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了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在推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工程学对环境生态保护、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各种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从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复杂性、紧迫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由于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保护长期忽视、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最终导致全球普遍面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开展生态工程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社会效益和法规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就经济发展而言,生态工程的实施,会挽回环境保护领域由于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资源利用价值、生态价值及美学价值所遭受的不计其数的间接损失。首先,就环境保护而言,生态工程不仅会使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其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将会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其次,生态工程实施的过程也是人们向自然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必将带来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再次,纵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历程,不难发现其破坏过程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其最终的出路也只能在人类社会中寻找。因此,生态工程的实施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成熟。最后,生态工程切实有效地实施还离不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失,而现在生态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必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因此,生态工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具有典型的科技意义,而且还具有典型的社会和法律法规建设意义。
(二)生态工程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
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在党中央领导组织下,在林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等领域先后实施了多项大的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环境自净工程、污染环境修复工程等,无论是在环境保护领域,还是在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持续进步。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新时期生态工程既要解决以往生态环境破坏遗留的问题,又要预防未来出现新的问题,面临巨大压力,任务极其复杂和艰巨。通过总结生态工程在各领域的实施,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有一个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的长远规划,要有一个科学的、清晰的总体思路,然后坚定不渝地分步实施,才有可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障。因此,生态工程学对于我们沿着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方面所指明的方向,提供了理论、方法与技术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生态工程学是提高污染控制与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水平的需要
目前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尽管有大量的治理技术和经验,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开展污染治理方面可以发展的领域还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总体来说,污染治理缺乏系统治理思路和系统集成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在污染治理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和水平有待提高。生态工程学可以弥补现有污染治理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以系统的治理思路治理污染,恢复生态,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自然、生态、经济和谐共处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