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时间:2024-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植物配植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首先,因为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又与其所位于的生境间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所以在进行配置时,应将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作为基础进行考虑。其次,园林植物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等多方面功能,在配置中应明确该植物所应发挥的主要功能,即满足植物配置主要目的的要求。在自然式园林中,丛植是最常用的配植方法之一。

3.3 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园林植物的配置,是指在栽植地上对不同植物种类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的种植,包括种间搭配、排列方式以及间距的选择。园林植物配植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地点,由于不同的目的、要求,可有多种多样的组合与种植方式;同时,由于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是在不断地生长变化,还应做到使群体中的个体处于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并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和种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因此需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从而发挥植物群体的功能,并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

3.3.1 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虽然园林植物的配置工作涉及面广,形式多变,但亦有基本原则可循。

首先,因为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又与其所位于的生境间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所以在进行配置时,应将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作为基础进行考虑。其次,园林植物具有美化环境、改善防护及经济生产等多方面功能,在配置中应明确该植物所应发挥的主要功能,即满足植物配置主要目的的要求。第三,在满足主要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如何配置才能取得较长期稳定的效果。第四,应考虑到配置效果的发展性和变动性,以及在变动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第五,应考虑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最大的效果。第六,在有特殊需要时,园林植物配置应有创造性,不必拘泥于植物的自然习性,应综合地利用科学技术措施来保证植物配置的效果能符合主要功能的要求。

总之,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工作,必须符合园林综合功能中主要功能的要求,要有园林建设的观点和标准,有园林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其目的。

3.3.2 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

3.3.2.1 规则式配置

规则式配置按一定的几何图形栽植,具有一定的株行距或角度,整齐、庄严,常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适用于规则式园林和需要庄重的场合,如寺庙、陵墓、广场、道路、入口以及大型建筑周围等。常见应用于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国的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中。有中心植、对植、列植、环植等。

1)中心植

指在布局的中心点独植一株或一丛。常用于花坛中心、广场中心(图3.1)。要求树形整齐、美观,一般为常绿树,如雪松、苏铁、石楠、整形大叶黄杨等。

2)对植

指树形美观、体量相近的同一树种,以呼应之势种植在构图中轴线两侧(图3.2)。常用于房屋和建筑前、广场入口、大门两侧、桥头两旁以及石阶两侧等。目的是衬托主景,或形成配景、夹景以增强透视纵深感。多选用生长较慢的常绿树,如松柏类、银杏、龙爪槐、整形大叶黄杨等。

img20

图3.1 中心植

img21

图3.2 对植

3)列植

树木呈行列式种植(图3.3)。有单列、双列、多列等方式。其株距和行距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主要用于道路两旁(行道树)、广场和建筑周围、防护林带、农田林网、水边种植、灌木花径及绿篱等。如杭州西湖苏堤以无患子、重阳木、三角枫等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南京中山植物园入口处以银杏作为行道树列植等。

4)环植

指按照圆的边缘进行种植(图3.4)。有环形、半圆形、弧形以及单环、多环、多弧等富于变化的形式。常用于花坛、雕塑和喷泉周围,以衬托主景的雄伟;或用来布置模纹图案,有很强的装饰性。树种多选择低矮、耐修剪的整形灌木,尤其是常绿或具有色叶的种类,如球桧、金黄球柏、黄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

img22

图3.3 列植

img23

图3.4 环植

3.3.2.2 自然式配置

无一定的模式,即没有固定的株行距和排列方式。该配置方式自然、灵活并富于变化,能体现宁静、深邃的气氛。配植方式有孤植、丛植、群植和林植等,适用于自然式园林、风景区和一般的庭院绿化。如中国式庭园、日本式茶庭及英国式庭园等。

1)孤植

孤植指在一个较为开旷的空间,远离其他景物种植一株乔木(图3.5)。目的是为突出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可作为景观中心视点或起引导视线的作用,并可烘托建筑、假山或活泼水景,但不论在何处看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常用于庭院、草坪、假山、水面附近、桥头、园路尽头或转弯处、广场和建筑旁等。为了表现单株树木的个体美,要求植株姿态优美,树形挺拔、雄伟、端庄,如选择树冠开展、枝叶优雅、线条宜人的雪松、南洋杉、垂柳、樟树榕树等;或选择花果美丽、色彩斑斓的海棠、枫香、樱花、玉兰、木棉、凤凰木等。江南园林中较为著名的孤植树有杭州岳王庙前的香樟,苏州网师园“小山丛桂轩”的羽毛枫、留园“绿荫轩”的鸡爪槭以及狮子林“问梅阁”的银杏等。

