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陵山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
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发达地区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该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 872元,只占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41.31%,占同期东部发达地区的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占同期全国和东部地区的68%和5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占75%和55%。具体数据见表3-2。
表3-2 武陵山区与全国经济对比表(2012年)
数据来源: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恩施州统计年鉴》(2013)。
同时,表3-2可知武陵山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05%、38.59%、41.36%,而东部地区在同期相比,所占比值分别为6.20%、47.80%、46%,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值比武陵山区低近15%,而第三产业所占比值比武陵山区高5%。这使城市无法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缺少经济支撑。城市各种经济要素聚集程度低,聚集效益差,城市贡献度低。由此可见,要改变该地区城市经济水平落后的现状,重点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减少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2.武陵山各片区发展极不均衡
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能力整体偏低,各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根据冷志明等(2014)最新研究的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表3-3),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总体偏低,2005年、2008年和2011年自我发展能力均值分别为0.3171、0.3596和0.5253,但近年来增长较快,其中,湖北、重庆武陵山片区表现更为突出。从各子区域来看,重庆武陵山片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强,历年均高于武陵山片区整体均值;贵州武陵山片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则最弱,2005—2008年间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没有上升,还出现了微弱的下降,虽然2008—2011年间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仍与武陵山片区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湖南武陵山片区和湖北武陵山片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居中,2005年、2008年,湖南武陵山片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略高于湖北武陵山片区,但2008—2011年间,湖北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增长显著,反超湖南武陵山片区(表3-3)。在湖南武陵山片区内部,2005年,邵娄片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分最高,为整个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怀化片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弱,湘西片区第二,张家界片区第三;2005—2008年,邵娄片区自我发展能力增长缓慢,湘西片区上升最快,为湖南武陵山片区最高,怀化片区仍为湖南武陵山片区最低;2011年,张家界片区和湘西片区自我发展能力均值接近,为湖南武陵山片区最高,怀化片区仍为最低,在整个武陵山片区中仅高于贵州武陵山片区,为倒数第二。
表3-3 武陵山片区各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得分均值比较表
注:首先根据各县市所属省份分为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4个片区,然后再按照地域毗邻的原则将湖南武陵山片区细分为邵娄片区(包括邵阳和娄底所辖部分县市共11个)、张家界片区(慈利、桑植加常德的石门县)、怀化片区(怀化市11个县加益阳县、安化县)和湘西片区(湘西8个县市)。
从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得分排名来看,吉首、冷水江、恩施、铜仁、涟源等县级市以及花垣、玉屏、武隆、彭水等资源型县自我发展能力总体较强。作为县级市,特别是吉首、恩施和铜仁作为自治州的首府或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对当地的资源具有集聚效应,是所在区域的增长极,因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而资源县则由于矿产、水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竞争力强,因而带动了县域的自我发展。
3.城市规模偏小
武陵山片区国土总面积为1.718×105km2,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城市规模偏小,根据恩施州2013年统计年鉴对武陵山片区的对比数据,得出武陵山片区,城市人口规模在50万人以上的目前没有一座,在30~50万人之间的仅有9座(分别为恩施市、利川市、洞口县、邵阳市、隆回县、鹤城区、新化县、涟源市和丰都县),20~30万人的有20座,其余人口规模均低于20万人。具体数据见表3-4。
表3-4 武陵山片区各县市人口规模统计表(2012年)
数据来源:《恩施州统计年鉴》(2013)。
武陵山片区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但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建成区面积依然不足。该地区总面积为17.18×104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9%,而建成的城市面积仅占全国比重的0.53%,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28.5%。整个建成区面积不足长沙市的建成区面积。而且该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对人口的聚集作用难以显示,人口密度偏低,仅为218.9人/每平方千米,比全国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少45.8人。
如上所述,由于武陵山区城市规模偏小,大城市缺位,使得该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到目前使城市所应具备的规模积聚效应得不到充分体现,城市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难以实现。
4.城镇化水平偏低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2.72%,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低16.96个百分点,比贵州平均水平(33.81%)也低1.09个百分点。同时到2012年,该地区71座县市中,城镇化率低于40%的县市有59座,占总数的83%,而高于40%的县市仅有4座,占总数的5.6%,具体数值见表3-5。
表3-5 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城镇化率统计表(2012年)
数据来源:《恩施州统计年鉴》(2013)。
因此,不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还是从人口富足程度的比较来看,武陵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况非常明显。
而造成该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下所示。
首先,武陵山区城镇边缘化明显,交通条件长期无法改善。武陵山地区中心城市均位于所属省级行政区的边缘地带,如吉首市、怀化市、张家界市分别距湖南省会长沙380km、450km、300km,恩施市距湖北省会武汉640km,黔江区距重庆市主城区320km,铜仁市距贵州省会贵阳550km,再加上武陵山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省域中心城市对该地区城镇的辐射功能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同时受山地地理影响,使得武陵山地区城镇空间发展既无法激活内生动力,又缺乏外生动力,城镇化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其次是该类地区工业发展以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属于典型的污染大、能耗高的粗放式经济,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同时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变成了初级原料供应地。因此发展山区经济,应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由以上分析可知,武陵山区作为四省交界、贫困连片发展区域,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特点,既不同于各大型城市,也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而本书所选取武陵山区的研究样本,需具备该地区城市发展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恩施州被选为该地区的研究样本,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