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木达到什么温度时开始休眠

树木达到什么温度时开始休眠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树木有节律地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树木器官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即树木在一年中随着气候变化各生长发育阶段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期,简称物候期。年周期是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物候期则是年周期的组成部分。研究树木的年生长发育规律对于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树木的栽培与养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可作为指导园林树木繁殖、栽培与养护管理的依据。

1.3 园林树木的年生长周期

树木的年生长发育周期是指树木每一年随着环境(气候因素,如水、热状况等)的周期性变化,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和发育的规律性变化。

树木有规律地年复一年地生长(重演),构成了树木一生的生长发育。树木有节律地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树木器官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即树木在一年中随着气候变化各生长发育阶段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期,简称物候期。而发生相应的形态(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实及落叶、休眠等)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物候现象。年周期是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物候期则是年周期的组成部分。研究树木的年生长发育规律对于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树木的栽培与养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1 物候的形成与应用

我国人民对物候的观测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记述了通过物候观察了解树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直接用于农、林业生产的情况。该书在“种谷”的适宜季节中写到:1、2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3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4月中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

林奈于1750~1752年在瑞典第一次组织全国18个物候观测网,历时3年,并于1780年第一次组织了国际物候观测网,1860年在伦敦第一次通过物候观测规程。我国从1962年起,由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物候观察网。利用物候预报农时,比依靠节令、平均温度和积温为标准更加准确。因为节令的日期是固定的,温度虽能测量出来,但对于季节的迟早还无法直接表示,积温固然可以表示各种季节冷暖之差,但如不经过农事实验,这类积温数字对预告农时意义还是不大。物候的数据是从活的生物上得来的,而物候的数据能准确地反映气候的综合变化,用来预报农时更加直接和简单。

多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可作为指导园林树木繁殖、栽培与养护管理的依据。在园林植物栽培过程中,通过物候观察,不但可以研究树木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为合理利用树木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了解它们在不同物候期中的姿态、色泽等景观效果的季节性变化,为园林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以通过物候观察,为树木栽培的周年管理如移栽、定植、嫁接补枝、整形修剪以及灌溉施肥提供依据。

1.3.2 树木物候的特点

1.3.2.1 树木的物候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连续性

树木的物候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是受树种遗传控制的。每一个物候期都是在前一个物候期通过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为下一个物候期作好了准备。例如,萌芽、开花物候期是在芽分化的基础上发生,又为抽枝、展叶和开花作好了准备。必须说明的是,不同树种,甚至不同品种,萌芽、展叶、开花的顺序是可以不同的。如连翘、紫荆、梅花和玉兰是先花后叶,而木槿、紫薇、合欢等是先叶后花。由于器官的变化是连续的,所以有些物候期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如萌芽、展叶和开花在一棵树上会同时出现。亚热带树木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不同的物候期,有的开花的为开花物候期,有的结果的为果实发育物候期,彼此交错进行,出现重叠现象。

1.3.2.2 树木物候具有重演性

很多树种的一些物候现象一年中只出现一次。但由于环境条件变化而出现非节律性变化,如受灾害性的因子与人为因子的影响,可能造成器官发育的中止或异常,使一些树种的物候在一年中出现非正常的重复。如树木在秋初遇到不良的外界条件,如久旱突降暴雨、病虫害等或实施不正确的技术措施(如去叶施肥、过多地浇水等),导致叶子脱落(此时花芽已形成),树木被迫进入休眠,以后再遇到适合发芽和开花的外部条件,就可能造成再次的萌芽和开花。这就是常说的二次发芽或二次开花。这种由于环境条件的非节律变化而造成的重演性往往对绿化树木的生长不利。

根据某些植物具备的物候重演性,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效法自然条件,进行催花。如果欲使“十一”期间丁香、山桃、榆叶梅等春季开花的树木开花,则可在8月下旬将这些植物的叶片剪去一半,9月上旬将剩余的一半叶片全部剪除,并进行施肥、灌水等精细管理,则9月底或10月初可以开花。原理可能是因为叶片剪除后,脱落酸(ABA)的合成受阻,解除了对腋芽的抑制作用,于是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芽就萌发、抽枝展叶或开花、结果。