2)丛植

丛植指由两三株以上同种或异种的树木按照一定的构图组合在一起的种植方法(图3.6)。

img24

图3.5 孤植

img25

图3.6 丛植

这些树木种植在一起后,其林冠线彼此密接而形成一个整体轮廓线。丛植有较强的整体感,少量树的丛植亦有独赏树的艺术效果。在自然式园林中,丛植是最常用的配植方法之一。如可作为桥、亭、台、榭的点缀和陪衬,亦或是专设于路旁、水边、庭院、草坪或广场一侧,以丰富景观色彩和景观层次,活跃园林气氛。

3)聚植(集植或组植)

聚植指由两三株至一二十株不同种类的树种组配成一个景观单元的配置方式,亦可用几个丛植组成聚植(见图3.7)。聚植能充分发挥树木的群体美,既能表现出不同种类的个性特征,又能使这些个性特征协调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群体美,在景观上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一种配植方式。一个好的聚植,应从每种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种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栽培养护管理上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4)群植(树群)

群植指由二三十株以上至数百株的乔、灌木成群配置时称为群植,该群体称之为树群(图3.8)。树群可由单一树种组成,亦可由数个树种组成。树群由于株数较多,占地较大,在园林中可作背景、伴景用,在自然风景区亦可作主景。两组树群相邻时又可起到透景框景的作用。树群不但有形成景观的艺术效果,还有改善环境的效果。在群植时应注意树群的林冠线轮廓以及色相、季相效果,更应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生态习性关系,以便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img26

图3.7 聚植(集植或组植)

img27

图3.8 群植

5)林植

林植指较大面积、多株树木成片林状的种植,是将森林学、造林学的概念和技术措施按照园林的要求引入于自然风景区和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配植方式(图3.9)。工矿场区的防护带、城市外围的绿化带以及自然风景区中的风景林等,均常采用此种配植方式。在配植时除防护林带应以防护功能为主外,其他形式的林植应特别注意群体的生态关系以及养护上的要求。通常有纯林、混交林等结构。在自然风景区中进行林植时应以营造风景林为主,应注意林冠线的变化、疏林与密林的变化、林中下木的选择与搭配、群体内及群体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按照园林休憩游览的要求采取留有一定面积的林间空地等措施。

img28

图3.9 林植

6)散点植

指以单株在一定面积上进行有韵律、节奏的散点种植,有时也可以双株或三株的丛植作为一个点来进行疏密有致的扩展。对每个点不是像独赏树那样地给予强调,而是着重点与点间有呼应的动态联系。散点植的配植方式即能表现个体的特性又处于无形的联系之中,正好似有许多音色优美的音符组成的动人旋律,能令人心旷神怡。

3.3.3 园林植物生态配置的要点

为了使园林植物群体景观效果得以良好发挥,在依据园林植物观赏特性进行配置设计的基础上,还必须从生态学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1)选择主要树种应着重强调适地适树。主要树种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体,其具有生长适应性广、观赏价值高、环保效能好等优点。主要树种选择时一般应参考园林所在地四周森林中的主要优势树种,做到适地适树,以便于主要树种在园林植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

(2)选择次要树种应兼顾植物群体稳定、互益。次要树种在植物群落中于一定时期内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主要树种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次要树种与主要树种选择恰当是植物群体稳定的基础,它们之间应是互益的关系,因此在选择上,应避免选择与主要树种有相近生态习性或由相同病虫害源的树种,同时,次要树种也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3)植物群体营造应体现多样性。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条件之一。园林植物群体建设中应在大规模的范围内体现多样性,一定程度上,植物的单一种植是不可取的,这是生态失衡的前提,亦在感官上降低景观效果,但若在小面积绿地营造中片面强调物种的数量则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以及管理养护的不便。在不同树种的配置中,一般情况下主要树种比例应较大,但速生、喜光的乔木树种可在不影响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适当缩小比例;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应以有利于主要树种功能的发挥为前提。目前园林建设中通常会在建设初期适当密植次要树种,以利于早成景且提高防护能力,但随着树龄的增大,种间竞争通常日益激烈,需及时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调节,以保证植物群体的稳定性。

