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群建设模式
根据《珠江二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专题规划》,珠江二角洲经济区将依据其自然资源特点和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在空间布局上实施:内外圈层分工(“内优外拓”)、点轴集聚发展、二大都市区协调建设、四种用地模式分类制导。
1. 三大都市区
根据《珠江二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未来经济区城市的发展主要依经济规律,打破行政界限,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功能。积极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向职能专业化方向发展。沿珠江口两岸形成:两条发展主轴分别向香港、澳门延伸,一条是广深港发展轴,另一条是广珠澳门发展轴;两个中心(广州、深圳)、二个都市区(中部都市区、珠江口东岸都市区、珠江口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环珠江口大都市圈。
(1)中部都市区:空间上是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二水、花都、顺德及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市、高要市等。该区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商贸、信息咨询与开发、周末度假相结合的旅游业等第二产业,同时发展以汽车制造、电子、机械、饮料及石油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2)东岸都市区:东岸都市区北接广州,南连香港,同时受两个特大城市影响。城市群的分布,南部较北部密集,西部较东部密集,市镇相对密集区,呈以深圳(香港)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北、向东轴带状延伸的空间特征。该区主要发展以对外商贸为主的第二产业,工业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事业及以通信器材、电子仪器、能源化工等工业。
(3)西岸都市区:西岸都市区指珠江口以西银洲湖以东的地区,行政范围主要包括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的部分地区。该区重点发展依托于港口运输的大工业,如能源、重化工、机械工业及高技术的医药微生物工程,国外和国内并重的旅游业和以物资转运为主的港口贸易等第二产业。
2. 两个圈层和两条发展主轴
(1)内圈层和外圈层。经济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由于高度集中于环珠江口地区,客观上形成发展水平及特点都存在差异的内、外两个圈层,即环珠江口地区的内圈层和其余部分构成的外圈层。
内圈层为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大,第二、第二(金融、对外贸易、房地产等)产业发达,大中型工业和乡镇企业集中,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力量强的区域,面积大致为1.2 ×104km2。该区的主要问题是:人均耕地密集少,人地资源矛盾突出,环境质量较差。
外圈层是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个数少,经济实力、交通设施仍然不及内圈层的区域。该区人口较稀疏、居民分散、人均耕地资源多,以湖泊、沙滩、海岛、森林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丰富。
(2)两条发展主轴。根据经济区城市群的功能结构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内圈层区域以中心城市(广州)为中心沿珠江口两岸形成两条发展主轴,分别向深圳—香港、珠海—澳门延伸,即广深港、广珠澳发展轴。
广深港发展轴:从广州经东莞至深圳、香港的交通走廊地带,该地带城镇密集、沿岸港口众多,电子、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加工、石油化工等工业发达,是珠江口东岸的重要发展轴。
广珠澳发展轴:由广州经顺德、中山、江门至珠海、澳门一线,途经珠江二角洲腹地,加工工业、电子工业及轻工食品工业特别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且随着广珠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将形成国际旅游热线,是构成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发展轴。
3. 城市用地模式
根据经济区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城市用地上划分为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4种用地类型,通过4种用地模式分类制导,以促进二角洲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防治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空间。
(1)都市区:为已经形成或将要形成的规模大、聚集度高、中心地位和作用突出的城市化区域。主要承担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以及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基础工业,增强辐射功能。
(2)市镇密集区:是众多小城市及城镇组合分布地区,合理诱导工业在此适当集聚,承担工业中心及相应的各种城市功能。该区紧邻都市地区,作为都市区的补充和后备用地。
(3)开敞区:是以农业为主的包括镇、村、农田、水网、丘陵等用地的地区,也包括部分适中规模的新城居住聚居地,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物和自然村落为主,主要是经济区的农业发展基地。
(4)生态敏感区:是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山体、水源地、大型水库、海岸带以及自然景观旅游区等,是区域中生存质量的共同保证。严格控制此区域的开发强度,防治城镇建设对此区域土地的蚕蚀。
(二)基础设施规划
根据《珠江二角洲基础设施专题规划》,到“十五”期末,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套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进一步建设广州、深圳地铁等城市交通系统,起步建设连接珠江二角洲主要城市、与港澳衔接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水运、航空运输协调发展,对外运输通道和港站主枢纽相互衔接,结构趋于合理,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运输体系。
到2010年,珠江二角洲经济区将建成布局完善、分工合理、协调发展、沟通全省、连接港澳的综合运输网,形成畅通、安全、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全区公路里程达到3.5×104km,公路密度85km/100km2,铁路里程达到774km,港口和机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珠江二角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点:一是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衔接港澳的珠江二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立以枢纽港为中心的珠江二角洲港口体系;建设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深圳、珠海等机场为干线机场的航空港体系。二是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电厂和建成500k V连接沙角、江门、惠州等地的双回路输变电工程。二是建设液化天然气(LNG)主干线及相关工程。四是推进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民航运输的空中雷达管制系统建设。五是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防风暴潮、排涝减灾工程体系,建立持续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六是建设珠江二角洲主要城市优质供水网。
(三)城市规模
据《珠江二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经济区将在现有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形成佛山、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高要等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并承担起本区域外向拓展的作用;大力培育次中心城镇的发展,使之成为承上(中心城市)启下(广大乡镇),优化城乡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中坚力量。通过多核、多中心的联动效应,推进城市群的网络化发展,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中心镇)及卫星城镇(其他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2010年珠二角城市规模结构为:
>500万人口的城市2个:广州、深圳;
200~500万人的城市2个:佛山、东莞;
100~200万人的城市2个:珠海、江门;
50~100万人的城市3个:中山、肇庆—高要、惠州;
20~50万人口的城市4个:增城、开平、台山、惠阳;
10~20万人口的城市4个:四会、鹤山、恩平、从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