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分和营养管理

水分和营养管理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植物的土壤、水分和营养管理的任务是为植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以快速、持久、充分地发挥植物在园林中的功能。整地包括土壤管理和土壤改良两个方面,它是保证园林植物栽植成活和正常生长的有效措施之一。

7.2 园林植物的土壤、水分和营养管理

园林植物的土壤、水分和营养管理的任务是为植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对水、肥、气、热的要求,以快速、持久、充分地发挥植物在园林中的功能。园林植物土壤、水分和营养管理的关键是从土壤改良入手,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改良土壤,并同时采用松土除草、地面覆盖、施肥、灌水与排水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等,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7.2.1 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库与储藏库,也是许多微生物活动的场所。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生长的状况,植物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植物景观效果,所以分析了解园林植物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及其管理措施是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7.2.1.1 植物对土壤的要求

(1)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有选择的,在生产实践中,有的是因植物选择土壤,有的是因土壤选择植物。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该是不同的植物栽植在相适应的土壤上,如喜酸性的植物栽在酸性土壤上;耐盐碱的植物种在含盐分高的地段;耐水湿的植物栽在湖边、河边或低湿地;在高山上和干旱地则种植耐干旱的植物,也就是前面讲的适地适树。

(2)一般说来,植物都喜欢保水保肥和通气良好的土壤。黏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好,但通气与排水能力差;而沙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但通气条件好。无论哪种土壤,其腐殖质含量直接影响水分和肥分的保持,以及物理性质的优劣,因此对土壤施有机肥很重要。

(3)植物生长地下层土壤排水的好坏对其生长有直接的影响,水分过多或积水(耐水湿的除外)往往会引起烂根,故植物生长地的下层土壤应排水良好不能积水;同时地下水位也不能过高,过高造成土层薄,湿度大,通透性差,使植物生长不良。同时植物生长也要求一定的土层厚度,从调查得知,小灌木、大灌木、浅根性乔木、深根性乔木等要求土层厚度分别为45cm、60 cm、90cm和150cm。

(4)栽植地的土壤要求充分风化。如果土壤没有充分风化则孔隙度低,通气不良,微生物活动弱或无,致使肥力极低,树木生长不好。在实践中,常常遇到填方地段或新堆的土山,如做好地形后立即栽植植物,因土壤没有很好的风化,会使植物生长不良。深翻和耕地(尤其是秋耕)是促进其风化的最好措施。

7.2.1.2 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也是其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和营养的源泉。因此,土壤的类型和条件直接关系着园林植物能否正常生长。由于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栽植前了解栽植地的土壤类型,对于植物种类的选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园林植物生长地的土壤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荒山荒地。荒山荒地的土壤还未深翻熟化,其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不适宜直接作为园林植物的栽培土壤。如需荒山造林,则需要选择非常耐贫瘠的园林植物种类,如荆条、酸枣等。

(2)平原沃土。平原沃土适合大部分园林植物的生长,是比较理想的栽培土壤,多见于平原地区城镇的园林绿化区。

(3)酸性红壤。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有红壤土。红壤土呈酸性反应,土粒细、结构不良。水分过多时,土粒吸水成糊状;干旱时水分容易蒸发散失,土块易变得紧实坚硬,常缺乏氮、磷、钾等元素。许多植物不能适应这种土壤,因此需要改良。例如,增施有机肥、磷肥、石灰,扩大种植面,并将种植面连通,开挖排水沟或在种植面下层设排水层等。

(4)水边低湿地。水边低湿地的土壤一般比较紧实,水分多,通气不良,而且北方低湿地的土质多带盐碱,对植物的种类要求比较严格,只有耐盐碱的植物能正常生长,如柽柳、白蜡、刺槐等。

(5)沿海地区的土壤。滨海地区如果是沙质土壤,盐分被雨水溶解后就能够迅速排出;如果是黏性土壤,因透水性差,会残留大量盐分。为此,应先设法排洗盐分,如采取“淡水洗盐”和施有机肥等措施,再栽植园林植物。

(6)紧实土壤。城市土壤经长时间的人流践踏和车辆碾压,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降低,导致土壤通透性不良,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这类土壤需要先进行翻地松土,增添有机质后再栽植植物。

(7)人工土层。如建筑的屋顶花园、地下停车场、地下铁道、地下储水槽等上面栽植植物的土壤一般是人工修造的。人工土层这个概念是针对城市建筑过密现象而提出的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一种概念。由于人工土层没有地下毛细管水的供应,而且土壤的厚度受到限制,土壤水分容量小,因此人工土层如果没有及时的雨水或人工浇水,则土壤会很快干燥,不利于植物生长。又由于人工土层薄,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导致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对植物的生长也有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人工土层的栽植环境不是很理想。由于上述原因,人工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容易受影响,腐殖质的形成速度缓慢,因此人工土层的土壤构成选择很重要。

(8)市政工程施工后的场地。在城市中由于施工将未成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层,使土壤肥力降低。若因机械施工、碾压后的土地,则会导致土壤坚硬、通气不良。这种土壤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改良才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9)煤灰土或建筑垃圾土。煤灰土或建筑垃圾土是在生活居住区产生的废物,如煤灰、垃圾、瓦砾、动植物残骸等形成的煤灰土以及建筑后留下的灰槽、灰渣、煤屑、砂石、砖瓦块、碎木等建筑垃圾堆积而成的土壤。这种土壤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一般需要在种植坑中换上比较肥沃的土壤。

(10)工矿污染地。由于矿山、工厂等排出的废物中的有害成分污染土地,致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此时除选择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树种外,也可以进行换土,不过成本较高。

除以上类型外,还有盐碱土、重黏土、砂砾土等土壤类型。在栽植前应先了解土壤类型,然后根据具体的植物种类和土壤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植物种类选择或改良土壤。

7.2.1.3 园林植物栽植前的整地

整地包括土壤管理和土壤改良两个方面,它是保证园林植物栽植成活和正常生长的有效措施之一。很多类型的土壤需要经过适当调整和改造,才能适合园林植物的生长。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一般而言,园林植物都要求保水保肥能力好的土壤,而在干旱贫瘠或水分过多的土壤上,往往生长不良。

1)整地的方法

园林植物栽植地的整地工作包括适当整理地形、翻地、去除杂物、碎土、耙平、填压土壤等内容,具体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1)一般平缓地区的整地。对于坡度在8°以下的平缓耕地或半荒地,可采取全面整地的方法。常翻耕30cm深,以利蓄水保墒。对于重点区域或深根性树种可深翻50cm,并增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为利于排除过多的雨水,平地整地要有一定坡度,坡度大小要根据具体地形和植物种类而定,如铺种草坪,适宜坡度为2%~4%。

(2)工程场地地区的整地。在这些地区整地之前,应先清除遗留的大量灰槽、灰渣、砂石、砖石、碎木及建筑垃圾等,在土壤污染严重或缺土的地方应换入肥沃土壤。如有经夯实或机械碾压的紧实土壤,整地时应先将土壤挖松,并根据设计要求做地形处理。

(3)低湿地区的整地。这类地区由于土壤紧实,水分过多,通气不良,又多带盐碱,常使植物生长不良。可以采用挖排水沟的办法,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返碱,再行栽植。具体办法是在栽植前一年,每隔20m左右挖一条1.5~2.0m宽的排水沟,并将挖出的表土翻至一侧培成垅台。经过一个生长季的雨水冲洗,土壤盐碱含量减少,杂草腐烂了,土质疏松,不干不湿,再在垅台上栽植。

(4)新堆土山的整地。园林建设中由挖湖堆山形成的人工土山,在栽植前要先令其经过至少一个雨季的自然沉降,然后再整地植树。由于这类土山多数不太大,坡度较缓,又全是疏松新土,整地时可以按设计要求进行局部的自然块状调整。

(5)荒山整地。在荒山上整地时要先清理地面,挖出枯树根,搬除可以移动的障碍物。坡度较缓、土层较厚时可以用水平带状整地法,即沿低山等高线整成带状,因此又称环山水平线整地。在水土流失较严重或急需保持水土、使树木迅速成林的荒山上,则应采用水平沟整地或鱼鳞坑整地;也可以采用等高撩壕整地法。在我国北方土层薄、土壤干旱的荒山上常用鱼鳞坑整地,南方地区常采用等高撩壕整地。

2)整地时间

整地时间的早晚关系到园林栽植工程的完成情况和园林植物的生长效果。一般情况下应在栽植前3个月以上的时期内(最好经过一个雨季)完成整地工作,以便蓄水保墒,并可保证栽植工作及时进行,这一点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如果现整现栽,栽植效果将会大受影响。

7.2.1.4 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改良

园林绿地的土壤改良大体包括:深翻熟化、客土栽植、土壤质地改良、pH的调节和盐碱地的改良、应用土壤改良剂等。

1)深翻熟化

深翻结合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孔隙度。因此,深翻后土壤的含水量和通气状况会大大改善。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通气状况好转,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加速土壤熟化,使难溶性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养分,相应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1)深翻适应的范围。在荒山荒地、低湿地、建筑物的周围、土壤的下层有不透水层的地方、人流的践踏和机械压实过的地段等栽植树木,特别是栽植深根性的乔木时,定植前都应深翻土壤,给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根系往纵深发展。对重点布置区或重点树种也应该适时、适量深耕,以保证树木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水、肥、气、热的需要。过去曾认为深翻伤根多,对树木生长不利。实践证明,合理的深翻,虽然伤断了一些根系,但由于根系受到刺激后会发生大量的新根,因而提高了吸收能力,促使树木健壮生长。

