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性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问题已从局部的、小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演变成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酸沉降、海洋污染等。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和严峻的考验。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干扰、改造自然界的力量日益强大,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也更广。环境问题已从局部的、小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演变成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4类,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问题

目前,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70亿,而且仍在持续增长。毋庸置疑,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引发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类资源如土地、矿物、水资源等的利用急剧增加,排出的废物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加重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地球上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人口急剧增长,超过了地球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必将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是解决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但是,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由人口增长所引发的。所以,环境问题是不能只靠控制人口的增长就可以自行解决的。

(二)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依托和条件。资源问题作为全球问题的存在绝非孤立,它总是同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等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构成当代全球问题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迅速耗损,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矿物能源日渐枯竭,矿产资源严重短缺,海洋生态受损严重,未来资源宝库面临浩劫。淡水资源不足,森林资源持续赤字,气候变化异常,各类灾害加剧。

土地资源损失尤其是可耕地资源损失严重,人类开发利用的耕地和牧场,由于各种原因正在不断减少或退化,而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已很少,许多地区几乎枯竭。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林木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它还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美化环境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人类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全球森林资源锐减,造成了许多生态灾害。世界上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有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并且随着水污染日益严重,淡水资源更加紧张,水资源的短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正急速锐减,而且海产品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污染物等有可能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人类活动使得近海水域的氮和磷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海藻大量繁殖。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开采出来的能源。当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化石能源,人类无节制地使用和过度浪费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导致其逐渐走向枯竭。

(三)生态破坏问题

全球性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包括森林植被、草原植被等。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而且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中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繁衍物种、动物栖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们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长期过量地采伐,使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另外,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使本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而失去平衡,导致生产力下降。另外,近年来地球气温变暖,草原地区降雨量下降,导致草原面积逐年缩小,草原植被覆盖日渐降低,草原植物种类减少。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3种类型。水土流失不仅直接破坏土壤资源,导致可耕作土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降低,而且流失的泥沙进入江河、湖泊和水库,造成大量淤积,从而给地表径流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土壤上的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而导致沙漠扩张的过程。人类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活动包括过度放牧、开垦耕地、滥挖滥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沙化的扩展使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降低了养育人口的能力,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的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4个层次。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致使生物多样性锐减。据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个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所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大约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处于濒危状态,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因此,保护和拯救生物物种以及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任务。

(四)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酸沉降、海洋污染等。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造成的。人类活动产生大量CO2、CH4、N2O、氟氯烃等气体,当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增加时,即产生所谓的温室效应,使气候逐渐变暖。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和严峻的考验。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气候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灾难性天气频发;极地冰川融化,海水膨胀,从而使海平面上升;引起气候带发生变化,如温度带北移,降水带变化,从而导致生物分布发生变化,生活在赤道的种群扩展到温带,温带的物种向极地方向扩展,导致某些地区的农作物可能会因温度的升高、CO2浓度的增加而增产,但全球范围内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的地理分布将发生变化,并且产量会减少。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是地球的保护罩。它一方面可以使地球表面温度不至过高,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来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强紫外线的伤害。但是,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气体层,如果一些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的物质进入臭氧层,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这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大气中臭氧的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短波长紫外辐射(UV-B)的辐射强度增加,导致皮肤病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高,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光合作用有效面积减小,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减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并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大气酸沉降是指p H<5.6的大气化学物质通过降水、扩散和重力作用等过程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或过程。通过降水过程表现的大气酸沉降称为湿沉降,它最常见的形式是酸雨。通过气体扩散、固体物降落的大气酸沉降称为干沉降。酸雨降落到水体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生长,使鱼虾减少甚至绝迹;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营养,使土壤贫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危害森林的生长;腐蚀建筑材料,破坏文化古迹。

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最重大问题。目前局部海域的石油污染、赤潮、海面漂浮垃圾等现象非常严重,并有扩展到全球海洋的趋势。海洋石油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降低海滨环境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还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和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赤潮生物可分泌黏液,黏附在鱼类等海洋动物的鱼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可分泌毒素,使生物中毒或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类中毒;赤潮生物死亡后,其残骸被需氧生物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厌氧气体(NH3、H2S、CH4)的形成引起鱼、虾、贝类死亡;赤潮生物吸收阳光,遮盖海面(深达几十厘米),使水下生物得不到阳光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造成食物链局部中断,破坏海洋的正常生产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