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唐山市迁西县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兴县的发展理念, 围绕打造“燕山绿色明珠、唐山后花园”,大力实施绿化攻坚,主攻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力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一是首创“围山转”工程,建设六个高产万亩果品示范园,120个干鲜果品示范村,靠林果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的村占55%。二是打造绿色家园,建设150个绿化美化精品村,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1平方米。三是突出矿山治理,尾矿库绿化达标率95%以上。四是大力实施“碧水、蓝天、绿色、洁净”行动,生态林面积达58. 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先后荣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良好的生态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山青、水秀、天蓝、气爽是迁西的一张靓丽名片,绿色生态也是迁西发展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迁西县以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生态环境转化成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目前,迁西县境内37万亩宜林荒山,山山披绿,水分得到蓄养、沙石得到稳固,真正达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的生态效果,改变了过去“小雨泥浆遍地流,大雨沟谷跑石头”的水土流失被动局面,生态林面积达58.34万亩,累计开发“围山转”46万亩、6 720万延长米,栽植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木83万亩、5 3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1%以上,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
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把生态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迁西县是个“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纯山区县,之所以能在资源环境相对恶劣的条件下取得生态建设的伟大成就,是迁西县几代人为之不辍的苦干与坚守的结晶。 自20世纪70年代初,迁西人民就自觉地投入到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中,大规模开展了植树造林、治理荒山的群众性运动,并做到了保持两个连续性。
1.政策的连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机构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分析县情,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迁西县宜林山场广阔,且适宜品质优良的迁西板栗、核桃、安梨等产业发展,迁西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广阔的山场上做文章,把丰富的林果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实现“靠山吃山”。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林果生产和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发展战略、决策部署始终与生态紧密相关。六届县委提出了“以县乡工业为主体,以林果畜牧为两翼,以矿山开发为突破口,八业并举,提前翻番”的经济建设方针,出台了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的决定,以“围山转”工程为主体的林果生产、荒山治理高潮迅速掀起。1984年至今的28年间,迁西县先后出台了以林果建设为重点的《关于加快荒山绿化步伐的决定》《关于加强林果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通告》《关于对林果科技人员承包果园予以奖励的通知》《关于建设林果强县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引导鼓励群众发展林果生产,为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有序、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决策符合县情,加快生态建设,靠造林植果富民成了全县干部群众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自觉行动。
2.工作的连续性
从1984年至今,迁西县历任了七届县委,不管县委县政府班子如何变动,每一届县委县政府都始终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的理念,坚持几任班子打接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六届县委提出以林果畜牧为两翼、七届县委提出主攻林果牧渔、八届县委提出稳粮增果、九届县委提出建设林果强县、十届县委提出建设林牧大县、十一届县委提出旅游兴县目标,每一届县委均把生态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总结、继承生态建设的经验、做法,不断丰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实践。特别是十二届县委成立以来,提出了“开启滦河时代、推进全面发展”的总战略和“建设经济强县、构建和谐迁西”的总目标,更加明确地提出“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资源、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任务、把城乡统筹作为第一追求、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的“四一战略”,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四一战略”之首,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开启滦河时代的前提。将生态建设列为2012年六项重点工作攻坚之一,大力实施“碧水、蓝天、绿色、洁净”四大行动,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持续推进绿化工程建设,把生态改善作为第一追求
迁西县持续不断地推进环县城及周边山体、环乡村及荒山、环矿企绿化美化,沿公路两侧、沿河系的绿化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绿量和绿质的同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首创“围山转”工程
