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沧州市河间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把着力改善两大环境放在整个战略大局中去考量、去推进,通过实践摸索积累了五个“环境观”,一是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了“人人、处处、事事都是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注重打基础,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两大六小”工业区共入住企业113家,总投资达到182亿元;三是服务为本,全面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效能和水平,取消行政许可权56项,非行政许可权31项,行政征收权42项; 四是可持续发展,对全部“十五小”和新“六小”重污染企业进行了取缔,整治规范了环保不达标企业;五是狠抓落实,在抓环境上始终把“落实”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河间市作为一个有着8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在改革开放后,曾依靠营造宽松灵活的优越环境,开创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动局面。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面对科学发展的深入推进,全市上下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环境优势需要在很多方面作进一步调整和加强。为此,近几年来,河间市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把环境建设放在整个战略大局中去考量、去推进,使环境与发展相得益彰、良性互动,给整个区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调查研究、总结分析河间市抓环境、促发展的做法中,体会最深的是该市通过实践摸索积累的五个新“环境观”。
与时俱进的环境观
与时俱进的环境观,即从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找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环境建设之路。
衡量一个地方环境的好坏,实际上就是看这个地方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而从现实看,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经济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环境自然也就应随之调整、充实、完善和提高。河间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靠思想解放、政策宽松、机制灵活所营造的大环境,实现了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巨大成就。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深刻变化,民营经济粗放发展的一些弱点逐渐暴露出来,整个县域经济内在活力不足、外在动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克服困难、走出窘境,河间市把优化环境放在了适应科学发展新要求的高度来对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全市上下搞好“三个结合”。
1.把环境建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在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到,只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行不通,必须解放思想,冲破内陆意识的桎梏,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开放观。去年以来,面对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宏伟目标以及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该市立足环京津、沿渤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沿海意识,更加坚定地融入“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发展战略之中。
2.把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着眼于打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转方式、调结构,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产业向城镇聚集,逐步改变发展初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经营模式,走集约利用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治理污染企业、综合整治空气和水环境的基础上,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污染项目上马,真正实现资源友好型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
3.把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
围绕“六个河间”的建设,出实招、谋举措。在实力河间建设上,转作风强服务,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在魅力河间建设上,抓城市出特色,保持一个现代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活力河间建设上,抓窗口建平台,打造一流的招商引资环境;在民生河间建设上,增投入强保障,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文化河间建设上,抓载体创品牌,营造一个彰显文明的人文环境;在平安河间建设上,抓创新强管理,维护一个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通过把环境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人人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的浓厚氛围。
注重打基础的环境观
注重打基础的环境观,即一年接一年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改变底子薄、条件差的落后状况。
发展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必须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地投入才能显现成效。尤其是对于县级市的各项基础建设来说,没有梧桐树,引不得凤凰来,如果城乡水电路讯等基础条件都不完善,城镇建设破乱不堪,招商引资就很难有吸引力,本地企业也不会有高层次的发展。对此,河间市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理念,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向基层基础建设投入,努力构筑起提升发展环境的硬件平台。
1.建设宜业新区
规划建设了“两大六小”工业区,特别是对于省级工业聚集区和市工业区“两大”园区,持续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区内“九通一平”,确保了项目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目前,“两大”园区共入驻企业113家,总投资达到182亿元,正在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打造宜居靓城
现代经济条件下,城市是人民群众生活就业的重要环境。为把城市建设好,该市确立了“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北方水城和现代宜居中等城市”的城市定位,并先后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和23个专项规划。近年来,在持续抓好功能性、基础性建设的基础上,全力实施了路(路网)、府(河间府衙)、校(大教育园区)、院(新医院)、水(水系景观)、商(商业中心)等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重点工程,让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抓好新农村建设
在抓好村容村貌综合治理的同时,几年来共修建农村公路324公里,完成了147个村14.6万人的联村供水工程。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 000万元,硬化农村村内街道504公里,使全市615个行政村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 目前,该市正大力推进农村“最后一公里”道路建设,真正让农村“村村通、路路通”。
服务为本的环境观