(2)深翻的时间。深翻一般在秋末冬初进行为佳。因为此时地上部分生长基本停止或趋于缓慢,同化产物消耗少,并已经开始回流积累;这时又正值根系秋季生长高峰,伤口容易愈合,并发出部分新根,吸收能力提高,吸收的和合成的营养物质在树体内进行积累,有利于树木翌年的生长发育;同时秋翻后经过漫长的冬季,有利于土壤风化和积雪保墒。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秋季没有进行深翻,也可以在早春进行,最好在土壤一解冻就及早实施。此时地上部分尚属于休眠状态,根系刚开始活动,生长较为缓慢,伤根后也较易愈合再生新根。但是早春时间短,气温上升得快,伤根后根系还未来得及很好地恢复,地上部分已经开始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往往因为根系供应的水分和养分不能及时满足地上部分生长的需要,造成根冠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植物生长不良。加之,早春各项工作忙,劳力紧张,会受其他工作冲击影响此项工作的进行。

(3)深翻的深度。翻的深度与地区、土质、植物种类、砧木等有关。黏重土壤深翻时要翻得较深;沙质土壤可适当浅翻,地下水位高时也宜浅翻;下层为半风化岩石时则宜加深以增加土层厚度;深层为砾石或沙砾时也应翻得深些,并捡出砾石增加好土,以免水流失;地下水位低,土层厚,栽植深根性树木时则宜深翻,反之则浅。下层有不透水层或为黄淤土、白干土、胶泥板及建筑地基等残存物时深翻深度则以打破此层为宜,以利渗水。可见,深翻深度要因地、因树而异,在一定范围内,翻得越深效果越好,一般为60~100cm,最好距根系主要分布层稍深、稍远一些,以促进根系向纵深及周边生长,扩大吸收面积,提高根系的抗逆性。

(4)深翻保持的年限。其作用可以保持数年,因此不需要年年都进行深翻。深翻效果持续年限的长短与土壤质地有关。一般黏土地、涝洼地翻后易恢复紧实,保持年限较短;疏松的沙壤土保持年限则长。据报道,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翻后第二年即可显示出深翻的效果,多年后效果尚较明显;排水不良的土壤保持深翻效果的年限较短。

深翻应结合施肥、灌溉同时进行。深翻回填土时,须按土层状况加以处理,通常维持原来的层次不变,就地翻松后掺入有机肥,将心土放在下部,将表土放在最上面。有时为了促使心土迅速熟化,也可以将较肥沃的表土放置沟底,将心土放在最上面,但应根据绿化种植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以免引起不良副作用。

2)客土栽培

由于园林绿地土壤条件非常复杂,栽植树木时必须进行客土栽培,否则不能成活,通常在以下情况下进行客土栽培:

(1)树种需要有一定酸度的土壤,而栽植地土质不符合要求,最突出的例子是在北方种植喜欢酸性土壤的植物,如栀子、杜鹃、山茶、八仙花等,栽植时应将局部地段或花盆内的土壤换成酸性土,至少也要加大种植穴或采用大的种植容器,并放入山泥、泥炭土、腐叶土等,还要混拌一定量的有机肥,以符合喜酸性土壤植物的要求。

(2)需要栽植地段的土壤根本不适宜园林植物的生长,如重黏土、沙砾土、盐碱地及被工厂、矿山排出的有毒废水污染的土壤等,或建筑垃圾清除后土壤仍然板结,土质不良,这时应考虑全部或局部换入肥沃的土壤。

客土栽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做好预算。因为客土栽植比一般栽植需要的经费多,必须有经费做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所以在栽植前应做好预算。

②做好施工计划。根据不同树种和根系大小及不同情况,做出合理的、科学的换土设计计划,并说明换土的深度以及好土的来源、废土的去处。

③选用的土壤质地要好,肥力较高,但不能随便挖取耕地土壤和破坏植被。

④根据施工进度,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更换。

⑤如果换土量较大,好土的来源较困难,客土的质量并不十分理想,可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改土,如填加泥炭土、腐叶土、有机肥、磷矿粉、复合肥及各种结构改良剂等。

3)土壤质地的改良

理想的土壤应由50%的气体空间和50%的固体颗粒组成。固体颗粒由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很多土壤测定数据表明,理想的土壤内应含有45%矿物质和5%的有机质。除此之外,矿物质组成颗粒的排列及其大小也十分重要。土壤质地的改良通常有下列方法:

(1)培土(壅土、压土)。这种改良方法,在我国南北各地区普遍采用,特别是果园应用较多。此种方法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在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地区,由于降雨多,土壤淋洗损失严重,所以,多将树木种在土台上,以后还需大量培土。在土层薄的地区也可以采用培土的方法,以增加土层厚度,促进树木健壮生长。

培土的质地根据栽植地的土壤性质决定,黏土应压沙土,沙土应压黏土。北方寒冷地区一般在晚秋初冬进行,既可起保温防冻、积雪保墒的作用,同时压土掺沙后,促使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压土的厚度要适宜,过薄起不到压土的作用,过厚对树木生长不利。“沙压黏”或“黏压沙”时要薄一些,一般厚度为5~10cm;压半风化石块可厚些,但不要超过15cm。连续多年压土,土层过厚会影响树木根系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造成根颈腐烂,树势衰弱。所以,一般压土时,为了防止嫁接树木接穗生根或对根系产生不良影响,亦可适当将土扒开露出根颈。

在压土时要先进行土壤质地的判断。对土壤质地判断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手的触摸与揉搓,将适量的土壤放在拇指和食指间揉搓成球,如果球体紧实、外表光滑,而且在湿时十分黏稠,则黏性强;如果不能揉搓成球,则沙性强。更为准确的方法是在试验室用土筛将土过筛后,土粒经加水和无泡洗涤剂充分摇匀,静止后,将分成黏粒、沙粒和粉粒层,并测定其百分比。此法需要一定的设备、时间和经费,在应用中受到许多限制。

土壤质地过黏或过沙都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黏重的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容易引起根腐病;土壤沙性太强,容易漏水、漏肥,会发生干旱。

(2)增施有机质。如果土壤太沙或太黏,改良的共同方法是增加有机质。在沙性土壤中,有机质就像海绵一样,保持水分和矿质营养。在黏土中,有机质有助于团聚较细的颗粒,形成较大的孔隙度,改善土壤透气排水性能。但是,一次增施有机质不能太多,否则可能会产生可溶性盐过量的问题,特别是在黏土中,施用某些类型的有机质,形成可溶性盐过量更为突出。一般认为100m2的施肥量不应多于2.5m3,约相当于增加3cm表土。改良土壤最好的有机质是粗泥炭、半分解状态的堆肥和腐熟的厩肥。未分解的肥料,特别是新鲜有机肥,氨的含量较高,容易损伤根系,施后不应立即进行栽植。

(3)增施无机质。过黏的土壤在深翻或挖穴过程中,应施用有机肥,并同时掺入适量的粗沙;如果土壤沙性过强,可施用有机肥并同时掺入适量的黏土或淤泥,使土壤向中壤质的方向发展。

在用粗沙改良黏土时,不应用建筑细沙,并应注意加入量要适宜,如果加入的粗沙太少,可能像制砖一样,增加土壤的紧实度。通常情况下,加沙量应达到原有土壤体积的1/3,才会有改良黏土的良好效果。除了在黏土中加沙以外,也可以加陶粒、粉碎的火山岩、珍珠岩和硅藻土等。但这些材料比较贵,只有局部或盆栽土改良时才应用。此外,石灰、石膏和硫黄等也是土壤的无机改良剂。

4)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程度不同,过酸过碱都会对树木生长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除增加有机质外,必须对土壤的pH进行必要的调节。

对pH过低的土壤,主要用石灰改良;pH过高的土壤主要用硫酸亚铁、硫黄和石膏改良。pH调节的程度,应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而定,最好能调节到某种植物需要的最适pH范围。如山茶属的植物一般pH以4.5~5.5最好。调节物质施用量根据土壤的缓冲作用、原pH高低、调节幅度与土量多少而决定。

土壤中腐殖质的数量越多,或黏粒含量越多,缓冲作用就越强。因此,在土壤中施用石灰时,缓冲作用越强,施用量也越多。

在酸性强,缓冲作用也强的土壤中,钙的施用量,有时高达3kg/1 000kg以上。实际上一次施入大量的钙也很难与土壤混合均匀,所以一次施用量应为1.0~1.5kg/1 000kg,分2~3年施入,逐渐改善pH。由于树木根系附近的土壤也会发生淋溶,与周围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经过pH调节的土壤,并不会长期不变,应定期或在树木由于酸碱度变化出现某种征兆时进行测定,并继续采取相应措施。