这里要指出的是:有很多树木,如茉莉、月季、米兰等有多次开花和多次生长现象,并未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危害。这种具有多次萌发和多次开花的习性是遗传因子决定的,不是物候期的重演现象。

1.3.2.3 树木的各个物候期可交错重叠,高峰相互错开

树木各个器官的形成和发育习性不同,所以,不同器官的同名物候期并不是在同一时间通过,具有重叠交错出现的特点。如同属于生长期,根和新梢开始或停止生长的时间并不相同,根的萌动期一般早于芽的萌动期。如温州蜜柑的根系生长与新梢生长交替进行,春、夏、秋梢停止生长之后,都出现一次根系生长高峰。苹果根系与新梢的生长高峰也是交替发生的。花芽分化与新梢生长的高峰也是错开的,大多数树木的花芽分化均在每次新梢停止生长之后,出现一次分化高峰。新梢生长往往抑制坐果和果实发育。通过摘心、环剥、喷抑制剂等技术措施抑制新梢生长,可以提高坐果率和促进果实生长高峰的出现。

有的树种可以同时进入不同的物候期,如油茶可以同时进入果实成熟期和开花期,人们称之为“抱子怀胎”。

1.3.3 影响树木物候期变化的因素

物候期受外界环境条件(温度、雨量、光照、风等气象因子和生态环境等)、树种和品种的制约,同时还受年份、海拔及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

1.3.3.1 同一地区,同样气候条件,树种不同,则物候期不同

不同树种的遗传特性不同,物候先后出现的顺序不同。如迎春和连翘在北京是3月中下旬或四月初开花;黄刺玫、紫荆则在4月下旬开花;紫薇、珍珠梅等在夏秋开花。梅花、腊梅、紫荆、玉兰为先花后叶型,在早春开花;而紫薇、木槿等则是先叶后花,在夏季开花。在北京地区树木的开花基本上按以下的顺序进行:银芽柳、毛白杨、榆、山桃、侧柏、桧柏、玉兰、加杨、小叶杨、杏、桃、垂柳、绦柳、紫荆、紫丁香、胡桃、牡丹、白蜡、苹果、桑、紫藤、构树、栓皮栎、刺槐、苦楝、枣、板栗、合欢、梧桐、木槿、槐等。

1.3.3.2 同一树种,相同外界环境条件,品种不同,则物候期有差异

在人为作用下,同一树种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特性不同,因此在形态上有差异,所以在物候变化方面也会不同。在北京地区,桃花中的“白桃”花期为4月上中旬,而“绯桃”的花期则为4月下旬到5月初。在杭州地区,桂花中的“金桂”花期为9月下旬,而“银桂”的花期在10月初或上旬。“四季桂”、“日香桂”一年中可多次开花。南山茶中的“早桃红”,花期为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而“牡丹茶”的花期则为2~3月份。

1.3.3.3 相同树种或品种,地区不同,则物候期不同

同树种、品种的树木的物候阶段受当地温度的影响,而温度的周期变化又受制于不同地区纬度和经度的不同。同一树种在春天开花时间顺序是由南往北,秋天是由北往南。如梅花在武汉2月底或3月初开花,在无锡3月上旬开花,在青岛4月初开花,在北京4月上旬开花。又如,无花果是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栽种的树木,在华北地区秋末落叶后有短期的休眠,生长期较短;而在亚热带地区落叶后很快长出新叶,比在华北地区生长期延长很多。

物候的东西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凡海洋性强的地方,则冬春较冷,夏季较热。一般说来,我国是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国家,但东部沿海因受海洋影响而具海洋气候的特征。因此我国各种树木的始花期,内陆地区早,近海边地区迟,推迟的天数由春季到夏季逐渐减少。据宛敏渭研究,四川仁寿与浙江杭州几乎在同一纬度上,但经度相差16°。仁寿刺槐盛花期(4月9日)比杭州(5月1日)早22天,经度平均每差1°,由西向东延迟1.4天。初春洛阳的迎春始花期(2月22日)比盐城(3月3日)早12天,平均经度每差1°,迎春始花期由西向东延迟1.5天。初夏洛阳的刺槐盛花期(4月28日)比盐城(5月6日)早9天,平均经度每差1°由西向东延迟1.1天。

