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生态是承德最大的特色品牌,也是承德最大的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承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开始显现,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不断增强。承德要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需要切实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关系大局、关系长远的大事,下大功夫改善承德生态环境。建议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目标,努力争当全省生态建设排头兵。一是高度重视,着眼未来,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忧患意识;二是蓄水固本,大力植绿,做好水土流失防治;三是完善制度,合理开采,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规范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承德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承德永恒的第一竞争力。打造“华北最优、全国知名”的一流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为承德“跨越赶超、后来居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全面提升承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后发优势。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承德的生态环境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开始显现,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不断增强。
改善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已成大趋势
2011年,承德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81.9毫米,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少51.2毫米;水资源总量为22. 114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6亿立方米减少40.45%;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 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3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992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全国约2 10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属严重缺水地区。目前,干旱已经成为承德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俗有“十年九旱”之称。干旱缺水的影响范围,已经由农业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承德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对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资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据测算,承德县六沟新兴产业聚集区建成后预计每天需水量为10万吨,而目前仅有老牛河这个唯一水源,每天可供水量为5万吨,水资源将严重短缺。经分析预测,2015年全市工业、农业、生活、生态总需水量为13. 5亿~15.2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14.4亿~16. 1亿立方米,由于取水和供水能力不足,遇中等干旱年时,2015年、2020年将分别缺水3.25亿立方米、4.27亿立方米;如遇特枯水年,将分别缺水4.91亿立方米和5.65亿立方米。
2.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土地可利用面积正在逐年减少
全国水土流失普查结果显示,承德水土流失面积为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7%。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滦河中上游地区,侵蚀强度多数都在中度以上,其中丰宁、围场和隆化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土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虽然承德的草场资源丰富,但退化速度却不断加快, 目前退化草场面积已占可用草场面积的42.7%,其中丰宁、围场地区草场退化最为严重。由于植被破坏和草场退化,直接造成土壤风蚀沙化。 目前,全市有沙化土地55. 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1%,其中沙化耕地达11.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8.41%,土地利用率逐步下降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3.矿产开采造成植被破坏,与国际旅游城市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据统计, 目前承德市采矿用地总面积为12 443.47公顷,其中工矿废弃地面积4 423. 95公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市旅游沿线公路两侧山体正经受着“破相之痛”,绿色的山体之上,一眼望去,已是千疮百孔。经过实地勘察,仅在承秦高速、承围公路两侧,山体被“开膛破肚”多达49处,其中承秦高速25处,承围公路24处。在承秦高速沿线黄土梁子隧道口到吴杖子隧道口19公里范围内,被破坏的山体就有18处,挖开的山体随处可见。最为严重的是承围公路沿线官地村附近,整个山体被“吞噬”掉一半有余,裸露的岩石与周边绿色的山体形成鲜明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污染。
4.农业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业生产活动成为生态环境污染的一大推手
据统计, 目前承德市化肥使用量达到了33公斤每亩,最多的达到了66公斤每亩,远远超过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15公斤每亩的安全上限。超量施肥,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酸化、板结、盐渍化程度加重,土壤养分结构失调,物理性状变差,部分地块有害金属超标。全市农药年均用量在620吨左右,其中杀虫剂100吨左右、杀菌剂64吨左右、杀螨剂27吨左右、除草剂420吨左右。研究资料表明,农药使用过程中70%~80%的残留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农作物、水体甚至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据市水务部门监测,2011年承德水质类别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有13个水功能区,占总数的59.1%,有9个水功能区水质现状不能达到目标要求,主要污染物仍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此外,广大农村、城乡接合部及旅游景区沿线柴草乱堆、垃圾乱扔、环境脏乱差问题,违法采沙、占用河道问题,小煤场、小沙场、废品收购点紧邻路边和居民生活区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成为外地人评价承德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
应对策略
1.高度重视,着眼未来,切实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忧患意识
承德属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环境容量决定着其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也不能受制于生态环境而裹足不前。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生存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可估量,而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良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争当全省生态建设的排头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升华,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坚持不懈的治理,使承德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真正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2.蓄水固本,节水增效,牢牢抓住水利建设这个根本
抓好以水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既是支撑本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今后要下决心、下力气做好“蓄水固本、节水增效”两篇大文章,并以此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的问题。蓄水固本,就是以每年增加1亿立方米蓄水为目标,重点实施双峰寺、隆化大坝沟门2座大型水库,宽城双洞子等28座中小型水库和“引伊济武”“引哈入瀑”“引滦入潮”等一批水利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增加蓄水10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控制率达到37.6%。节水增效,就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守住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大力推广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产品,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实施阶梯式水价、鼓励污水回收利用等有力措施,扭转水资源开发过度、粗放利用和污染严重的局面。
3.保护水土,大力植绿,继续保持承德的高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势
按照庆黎书记提出的“生态建设要力争一流”的要求,一方面继续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对全市小流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因地制宜选择开发治理措施,以闭合流域治理为主,全力抓好21世纪首水、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国家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防治等重点工程,确保年治理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以上。另一方面,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大潘家口、大黑汀、密云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规划的跑办力度,争取早日实施。同时用足用好国家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相关政策,探索生态补偿与稳定增收的具体办法,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确保生态建设稳得住、不反弹。
4.合理开采,依法治理,根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现象
把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实施矿山复垦、立面遮挡等措施,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形象。一是对全市旅游沿线山体破坏情况进行摸底普查,责成所属地党委、政府限期治理,按照“禁采区内关停、限采区内收缩、开采区内聚集”的要求,坚决取缔关停设在旅游沿线公路两侧影响承德形象或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二是按照“建大矿、建好矿、停小矿、关散矿”的要求,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矿山逐步关闭。已获得采矿权的,合同期满后,收回采矿权,停止开采;合同期未满的,要采取规费杠杆、安全监督、环境保护等手段限制开采。三是严格落实“谁开发、谁复垦,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凡因采矿造成耕地、草场、林地破坏的,通过实施高限处罚、收取矿山绿化费等措施,督促矿主履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煤矸石、矿砂、矿渣的综合回用。
5.完善制度,强化保障,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规范化
下决心改变“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局面,通过完善制度性措施,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一是建立绿色经济制度,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实行“一控、二限、三不批”原则,参照先进省份企业环境达标标准,完善企业环境达标制度,严禁不符合标准的企业投资建厂,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者必须停产关闭。二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向国家和省呼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收益地区提供补偿等政策性途径,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督促各级各部门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积极行动和有力措施,推动当地改善生态环境的进程,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纳入对各级干部和企业的考核内容,促进承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王书利 梁久丰 张金星 朱世宝 赵铁军
陈明辉 郑彦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