服务为本的环境观,即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效能和水平。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是环境建设的主角。河间市在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1.突出了“效率”这个核心
以行政服务中心为平台,连续开展了“素质建设年”“服务提升年”和“制度落实年”活动,全市12个主要审批职能部门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进一个门办成、交规定费办理、在承诺期办结”以及与市场主体“零距离、无障碍”的对接服务。同时,全面清理行政权力,优化权力流程,共取消行政许可权56项,非行政许可权31项,行政征收权42项,切实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
2.强化了“监督”这个环节
成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和效能监察办公室,出台了《河间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探索推进了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并全天候受理企业和群众的咨询、建议和投诉,一旦发现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坚决严肃查处,使吃拿卡要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3.确保了“平安”这个底线
近年来,河间市大力实施“平安河间”创建工程,一手抓“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一手抓技防、人防、物防“三防”体系的建立完善,全市治安案件的发案率大幅降低、破案率大幅提高,营造了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即实现发展与资源的科学配置,发展与生态的友好相处。
当前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受破坏的程度更是不容忽视。河间市在如何处理好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工作逐步深入的过程。
1.从治理规范中得到启示
几年来,河间市对全部“十五小”和新“六小”重污染企业进行了取缔,对环保不达标企业做了整治规范。在这个过程中该市发现,虽然一些乡镇的企业个数减少了,但经济总量并没有减少,有的乡镇反而因为不良企业少了,促进了好企业的发展壮大,利税有了新的增加。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如汽车配件产业、新材料产业里的一些企业在痛定思痛后,正在积极转型,由低端粗放型产品向高端科技型调整发展。
2.在城市建设中强化“园林”内涵
河间市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今年确立了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工作中,突出“水”和“绿”两大特色。在“水”的打造上,投资1. 8亿元建设总面积1 626亩的瀛州系列公园,修建6园3岛,展示北方水城的灵气和魅力;在“绿”的打造上,加快推进绿化美化工程,实施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公园绿化和拆墙透绿,建设长29.6公里、宽50~100米的环城林带,投资1.2亿元建设诗经文化公园、古洋河带状公园、团结公园等7个公园,以此打造“水林相依、水绿相映”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3.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市区里,投运了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在工业园区内,第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在全市范围,林地面积发展到47. 8万亩,并且每年都通过王快水库引水工程疏浚河道,河间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净,地越来越绿。
事成于行的环境观
事成于行的环境观,即抓环境必须抓落实,只有抓落实才能确保环境建设出成效。
凡事落实则成,不落实则空。多年实践证明,不论是发展环境还是生态环境,都是难治理易反弹。如果不坚持不懈地抓落实,就会陷入见“治”不见“优”、见“优”不见“活”的怪圈。正因如此,河间市在抓环境上始终把“落实”二字唱在明处,落到实处,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中。
1.唱响领导是最大的环境
要求全市各级干部在环境建设中,“一般干部向主管副职看齐,主管副职向单位负责人看齐,各单位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看齐”,“不求当大官、只求干大事”;同时,通过民主评议,明察暗访、群众举报、舆论监督等途径和方式,严厉打击和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小局长、大科长”等现象,弘扬了风清气正干事业、一心一意为民生、全心全力优环境的主旋律。
2.锤炼务实过硬的作风
以“创先争优”“加强基层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坚持将活动的开展与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促使各级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真正俯下身子,大力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切实树立求真务实、雷厉风行、敢于碰硬、一抓到底“四种作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经济主体要求迫切的重点问题和影响区域投资发展环境的关键问题,推动包括环境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
围绕环境的优化,先后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专项巡视机制,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协同纪检会的大督查机制,市委组织部的经常性考核机制,新闻媒体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机制等等。通过这些机制,在全市营造了“80万人共建一个家”的良好氛围。通过狠抓“五个环境”建设,河间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总量大了。到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77亿元,是2006年的1.89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 87亿元,是2006年的3.61倍;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0. 51亿元,是2006年的2. 8倍,实现了“一年有个新变化、三年有个大变化、五年再造一个新河间”的奋斗目标。
二是结构优了。随着每年都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入驻,过去电线电缆一业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的僵局被打破,形成了电线电缆、新材料、汽车配件三个传统产业与精细化工、信息设备、家居家饰三个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3 +3”产业体系,区域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是主体多了。全市拥有各类企业、工商业户两万多家,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近一倍。尤为可喜的是,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先后建成企业研发中心25个,4家企业被省科技厅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1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41个。
四是生态好了。“十一五”期间,削减化学需氧量2 184.58吨,完成总目标的173%;削减二氧化硫236吨,完成总目标的100%。 2011年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荣获河北省“双三十”节能减排考核优秀单位称号。2011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5天,荣获河北省环境目标考核先进县市。
五是信心足了。近年来,虽然经历了国际经济的危机和震荡,但全市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全市谋划新建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6个,创历年之最,圆满完成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
王书利 梁久丰 张金星 李庆丰 郭永辉 郑彦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