综上,春季随着太阳北移,低纬度、西部地区物候早于高纬度、东部地区;秋季随着太阳南移,西北风刮起,低纬度、东部地区物候晚于高纬度、西部地区。

1.3.3.4 树种、品种地区都相同,海拔不同,物候期也不同

一个地区,如果地形有很大起伏,海拔高度差异大,会引起植物物候的变化。一般来说,海拔上升100m,植物的物候阶段在春天延迟4天;夏季树木的开花期则会延迟1~2天;在秋天则相反,会提早。例如,西安在洛阳的西部,纬度比洛阳低27°,经度约相差3°,海拔高度比洛阳高280m,西安的紫荆始花期比洛阳迟13天,夏季西安刺槐盛花期比洛阳迟5天。因此春季开花的物候期低处早于高处,秋季落叶高处早于低处。故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佳句。

1.3.3.5 年份不同,物候期不同

每个地区的气候年变化有着周期性变化规律,但每一年的气候变化(如气温、湿度、降水等)也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年际间温度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物候期的提早或推迟。如北京春季开花时间通常与3月平均温度有关,与4月的最高温度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开花前40天的平均温度有关,如榆叶梅一般在北京4月中旬前后开花,而2002年则在3月下旬开花。

1.3.3.6 同一树木的部位不同,物候期不同

同一地区不同部位小气候存在差异,造成物候期有差异。同是一棵树,树冠外围的花比内膛的花先开,朝阳面比背阴面的花先开。

1.3.3.7 年龄不同则物候期不同

树木的不同年龄,同名物候期出现的早晚也有不同。一般成年树木,春天萌动早,秋天落叶早;幼小树木,春天萌动晚,秋天落叶迟。两者物候期明显不同。

1.3.3.8 栽培条件不同,则物候期不同

栽培条件好的比栽培条件差的物候期早;否则相反。施肥、灌水、防寒、病虫防治及修剪等,都会引起树木内部生理功能的变化,进而导致物候期的变化。在春天,树干涂白、灌水会使树体增温减慢,推迟萌芽和开花期;在夏季进行高强度的修剪和多施氮肥,可推迟落叶和休眠期;应用生长调节剂,可控制树木的休眠。

从以上介绍不难看出,树木的物候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与温度有关,每一个物候期的来临都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如刺槐在南京地区日平均温度为8.9℃时叶芽开放,11.8℃时开始展叶,17.3℃开花始期,27.4℃荚果初熟,18℃时叶开始变色,10.5℃叶全部脱落。

1.3.4 园林树木的物候期

树木都具有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季节变化而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变化的能力。不同树种或品种对环境反应不同,因而在物候进程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差异最大的是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两类。

1.3.4.1 落叶树的主要物候期

温带地区的气候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四季。作为落叶树种与气候相对应的物候季相变化尤为明显。落叶树在一年中可明显地分为生长和休眠两大物候期。从春季开始进入萌芽生长后,在整个生长期中都处于生长阶段,表现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方面。到了冬季为适应低温和不利的环境条件,树木处于休眠状态,为休眠期。在生长期与休眠期之间又各有一个过渡期,即从生长转入休眠的落叶期和由休眠转入生长的萌芽期。

1)萌芽期

萌芽物候期从芽萌动膨大开始,经芽的开放到叶展出为止,是休眠转入生长的过渡阶段。休眠的解除,对一个植株来说,通常是以芽的萌动为准,它是树木由休眠期转入生长期的形态标志。而树木生理活动进入比较活跃的时期要比芽膨大的时间早。芽一般是在前一年的夏天形成的,在生长停止的状态下越冬(冬芽),春天再萌芽绽开。

