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面蒸发是陆地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它等于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量之和。据水资源评价研究,大气降水量的80%会转化为陆面蒸发而消耗。因此1983年在衡水水文实验站建立时,设立了土壤蒸发实验设施,开展陆面蒸发研究。
衡水水文实验站的土壤蒸发场规格为25米×25米,场内安装有相同型号的水力式土壤蒸发器两台 (有作物和裸地),便于对比观测有作物和裸地的土壤蒸发。土壤蒸发器四周种植大田作物,定期测取土壤含水率,以便掌握蒸发器四周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另外还配有地下水观测井一眼,定期观测浅层地下水埋深情况。土壤蒸发项目自1985年6月1日起开始正式观测,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埋深的观测也相应展开。另外还配有小面积试验田和测墒仪,可随时监测土壤墒情的变化规律。
2009年,河北省土壤水资源评价工作启动,凝结水是土壤水资源评价的内容之一。利用衡水水文实验站1986~2005年的土壤蒸发监测资料,分析河北省中东部平原区土壤凝结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显示: 冀中低平原的凝结水量要大于太行山麓中低平原区; 平原区多年平均凝结水量占同期降水量的比例为13.5%。多年平均凝结水量为129.9毫米,年平均凝结天数为180天; 近地层形成的凝结水较少,有作物的土壤凝结水量小于无作物的,凝结日数也是无作物大于有作物的; 凝结水量的年内变化为春季偏低,夏、秋至冬季逐月上升,秋末9月、10月份上升幅度加大,至冬季以雾、露、霜的形式形成凝结水; 昼夜温差大,凝结水较易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