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县更舍得在生态建设上多投入

贫困县更舍得在生态建设上多投入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魏县是邯郸市东部平原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全部v 财政收入仅1.41亿元。在2008至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魏县上升了20个位次,是全省晋升位次最多的县。垃圾围城、污水环城、风沙袭城一度成为外界对魏县固有印象。经过认真分析,该县认识到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就要充分发挥魏县的特色优势,制定科学的规划。成立水质管理办公室,组建水利派出所,选派水上警察不定期对各河渠水质进行监测和管理

提要 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魏县是邯郸市东部平原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全部v 财政收入仅1.41亿元。2008年以来,采取“公司化、项目化、社会化”等多渠道融资,累计投资28.6亿元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以“66226”路网、“五河一湾、五湖一源、三十六桥景观”水网、 “九个一”和“266”绿网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梨乡水城·魏都,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等荣誉,2011年全部财政收入达到4.7亿元。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魏县提出“五个加法”建设思路, 即监管+保护、节能+减排、增绿+补绿、拆违+规范、整治+管理,力争在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绿化造林、交通沿线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五个方面强力突破,着力打造国家级园林城。

魏县位于冀、豫两省交界,总面积863. 6平方公里,人口93万,是河北省人口大县、中国鸭梨之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2008年5月以来,该县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实际,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作为促进全县科学发展、快速振兴的根本措施,放在突出位置去抓,紧紧围绕建设梨乡水城·魏都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2008至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魏县上升了20个位次,是全省晋升位次最多的县。

生态环境差,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是魏县矢志不渝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的动因

魏县境内原有的漳河、卫河、漳河故道等天然河流和民有渠、魏大馆排水渠、东风渠等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利设施,由于缺乏规划和治理,再加上气候变化等原因长期废弃,多数渠道被当作垃圾和污水倾倒的地方。由于县城没有污水处理厂,城东东风渠等渠道成为生活污水排放形成的臭水沟,每到夏秋季节蚊蝇滋生,臭不可闻;城南魏大馆排水渠被几家小造纸厂常年排放污水,河道污泥淤塞,荒草丛生;城北漳河故道荒废多年,成了群众取土的沙土坑,每到春秋天就成了县城的风沙源;由于没有垃圾填埋场,县城周围的河渠、坑塘、路边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垃圾围城、污水环城、风沙袭城一度成为外界对魏县固有印象。特别是地下水每年下降80厘米,形成了严重的漏斗区,原有机井大量报废,群众不得不打深井解决农业灌溉和饮用水源问题,用水成本越来越高。对此,群众反映强烈。生态环境差不仅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投资商一来实地考察就打退堂鼓了。面对此种境况,该县痛定思痛,下决心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第一大事和撬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矢志不渝地踏上了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的征程。

立足当地实际,发挥特色优势,是魏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关键

经过认真分析,该县认识到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就要充分发挥魏县的特色优势,制定科学的规划。魏县县城周边有20万亩梨园、有较多废弃河渠,这都是可以利用的特色和优势。为此,该县于2008年5月,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采取“公司化、项目化、社会化”等多渠道融资,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以政策撬动银行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激活市场资金、捆绑项目资金,“以城建城、以城养城、滚动发展”,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融资问题。五年来累计投资28. 6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以“66226”路网、“五河一湾、五湖一源、三十六桥景观”水网、“九个一”和“266”绿网等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梨乡水城·魏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疏浚贯通原有河渠,建设环城生态水系。大力实施“五河一湾、五湖一源,三十六桥景观”水网建设工程,开挖疏通河湖18条,建成环城水系46公里,景观桥36座,形成生态水面9 000多亩。昔日污水横流的河渠、飞沙弥漫的起土坑,变成了风景秀美的生态河湖水系。县城及全县的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单就农业灌溉群众每年可节约资金8 000万元,该县地下水位由2007年以前每年下降80厘米,转而三年上升3.6米,彻底改变了地处漏斗区,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危险局面,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地下水超采管理示范县。二是实行全方位绿化,建设秀美生态景观。按照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河渠绿荫化的“四化”标准,大力实施“266”绿化工程、拆墙透绿,退栅让绿工程、搬迁还绿等绿化工程,植树160万棵;在县城的进出口和显要位置建设了神龟驮城等10处大型综合公园,在街道的交叉路口建设了36处街心游园,打造了环城46公里绿色景观带、长安大道10公里绿化长廊、玉泉河5公里绿色亲水平台,城区新增绿化面积126万平方米,道路绿化总面积42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绿地率提高到36.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7年50多年总和的6倍。全年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的天数由2007年200天增加到2011年320天,空气年平均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比周边县高出3到4个百分点。三是建设“两厂(场)”,有效治理垃圾污水。利用BOT融资模式,投资1.2亿元,建成了日处理3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利用城东废弃窑厂的起土坑建成了日处理300吨垃圾的垃圾填埋场,使城市垃圾、污水、工业废水得以有效处理,提高了城市排污、净化功能;对县城主要街路排水、排污设施进行了改造,实现“雨污”分流,使居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抢抓历史机遇,做好“五个加法”,是魏县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