树木由休眠转入生长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分和营养条件。土壤过于干旱,树木萌动推迟,空气干燥有利于芽萌发。当温度和水分适合时,经过一定时间,树体开始生长,首先是树液流动,根系加大活动。有些树木(如葡萄、核桃、枫杨等)出现伤流。树木萌芽主要决定于温度。北方树种,当气温稳定在3°C以上时,经一定积温后,芽开始膨大。南方树种芽膨大要求的积温较高,花芽萌发需要的积温低于叶芽。树体储藏养分充足时,芽萌动较早而且整齐,进入生长期快。但树木在此期抗寒能力较低,遇突然降温,萌动的芽会发生冻害,在北方特别容易受到晚霜的危害。可通过早春灌水、萌动前涂白、施用维生素B9和青鲜素(MH)等生长调节剂,延缓芽的开放,或在晚霜发生之前,对已开花展叶的树木根外喷洒磷酸二氢钾等,提高花、叶的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寒能力。

2)生长期

在萌动之后,幼叶初展至叶柄形成离层,开始脱落为生长期。这一时期在一年中占有的时间较长,也是树木的物候变化最大、最多的时期,反映物候变化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同时也显示各树种的遗传特性。树木在外形上发生极显著的变化。其中成年树的生长期表现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方面。每个生长期都经历萌芽、抽枝展叶、芽的分化与形成和开花结果等过程。

树木由于遗传性和生态适应性的不同,生长期的长短、各器官生长发育的顺序、各物候期开始的迟早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树种各个器官生长发育的顺序也有不同。

生长期是落叶树的光合生产时期,也是其生态效益与观赏功能发挥最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长短和光合效率的高低,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效益都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只有根据树木生长期中各个物候期的特点进行栽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在树木萌发前通过松土、施肥、灌水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使形成较多的吸收根,促进枝叶生长和开花结果。此时可追施以氮肥为主的液体肥料,减少与幼果争夺养分的矛盾。在枝梢旺盛生长时,对幼树新梢摘心,可增加分枝次数,提前达到整形要求;在枝梢生长趋于停滞时,根部施肥应以磷肥为主,叶面喷肥则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

3)落叶期

落叶期从叶柄开始形成离层至叶片落尽或完全失绿为止。枝条成熟后的正常落叶是生长期结束并将进入休眠的形态标志,说明树木已作好了越冬的准备。秋季日照变短,气温降低是导致树木落叶进入休眠的主要因素。

温度下降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以及生长素和抑制剂的合成而影响叶片衰老和植物衰老的。光是生物合成的重要能源,它可影响植物的多种生理活动,包括生长素和抑制剂(如脱落酸)的合成而改变落叶期。如果用增加光照时间来延长正常日照的长度,即可推迟落叶期的到来。当接受的光照短于正常日照时,可使树木的落叶提早。如果用电灯光将日照延长到午夜,光盐肤木整个冬季都不落叶,翅盐肤木落叶可推迟3周。在武汉,路灯附近的二球悬铃木枝条,1月上旬还可保持绿色的叶片。此外,树木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如干旱、寒潮、光化学烟雾以及极端高温和病虫危害以及大气与土壤污染或因开花结实消耗营养过多,土壤水肥状况和树木光合产物不能及时补充等恶劣的条件下,都会引起非正常落叶,但在条件改善以后,有些树木在数日内又可发出新叶。

过早落叶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和组织的成熟;但该落叶时不落叶,树木还没有作好越冬准备,容易遭受冬季异常低温的危害。在华北,常见秋季温暖时树木推迟落叶而被突然袭来的寒潮冻死;树体的营养物质来不及转化储藏,也必然对翌年树木的生长和开花结果带来不利影响。

通常春天发芽早的树种,秋天落叶也早,但是萌芽迟的树种不一定落叶也迟。同一树种的幼小植株比壮龄植株和老龄植株落叶晚,新移栽的树木落叶早。

在树木栽植与养护中,应该抓住树木落叶物候期的生理特点,在生长后期停止施用氮肥,不要过多灌水,并多施磷、钾肥等,促进组织成熟,增加树体的抗寒性。在大量落叶时进行树木移栽可使伤口在年前愈合,第二年早发根,早生长。在落叶期开始时,对树干涂白、包裹和基部培土等,可防止形成层冻害。

