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省委书记张庆黎指出,“工业抓提升就是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开发优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在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上见到实效”。唐山市迁安市大力培育产业链经济项目,形成了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支柱, 以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驱动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年可节约标准煤275万吨,增加效益52亿元,4个镇乡成为全国生态环境优美镇乡。
产业链经济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产业链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加工利用的深度拓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事关我省建设经济强省战略的大局。迁安着力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增长,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做足做好产业链的文章,积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产业链经济引领下,迁安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良好答卷。今年1~8月份,完成全部财政收入68. 1亿元,同比增长20%;公共预算财政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36.7%。
扎实的举措:找准五个“突破口”
1.以思路为引领,突破发展迷局
围绕可持续发展,突出链式循环理念,先后编制了《“四五”转型攻坚计划》《迁安市循环经济规划》《迁安市工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迁安今后工业主导产业链的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利用规划,科学引导主导产业链延伸。研究制定了支持产业链发展的《迁安市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的实施办法》《促进投资的扶持奖励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和企业二次创业延伸产业链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资源配置、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优先保证主导产业链项目土地、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供应,优先在资金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差别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以园区为平台,突破要素制约
把集聚区建设作为发展产业链经济的主要依托,坚持“板块式布局、链条式集聚、循环式生产、集约式发展”思路,着力实施大园区战略。立足产业互联、要素互融、设施共用、信息共享,投资100多亿元在全市重点谋划建设了西部先进制造业工业聚集区、东部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和曹妃甸迁安临港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三家省级聚集区的县(市)。集聚区为产业链式集群、集约发展拓展了空间,特别是规划面积60. 8平方公里的西部先进制造业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精品钢铁、重型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产业,着力打造钢铁生产与煤化工、建材、能源等相关行业以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环利用的河北首批千亿元生态工业聚集区,现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就有36家,22个投资5 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正在加快实施;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东部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内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31个投资5 000万元以上在建和谋划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北方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现代钢铁物流,作为全省向国家申报的五个园区之一,浙江物产、天津物产、中铁物流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项目已经落户;曹妃甸迁安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大型装备制造、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业,首期造地10平方公里,具备招商条件,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成迁安“借港出海”的重要门户。
围绕产业延伸方向,积极寻找和填补主导产业链空白节点、关键环节、产业高端的项目,加大项目管理和谋划力度,努力把主导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完整。钢铁产业既是迁安的优势也是迁安的发展产业链经济的潜力所在,着力做好钢铁的整合、延伸、循环、提升、拓展五篇文章。按照“自愿联合、优势互补、循序渐进、合作共赢”的原则,九江线材、燕山钢铁等5家地方民营钢铁企业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模式顺利加入河北钢铁集团,成为河北钢铁集团的重要支撑,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谋划实施了总投资374. 1亿元的22个钢铁提档升级、链条延伸项目,首钢迁钢120万吨冷轧硅钢、思文科德80万吨铸轧硅钢20万吨镀锡板、祥燕100万吨管材等十几个精品钢铁项目加快实施,铁、钢、材的配套水平不断提高,冷轧硅钢、汽车板、高档管道钢、家电板等高端精品钢材比重达到25%,成为亚洲最大的高速线材单体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全国唯一的八色印铁生产基地以及北方最大的管材生产基地。随着投资15亿元的迁矿重工制造、投资30亿元的首钢与柳工集团重型汽车制造、投资60亿元的徐州重工北方工程机械制造等特大项目的顺利实施,迁安由产钢不断向耗钢转变,北方重要的大型装备制造业基地正在形成。2012年,全市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49个,截至7月底,共实施重点项目210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4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3个,当年已完成投资225亿元。
4.以技术为支撑,突破路径依赖
围绕打造“创新智城”,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三大工程。不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找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积极鼓励企业搞科技创新,发挥科学技术在产业相互融合与衔接中的桥梁作用,促进企业在产业上下游之间、跨行业之间进行联合重组,鼓励关联企业间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展开合作。 目前,全市依托中国钢铁研究院、东北大学、河北工学院等科研院所和宝钢、首钢、河北钢铁等大型国企,合作建设了首钢迁钢、思文科德等4个院士工作站和津唐、海钺、英诺特等13家产学研基地,几年来已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引进成果和技术80多项,引进各类人才3 000多人;全市已建成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初步形成了支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推行先进适用技术, 目前,全市所有钢铁企业高炉全部实现了喷煤,安装了TRT发电和煤气发电机组,其中迁钢公司的CCPP燃气蒸汽循环发电机组容量达150MW;在焦化企业全部进行了煤气、焦油回收,焦炉煤气除供给玻璃企业作能源外还装备了煤气发电机组,其中中化煤化工公司还利用干熄焦余热进行发电;润安公司使用宏奥公司焦炉煤气作燃料,不仅使宏奥公司每年直接增加效益8 000多万元,而且每箱玻璃成本平均下降8元钱;旺佰欣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宏奥焦化产生的煤气作为热源,对煤焦油和粗苯进行深加工,年可创造产值近10亿元。
5.以开放为引擎,突破动力局限