7月9日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后,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了张庆黎书记和张庆伟省长的讲话精神,更进一步深化了对改善环境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按照省委提出的“天蓝水净、地绿山青”总体要求,在取得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该县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监管+保护、节能+减排、增绿+补绿、拆违+规范、整治+管理等“五个加法”,力争在水环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绿化造林、交通沿线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五个方面强力突破,着力打造国家级园林城。

1.监管加保护,让水体更干净

坚持一手抓监管,一手抓保护,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两项重点,努力提升治污能力,确保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平衡。一是加大监管。成立水质管理办公室,组建水利派出所,选派水上警察不定期对各河渠水质进行监测和管理,设立监控断面,定期监测,持续改善河流水质,严厉打击向河湖水系排放污水、下网捕鱼、乱倒生活垃圾、炸鱼、电鱼、毒鱼等行为。二是治堵源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对全县工业企业,水源保护区上游和周围企业开展拉网式检查,对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炼油、小化工等坚决予以取缔。三是提升治污能力。加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力争2012年底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到一级A标准,中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快速推进张二庄、回隆、双井、北皋4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2013年完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2.节能加减排,让空气更清新

该县抓住被省政府列入全省节能减排“双三十”县这一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圆满完成阶段性污染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空气质量改善工程。在节能上,对现有企业大力开展节能监察专项行动、淘汰落后产能雷霆行动、节能专家魏县行、能效对标专项行动等“四项行动”,年内完成锦盛纺织有限公司设备技术改造等10个节能技改及扩建项目,确保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加快在全县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绿色照明工程,普及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重点在造纸、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废水、废热及废品的循环利用及中水回用;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县内大力推广公交车辆和出租车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工业企业、居民生活中推广使用地热、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确保清洁能源使用率逐年提高。在减排上,严格落实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落实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措施,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降低;深化和拓展环保扫黑行动,积极推广集中供热供气,拆除地热到达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加强县城餐饮业油烟治理,县城80%以上的小餐饮业使用清洁能源,取缔用煤或木炭作为燃料的烧烤摊点;加大建筑施工、拆迁、道路施工扬尘的管理,对尾气检测不合格和未取得尾气年检合格标志的车辆,不予年检,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力争全县空气环境质量二级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

3.增绿加补绿,让环境更优美

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园林城”为目标,按照“新城扩增绿化面积、老城提升绿化品位”的绿化思路和原则,强力推进“九个一”和“266”绿化造林工程。一是完善城控区园林绿化体系。按照“城区绿化提质量、增绿量”要求,在46公里环城水系两侧,建设一圈环城防护林带。以城控区道路、临街空闲地、河湖水系、企业园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等园林绿化为重点,加快城市公园绿化建设,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强县城周边梨园保护力度,严禁砍伐梨树搞建设。对100年以上的古梨树建立档案,挂牌保护。年内,再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力争2到3年时间,实现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均占45%以上,主干道沿街单位8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二是加快推进农田林网和小片林建设。依托农业开发项目及基本农田整理等项目实施,打造县界一圈林带。年内,在85个村庄完成116个百亩小片林建设,植树70万株,2013年在16个乡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5万亩,网格控制面积200至300亩,构筑农田生态屏障。三是开展“见缝插绿”活动。对县内六纵六横交通干线两侧及漳河大堤已建绿化带进行查漏补缺,消灭绿化空档,巩固绿化成果;结合新民居示范村(社区)和“幸福乡村”建设,突出抓好休闲广场、公共绿地绿化,街、路、沟、渠绿化,农田绿化,闲散地、坑塘地、次耕地绿化,庭院绿化等“五个绿化”,力争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4.拆违加规范,让道路更整洁畅通

针对当前部分交通沿线环境状况“脏、乱、差”的实际,重点开展三项活动,着力打造整洁优美的交通沿线环境。一是开展“拆违”行动。根据新老定魏线、蔡回线、双蒋线、邯大线、魏峰线等不同路段沿线环境状况,分别明确主牵头负责部门和配合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路面维护、清理整治规范等工作,对交通干线两侧红线控制区内的违法违章建筑依法拆除,确保红线控制区内无违章建筑。对拆除后空地由林业部门合理规划,及时绿化、美化。二是开展“规范整顿”行动。清理和整治公路沿线占道经营、门外经营、摆摊设点、违规停车和从事生产、经营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行为,严禁在公路路面打场、晒粮,保证道路畅通。实施“穿衣戴帽”工程,进一步规范公路沿线广告标语和牌匾,及时清除过时标语和残缺脏锈的牌匾,对临街门店进行包装,确保整洁规范。三是开展“定期养护”活动。加强道路干线养护,确保路面平整、排水通畅,晴天无坑槽、雨天不积水。

5.整治加管理,让城乡更宜居

紧紧围绕“房要整洁、地要清洁、景要优美”的目标,在城乡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在城区,全面治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小吃摊点和城区公共场所积存垃圾,集中整治和清除乱贴乱挂、乱搭乱建以及各类临时违规建筑;坚持垃圾运输日产日清,运送垃圾车辆做到车厢密闭,清运率达到100%。在乡镇、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013年完成21个乡镇垃圾转运站建设,配备垃圾转运车辆,逐步实现“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目标;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环境卫生管理,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

王书利 梁久丰 张金星 李鹏英 李彦锋 李瑞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