4)休眠期

休眠期是从秋季叶落尽或完全变色至树液流动,芽开始膨大为止的时期。树木休眠是在进化中为适应不良环境,如低温、高温、干旱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正常的休眠有冬季、旱季和夏季休眠。树木夏季休眠一般只是某些器官的活动被迫休止,而不是表现为落叶。温带、亚热带的落叶树休眠,主要是对冬季低温所形成的适应性。休眠期是相对生长期而言的一个概念,从树体外部观察,休眠期落叶树地上部的叶片脱落,枝条变色成熟,冬芽成熟,没有任何生长发育的表现,而地下部的根系在适宜的情况下可能有微小的生长,因此休眠是生长发育暂时停顿的状态。

在休眠期中,树体内部仍然进行着各种生理活动,如呼吸,蒸腾,根的吸收、合成,芽的进一步分化,以及树体内的养分转化等,但这些活动比生长期要微弱得多。

根据休眠期的生态表现和生理活动特性,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自然休眠(生理休眠或长期休眠)和被迫休眠(短期休眠)阶段。

(1)自然休眠。自然休眠是指树木器官本身生理特性或由树木遗传性所决定的休眠。它必须经历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顺利通过,否则即使给予适合树体活动的环境条件,也不能使之萌发生长。

自然休眠期的长短,与树木的原产地有关。大体上,原产于寒温带的落叶树通过自然休眠期要求0~10℃的一定累积时数的温度;原产于暖温带的落叶树通过自然休眠期所需的温度稍高,在5~15℃条件下一定的累积时数的温度。具体还因树种、品种、生态类型、树龄、不同器官和组织而异。一般幼年树进入休眠晚于成年树,而解除休眠则早于成年树,这与幼树生活力强,活跃的分生组织比例大,表现出生长优势有关。树木的不同器官和组织进入休眠期的早晚也不一致。一般小枝、细弱枝、形成的芽比主干、主枝休眠早,根颈部进入休眠晚,但解除休眠最早,故易受冻害。同一枝条的不同组织进入休眠期的时间不同,皮层和木质部较早,形成层最迟。所以进入初冬遇到严寒低温,形成层部分最易受冻害。然而,一旦形成层进入休眠后,比木质部和皮层的抗寒能力还强,隆冬树体的冻害多发生在木质部。

在秋冬季节,落叶树枝条能及时停止生长,按时成熟,生理活动逐渐减弱,内部组织已作好越冬准备,正常落叶以后就能顺利进入并通过自然休眠期。因此,凡是影响枝条停止生长和正常落叶的一切因素,都会对其能否顺利通过生理休眠期产生影响。

(2)被迫休眠。被迫休眠是指通过自然休眠后,已经开始或完成了生长所需的准备,但因外界条件不适宜,使芽不能萌发而呈休眠状态。一旦条件合适,就会开始生长。自然休眠和被迫体眠从外观上不易辨别。树木在被迫休眠期间如遇回暖天气,可能已开始活动,又遇寒潮,易遭早春寒潮和晚霜的危害。如核果类树种的花芽冻害的现象和苹果幼树受低温、干旱而抽条的现象等。因此,在某些地区应采取延迟萌芽的措施,如树干涂白、灌水等使树体避免增温过速。冬春干旱的地区,灌水可延迟花期,减轻晚霜危害。

休眠期是树木生命活动最微弱的时期,在此期间栽植树木有利于成活;对衰弱树进行深挖切根有利于根系更新而影响下一个生长季的生长。因此,树木休眠期的开始和结束,对园林树木的栽植和养护有着重要的影响。