3.3.4 生态园林植物群落及建设要点

自20世纪2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提出“生态园林”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实践和研究“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植物、动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文化美、艺术美,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我国的园林专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类型:

3.3.4.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从景观、生态、人的心理和生理对美的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而形成的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使植物群落的观赏效果持续、稳定发挥,应做好以下几点:

(1)保护性开发植物资源,持续发展景观多样性。目前我国各地园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树种单一、个体抗逆性差的特点。因此,要实现景观多样性,首先应使物种多样化,应在保护物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景观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2)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配置植物。我国传统小型园林的植物配置多采用单株配置手法,强调意境,注重情趣。现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大空间、快节奏等特点,如果仍旧使用这一传统的手法来设计都市大环境园林绿化,那就会造成杂乱繁琐的局面。因此,需采用成片、成块的栽植手法,突出群体美,并与现有的大空间相互呼应。

植物配置应根据具体空间环境区别对待。小花园、局部小景可采用单株配置,充分发挥植物个体美,而开放的居住区绿地、公路绿地等大空间应成片、成列配置,更大面积的森林公园等应大片林植,以追求大的自然效果。

(3)模拟自然群落,配合装饰修剪。生态健全的环境是美的基础。郁郁葱葱的树林,平整碧绿的草地都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都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观。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群落,各种形态的生态系统,都是园林植物配置中值得借鉴和模拟的。

植物的自然姿态是自然赋予的自然美,是园林绿化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和掌握的。但由于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人们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的模拟自然,而且会运用各种审美规律加以人工的“裁剪”,通过形态、高低、色彩、质感的手法,体现人工的艺术匠心,使得人工植物群落升华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3.3.4.2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指以保护城乡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1)护岸林带

在沿江、沿海岸线,按防风林带标准,建立能护堤固滩的人工植物群落,将给附近人民带来长远利益。

2)农田防护林

指利用农田周围的沟渠、道路,成行状栽植树木形成林带,并连成网络。林网总体防风效能高,不仅提高作物产量,而且树叶可肥田,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3)卫生防护林带

卫生防护林带一般设置在生活区与工厂区之间或农田与工厂区之间。对防护林带的树种选择应做到:选择抗污染性能强的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并且根据污染物种类不同调整植物配置;常绿植物材料占相当比重;在结构上应是疏透的结构;在树种配置上要注意多树种、多品种、多层次,以增加叶面积指数,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4)检测植物群落

有些植物对特定的污染物十分敏感,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可以将这些植物组合配置,通过观测其生长或受害症状来确定环境受污染程度,是一种低成本、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的检测工具。

5)衰减噪声的人工植物群落

不同树种组成的群落,其减低噪声的效果不同。如珊瑚树栽成宽40m的绿带就可以衰减噪声28dB,细叶且分枝低的雪松效果亦较好,而悬铃木则收效甚微。

6)净化水质的植物群落

通常是在郊区建设人工森林来净化城市污水欧美国家的具体做法是,选用抗污染耐水湿的树种在郊区的低地构筑人工森林,将城市的生活污水通过适当处理后放入林地,污水经树木根系吸收及土壤净化后最终进入自然水体。

3.3.4.3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指的是可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并能使人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病的植物群落。

1)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的功能

(1)除尘杀菌、预防疾病。在空气中,通常有近百种不同的细菌,大多是病原菌;而煤粉尘和其他工业粉尘以及裸露泥土飞扬的尘土中不仅含有大量病菌,也会造成紫外光不足,引发儿童软骨病。植物一方面通过枝叶的滞尘作用减少空气中的飘尘与病菌,相当于一个滤尘器;另一方面有些植物能分泌具有杀灭病菌和原生动物作用的芳香物质等植物杀菌素,直接杀死空气中的各种病菌。

