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时间:2024-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漳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不富裕县。着力加强两个环境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认识问题。近年来,临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繁荣舒适宜居临漳和最佳投资创业沃土,做到了三个结合。高标准编制了《临漳县城市总体规划》,打通了周长20公里的大外环,城区面积由2008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8平方公里。突出特色,彰显城市魅力。

提要 邯郸市临漳县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观念, 自觉把加强环境建设提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是扬好“帆”——唱响发展主旋律,写好一篇理论文章,开好一次座谈会,树好一批先进典型, 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四种观念, 明白三个道理;二是造好“船”——构筑发展生命体,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与工业聚集区建设相结合;三是织好“网”——构筑发展生命线,突出“一建”, 即建中心优环境,“一订”,即订制度创环境,“一评”, 即评行风改环境,“一改”, 即搞整改保环境; 四是护好“航”——铸造发展新高地,营造法制环境,整顿市场秩序,狠抓典型处理,夯实干部作风。

临漳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不富裕县。既没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也缺乏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借助外力这个“引擎”,通过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增加投入,积蓄经济发展后劲。为此,临漳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观念, 自觉把加强环境建设提上重要工作日程,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扬好“帆”、造好“船”、织好“网”、护好“航”,努力实现“打造冀南次中心城市,建设文明和谐新邺都”的发展目标。

扬好“帆”——唱响发展主旋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着力加强两个环境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才能使两个环境建设对外产生吸引力,对内产生凝聚力。为真正发挥“两个环境”建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旋律作用,临漳县在统一县四套班子思想的基础上,在全县开展了“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大讨论,并重点开展了三项活动。

1.写好一篇理论文章

围绕“查思想观念,看科学发展观树的牢不牢”主题,查找和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查找和解决党员干部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把思想统一到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上来。

2.开好一次座谈会

围绕“查存在问题,看工作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主题,讨论单位、班子和个人在工作制度和机制、工作纪律和作风、工作方法和成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制约“两个环境”建设的因素,商讨解决之策。

3.树好一批先进典型

围绕“看改善环境的意识强不强、看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高不高”主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建设年活动,选树一批服务改善“两个环境”作风正、意识强、业务精、务实办的先进典型,认真抓好学习典型、培养典型、选树典型工作,形成“风清气正”和“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种观念,明白三个道理。

树立四种观念,即树立环境不优临漳受穷的观念,大造优化环境的氛围和声势;树立临漳以外都是外的观念,扩大招商视野,用好两种(国内、国外)资金;树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念,营造“进了临漳门,就是临漳人,投资临漳县,事事都好办”的氛围;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自觉抵制商业欺诈和各种坑、蒙、拐、骗行为。

明白三个道理,即让各级干部明白,在与广大人民群众及纳税人的关系上,是“谁养活谁,谁为谁服务,谁对谁负责”三个道理, 自觉做维护临漳发展的模范。同时,组织乡镇和县直干部“走出去,取真经”,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先进,找差距,增压力,使“企业就是上帝”“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环境是第一竞争点”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造好“船”——构筑发展生命体

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那种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祉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被兼顾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所替代。近年来,临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繁荣舒适宜居临漳和最佳投资创业沃土,做到了三个结合。

1.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

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人居环境范例奖、邯郸市文明县城“四项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文化进城、绿色进城、清水进城、产业进城”四进城战略,全力推进“文化邺都、生态新城”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荣获全市“三年大变样”工作先进县。完善规划,拓展县城空间。高标准编制了《临漳县城市总体规划》,打通了周长20公里的大外环,城区面积由2008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8平方公里。下一步将把县城中心大道金凤大街南延至神农产业园;建设城南新城区,把县城朱雀大道东延,开发城东生态区;把城西新城工业园向西扩展,扩大城西工业区,使县城面积由现在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逐步形成文化居住、生态涵养、产业聚集三大功能分区,搭起中等城市框架。重打基础,完善城市功能。坚持重打基础、不搞形象工程,坚持重在长远、不做表面文章,高标准实施了十大基础设施工程,新修改造城区道路23条,城区形成了“十二纵十二横”路网框架,城区道路由原来不足35公里达到现在的148公里;建设了雨污管网,城区管网由原来不足20公里达到现在的156公里;实施了新县医院、临漳镇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卫生工程,建设了第三中学、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精品文化工程,推进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实施了天鹅湾、天轩湖畔等大型住宅工程,县城住宅小区达到30个。突出特色,彰显城市魅力。坚持城建与生态环境、文化优势相融合,高标准建设了邺令公园、金凤公园、邺城公园、人民公园、玄武公园五大公园,城区公园面积达到2 300多亩,公园面积在全省位居前列。邺令公园荣获2011年度中国绿化景观样板工程、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四星级公园,被授予省级人居环境范例奖;实施了环城水系工程,开挖整修湖渠10多处、环城水网18公里,修建大小景观桥近20座,形成生态水面近千亩,为“六湖相通、清水绕城”奠定了基础;建设了文昌阁、三台亭、七子塔、建安文学馆等独具文化特色的标志工程,安放了三曹像、建安七子像等邺城历史人物雕塑,叫响了“文化邺都、生态新城”品牌。产城互动,繁荣城市经济。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打造了“经济高地”;建设了万联商城购物中心、金世纪广场购物中心等一批商业建筑,打造了“商业宝地”;开发了城东生态区,发展县城文化生态游,打造了“旅游胜地”。

