论文《一个经济发展理论》,将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分为多余劳动力和伪装失业者,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农业部门中的多余劳动力和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拉一费模式将刘易斯模式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11]同年乔根森在《二元经济的发展》中提出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不认为农业部门中存在剩余劳动力,而认为农业部门中存在农业剩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生产出更多的农业剩余。农业剩余越多,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就越大,伴随着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工业部门的发展就越快。[12]1970年,托达罗和哈里斯在论文《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中,为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给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主张[13]。以上四种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主要代表。城乡一体化理念是我国学者在二元经济机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的现实和国情提出,并致力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该理论的主要主张包括以下内容。
1.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结构分析方法。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趋同,城乡一体化理论将经济体划分为城市与农村两个部门。城市部门经济较发达,主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人口较少,劳动生产效率高,居民收入和享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生活服务优越于农村;农村部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比重大,生产效率低下,农民享受的服务远低于城市。城乡一体化理论指出中国不仅存在界限分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存在由一系列的城乡区别对待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等级分明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不仅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影响社会的安定平稳发展。长期以来,大量的农民收入很低,农村社会的消费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一体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2.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路径。刘易斯模式认为,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当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分,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瓦解。乔根森认为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得越多,将带来工业部门劳动力充足,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理论倡导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加快生产要素在城乡的快速流动,包括农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中先进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向农村的流动。
3.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政策主张。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导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之路,有重视资本积累的,有重视科技进步的,有致力于解决失业人口与经济扩张矛盾的,有主张改善社会生活服务条件缩减差距的,有主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城乡一体化理论秉承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政策主张,认为缩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在农民,关键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充分借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和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4.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理论借鉴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扎根我国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不仅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还扩展到城乡生活一体化、公物物品一体化,社会环境保护一体化等,这些理论为指导二元经济结构改革的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内陆开放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分析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历史演变的宏观背景下,内陆开放区的城乡二元结构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还包括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其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较为明显。
1.经济特征。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与城市偏向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特征。内陆开放区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目的是使工业与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农业与农村发展,消除内陆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恶化的现状。
2.政治特征。城乡居民在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差别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政治特征。现行户籍制度在把城乡分割为两个不同部分,把市民与农民分割为两个不同社会体。内陆开放区的优惠政策针对农民与市民身份的不平等,会加剧这种社会权益的差距,特别是对于征地农转非人员,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就业、教育、卫生、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还会削弱,损害了这一区域农民的合法权益。
3.社会特征。城乡分治、一事两策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特征。在这种现状下,农村与城市的产业生产几乎是相对独立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安排导致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的悬殊,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内陆开放区在社会政策上需要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市场化体制更加公平有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