一般言之,树冠大而浓密、叶面多毛或粗糙以及分泌有油脂或黏液者具有较强滞尘能力,这些树种包括桦木、杨树榆树、木槿、重阳木、大叶黄杨、楝树、构树、朴树、广玉兰、女贞、刺槐、臭椿、三角枫、桑树、丝绵木、悬铃木、乌桕、蜡梅、黄金树、栀子、夹竹桃紫薇、五角枫、樱花、桂花、绣球等。另外,草坪也有明显的减尘作用,它可以减少重复扬尘污染。植物分泌杀菌素方面,如松科、柏科、槭树科、木兰科、忍冬科、桑科、桃金娘科等许多植物,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抑制作用;桦、柞、栎、松、冷杉所产生的杀菌素能杀死白喉、结核、霍乱和痢疾的病原菌;其他杀菌能力很强的树种有侧柏、柏木、圆柏、白皮松、柳杉、雪松、黄栌、大叶黄杨、胡桃、月桂、柠檬、悬铃木、橙、茉莉、合欢、女贞、臭椿等。

(2)观景赏色,安神健身。公园绿地中的光线较之街道、建筑物间的光线稍暗,这主要是部分光线被植物叶面、树冠反射或吸收,而植物所吸收的光波段主要是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反射的部分主要是绿色光,所以从光质上讲,林中及草坪上的光线具有大量绿色波段的光,这种绿光要比街道、广场、铺装路面的光线柔和得多,对眼睛保健有良好作用,尤其是夏季,绿色光能使人在精神上觉得爽快和宁静。另外,颜色对精神病人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医学把植物的部位、花朵色彩相应对照人体的器官进行治疗。不同的色彩将会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按植物不同色彩配置的群落预期在赏景观色的同时对人类某些疾病将会有不同的疗效。

2)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原则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须遵循以下原则:

(1)最大限度地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绿地率是指绿色植物覆盖率;绿视率是指绿色植物在人的视野中所占比例。据研究,绿视率为25%则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疲劳。

(2)突出祛病强身目的,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增强体质、祛病健身的作用。该类型群落的实践目标,是使人类社会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造就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3.4.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在遵循生态园林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运用植物典型特征而建立的,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同时传授知识的植物群落。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的营建必须满足两项基本要求:

(1)目的性明确。知识是人在社会和自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包罗万象的,设计及实施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时,应根据对象和目的,有的放矢地将一些知识趣味性强的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按株高、色彩、季相、共生、和谐等要素,布局为可提供科普教育的基地。

(2)具备科普条件。知识型植物群落所在地应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条件,如设立植物名录牌,结合环境布置科普廊,建立陈列馆等,通过文字、音像、标本、实物等多手段结合,将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

3.3.4.5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是指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发展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乔、灌、草植物,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协调环境。例如可选用具有不同医疗功能的药用植物来建设生产型群落。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可用于绿化建设的树种不在少数,只是要避免种植具有毒性作用的树木。可以选择槟榔、苦楝用于驱虫;选择木瓜、桑、海州常山等用于祛风湿;选择三尖杉、接骨木、喜树等用于抗痛;选择国槐(槐花)、侧柏用于止血;选择酸枣等用于安神镇静;选择肉桂、丁香等用于祛寒。另外,许多经济树种也是中药材,如胡桃、杏、枣、花椒、文冠果等;而刺五加、杜仲、厚朴、五味子等则是名贵药材。

3.3.4.6 文化型人工植物群落

文化型人工植物群落包括文化环境和文化娱乐两种。前者是指通过不同特征植物的组合和布局,形成具有特定文化氛围的群落;后者是指在人工植物群落的基础上,融自然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娱乐园。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古典园林、风景名胜、纪念性园林、宗教寺庙等,要求通过各种方式的植物配置,使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气氛。人们感官接受植物群落传递的文化信息,情境交融,引起共鸣和联想。如利用植物外形创造与文化设施相适应的环境气氛;运用植物的寓意进行意境创造;运用大块面积的配置方法来烘托特定的文化环境;栽植大量乡土树种,与当地的人文、习俗相适应,从而融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体育保健、旅游观光、度假购物、娱乐休憩于一体,既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景色,又有浓浓文化背景的生态园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