在缓冲作用弱的情况下,尽管采用施钙改良了pH,但其状态也不稳定,所以还应同时增施有机肥。

石膏和硫黄可用于pH偏高的土壤改良,特别是石膏,在吸附性钠含量较高的土壤中使用,可能有较好的作用。同时,石膏还有利于某些紧实、黏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改善排水性能。但是,由于石膏团聚作用只有在低钙黏土(如高岭土)中才能发挥作用,而在含钙高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皂土(如斑脱土)中,不会发生任何团聚反应,因此石膏并不适用于所有黏土。在这种情况下,应施较多的其他钙盐,如硫酸钙等。

增施硫黄和硫酸亚铁,也可提高土壤的酸度,但在实践中不能大规模使用,其施入量也受到原来pH高低的影响。

5)盐碱地的改良

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又称为盐渍土。我国盐碱地的分布范围甚广,面积很大,形成复杂,类型繁多。一般来说,盐渍土改良的措施主要有:水利土壤改良,包括灌溉、排水、冲洗、渠道防渗、种水稻等;农业土壤改良,包括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轮作、间作套种等;生物土壤改良,主要有种植耐盐作物和牧草,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是施用化学改良物质。具体方法请见6.3的相关内容。

6)应用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

土壤改良剂主要包括无机土壤改良剂和有机土壤改良剂,各类型的土壤改改良剂特性见表7.1常用土壤改良剂及其特性。

表7.1 常用土壤改良剂及其特性

img136

(续表)

img137

还有一些土壤改良剂,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7.2.1.5 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包括中耕除草和地面覆盖等工作。

1)中耕除草

中耕一般分春耕(20~30cm)、夏耕(约20cm)、秋耕(30~35cm)。中耕可以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返碱;经过中耕,使游人踏实的园土恢复疏松,改良土壤通气和水分状况,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难溶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中耕松土还可提高土温,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中耕松土的同时除去杂草,减少水分、养分竞争的消耗;清除杂草又可增加绿地景观效果,减少病虫害,做到清洁美观。

松土、除草应在天气晴朗时或者初晴之后,要选土壤不过干又不过湿时进行,才可获得最大的保墒效果。松土、除草时不可碰伤树皮,生长在地表的树木浅根,则可适当切断。杭州园林局规定,市区级主干道的行道树,每年松土、除草应不少于4次,市郊每年不少于2次,对新栽2~3年生的风景林木,每年应该松土除草2~3次。松土深度,大苗6~9cm,小苗3cm。

松土、除草对园林植物生长有很大好处,花农对此有丰富的经验,如山东菏泽花农对牡丹每年土壤解冻后至开花前松土2~3次,开花后至白露松土6~8次,要求见草就除,除草随即松土,每次雨后要松土一次,当地花农有“春耕深一犁,夏耕刮地皮”、“地湿锄干,地干锄湿”的经验。他们又认为头伏、二伏、三伏中耕锄地2次,其效果不亚于上草粪一次。特别是对于人流密集的树林每年中耕松土1~2次,使其土壤疏松,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对树木生长非常有利。

如使用除草剂除草,需慎重选择。常见除草剂有以下种类:

(1)土壤处理剂。

①乙氧氟草醚。乙氧氟草醚又称果尔、杀草狂等,它是触杀型芽前或芽后早期除草剂,适用于果园、茶园、针叶苗圃等地防除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如牛毛草、鸭舌草、铁苋菜、狗尾草、蓼、藜、苘麻、龙葵、曼陀罗、田芥、苍耳、牵牛花等。在杂草萌发出土前,亩用20%乳油48~60ml,兑水后使用低压喷雾器喷施于土表。

②莠去津。莠去津又叫阿特拉津,可用于果园、林地、苗圃等田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类杂草,因其水溶性较大,对多年生杂草也有抑制作用,提高用药量可用于公路、森林防火带等非耕地灭生性除草。可用于防除马唐、狗尾草、早熟禾、看麦娘、千金子、鸭舌草、铁苋菜、蓼、藜,苘麻、龙葵、勿忘我、莎草等。林木、苗圃使用,在春季杂草萌动时或树苗移栽前7~10天,亩用40%悬浮剂200~350g,兑水喷雾土表;用于定植一年以上的清栽果园、茶园,在杂草萌动时使用,轻质沙土亩用150~200g、壤土200~350g,黏土350~450g兑水喷雾土表。注意此药不可用于桃园,以免产生药害。

③西玛津。西玛津的水溶性较差,易被土壤吸附,喷于土表后只能用来防除一年生的单、双子叶杂草,而对深根杂草的防除效果差。果园、茶园使用,在杂草萌动时,亩用40%悬浮剂200~300g,兑水喷雾于土表,喷头向下,防止雾滴漂移;林地可用于化学整地时使用,亩用400~600g,用于防火带为600~800g,用于苗圃为200~300g,兑水喷雾,用于定植的苜蓿地。一般在秋季亩用300~400g,兑水喷雾。

④氟乐灵。氟乐灵可用于苜蓿、果园等田地防除禾本科杂草,也能防除一些小粒种子的藜、蓼、苋菜、繁缕、马齿苋等双子叶杂草,对成株杂草无效。其用药量因杂草的种类、土壤的质地及有机质的含量而异,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用药量少一些,阔叶类杂草较多的混生地块用药量应多一些,阔叶类杂草为主的地块不宜使用。果园、桑园等地使用,在杂草出土前,亩用48%乳油150~200ml,兑水进行土表封闭处理;苜蓿地使用,主要用于定植苜蓿地,在苜蓿休眠期亩用48%乳油130~150ml兑水喷雾,并浅锄混土,尽量减少对根茎的机械伤害;用于新播种的苜蓿地,亩用100~120ml,兑水喷雾于土表,及时混土,5~7天后播种。

⑤二甲戊灵。二甲戊灵又称二甲戊乐灵、施田补、除草通等,用于防除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看麦娘、早熟禾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藜、苋、繁缕、辣子草、芥菜等一些阔叶杂草。二甲戊灵可用于果园、花木苗圃的杂草防除,一般亩用33%乳200~300ml,在杂草出土前兑水喷雾于土表。二甲戊乐灵挥发性小,且不易光解,施药后混土与否对药效影响不大。为减轻药害,应先施药后浇水,增加土壤对其吸附性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二甲戊灵只对部分双子叶杂草有效,因而在双子叶杂草较多的地块可考虑与其他杀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混用。

⑥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又叫都尔,是选择性芽前旱地土壤处理剂,主要防除稗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画眉草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兼治苋菜、马齿苋,荠菜、辣子草、繁缕等部分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和碎米莎草,对多年生杂草和多数阔叶杂草防效较差。异丙甲草胺可用于花木苗圃地防除杂草,亩用72%乳油80~1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喷雾。

⑦恶草酮。恶草酮又称恶草灵,是一种选择性触杀型土壤处理剂,在提高用量的情况下兼有苗后早期叶面处理的作用。恶薄酮可有效地防除一年生的禾本科、莎草及阔叶杂草,对恶性杂草醉浆草有特效。恶草酮在结缕草、狗牙草系列等多年生暖型草坪休眠期结束前尽早喷药,以控制芽前或苗后早期杂草,亩用量为150~200ml生长期使用时,应人工拔掉1.5叶期的禾本科、莎草及2叶期以上的阔叶类杂草;在高羊茅、黑麦草、早熟禾冷季型草籽播种前12~30天用药,亩用35~100ml兑水进行土壤处理,成坪后亩用量为120ml,药后必须进行浇灌,将坪草叶片上的药剂冲刷到草坪的下部,同时要求保护土壤的湿润,以提高药效。

(2)茎叶处理剂。

①吡氟禾草灵、精吡氟禾草灵。吡氟禾草灵又叫稳杀得,用于果园、林业、苗圃等,可防除一年生的禾本科杂草,提高剂量可防除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早熟禾、看麦娘、千金子、牛筋草、芦苇、白茅、狗牙草。当杂草4~6叶期,对一年生的杂草亩用35%乳油67~100ml;对多年生的杂草亩用130~160ml,兑水后茎叶喷雾。施药时相对湿度高时,除草效果好。在高湿、干旱的条件下,应使用给定的剂量上限。精毗氟禾草灵(精稳杀得),仅含具有杀草活性的异构体,除去了无活性的异构体,因而杀草活性提高了1倍,制剂为15%乳油。

②氟吡乙禾灵、高效氟吡乙禾灵。氟吡乙禾灵又叫盖草能,用于林业苗圃、花卉苗圃、果园等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早熟禾、假高粱、千金子、芦苇等。对阔叶类杂草和莎草无效。当杂草4~6叶期,亩用12.5%乳油60~80ml,兑水茎叶喷雾。杂草对氟吡乙禾灵吸收速度很快,施药后1~2小时下雨不影响药效。高效氟吡乙禾灵(高效盖草能)的制剂为10.8%乳油。

③稀禾定。稀禾定又称拿扑净,可用于茶园、果园、苗圃、幼林抚育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提高剂量可防除多年生的杂草如白茅、葡萄冰草、狗牙草等,对阔叶植物无影响。一般一年生禾本科杂草2~3叶期亩用20%乳油65~100ml,4~5叶期用100~150ml,6~7叶期用150~175ml;多年生禾本科杂草3~6叶期用150~200ml。