迁西县宜林荒山达37万亩,勤劳智慧的迁西人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25度以下的荒坡,沿等高线,开挖1米深、2米宽的环山水平梯田,栽植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树下间作矮秆农作物,首创“围山转”整地造林新模式。从1987年开始全县掀起“围山转”建设高潮,按当时物价测算,每亩“围山转”大体需要投资500元,要完成37万亩“围山转”需要1.85亿元的资金投入。为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迁西县坚持自力更生、用足用好劳动积累工,实行按户、按人摊工,以劳入股,按实有人口分摊任务,以车、以技顶工,以工抵欠等五种形式,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治理荒山,涌现出了“杨家峪模式、小寨规模、孟子岭速度、前河东寨质量”等造林示范典型村。到1995年底,全县累计开挖“围山转”36万余亩,形成了“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瓜果李桃”的立体绿化模式。板栗常年产量由70年代初的0.55万吨增长到现在的4. 5万吨,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荣誉称号,“围山转”造林工程被国家林业局誉为“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一个创举”,国际绿化署的官员考察后认为“迁西的‘围山转’工程建设属中国首创,世界独有”。近年来,迁西县又因地制宜实施了万亩板栗标准化无公害丰产、围山转开发及低产改造、板栗坡地开发及中幼林抚育、核桃中低产改造、核桃新开发区建设、安梨高产六个万亩果品示范园工程,全县各类干鲜果品示范村达到120个。 目前,全县靠林果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的村占55%,林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近2 000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2.建设绿色家园
以“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树则树”为原则,以“全年见绿,三季有花”为目标,着力做好村庄、城区、小区绿化工作,打造独具迁西山区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一是建设绿色村庄。主要栽植以油松为主的生态林,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26.4万株,萱草、锦带等宿根植物为主的绿化带4. 1万平方米,打造出太阳峪、小黑汀、杨家峪、板墙峪等绿化美化精品村150个。二是建设绿色城区。2009年以来,投资5.14亿元,积极推进栗香植物园、滦水湾公园、滨河公园、东山文化公园为主的城区绿化,先后完成园林绿化577.4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1平方米,栗乡植物园、滦水湾公园被评为省级精品游园。三是建设绿色小区。以建设“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为目标,开展“企居共建”和“双万株乔灌木进庭院小区”活动,新建庭院、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全县庭院绿化达标率93. 8%以上,小区绿化达标率90.6%以上。2006年,迁西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3.保护天然林木
实施封山育林、封山禁牧,加大森林执法力度,在全县招聘179名护林员,常年坚持巡山,严禁滥伐盗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严防火灾。从国土、安监、林业、水务、环保等单位抽调200多人,成立矿业执法大队,对毁林开矿、破坏生态行为,严厉打击、严肃查处,有力地震慑了毁林违法犯罪,有效地保护了天然生态林的安全。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安全作为第一责任
生态环境关系人类生存,关系百姓民生。迁西县紧紧抓住水源地、矿山、河道、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1.加强水源地保护
迁西县境内有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承担着为天津、唐山市区供水的特殊使命。加强水源地保护既是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迁西县大力实施潘、大水库周边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生物净化、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治理投入,确保津唐用水安全。对库区周边的矿山、景区、村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实情,上报县规委会备案,建设规划全部由县规委会审批实施;强力推进潘、大库区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替代吃食性鱼类网箱养殖保护水质项目;加强对库区两岸山体的保护,有手续的合法矿山逐步退出,杜绝非法采矿,有效保护两岸山场植被,含蓄水源。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6亿元,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 200余万株,绿化面积6 000亩,治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65. 8平方公里,潘、大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二类水以上,每年为津、唐人民提供近8亿立方米安全洁净的饮用水。
2.加强矿山治理
一是推进矿山绿化。深入开展“百矿披绿”创建活动,在全县矿山采选企业强制推行厂企绿化保证金、生态恢复保证金和闭矿保证金制度,对既不积极绿化,又不缴纳“三金”的铁矿采选企业,采取拉闸断电、停产整顿、限期绿化等措施,强制企业搞好绿化。全县300余家矿山采选企业已投入资金4. 3亿元,进行矿山绿化、厂区绿化及植被恢复治理绿化15 000亩,栽植各种绿化苗木6 000余万株,涌现出三屯营王寺峪铁矿、旧城五海矿业、汉儿庄中兴矿业等厂企绿化先进典型。二是加强尾矿库建设。严格落实尾矿库建设“筑坝、削坡、覆土、防洪、绿化、安全”十二字标准,尾矿库下游不准有工矿企业、大型水源地、水产基地、居民区、公路、铁路、文物保护区等;尾矿库排水设施齐全畅通、有足够的干滩长度,回水必须回收利用;尾矿库坡面无严重滑坡、裂缝、沼泽化、流土管涌、冲沟等;尾矿库坝体覆盖30厘米以上的山皮土,坡面栽植沙棘、紫穗槐等进行护坡,底部栽植5~8行杨柳树,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目前,投资3亿多元,全面治理矿山采选企业所属尾矿库,栽植沙棘、紫穗槐等3 100万株,全县尾矿库绿化达标率95%以上,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尾矿库绿化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3.加强河道治理
以“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为目标,对村庄、铁选矿山企业附近的滦河、沙河、洒河、还乡河、清河、长河等境内6条主要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实施“河道畅通”工程。近年来,累计兴建防洪工程1.8万米,清理河道138公里,清理废弃物460万立方米,清除树障5万株,开挖土方35万立方米,浆砌石30万立方米,栽植速生杨等绿化树木34.87万株,河系环境明显改善,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级以上标准。
4.加强节能减排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津西钢铁集团等30家企业为重点,加大绿色“对标行动”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设备100余台套;大力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幅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实施了总投资2亿元的津西污水处理回收、余热发电等节能减排项目,2011年迁西县获市节能减排先进县称号。