1.3.4.2 常绿树的物候特点

常绿树各器官的物候动态表现极为复杂,特点是没有明显的落叶休眠期。叶片在树冠中不是周年不落,而是在春季新叶抽出前后,老叶才逐渐脱落。而且不同树种,叶片脱落的叶龄也不同,一般都在一年以上。从整体上看,树冠终年保持常绿。这种落叶并不是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而是叶片老化失去正常功能后,新老叶片交替的生理现象。常绿树中不同树种,乃至同一树种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气候区,物候进程也有很大的差异。如马尾松分布的南带,一年抽两三次梢,而在北带则只抽一次梢;又如柑橘类的物候,大体分为萌芽、开花、枝条生长、果实发育成熟、花芽分化、根系生长、相对休眠等物候期,其物候项目与落叶树似乎无多大差别,而实际进程则不同。如一年中常绿树可多次抽梢(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各次梢间有相当的间隔。有的树种一年可多次开花结果,如柠檬、四季柑等。有的树种甚至抽一次梢结一次果,如金柑,而四季桂和月月桂则可常年开花。有的树种同一棵树同时有开花、抽梢、结果、花芽分化等物候期重叠交错的现象,如油茶。有的树种,果实生长期很长,如伏令夏橙,春季开花,到第二年春末果实才成熟,金桂秋天(9~10月)开花,第二年春天果实成熟。红花油茶的果实生长成熟也要跨两年。

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终年无四季,常年有雨,全年可生长而无休眠期,但也有生长节奏的表现。在离赤道稍远的的季雨林地区,因有明显的旱、湿季,多数树木在雨季生长和开花,在旱季落叶,因高温干旱而被迫休眠。在热带高海拔地区的常绿阔叶树叶受低温影响而被迫休眠。

1.3.5 园林树木的物候观测法

1.3.5.1 观测的目的与意义

园林树木的物候观测,除具有生物气候学方面的一般意义外,主要有以下目的:掌握树木的季相变化,为园林树木种植设计、选配树种、形成四季景观提供依据;为园林树木栽培提供生物学依据,以此确定栽植季节及树木周年养护管理措施。

1.3.5.2 观测注意事项

(1)观测目标与地点的选定。在进行物候观测前,按照以下原则选定观测目标或观测点:按统一规定的树种名单从露地栽培或野生树木中,选开花结实3年以上的生长发育正常的树木。如果有许多株时,应选3~5株有代表性的作为观测对象。对雌雄异株的树木最好同时选有雄株和雌株,并分别记载。

(2)观测植株选定后,应做好标记,并绘制平面图注明位置,存档。

1.3.5.3 观测时间与方法

(1)根据物候期的进程速度和记载的繁简确定观察间隔时间。萌芽至开花物候期一般每隔2~3天观察一次,生长季的其他时间,则可5~7天或更长时间观察一次;有的植物开花期短,需几个小时或一天观察一次;休眠期间隔的时间较长。

(2)在详细的物候期观察中,有些项目的完成,必须配合定期测量,如枝条的加长、加粗生长,果实体积的增加,叶片生长等应每隔3~7天测量一次,并画出曲线图,这样对园林植物的生长情况一目了然。有些项目的完成需定期取样观察。例如,花芽分化期应每隔3~7天取样做切片观察一次。还有的项目需要统计数字。例如,落果期调查,除日测外,应配合开花期和落花后的定期统计。

(3)物候期观测取样要注意地点、树龄、生长状况等方面的代表性。一般应选生长健壮的成年树木。植株在生长地要有代表性,观察株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每种3~5株。选择典型部位,挂牌标记,定期进行。

(4)应靠近植株观察各发育期,不可站在远处粗略估计和判断。

1.3.5.4 观测记录

物候观测应随看随记,不能凭印象事后补记。

1.3.5.5 观测人员

物候观测必须细心、认真负责,观测人员责任心要强,人员要固定,不能轮流值班。

1.3.5.6 观察项目及标准

应根据具体要求确定物候期观测记载项目的繁简;如果需要对某种树木进行具体详细的研究,则需要观测所有的物候期,同时对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以及养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记载(表1.1)。如果专题研究某种树的某个物候期(如开花期或萌芽、新梢生长和落叶物候期),则可分项详细调查记载各个物候期。

观测物候应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得出的观测结果才不会混乱。

1)萌芽、展叶期记载项目及标准

(1)树液开始流动期:在树木休眠解除后芽开始萌动之前,温度适宜树木生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树液流动加快的时期。