2.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围绕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以“打造冀南林业强县”为目标,重点实施了城郊村绿化、通道绿化、平原生态绿化、特色果品基地、绿化苗木基地等五大造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9.6%。利用林下空地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2. 1万亩,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经济效益达到1.5亿元,成为国家和省、市林下经济典型示范县。望野林业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第一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省仅有四家),这是截至目前全国在林业产业方面的最高奖项。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保先进、唱新戏”的要求,以开放的视野、工业的理念、全新的机制抓农业,实现农业新发展、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提出了“建设吨粮市、临漳当先锋” 目标,并按照“县抓万亩示范片、乡抓千亩示范方、村抓百亩示范田”的思路,建设10个万亩示范片、18个千亩示范方、425个百亩示范田。本着“种植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发展合作化”的原则,实现传统小农种植模式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全县形成了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果蔬种植、林木生产四大基地,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把全县14个乡镇、425个村,规划成1个县城区、13个小城镇、35个中心社区。并按照沿邺城旅游景区、沿邺都工业园区、沿省级公路、沿县城周边区域“四沿”原则,着力打造“一线五点”精品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与工业聚集区建设相结合

围绕“一区四园”(临漳县工业聚集区,即邺都工业园、新城工业园、神农产业园、碳素铸造园)建设,在扩充容量上想办法,在提升配套上下功夫,在强化管理上出实招,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2.6平方公里,总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修建道路29条,入驻企业50多家,邺都工业园被评为邯郸市首批工业聚集区,正在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

织好“网”——构筑发展生命线

市场经济是没有围墙的开放经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不再是地域和资源的竞争,而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的竞争。对欠发达地区来讲,更需大打环境牌,走“硬件不行软件补、地缘不行人缘补”之路,努力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形成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临漳县委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规范行政行为,突出了“四个一”。

1. “一建”,即建中心优环境

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三个中心”,实施“阳光工程”,推行一个大厅办公,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对投资项目实行了“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理”的运作方式和“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重大事项联合办理、上报事项帮助办理、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各类事项一口收费”的六制审批办法,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成立了纠风治乱办公室,向社会公开了举报电话,接受客户的投诉,动员全县上下人人参与纠风治乱,人人参与环境优化。

2. “一订”,即订制度创环境

开通环境热线,打造干群企业互动平台;组建帮企团队,完善帮企助商工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封闭运行制度、优化环境监督员制度、首问负责制度、县级干部联系外商制度等,规范了执法执纪部门行为,保护了外商的权益,促使每个外商和每个项目业主能够一心一意抓生产,集中精力谋发展。

3. “一评”,即评行风改环境

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农村支部书记代表对职能部门进行民主评议,凡第一次评为后三名的,在全县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第二次评为后三名的,给予黄牌警告,主管领导诫勉谈话;第三次评为后三名的,进行组织处理,主管领导职务改为代理,行政正职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属于垂直管理部门的,县委向其上级机关致函,建议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

4. “一改”,即搞整改保环境

针对一些执法执纪部门存在的观念错位,索取多、给予少,部门利益严重、大局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全县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要求各基层站所做到限时服务、抢时服务、适时服务,热情办、马上办、认真办,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并坚持做到了“四个贯彻始终”,即把“民主评议、重点解剖、查处案件、责任追究”贯彻始终,有效地杜绝了执法执纪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办事拖沓,对群众生、冷、横问题,树立了执法执纪部门的良好形象。宽松优越的软环境,吸引大批客商纷纷来临漳筑“巢”。 2011年全县共引进超亿元大项目33个,5 000万元以上大项目39个,五粮液白酒北方生产基地、同发服装城、德兴饲料、河北文汇达印务等一批超亿元的大项目开工建设,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护好“航”——铸造发展新高地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越发达,越需要法治作保证。临漳县委县政府从营造百姓安心、外商放心的环境入手,重法制,搞整顿,抓典型,不仅营造了一个公正、严明、安定的法治环境,而且为外商创造了一个安心、放心、舒心的经营环境,解除了外商的后顾之忧,给外商一种家的感觉。重点抓了“四个环节”。

1.营造法制环境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了安全文明村镇、文明小区、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群众行为;结合“严打”整治斗争,加大了对入室盗窃、拦路抢劫、偷盗机动车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全县形成了群防群治、严打严控、打防并举的安全体系;结合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加大了对破坏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威胁经营者人身安全、欺行霸市、抗蒙拐骗的不法分子及村霸、市霸、厂霸、路霸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使外商敢来临漳投资,愿来临漳投资,能在临漳扎根。

2.整顿市场秩序

采取定期和突击检查的方式,组织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对全县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商品进行拉网式大检查,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和制假商品,切实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3.狠抓典型处理

把查处案件抓典型作为纠风治乱、优化环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向环境不优处开刀,公开处理曝光。

4.夯实干部作风

开展经常性的思想作风大整顿,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精力不集中、工作不积极、作风不扎实等问题。在县级干部中开展“八包”(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城建工程、吨粮田、乡镇、后进村、新民居、信访案件)活动;在科级干部中开展“跑上去”争取支持、“跑出去”招商引资、“跑下去”解决问题的“三跑”活动;在股级干部中开展轮岗交流、竞争上岗;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百名干部挂职、千名干部帮扶、万名党员帮带”活动,打造了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和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王书利 梁久丰 张金星 郭向东 康 涛 韩新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