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时间:2024-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人口压力加剧环境问题。国家在“八·五”期间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重点讨论典型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从宏观角度描述生态脆弱带特征和分布;生态脆弱带区域中的环境演变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人口与脆弱生态环境关系;生态脆弱带产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是地方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冉圣宏等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中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稳定性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关系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大人口压力加剧环境问题。国内对于脆弱性关注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领域,同时气候变化下脆弱性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重点区域由干旱区转移到农牧交错地带沙漠化,1980年朱震达等学者呼吁加强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80年代重点完成沙漠化地区面积、类型、强度和预测的初步研究,为脆弱带深入探讨打下基础。1990年葛全胜将中国一、二级台阶间过渡带也划为脆弱带,认为它是若干气候区交接处和生物多元化区域,又是地方病和地震多发区,具有明显脆弱性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连续重点资助岩石圈、水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及生态敏感区研究。许多学者从理论、实践等多个层次探讨脆弱生态环境表现形式、形成过程及治理方法。

1991年中国科学院、原国家计委等以俄方提供的主要方法,完成1:1000万《中国环境形势和危机区域图》。1992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考察沿海,就海平面上升影响提出对策建议。国家在“八·五”期间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重点讨论典型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

1993年黄克新、王如松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异质共生理论、生态学“边缘效应”理论(Edge effect),提出对农牧交错区和东北三江平原环境整治和管理模式。王爱群以县镇为单位评价灾害因子的广度、强度、频度、多度,探讨中国自然灾害与脆弱带的关系。1994年王劲峰在“八·五”攻关项目《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中提出自然灾害的综合分类和危险度评价方法,为完成中国自然灾害综合评价工作打下基础。黄培佑运用荒漠—绿洲对立统一观,研究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绿洲-荒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绿洲寓于荒漠又异于荒漠,两者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1995年彭少麟进一步探讨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问题,并提出对不同程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及途径。肖笃宁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从生态空间与景观异质性、景观变化模型与未来景观规划、景观系统分析与GIS应用角度研究脆弱生态问题。

1996年朱震达依据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土地荒漠化评价标准,深入探讨中国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关系。并依据红黄壤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半干旱、干旱地区的沙漠化对中国生态脆弱带成因分类。孙武认为人口承载力是衡量脆弱度主要指标。赵跃龙等探讨脆弱生态环境与工业化、农业化及其贫困之间的关系。1997年蔡运龙等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农业脆弱性,并提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对策。1998年第七届环境科学大会(SCOPE)以后,中国生态脆弱带研究异常活跃。科学家们试图用定量方法对生态脆弱带分类、分区。从宏观角度描述生态脆弱带特征和分布;生态脆弱带区域中的环境演变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人口与脆弱生态环境关系;生态脆弱带产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是地方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1999年牛文元运用生态数学语言归纳脆弱带宽度、重叠度、脆弱度等指标,不同要素或介质接触,是脆弱带发生的基础;并认为界面性脆弱带空间可划分为七种类型。唐国平等用三个大气环流模型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情景,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冉圣宏等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中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稳定性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关系等。

在对我国大尺度范围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面,学者们正在确立和完善评价方法。2000年吕昌河等认为在我国脆弱生态区,土地利用多采用粗放形式,农业投入亦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存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区域自然条件和环境脆弱程度。因此,以农业发展水平为主要依据,对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度定量分析。薛纪渝等认为脆弱性作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之一,反映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对外界扰动的敏感性。把环境敏感度用在不损坏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环境要素对外界扰动的适应能力计量。2001年刘燕华采用主因素、承载背景和区域脆弱承受能力等三要素结合分析脆弱度。

21世纪初,以荒漠化为重点的脆弱带研究范围已不限于半干旱地区,西南干热河谷沙漠化、泥石流,广东、浙江的花岗岩地区和西南石灰岩地区的水土流失都属于中国生态脆弱带监评范围。

杨勤业发现目前中国存在约100个生态环境极脆弱区、210个生态环境脆弱区、90个生态环境较脆弱区。

韩渊丰等学者提出沿江、沿海和沿山为中国三大灾害带,并根据成因和强度将中国划分10个灾害区。都增建等则认为长江、黄河和沿海的“两河一线”为防灾减灾的战略重点。刘燕华在“八·五”攻关项目《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技术研究》基础上,分析脆弱生态环境特征、类型、成因、结构、指标,将我国划分为7个脆弱生态区: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西北半干旱区、华北平原区、南方丘陵地区、西南山地区、西南石灰岩山地区、青藏高原区。

申元村、赵跃龙等探讨脆弱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关系,提出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总结治理脆弱生态环境类型的10个成功典型模式,包括风沙区治理模式—复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风沙区治理模式一生态农业工程发展模式;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建设农村能源、治理脆弱生态环境模式;西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南方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生态工程模式;山地脆弱生态环境整治—“围山转”水平沟生态工程模式;山地利用型生态农业—林牧能三结合生态工程模式;山地利用型生态农业—陕西前坡乡模式;西北半干旱区截水节灌农业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