④苯磺隆。苯磺隆又称阔叶净、巨星,可用于甸茎紫羊毛、草地早熟禾等禾本科草坪,防除阔叶类杂草如黄花篙、蒲公英、小蓟、反枝苋、铁苋菜、马齿苋、苍耳、问荆、巨麦菜等,在杂草2~5叶期,亩用10%可湿性粉剂7.5~15g,兑水30~40kg喷雾。苯磺隆药效发挥缓慢。苯磺隆对禾本科草安全,喷雾时注意防止雾滴飘移到邻近阔叶花卉上,以免产生药害。

⑤甲嘧磺隆。甲嘧磺隆又叫森草净、林草净、林无草等,是一种内吸性的除草剂,但选择性差,几乎是灭生性的,因而仅用于果园、林地、草场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双子叶及阔叶灌木。针叶树苗圃使用,在杂草萌芽前和萌芽初期,亩用10%可溶性粉剂70~140g,兑水30~40kg喷雾;林地消灭杂草,亩用250~500g,兑水40~50kg喷雾;在非耕地及森林防火隔离带防除阔叶灌木亩用700~2 000g兑水喷雾。

⑥2,4-D丁脂。2,4-D丁脂是选择性传导型的除草剂,主要用于禾本科草坪防除一年生及多年生的阔叶类杂草及莎草,如铁苋菜、反枝苋、马齿苋、荠菜、芥菜、苦荬菜、刺儿菜、播娘蒿、苍耳、旋花等,对禾本科杂草无效。在禾本作物4~5叶期,阔叶类杂草3~5叶期亩用72%乳油40~50ml兑水进行茎叶喷雾。阔叶作物及阔叶树木对此药极为敏感,喷药时应在无风或小风的天气进行,防止药液的飘移,以免产生药害。使用2,4-D丁脂的喷雾器最好能专用,或彻底清洗喷雾器,以免下次使用污染。2,4-D丁脂也可用于造林前的化学整地,防除小灌木及杨、桦、柞的伐根萌条,使用1%~5%药液喷洒可防除柞、桦伐根萌条,用1%~2%药液喷雾防除杨树根萌条,喷液量在树桩湿透为止。

⑦灭草松。灭草松又名苯达松,是一种选择性触杀型茎叶处理剂,可有效地防除莎草和阔叶杂草,对禾本科杂草无效。在阔叶类杂草3~5叶期,莎草科杂草约10cm高时施药,亩用25%水剂60~100ml。喷药时应选择在晴朗的天气施药,药后48小时不要浇灌,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⑧草甘膦。草甘磷又叫农达、林达等,为输导型灭生性的除草剂,草甘膦杀草速度慢,一般一年生植物在施药1周后才表现中毒症状,多年生植物在2周后表现中毒症状,植物中毒后先是地上叶片逐渐枯黄,继而变褐,最后根部腐烂死亡。草甘膦进入土壤后,很快与土壤中的金属离子结合而失去活性,施药前或施药后对土壤中的种子无杀伤作用。草甘膦可用于果园、林地、苗圃等田地及田埂、道路、庭院等非耕地的杂草防除,一年生杂草5~7叶期,多年生杂草5~6叶期。施药时若杂草太小,没有足够的吸收药剂的叶面积,可能会影响其防效。草甘膦的用药量因草的种类而异,一年生的杂草亩用10%水剂400~750ml;防除香附子、蒿、艾、车前草、小飞蓬等,亩用750~1 000ml;防除白茅、芦苇、刺儿菜、狗牙草、半夏等用1 000~2 000ml。防除多年生杂草,可把2 000ml药剂分两次施用,效果更好。在禾本科坪草、豆科坪草播种前或禾本科草移植前、杂草出土后,亩用10%水剂300~500ml,加水对杂草的茎叶进行喷雾。

⑨百草枯。百草枯又名克芜踪、对草快,是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杀草速度很快,叶片着药后2~3小时就开始变色发黄,3~4天内可将绿色部分破坏,全株干枯死亡。药剂落到土壤里很快失效,因而施药后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种植作物。由于百草枯无内吸传导作用,对地下的根和茎无杀伤作用。在禾本科坪草、豆科坪草播种前或移植前、杂草出土后,亩用20%水剂100~150ml,兑水对杂草的茎叶进行喷雾。在果园、林地、苗圃等,在杂草15cm以下,亩用20%水剂150~250ml,兑水喷雾。兑水量要能喷湿所有的杂草。百草枯对绿色树皮有杀伤作用,应在株、行间定向喷雾,喷药时应防止药液飘移到其他绿色植物。

在一些地方,当地的乡土草种,已经形成一定的景观特色(如马蔺、苦荬菜、点地梅、酢浆草、百里香等)则不必清除,而将其中影响景观效果的其他草种去除,这样做既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又可以形成一定的地域性景观,还节省不少栽植和养护费用。

2)地面覆盖

利用有机物或活的植物体覆盖土壤表面,可以防止或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温度,减少杂草生长,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若在生长季进行覆盖,以后把覆盖的有机物随即翻入土中,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覆盖的材料以就地取材、经济适用为原则,如水草、谷草、豆秸、树叶、树皮、木屑、发酵后的马粪、泥炭等均可应用。在大面积粗放管理的园林中,还可将草坪修剪下来的草头随手堆于树盘附近,用以进行覆盖。一般对于幼龄的园林植物或疏林草地的树木,多仅在树盘下进行覆盖,覆盖的厚度通常以3~6cm为宜,鲜草5~6cm,过厚会有不利的影响,一般均在生长季节土温较高而较干旱时进行地面覆盖。杭州历年进行树盘覆盖的效果证明,这样做可比对照树的抗旱能力延长20天。

地被植物可以是紧伏地面的多年生植物,也可以是一二年生的较高大的绿肥作物,如饭豆、绿豆、黑豆、苜蓿、苕子、猪屎豆、紫云英、豌豆、蚕豆、草木樨、羽扇豆等。用绿肥作物覆盖地面,除覆盖作用之外,还可在开花期翻入土内,收到施肥改土的效果。用多年生地被植物覆盖地面,除具有覆盖作用外,还可以减免尘土飞扬,增加园景美观,又可占据地面与杂草竞争,降低园林植物养护的成本。

不论是地被植物或是绿肥作物,如作为树下的覆盖植物,均要求适应性强,有一定的耐阴能力,覆盖作用好,繁殖容易,与杂草竞争的能力强,但又与植物矛盾不大。如果此处为疏林草地,人们可进去活动,则选用的覆盖植物应耐踩,无汁液流出和无针刺,最好还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经济价值。

常用的草本地被有铃兰、石竹类、勿忘草、百里香、萱草、二月兰、酢浆草、鸢尾类、麦冬类、丛生福禄考、玉簪类,吉祥草、蛇莓、石碱花、沿阶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地丁等。木本地被有地锦类、金银花、木通、扶芳藤、常春藤类、络石、菲白竹、倭竹、葛藤、裂叶金丝桃、偃柏、爬地柏、野葡萄、山葡萄、蛇葡萄、凌霄类等。

7.2.2 园林植物的水分管理

水分是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植物体重量的40%~80%是由水分组成的,植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只有水分供应适宜,园林植物才能充分发挥其观赏效果和绿化功能。

7.2.2.1 园林植物水分管理的意义

1)是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和正常发挥功能与观赏特性的保障

水分缺乏时,轻者会植株萎蔫,叶色暗淡,新芽、幼蕾、幼花干尖或早期脱落;重者新梢停止生长,枝叶发黄变枯、落叶,甚至整株干枯死亡。水分过多时会造成植株徒长,引起倒伏,抑制花芽分化,延迟开花期,易出现烂花、落蕾、落果现象,甚至会引起烂根。

2)做好水分管理,能改善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

水分不但对园林绿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还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在高温季节进行喷灌可降低土温,提高空气湿度,调节气温,避免强光、高温对植物的伤害;干旱时土壤灌水,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活环境,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3)做好水分管理,可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护成本

我国是缺水国家,水资源十分有限,而目前的绿化用水大都为自来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水分管理方案、实施先进的灌排技术,确保园林植物对水分需求的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损失浪费,降低养护管理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管理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7.2.2.2 园林植物的需水特性

了解园林植物的需水特性,是制订科学的水分管理方案、合理安排灌排水工作、适时适量满足园林植物水分需求、确保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依据。园林植物需水特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园林植物种类

不同的园林植物种类、品种对水分需求有较大的差异,应区别对待。一般来说,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花、果、叶量大的种类需水量较大;反之,需水量较小。因此,通常乔木比灌木,常绿树比落叶树,阳性植物比阴性植物,浅根性植物比深根性植物,中生、湿生植物比旱生植物需要较多的水分。但需注意的是,需水量大的种类不一定需常湿,需水量小的也不一定可常干,而且耐旱力与耐湿力并不完全呈负相关关系。如抗旱能力比较强的紫穗槐,耐水湿能力也很强;而刺槐同样耐旱,但却不耐水湿。

2)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

就园林植物的生命周期而言,种子萌发时需水量较大;幼苗期由于根系弱小而分布较浅,抗旱力差,虽然植株个体较小,总需水量不大,但也必须经常保持表土适度湿润;随着植株逐渐长大,总需水量有所增加,对水分的适应能力也有所增强。