(2)芽膨大始期:具鳞芽者,当芽鳞开始分离,侧面显露出浅色的线形或角形时,为芽膨大始期(具裸芽者,如枫杨、山核桃等,不记录芽膨大期)。

(3)芽开放(绽)期或显蕾期:树木之鳞芽,当鳞片裂开,芽顶部出现新鲜颜色的幼叶或花蕾顶部时,为芽开放(绽)期。

(4)展叶开始期:从芽苞中伸出的卷曲或按叶脉折叠着的小叶,出现第一批有1~2片平展时,为展叶开始期。

(5)展叶盛期:阔叶树以其半数枝条上的小叶完全平展时为准。针叶类以新针叶长度达老针叶长度1/2时为准。有些树种开始展叶后,就很快完全展开,可以不记录展叶盛期。

(6)春色叶呈现始期:以春季所展之新叶整体上开始呈现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特有色彩时为准。

(7)春色叶变色期:以春色叶特有色彩整体上消失时为准,如由鲜绿转暗绿,由各种红色转为绿色。

2)开花期记载项目及标准

(1)开花始期:在选定观测的同种树上,一半以上的植株有5%的(只有一株亦按此标准)完全展开时为开花始期。

(2)开花盛期(盛花期):在观测树上见有一半以上的花蕾都展开花瓣或一半以上的柔荑花序松散下垂或散粉时,为盛花期。

(3)开花末期:在观测树上残留约5%的花时,为开花末期。

(4)多次开花期:一些一年一次春季开花的树木,如某些年份于夏秋间或初冬再度开花,应另行记录。另有一些树种,一年内能多次开花,其中有的有明显的间隔期,有的几乎连续。但从盛花上可以看出有几次高峰,也应分别予以记载。

3)果实生长发育与落果期记载项目及标准

(1)幼果出现期:见子房开始膨大(苹果、梨果直径达0.8cm左右)时,为幼果出现期。

(2)生理落果期:幼果开始膨大后出现较多数量幼果变黄脱落时为生理落果期。

(3)果实(种子)成熟期:全树有50%果实或种子从色泽、品质等具备了该品种成熟的特征,摘采时果梗容易分离。

(4)果实开始脱落期:见成熟种子开始散布或连同果实脱落。

(5)果实脱落末期:成熟种子或连同果实基本脱完。但有些树木的果实和种子在当年年终以前仍留树上不落,应在“果实脱落末期”栏目中写上“宿存”,并在第二年记录表中记录下脱落的日期。

4)新梢生长周期记载项目及标准

(1)由叶芽萌动开始,至枝条停止生长为止。新梢的生长分一次梢(习称春梢)、二次梢(习称夏梢或秋梢或副梢)和三次梢(习称秋梢)。

(2)新梢开始生长期:选定的主枝一年生延长枝(或增加中、短枝)上顶部营养芽(叶芽)开放为一次(春)梢开始生长期;一次梢顶部腋芽开放为二次梢开始生长期;三次以上梢开始生长期,其余类推。

(3)新梢停止生长期:以所观察的营养枝形成顶芽或稍端自枯不再生长为止。二次以上梢类推记录。

5)秋叶变色与脱落期记载项目及标准

(1)秋叶开始变色期:全树有5%的叶片变为可供观赏的红色或黄色。

(2)可供观赏的秋色叶期:全树有30%~50%叶片呈现秋色叶,其标准因树种不同,观测时应标明该树开始变色的部位与比例。

(3)秋叶全部变色期:全株所有的叶片完全变色。

(4)落叶期:当无风时,树叶落下,或用手轻轻摇树枝有3%~5%的叶片脱落,为落叶始期。30%~50%叶片脱落为落叶盛期,90%~95%叶片脱落为落叶末期。

在比较正规和准确的物候期观测中,还应对自然环境进行调查与测定。因为只有将植物的物候变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相联系,才能充分了解物候变化的规律。由于每年自然环境中的气象、土壤等因子都会有变化,所以物候期观测至少要观察3年以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物候期记载结果。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一样,连续观测越长,其资料在分析时越有价值,所得结论越可靠,越能有效地指导生产管理和作出预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