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规划文本
生态规划报告文本一般也包括了如下几个主要部分:①规划总论;②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③规划目标;④规划区基本情况;⑤生态现状分析与评价;⑥规划方案;⑦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⑧实施保障。
1.总论
说明生态规划任务的由来、规划编制的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规划的技术路线等。
2.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要明确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发展定位、主要战略措施和达到的目标。基本原则部分要概述清楚规划编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3.规划目标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果,结合规划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实力制定规划目标。规划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建设目标。
4.规划区基本情况
分析规划区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同时依据生态调查获得的基本数据资料,采用图表来分析说明有关地理位置、气候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信息。
5.生态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规划区进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方面的评价,明确以下内容:①明确规划区域内各种资源在地域上的组合状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②明确影响规划区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制约因素及相互关系,分清一般因素与关键因素;③明确规划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原因、现状及解决方法。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进行预测。
6.规划方案
生态规划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产业规划、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和景观规划四个规划。
7.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生态规划编制经费概算包括工程建设和管理项目两大部分,经费概算可列表说明,通常包括部门规划建设经费、总体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市场融资、外来投资、自筹和其他来源。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三个方面。
8.实施保障
提出实现规划建设目标的组织、政策、技术、资金筹措、管理等方面的对策措施,措施应明确、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1.6.2附图
1.附图组成
(1)生态环境现状图 图纸需注明规划区范围、现状主要道路、主要水系、土地利用等信息。同时,图纸应反映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和地形特点。
(2)生态分析和评价图 生态评价包括生态适应性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态环境容量分析。生态风险性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等则根据规划地区实际情况而定。
(3)生态功能区划图 反映不同类型生态环境功能区分布状况,包括重点保护区、环境敏感区(点)、居民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绿化区(带)、农林保护区等的分布和其他信息。
(4)生态产业规划 依据上一级规划对该地的产业要求,图中反映生态产业分布、比重及产业结构。
(5)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图 图纸应注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集中供热等设施的位置,以及节水灌溉、新能源、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等方面的信息。
(6)景观生态规划图 图纸应注明景观建设项目分布,其与城镇发展关系以及与城镇环境相互影响的体现。
2.附图编制技术要求
(1)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应为1∶10000~1∶50000。
(2)规划底图应能反映规划涉及到的各主要因素,规划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规划底图中应包括水系、道路网、居民区、行政区域界线等要素。
(3)规划附图应采用地图学常用方法表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