在生长周期中,生长季的需水量大于休眠期。秋冬季大多数园林植物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即使常绿树种生长也极为缓慢,此时应少浇或不浇水,以防烂根;春季园林植物大量抽枝展叶,需水量逐渐增大;夏季是园林植物需水高峰期,应根据降水情况及时灌、排水。

在生长过程中,许多园林植物都有一个对水分需求特别敏感的时期,即需水临界期,此时如果缺水,将严重影响植物枝梢生长和花的发育,以后即使更多的水分供给也难以补偿。需水临界期因气候及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呼吸、蒸腾作用最旺盛时期以及观果类果实迅速生长期都要求有充足的水分。由于相对干旱会促使植物枝条停止伸长生长,使营养物质向花芽转移,因而在栽培上常采用减水、断水等措施来促进花芽分化。如梅花、碧桃、榆叶梅、紫薇、紫荆等花灌木,在营养生长期即将结束时适当扣水,少浇或停浇几次水,能提早和促进花芽的形成和发育,从而达到开花繁茂的观赏效果。

3)园林植物栽植年限

刚栽植的园林植物,根系损伤大,吸收功能减弱,根系在短期内难与土壤密切接触,常需要多次反复灌水,才可能成活。如果是常绿树种,有时还需对枝叶喷雾。栽植一定年限后进入正常生长阶段,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间建立了新的平衡,需水的迫切性会逐渐下降,不必经常灌水。

4)园林植物观赏特性

因受水源、灌溉设施、人力、财力等因素限制,实际园林植物管理中常难以对所有植物进行同等的灌溉,而要根据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来确定灌溉的侧重点。一般需水的优先对象是观花植物、草坪、珍贵树种、孤植树、古树、大树等观赏价值高的树木以及新栽植物。

5)环境条件

生长在不同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下的园林植物,其需水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在气温高、日照强、空气干燥、风大的地区,叶面蒸腾和植株间蒸发均会加强,园林植物的需水量就大;反之则小。另外,土壤的质地、结构与灌水也密切相关。如沙土,保水性较差,应“小水勤浇”;较黏重土壤保水力强,灌溉次数和灌水量均应适当减少。栽植在铺装地面或游人践踏严重区域的植物,应给予经常性的地上喷雾,以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

6)管理技术措施

管理技术措施对园林植物的需水情况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经过合理的深翻、中耕、并经常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壤,其结构性能好,蓄水保墒能力强,土壤水分的有效性高,能及时满足园林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因而灌水量较小。

栽培养护工作过程中,灌水应与其他技术措施密切结合,以便于在相互影响下更好地发挥每个措施的积极作用,如灌溉与施肥、除草、培土、覆盖等管理措施相结合,既可做好保墒减少土壤水分的消耗,满足植物水分的需求,还可减少灌水次数。

7.2.2.3 园林植物的灌水

1)灌溉水的水源类型

灌溉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雨水、河水、湖水、自来水、井水及泉水等都可作为灌溉水源。这些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悬浮物质以及水温等各有不同,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如雨水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氨和硝酸,自来水中含有氯,这些物质不利于植物生长;而井水和泉水的温度较低,直接灌溉会伤害植物根系,最好在蓄水池中经短期增温充气后利用。总之,园林植物灌溉用水不能含有过多的对植物生长有害的有机、无机盐类和有毒元素及其化合物,水温要与气温或地温接近。

2)灌水的时期

园林植物除定植时要浇大量的定根水外,其灌水时期大体分为休眠期灌水和生长期灌水两种。具体灌水时间由一年中各个物候期植物对水分的要求、气候特点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等决定。

(1)生长期灌水。园林植物的生长期灌水可分为花前灌水、花后灌水和花芽分化期灌水3个时期。

①花前灌水。可在萌芽后结合花前追肥进行,具体时间因地、因植物种类而异。

②花后灌水。多数园林植物在花谢后半个月左右进入新梢迅速生长期,此时如果水分不足,新梢生长将会受到抑制,一些观果类植物此时如果缺水则易引起大量落果,影响以后的观赏效果。夏季是植物的生长旺盛期,此期形成大量的干物质,应根据土壤状况及时灌水。

③花芽分化期灌水。园林植物一般是在新梢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时,开始花芽分化,此时也是果实的迅速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分。若水分供应不足,则会影响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因此,在新梢停止生长前要及时而适量地灌水,可促进春梢生长而抑制秋梢生长,也有利于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

(2)休眠期灌水。在冬春严寒干旱、降水量比较少的地区,休眠期灌水非常必要。秋末或冬初的灌水,一般称为灌“封冻水”。这次灌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冬季水结冻放出潜热有利于提高植物的越冬能力和防止早春干旱的作用。对于一些引种或越冬困难的植物以及幼年树木等,浇封冻水更为必要。而早春灌水,不但有利于新梢和叶片的生长,还有利于开花与坐果,同时还可促使园林植物健壮生长,是花繁果茂的关键。

(3)灌水时间的注意事项。在夏季高温时期,灌水最佳时间是在早晚进行。这样可以避免水温与土温及气温的温差过大,减少对植物根系的刺激,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冬季则相反,灌水最好于中午前后进行。这样可使水温与地温温差减小,减少对根系的刺激,也有利于地温的恢复。

3)灌水量

灌水量受植物种类、品种、砧木、土质、气候条件、植株大小、生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说,耐干旱的植物灌水量少些,如松柏类;喜湿润的植物灌水量要多些,如水杉、山茶、水松等;含盐量较多的盐碱地,每次灌水量不宜过多,灌水浸润土壤深度不能与地下水位相接,以防返碱和返盐;保水保肥力差的土壤也不宜大水灌溉,以免造成营养物质流失,使土壤逐渐贫瘠。

在有条件灌溉时,切忌表土打湿而底土仍然干燥,如土壤条件允许,应灌饱灌足。如已成年大乔木,应灌水令其渗透到80~100cm深处。灌水量一般以达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为适宜标准。园林植物的灌水量的确定可以借鉴目前果园灌水量的计算方法,根据土壤的持水量、灌溉前的土壤湿度、土壤容重、要求土壤浸湿的深度,计算出一定面积的灌水量。即:

灌水量=灌溉面积×土壤浸湿深度×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灌溉前土壤湿度)

灌溉前的土壤湿度,每次灌水前均需测定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浸湿深度等项,可数年测定一次。为了更符合灌水时的实际情况,用此公式计算出的灌水量,可根据具体的植物种类、生命周期、物候期以及日照、温度、干旱持续的长短等因素进行或增或减调整。

4)灌水方法和灌水顺序

为了节约用水,并充分发挥灌水效益,正确的灌水方法应有利于使水分分布均匀,节约用水,减少土壤冲刷,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并充分发挥灌水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水方法不断改进,正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使灌水效率和灌水效果均大幅度提高。

(1)灌水方法。

①地上灌水。地上灌水包括人工浇灌、机械喷灌和移动式喷灌等。

人工浇灌,虽然费工多、效率低,但在山地等交通不便、水源较远、设施较差等情况下,也是很有效的灌水方式。人工浇灌属于局部灌溉,灌水前应先松土,使水容易渗透,并做好穴(围堰),深15~30cm,灌溉后要及时疏松表土以减少水分蒸发。

机械喷灌,是固定或拆卸式的管道输送和喷灌系统,一般由水源、动力机械、水泵、输水管道及喷头等部分组成,目前已广泛用于园林植物的灌溉。喷灌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灌水方法,优点主要有:基本避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一般可节约用水20%以上,对渗漏性强、保水性差的砂土甚至可节水60%~70%;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可保持原有土壤的疏松状态。另外对土壤平整度的要求不高,地形复杂的山地亦可采用;有利于调节气候,减少低温、高温、干风对植物的危害,提高绿化观赏效果;节省劳力,工作效率高。

但是喷灌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可能加重某些园林植物感染白粉病和其他真菌病害的发生程度;有风时,尤其风力比较大时喷灌,会造成灌水不均匀,且会增加水分的损失;喷灌设备价格和管理维护费用较高,会增加前期的投资,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移动式喷灌,一般是由洒水车改建而成,在汽车上安装储水箱、水泵、水管及喷头组成一个完整的喷灌系统,与机械喷灌灌溉的效果相似。由于具有机动灵活的优点,常用于城市街道绿化带的灌水。

②地面灌水。这是效率较高的灌水方式,水源有河水、井水、塘水、湖水等,可进行大面积灌溉。灌水方式可分为畦灌、沟灌、漫灌、滴灌等。

畦灌比较适宜于成行栽植的乔灌木,灌水前先做好畦埂,待水渗完后要及时中耕松土,这个方式普遍应用,能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沟灌是用高畦低沟的方式,引水沿沟底流动浸润土壤,待水分充分渗入周围土壤后,不致破坏其结构,并且便于实行机械化。