发挥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作为第一竞争力
山清水秀、生态宜人是迁西引以为傲的名片;生态立县、科学发展是迁西不断追求的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迁西县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石,成为迁西县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竞争力。
1.优化了产业结构
一产方面,持续的生态建设促进了以板栗、核桃、安梨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板栗、核桃、安梨栽植面积分别达70万亩、4万亩、3万亩,年产值近10亿元,其中65万亩板栗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果品认证,以生产绿色和有机食品为主导的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打造栗蘑栽植、柴鸡散养、林果间作、林药间作等农业产业新模式,全县形成了板栗、淡水鱼、花卉种植等八大特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二产方面,依托良好的林果产业基础,发展了板栗、核桃、安梨、栗蘑等农产品加工及深加工企业,尚禾谷板栗交易中心、“胡子”工贸、唐山东辰饮料、远洋食品等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家。“迁西板栗”“紫玉”两个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向旺”“栗之花”“万年福”等9个品牌获评河北著名商标。三产方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建成景忠山、青山关两个国家4A级景区,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滦河谷旅游集聚区2个3A级景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并被省政府列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19个特色县之一。人流、物流大幅增加,促进了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三产的快速发展,春彤、鑫盛祥等大型物流企业相继建成。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推动迁西经济转型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增强了区域竞争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迁西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成为迁西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的重要引擎。 2005年,投资3. 9亿元利用木材“三剩物”、次小薪材、速生丰产林生产均质刨花板的林板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产品质量达到欧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产品被广泛应用到瑞典宜家IKEA、欧派橱柜、青岛海尔、曲美家居等国内外高端用板企业。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投资50亿元的金信家居产业园项目2012年3月开工建设。为加快滦河旅游资源开发, 由河北太合康辉旅游公司投资50亿元的滦河谷生态旅游聚集区项目开工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把滦河谷打造成集旅游观光、运动休闲、旅游地产、商务会展为一体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成为华北首选、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生态建设使迁西县环境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今年1~6月份,全县新开工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3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1. 8亿元,其中津西装备制造园、百花谷旅游产业聚集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等投资超百亿元的产业支撑项目7个。
3.改善了人居环境
在县城,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围墙拆墙植绿,营造全方位的绿化景观,建成省级公园3个,园林绿化4 000亩。总投资7.4亿元建设占地面积4 845亩的滦水湾公园,按照城市防洪与景观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湿地生态景观区、浅水观光游览区、水上休闲娱乐区三个景区,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滦河文化,打造出“城在林中、居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园林新城景观。在农村,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做好垃圾集中收集、河道清淤整治、村庄环境绿化等工作,全县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3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3个、村11个。 目前,享受绿色生活成为迁西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建设绿色城市成为迁西人追求的最大目标,人人保护环境、人人爱护环境成为迁西人的自觉行动。
4.提高了对外吸引力
迁西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将旅游业作为第二大产业来打造,道路、通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了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等多种需求。挖掘生态资源潜力,重点打造“绿野飘香——南部农业观光区域、秀水田园——滦河两岸区域、栗林花海——栗乡风情区域、长城人家——长城沿线区域”四个乡村旅游品牌,全县共建成旅游特色村10个,发展农家乐旅游示范户151户。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已接待游客108. 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9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迁西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诗意山水、画境栗乡、休闲天堂”和“生态旅游名县”品牌形象更加靓丽,对外吸引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
王书利 梁久丰 张金星 李志文 郭振辉
温宝胜 郑彦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