以世界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迁安聚集,按照“创优环境、对接京津、牵手首钢、激活民资”的工作方针和“谋大、攀高、追新”的工作思路,强化产业链招商,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围绕构建完备的产业体系,积极谋划一批上游或下游产品项目,引进高端产品生产技术,扩展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优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发挥首钢媒介作用和磁石效应,积极引进和发展与首钢相关联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 目前,投资140亿元的首钢迁钢全国最大冷轧硅钢生产线即将竣工,投资30亿元的首钢与柳工合作的重型矿车项目已经投产,投资7. 15亿元的首钢循环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投资15亿元的重型矿山设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投资2亿元的首钢建设集团设备维护检修基地项目等首钢产业配套项目进展顺利,借助首钢的纵向延伸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利用产业关联性形成大企业带动、小企业配套的发展模式。依托燕山钢铁,引来了广东乐从钢铁贸易商投资建设了祥燕管材和延盛管材及型材加工项目,钢铁链条不断延伸;依托橙果生物制药、龙山药业和九江药业,引来了葵花药业、百善药业和重庆天圣制药,生物医药不断集聚;依托正元集团,引来了世界500强、国际包装业巨头芬兰斯道拉尔索,印刷包装不断升级;依托焦化厂焦炉煤气,引来了江苏华尔润、耀华玻璃,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同时,三一重工再制造中心、复旦复华东英吉利大学低碳科技示范园、迪信通华北总部、中国动漫集团、上海红星美凯龙等一大批填补产业空白项目相继签约、开工。
可喜的成效:实现三个“明显”
1.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目前,迁安已初步形成了铁矿采选—钢铁冶炼—精品型材—装备制造、焦化—煤化工、焦化—玻璃建材、精制淀粉—制糖—制药、造纸—包装等几大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资源在各大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随着产业链经济的发展,“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被打破,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中,传统经济带萌生出新的产业集群,使城市发展空间得到了新拓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为支柱,以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为驱动的“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2.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迁安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过去企业每年都要排放大量的工业“三废”,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承载不堪重负,节能减排在迁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消除了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使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钢铁、焦化、机制石灰、建材、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造纸、采选、钢铁企业全部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钢铁企业还实现了对含铁尘泥的再利用,构筑起了一条完备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全市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强度)由2008年3.40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的2.41吨标准煤,比2008年下降了29.1%。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8年的5.91吨标准煤下降到2011年4.39吨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25.7%。全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75万吨,增加效益52亿元。
3.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1年底,迁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1天,滦河迁安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全市有4个镇乡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乡),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9. 1%和44.8%,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和河北省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深刻的启示:抓好三个“必须”
迁安产业链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使产业结构和层次在链条延伸中不断优化和提高,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也为其他地区发展产业链经济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1.发展产业链经济,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改造旧的、发展新的、培育好的,突出重点、重点突破,体现特色、特色增效,推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统筹融合协调发展”,这是发展产业链经济的内在要求。迁安在产业链经济发展中注重用生产要素的集聚、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改造旧的、发展新的、培育好的;注重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恰当地弥补链条的短板,大力扶持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发展,发挥了大企业、大集团所形成的企业群体效应突出了重点、实现了突破;注重规模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条效应,把产业链条不断向纵深延伸、横向拓展体现了产业特色、实现了特色增效。迁安的实践证明只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引来一个客商、开工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企业、辐射一片发展的良好效果,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2.发展产业链经济,必须依靠项目带动
产业链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关键是要有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项目来承载、来落实。坚持项目支撑,就是要“以各类园区为平台,着力谋划和实施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支柱和引领作用的产业项目”。迁安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谋划建设了三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并以此为平台,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产业链经济的核心,全面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推介,每年安排财政预算内资金近亿元,用于支持延伸产业链项目建设,带动、引导企业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企业项目建设的主体作用,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引领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区,形成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3.发展产业链经济,必须坚持开放的思路
开放的思路就是,“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树立沿海意识、创新思维,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以更宽的视野确立发展新理念”。迁安在发展产业链经济中,并不是对已有钢铁等主导产业的否定,而是在发展巩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产业链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一种扬弃也就是“依托钢、不唯钢”,通过对标国内外先进逐步树立了“敢于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敢于让利引进填补产业链空缺项目、敢于引进大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敢于‘无中生有’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一系列开放理念,在思想碰撞中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在“大开放”战略带动下,一大批推动产业链的衔接和耦合的战略投资者纷至沓来,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先后组建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重大科技专项正在实施,为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奠定了基础。
王书利 郭竞坤 胡国辉 胡冬原 田立生
李宏民 刘桂栋 赵立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