漫灌是大面积的表面灌水方式,因用水既不经济,也不科学,生产上已很少采用。

滴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先进灌溉技术,它是将灌溉用水以水滴或细小水流形式,缓慢地施于植物根域的灌水方法。滴灌的效果与机械喷灌相似,但比机械喷灌更节约用水。缺点是滴灌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较差,而且耗管材多,对用水质量要求严格,管道和滴头容易堵塞,建造和维护成本比较高。目前比较先进的是自动化滴灌装置,整个操作过程由电脑自动控制,广泛用于蔬菜、花卉的设施栽培生产中以及园林庭院观赏植物的养护中。

③地下灌水。地下灌水是借助于埋设在地下的多孔的管道系统,使灌溉水从管道的孔眼中渗出,在土壤毛细管作用下,向周围扩散浸润植物根区土壤的灌溉方法。地下灌水具有蒸发量小、节约用水、保持土壤结构,便于耕作等优点,但是要求设备条件较高,在碱性土壤中应注意避免“泛碱”。

(2)灌水顺序。园林植物由于干旱需要灌水时,由于受灌水设备及劳力条件的限制,要根据园林植物缺水的程度和急切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灌水顺序。一般来说,新栽的植物、小苗、观花草本和灌木、阔叶树要优先灌水,长期定植的植物、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喜水湿、不耐干旱的先灌,耐干旱的后灌。因为新植物、小苗、观花草本和灌木及喜水湿的植物根系较浅,抗旱能力较差,阔叶树类蒸发最大,需水多,所以要优先灌水。

7.2.2.4 园林植物的排水

园林植物的排水是防涝的主要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土壤中多余的水分以增加土壤中空气的含量,促进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流,提高土壤温度,激发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

排水不良土壤经常发生水分过多而缺乏空气,迫使植物根系进行无氧呼吸并积累乙醇造成蛋白质凝固,引起根系生长衰弱以至死亡;土壤通气不良会造成嫌气微生物活动促使反硝化作用发生,从而降低土壤肥力;而有些土壤,如黏土中,在大量施用硫酸铵等化肥或未腐熟的有机肥后,若遇土壤排水不良,肥料将进行无氧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还原性物质,严重影响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因此排水与灌水同等重要,特别是对耐水力差的园林植物更应及时排水。

1)需要排水的情况

在园林植物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排水:园林植物生长在低洼地区,当降雨强度大时,汇集大量地表径流,且不能及时渗透,而形成季节性涝湿地;土壤结构不良,渗水性差,特别是有坚实不透水层的土壤,水分下渗困难,形成过高的假地下水位;园林绿地临近江河湖海,地下水位高或雨季易遭淹没,形成周期性的土壤过湿;平原或山地城市,在洪水季节有可能因排水不畅,形成大量积水;在一些盐碱地区,土壤下层含盐量高,不及时排水洗盐,盐分会随水位的上升而到达表层,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对植物生长很不利。

2)排水方法

园林植物的排水是一项专业性基础工程,在园林规划及土建施工时就应统筹安排,建好畅通的排水系统。园林植物的排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明沟排水。明沟排水是在园林绿地的地面上纵横开挖浅沟,使绿地内外联通,以便及时排除积水。这是园林绿地常用的排水方法,关键在于做好全园排水系统。操作要点是先开挖主排水沟、支排水沟、小排水沟等在绿地内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然后在地势最低处设置总排水沟。这种排水系统的布局多与道路走向一致,各级排水沟的走向最好相互垂直,但在两沟相交处应成锐角相交(45°~60°),以利排水流畅,防止相交处沟道淤塞。此排水方法适用于大雨后抢排积水,或地势高低不平不易出现地表径流的绿地排水。明沟宽窄应视水情而定,沟底坡度一般以0.2%~0.5%为宜。

(2)暗沟排水。暗沟排水是在地下埋设管道形成地下排水系统,将低洼处的积水引出,使地下水降到园林植物所要求的深度。暗沟排水系统与明沟排水系统基本相同,也有干管、支管和排水管之别。暗沟排水的管道多由塑料管、混凝土管或瓦管做成。建设时,各级管道需按水力学要求的指标组合施工,以确保水流畅通,防止淤塞。此排水方法的优点是不占地面,节约用地,并可保持地势整齐便利交通,但造价较高,一般结合明沟排水应用。

(3)滤水层排水。滤水层排水实际就是一种地下排水方法,一般用于栽植在低洼积水地以及透水性极差的土地上的植物,或是针对一些极不耐水湿的植物在栽植之初就采取的排水措施。做法是在植物生长的土壤下层填埋一定深度的煤渣、碎石等透水材料,形成滤水层,并在周围设置排水孔,遇积水就能及时排除。这种排水方法只能小范围使用,起到局部排水作用。如屋顶花园,广场或庭院中的种植池或种植箱,以及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的地上部分的绿化排水等,都可用这种排水方法。

(4)地面排水。地面排水又称地表径流排水,就是将栽植地面整成一定的坡度(一般在0.1%~0.3%,不要留下坑洼死角),保证多余的雨水能从绿地顺畅地通过道路、广场等地面集中到排水沟排走,从而避免绿地内植物遭受水淹。这种排水方法既节省费用又不留痕迹,是目前园林绿地使用最广泛、最经济的一种排水方法。不过这种排水方法需要在绿地建设之初,经过设计者精心设计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7.2.3 园林植物的营养管理

7.2.3.1 施肥的意义和作用

养分是园林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管理是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与调节园林植物营养状况的管理工作。

园林植物多为生长期和寿命较长的乔灌木,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养分。而且园林植物多年长期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根系所达范围内的土壤中所含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是有限的,吸收时间长了,土壤的养分就会减低,不能满足植株继续生长的需要。尤其是植株根系会选择性吸收的那些营养元素,更会造成这些营养元素的缺乏。此外,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土壤常践踏严重,土壤密实度大,水气矛盾增加,会大大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同时由于园林植物的枯枝落叶常被清理掉,导致营养物质循环的中断,易造成养分的贫乏。如果植株生长所需营养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势必造成营养不良,轻则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出现黄叶、焦叶、生长缓慢、枯枝等现象,严重时甚至衰弱死亡。

因此,要想确保园林植物能长期健康生长,只有通过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延缓衰老,才能达到枝繁叶茂的最佳观赏目的。这种人工补充养分或提高土壤肥力,以满足园林植物正常生活需要的措施,称为“施肥”。通过施肥,不但可以供给园林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而且还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并提高透水、通气和保水能力,有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同时还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植物生长。

7.2.3.2 园林植物的营养诊断

园林植物的营养诊断是指导施肥的理论基础,是将植物矿质营养原理运用到施肥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营养诊断结果进行施肥,是园林植物科学化养护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能使园林植物施肥管理达到合理化、指标化和规范化。

1)造成园林植物营养贫乏症的原因

引起园林植物营养贫乏症的具体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营养元素缺乏。这是引起营养贫乏症的主要原因。但某种营养元素缺乏到什么程度会发生营养贫乏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植物种类,即使同种的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或不同气候条件都会有不同表现,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理论上说,每种植物都有对某种营养元素要求的最低限值。

(2)土壤酸碱度不合适。土壤pH影响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即有效性。有些元素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有效性高,如铁、硼、锌、铜等,其有效性随pH降低而迅速增加;另一些元素则相反,当土壤pH升高至偏碱性时其有效性增加,如钼等。

(3)营养成分的平衡。植物体内的各营养元素含量保持相对的平衡是保持植物体内正常代谢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导致代谢紊乱,出现生理障碍。一种营养元素如果过量存在常会抑制植物对另一种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这就是所谓的营养元素间的“拮抗”现象。这种拮抗现象在营养元素间是普遍存在的,当其作用比较强烈时就会导致植物营养贫乏症的发生。生产中较常见的拮抗现象有磷—锌、磷—铁、钾—镁、氮—钾、氮—硼、铁—锰等。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注意肥料间的选择搭配,避免某种元素过多而影响其他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4)土壤理化性质不良。如果园林植物因土壤坚实、底层有隔水层、地下水位太高或盆栽容器太小等原因限制根系的生长,会引发甚至加剧园林植物营养贫乏症的发生。

(5)其他因素。其他能引起营养贫乏症的因素有低温、水分、光照等。低温一方面可减缓土壤养分的转化,另一方面也削弱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所以低温容易促进缺素症的发生。雨量多少对营养缺乏症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过旱或过湿而影响营养元素的释放、淋失及固定等,如干旱可促进缺硼、钾及磷,多雨容易促发缺镁症等。光照也影响营养元素吸收,光照不足对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以磷最严重,因而在多雨少光照而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植物最易缺磷。

2)园林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

园林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包括土壤分析、叶样分析、形态诊断等。其中形态诊断是行之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当缺少某种元素时,根据其形态上表现出的特定的症状来判断该植物所缺元素的种类和程度。此法简单易行、快速,在生产实践中很有实用价值。

(1)形态诊断法。植物缺乏某种元素,在形态上会表现某一症状,根据不同的症状可以诊断植物缺少哪一种元素。该诊断法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该诊断法的缺点是其滞后性,即只有植物表现出症状才能进行判断,不能提前发现。以下是常见植物缺素症状表现:

①氮。当植物缺氮时,叶子小而少,叶片变黄。缺氮影响光合作用使苗木生长缓慢、发育不良。而氮素过量也会造成苗木疯长,延缓苗木和幼嫩枝条木质化,易受病、虫危害和遭冻害。

