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生态监测的目的之一,就是对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预测性分析,为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修复或建设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景观生态学方法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结构、功能与稳定性的分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

开展生态监测的目的之一,就是对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或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预测性分析,为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修复或建设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某些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做深入研究,对某些主要生态因子和生态功能的变化做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计算,以便把握因建设开发活动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环境功能变化的程度以及相关的环境后果,由此进一步明确开发建设者应负的环境责任以及提出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不被削弱而应采取的措施和要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如图7-2所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许多还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各种生物学方法、环境科学的调查方法都可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目前,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生态图法

生态图法是指在同一张图上表示两个或更多的环境特征重叠,指明被影响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影响的相对范围程度。生态图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简单明了,缺点是不能做精确的定量评价。生态图法主要应用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中,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等;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中。其基本意义在于说明、评价或预测某一地区的受影响状态及适合开发程度,提供选择的地点和线路。

编制生态图有两种基本方法,即指标法和叠图法。

(二)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针对将实施开发的建设项目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受影响的影响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并以正负号、其他符号或数字来表示影响性质和程度,逐点分析开发的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该方法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

(三)生态机制分析法

生态机制分析法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影响预测,其工作步骤为:①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有关资料;②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③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划分,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④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⑤观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⑥根据兴建项目后的环境(水、土、气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对动物种群和植物个体、种群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

图7-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引自盛连喜,2009)

(四)类比法

类比法分为生态环境整体类比和生态因子单项类比,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整体类比是根据已建成的项目对植物、动物或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预测拟建项目的生态和环境效应。该方法被选中的类比项目,应该在工程特征、地理地质环境、气候因素、动植物背景等方面都与拟建项目相似,并且项目建成已达到一定年限,其影响已基本趋于稳定。由于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在进行生态评价时很难找到完全相似的两个类比项目,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项类比或部分类比。

(五)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通过评价环境因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函数曲线,将这些环境因子的现状值(项目建设前)与预测值(项目建设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由好至差用1~0表示,由此可计算出项目建设前后各因子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值。然后根据各因子的重要性赋予权重,得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六)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常用于多目标动态性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在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使用系统分析的具体方法有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排序法、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等,这些方法原则上都适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可查阅有关书刊。

(七)生物生产力评价法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是系统的首要功能表征,是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基础,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最本质的标志。衡量其功能优劣有3个基本生物学参数:生物生产力、生物量和物种量。

1.生物生产力

生物生产力指生态系统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所能生产的有机质的数量,即生产的速率,以t/(hm2·a)表示。目前全面测定生物生产力较为困难,多以绿色植物的生长量来代表。生物生长量既表征系统的生产能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系统受影响后的恢复能力。

2.生物量

生物量指一定空间内某个时期全部活有机体的重量,又称现有量,以t/hm2表示。在生态影响评价中,一般选用标定相对生物量的概念,它是各级生物量与标定生物量的比值,以Pb表示,即:

Pb=Bm/Bmo

式中:Bm表示生物量;Bmo表示标定生物量;Pb表示标定相对生物量,Pb值越大,表示生态环境质量越好。

3.物种量

物种量指单位空间(如单位面积)内的物种数量。它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系统与环境和谐程度的表征。生态评价中亦用标定物种量的概念,并且将物种量与标定物种量的比值,即标定相对物种量作为评价的指标,表示为:

Ps=Bs/Bso

式中:Bs表示物种量(种数/hm2);Bso表示标定物种量(种数/hm2);Ps表示标定相对物种量, Ps值越大,表示环境质量越好。

(八)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

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中常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3个指标表征。

1.物种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指数常采用Shannon-Winer多样性指数,表达式为:

式中:Pi为第i种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N的比例,即Pi=ni/N。

本法亦可用于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表达。

2.均匀度

均匀度表达式为:

式中:E为均匀度;Hmax为最大多样性。

设群落中物种总数为T,当所有物种都以相同比例(1/T)存在时,将有最大的多样性,即Hmax=log2T。

样地中各个物种多度的均匀程度,即是每个物种个体数间的差异。物种的多样性与物种间个体分布的均匀度有关。

3.优势度

优势度表达式为:

式中:D为优势度;T为群落中物种总数。

优势度表明群落中占统治地位的物种及其分布。

(九)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生态学方法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结构、功能与稳定性的分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方法。景观是由拼块、模地和廊道组成。模地为区域景观的背景地块,是景观中一种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模地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点。模地判定依据3个标准:①相对面积大;②连通程度高;③具有动态控制功能,常采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方法进行模地的判定。拼块的表征则采用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由密度、频度和景观比例3个参数计算得出。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包括组成因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的恢复能力分析、系统的抗干扰或抗退化能力分析、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能流是否畅通无阻,物流能否畅通和循环)及景观开放性分析(与周边生态系统的交流渠道是否畅通)等。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城市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功能区划、区域生态评价、特大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景观资源评价。景观生态学方法体现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结合相一致的基本原理,可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状况。

(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法

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简称EI)计算方法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7-8,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及环境质量指数,按照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的规定计算所得。

表7-8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EI计算方法如下: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

+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7-9。

表7-9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引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

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及显著变化(好或差),见表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