②磷。植物缺磷时,地上部分表现为侧芽退化,枝梢短,叶片变为古铜色或紫红色。叶的开张角度小,紧夹枝条,生长受到抑制。磷对根系的生长影响明显,缺磷时根系发育不良,短而粗;苗木缺磷症状出现缓慢,一旦出现再补救,则为时已晚。

③钾。植物缺钾表现为生长细弱,根系生长缓慢;叶尖、叶缘发黄、枯干。钾对苗木体内氨基酸合成过程有促进作用,因而能促进植物对氮的吸收。

④钙。缺钙影响细胞壁的形成,细胞分裂受阻而发育不良,表现为根粗短、弯曲、易枯萎死亡;叶片小,淡绿色,叶尖叶缘发黄或焦枯;枝条软弱,严重时嫩梢和幼芽枯死。

⑤镁。镁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多种酶的活化剂。植物缺镁时,叶片会产生缺绿症。

⑥铁。铁参与叶绿素的合成,也是某些酶和蛋自质的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缺铁时,嫩叶叶脉间的叶肉变为黄色。

⑦锰。锰能促进多种酶的活化,在植物体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锰时叶片有斑点,叶片呈杂色。

⑧锌。锌参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形成,对蛋白质的形成起催化作用。缺锌时表现为叶子小、多斑,易引起病害。

⑨硼。硼参与碳水化合物的转化与运输,促进分生组织生长。缺硼时表现为枯梢、小枝丛生,叶片小,果实畸形或落果严重。

(2)综合诊断法。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一方面取决于某一养分的含量,另一方面还与该养分与其他养分之间的平衡程度有关。本法是按植物产量或生长量的高低分为高产组和低产组,分析各组叶片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计算出各组内养分浓度的比值,然后用高产组所有参数中与低产组有显著差别的参数作为诊断指标,再与被测植物叶片中养分浓度的比值与标准指标的偏差值评价养分的供求状况。

该方法可对多种元素同时进行诊断,而且从养分平衡的角度进行诊断,符合植物营养的实际。该方法诊断比较准确,但不足之处是需要化学分析和专业人员的分析、统计和计算,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7.2.3.3 园林植物合理施肥的原则

1)根据园林植物在不同物候期内需肥的特性

一年内园林植物要历经不同的物候期,如根系活动、萌芽、抽梢长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

在不同物候期园林植物的生长中心是不同的,相应的所需营养元素也不同。园林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也是以当时的生长中心为重心的。因此,在每个物候期即将来临之前,及时施入当时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在一年的生长周期内,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旺盛期,需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根系才能发达,伸入深层土壤。随着植物生长旺盛期的到来需肥量逐渐增加,生长旺盛期以前或以后需肥量相对较少,在休眠期甚至不需要施肥。在抽梢展叶的营养生长阶段,对氮素的需求量大。开花期与结果期,需要吸收多量的磷、钾肥及其他微量元素,植物才能开花鲜艳夺目,果实充分发育。总的来说,根据园林植物物候期差异,具体施肥时期有萌芽肥、抽梢肥、花前肥、壮花稳果肥以及花后肥等。

就园林植物的生命周期而言,一般幼年期,尤其是幼年的针叶类树种生长需要大量的氮肥,到成年阶段对氮素的需要量减少;对处于开花、结果高峰期的园林植物,要多施些磷钾肥;对古树、大树等树龄较长的要供给更多的微量元素,以增强其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抵抗力。

园林植物的根系往往先于地上部分开始活动,早春土壤温度较低时,在地上部分萌发之前,根系就已进入生长期。因此,早春施肥应在根系开始生长之前进行,才能赶上此时的营养物质分配,使根系向纵深方向生长。故冬季施有机基肥,对根系来年的生长极为有利,而早春施速效性肥料时,也不应过早施用,以免养分在根系吸收利用之前流失。

2)园林植物种类不同需肥期各异

园林绿地中栽植的植物种类很多,各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种类要求和施用时期各不相同,而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也影响其施肥种类、施肥时间等。一般说来,观叶、赏形类园林植物需要较多的氮肥,而观花、观果类对磷、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如孤赏树、行道树、庭荫树等高大乔木类,为了使之春季抽梢发叶迅速,增大体量,常在冬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期间施用农家肥、饼肥、堆肥等有机肥料,使其充分熟化分解成可吸收利用的状态,供春季生长时利用,这对于前期生长型的树木,如白皮松、黑松、银杏等特别重要。休眠期施基肥,对于柳树、国槐、刺槐、悬铃木等全期生长型的树木的春季抽枝展叶也有重要作用。

对于早春开花的乔灌木,如玉兰、碧桃、紫荆、榆叶梅、连翘等,休眠期施肥对开花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类植物花后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可有利于其枝叶形成,为开花结果打下基础。在其枝叶生长缓慢的花芽形成期,则施以磷为主的肥料。总之,以观花为主的园林植物在花前和花后都应施肥,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对于在一年中可多次抽梢、多次开花的园林植物,如珍珠梅、木槿、月季等,每次开花后应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其不断抽枝和开花,避免因营养消耗太大而早衰。这类植物一年内应多次施肥,花后施氮、磷为主的肥料,既能促生新梢,又能促花芽形成和开花。若只施氮肥容易导致枝叶徒长而梢顶不易开花的情况出现。

3)根据园林植物吸收养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园林植物吸收养分不仅取决于其生物学特性,还受外界环境条件如光、热、气、水、土壤溶液浓度等的影响。

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光合作用强时,根系吸肥量就多;如果光合作用减弱,由叶输导到根系的合成物质减少了,则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的速度也会变慢。同样当土壤通气不良或温度不适宜时,就会影响根系的吸收功能,也会发生类似的上述营养缺乏现象。

土壤水分含量与肥效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干旱时施肥,由于不能及时稀释导致营养浓度过高,植物不能吸收利用而遭毒害,所以此时施肥有害无利。而在有积水或多雨时施肥,肥分易淋失,会降低肥料利用率。因此,施肥时期应根据当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降水情况或结合灌水进行合理安排。

另外,园林植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还受土壤的酸碱反应的影响。当土壤呈酸性反应时,有利于阴离子的吸收(如硝态氮);碱性反应时,则有利于阳离子的吸收(如铵态氮)。除了对营养吸收有直接影响外,土壤的酸碱反应还能影响某些物质的溶解度,如在酸性条件下,能提高磷酸钙和磷酸镁的溶解度;而在碱性条件下,则降低铁、硼和铝等化合物的溶解度,因而也间接地影响植物对这些物质的吸收。

4)根据肥料的性质施肥

施用的肥料的性质不同,施肥的时期也有所不同。一些容易淋失和容易挥发的速效性肥或施用后易被土壤固定的肥料,如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为了获得最佳施肥效果,这类肥料适宜在植物需肥期稍前施入;而一些迟效性肥料如堆肥、圈肥、饼肥等有机肥料,因需腐烂分解、矿质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故应提前施用。

同一肥料因施用时期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氮肥,由于能促进细胞分裂和延长,促进枝叶生长,并利于叶绿素的形成,故氮肥或以含氮为主的肥料,应在春季植物展叶、抽梢、扩大冠幅之际大量施入;秋季为了使园林植物能按时结束生长,应及早停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有利于新生枝条的老化,准备安全越冬。再如磷钾肥,由于有利于园林植物的根系和花果的生长,故在早春根系开始活动至春夏之交,园林植物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阶段应多施入磷肥与钾肥,以保证园林植物根系、花果的正常生长和增加开花量,提高观赏效果。同时磷、钾肥还能增强枝干的坚实度,提高植物抗寒、抗病的能力。因此,在园林植物生长后期(主要是秋季)应多施磷钾肥,提高园林植物的越冬能力。

7.2.3.4 园林植物的施肥时期

在园林植物的生产与管理中,施肥时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和追肥。施肥的要点是基肥施用的时期要早,而追肥使用要巧。

1)基肥

基肥是在较长时期内供给园林植物养分的基本肥料,主要是一些迟效性肥料,如堆肥、厩肥、圈肥、鱼肥、血肥以及农作物的秸秆、树枝、落叶等,使其逐渐分解,提供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供植物在较长时间内吸收利用。

园林植物早春萌芽、开花和生长,主要是消耗体内储存的养分。如果植物体内储存的养分丰富,可提高开花质量和坐果率,也有利于枝繁叶茂、增加观赏效果。园林植物落叶前是积累有机养分的重要时期,这时根系吸收强度虽小,但是持续时间较长,地上部制造的有机养分主要用以储藏。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的营养水平,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多在秋分前后施入基肥,但时间宜早不宜晚,尤其是对观花、观果及从南方引种的植物更应早施,施得过迟,会使植物生长停止时间推迟,降低植物抗寒能力。

秋施基肥正值根系秋季生长高峰期,由施肥造成的伤根容易愈合并可发出新根。如果结合施基肥再施入部分速效性化肥,可以增加植物体内养分积累,为来年生长和发育打好物质基础。秋施基肥,由于有机质有充分的时间腐烂分解,可提高矿质化程度,来年春天可及时供给植物吸收和利用。另外增施有机肥还可提高土壤孔隙度,使土壤疏松,有利于土壤积雪保墒,防止冬春土壤干旱,并可提高地温,减少根际冻害的发生。

春施基肥,因有机物没有充分时间腐烂分解,肥效发挥较慢,早春不能及时供给植物根系吸收,而到生长后期肥效又发挥作用,往往会造成新梢二次生长,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特别是不利于某些观花观果类植物的花芽分化及果实发育。因此,若非特殊情况(如由于劳动力不足秋季来不及施),最好在秋季施用有机肥。

2)追肥

追肥又叫补肥,根据植物各生长期的需肥特点及时追肥,以调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矛盾。在生产上,追肥的施用时期常分为前期追肥和后期追肥。前期追肥又分为花前追肥、花后追肥和花芽分化期追肥。具体追肥时期与地区、植物种类、品种等因素有关,并要根据各物候期特点进行追肥。对观花、观果植物而言花后追肥与花芽分化期追肥比较重要,而对于锦带花、牡丹、珍珠梅等开花较晚的花木,这两次肥可合为一次。由于花前追肥和后期追肥常与基肥施用时期相隔较近,条件不允许时也可以不施,但对于花期较晚的花木类如牡丹等开花前必须保证追肥一次。

7.2.3.5 肥料的用量

园林植物施肥量的含义包括肥料中各种营养元素的比例、一次性施肥的用量和浓度以及全年施肥的次数等数量指标。

1)影响施肥量的因素

园林植物的施肥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类、树种习性、树体大小、植物年龄、土壤肥力、肥料的种类、施肥时间与方法以及各个物候期需肥情况等,因此难以制定统一的施肥量标准。

在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施肥量过多或不足,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均有不良影响。据报道植物吸肥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吸收量下降。施肥过多植物不能吸收,既造成肥料的浪费,又可能使植物遭受肥害;而施肥量不足则达不到施肥的目的。因此,园林植物的施肥量既要满足植物需求,又要以经济用肥为原则。以下情况可以作为确定施肥量的参考。

不同的植物种类施肥量不同:不同的园林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如梧桐、梅花、碧桃、牡丹等植物喜肥沃土壤,需肥量比较大;而沙棘、刺槐、悬铃木、火棘、臭椿、荆条等则耐瘠薄的土壤,需肥量相对较少。开花、结果多的应较开花、结果少的多施肥,生长势衰弱的应较生长势过旺或徒长的多施肥。不同的植物种类施用的肥料种类也不同,如以生产果实或油料为主的应增施磷钾肥。一些喜酸性的花木,如杜鹃、山茶、栀子花、八仙花等,应施用酸性肥料,而不能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根据对叶片的营养分析确定施肥量:植物的叶片所含的营养元素量可反映植物体的营养状况,所以近20年来,广泛应用叶片营养分析法来确定园林植物的施肥量。用此法不仅能查出肉眼见得到的缺素症状,还能分析出多种营养元素的不足或过剩,以及能分辨两种不同元素引起的相似症状,而且能在病状出现前及早测知。

另外,在施肥前还可以通过土壤分析来确定施肥量,此法更为科学和可靠。但此法易受设备、仪器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由于植物种类、生长期不同等因素影响,所以比较适用于大面积栽培的植物种类比较集中的生产与管理。

2)施肥量的计算

关于施肥量的标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我国一些地方,有以园林树木每厘米胸径0.5kg的标准作为计算施肥量依据。但就同一种园林植物而言,化学肥料、追肥、根外施肥的施肥浓度一般应分别较有机肥料、基肥和土壤施肥要低些,而且要求也更严格。一般情况下,化学肥料的施用浓度一般不宜超过1%~3%,而叶面施肥多为0.1%~0.3%,一些微量元素的施肥,浓度应更低。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施肥量的计算也越来越科学与精确。目前园林植物的施肥量的计算方法常参考果树生产与管理上所用的计算方法。通过下面的公式能精确地计算出施肥量,但前提是计算前先要测定出园林植物各器官每年从土壤中吸收各营养元素的量,减去土壤中能供给的量,同时还要考虑肥料的损失。

施肥量=(园林植物吸收肥料元素量-土壤供给量)/肥料利用率

此计算方法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电子仪器等先测出一系列的精确数据,然后再计算施肥量,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和在生产管理中的实用性与方便性等原因,目前在我国的园林植物管理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7.2.3.6 施肥的方法

根据施肥部位的不同,园林植物的施肥方法主要有土壤施肥和根外施肥两大类。

1)土壤施肥

土壤施肥就是将肥料直接施入土壤中,然后通过植物根系进行吸收的施肥,它是园林植物主要的施肥方法。

土壤施肥深度由根系分布层的深浅而定,根系分布的深浅又因植物种类而异。施肥时应将肥科施在吸收根集中分布区附近,才能被根系吸收利用,充分发挥肥效,并引导根系向外扩展。从理论上讲,在正常情况下,园林植物的根系多数集中分布在地下10~60cm深范围内,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多数与植物的冠幅大小相一致,即主要分布在冠幅外围边缘垂直投影的圆周内,故可在冠幅外围与地面的水平投影处附近挖掘施肥沟或施肥坑。由于许多园林植物常常经过造型修剪,冠幅大大缩小,导致难以确定施肥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建议,可以将离地而30cm高处的树干直径值扩大10倍,以此数据为半径,树干为圆心,在地面画出的圆周边即为吸收根的分布区,该圆周附近即为施肥范围。

一般比较高大的园林植物,土壤施肥深度应在20~50cm,草本和小灌木类相应要浅一些。事实上,影响施肥深度的因素很多,如植物种类、树龄、水分状况、土壤和肥料种类等。一般来说,随着树龄增加,施肥时要逐年加深,并扩大施肥范围,以满足树木根系不断扩大的需要。一些移动性较强的肥料种类(如氮素)由于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强,可适当浅施,随灌溉或雨水渗入深层;而移动困难的磷、钾等元素,应深施在吸收根集中分布层内,直接供根系吸收利用,减少土壤的吸附,充分发挥肥效。

目前生产上常见的土壤施肥方法有全面施肥、沟状施肥和穴状施肥等(图7.1),爆破施肥法也有少量应用。

(1)全面施肥。分洒施与水施两种。洒施是将肥料均匀地洒在园林植物生长的地面,然后再翻入土中。方法简单、操作方便、肥效均匀,不足之处是施肥深度较浅,养分流失严重,用肥量大,并易诱导根系上浮而降低根系抗性。此法若与其他施肥方法交替使用则可取长补短,可充分发挥肥料的功效。水施是将肥料随灌水时施入,施入前,一般需要以根基部为圆心,向外30~50cm处作围堰,以免肥水四处流溢。该法供肥及时,肥效分布均匀,既不伤根系又保护耕作层土壤结构,肥料利用率高,节省劳力,是一种很有效的施肥方法。

img138

图7.1 园林植物土壤施肥方法

1—全面施肥(地表洒施);2—沟状施肥(放射状施肥);3—沟状施肥(环状施肥);4—穴状施肥

(2)沟状施肥。沟状施肥包括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和条状沟施,其中环状沟施方法应用较为普遍。环状沟施是指在园林植物冠幅外围稍远处挖环状沟施肥,一般施肥沟宽30~40 cm,深30~60cm。该法具有操作简便、肥料与植物的吸收根接近,便于吸收、节约用肥等优点。缺点是受肥面积小,易伤水平根,多适用于园林中的孤植树。放射状沟施就是从植物主干周围向周边挖一些放射状沟施肥。该法较环状沟施伤根要少,但施肥部位常受限制。条状沟施是在植株行间或株间开沟施肥,多适用于苗圃施肥或呈行列式栽植的园林植物。

(3)穴状施肥。穴状施肥与沟状施肥方法类似,若将沟状施肥中的施肥沟变为施肥穴或坑就成了穴状施肥。栽植植物时栽植坑内施入基肥,实际上就是穴状施肥。目前穴状施肥已可机械化操作,把配制好的肥料装入特制容器内,依靠空气压缩机通过钢钻直接将肥料送入到土壤中,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该方法快速省时,对地面破坏小,特别适合有铺装的园林植物的施肥。

(4)爆破施肥。爆破施肥就是利用爆破时产生的冲击力将肥料冲散在爆破产生的土壤缝隙中,扩大根系与肥料的接触面。这种施肥法适用于土层比较坚硬的土壤,优点是施肥的同时还可以疏松土壤。目前在果树的栽培中偶有使用,但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须谨慎,事前须经公安机关批准,且在离建筑物近、有铺装及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不应使用。

2)根外施肥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根外施肥方法有叶面施肥和枝干施肥两种。

(1)叶面施肥。叶面施肥是指将按一定浓度配制好的肥料溶液,用喷雾机械直接喷雾到植物的叶面上,通过叶面气孔和角质层的吸收,再转移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叶面施肥具有简单易行、用肥量小、吸收见效快、可满足植物急需等优点,避免了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或生物固定。该施肥方式在生产上应用较为广泛,如在早春植物根系恢复吸收功能前,在缺水季节或缺水地区以及不便用土壤施肥的地方,均可采用此法。同时,该方法也特别适合用于微量元素的施肥以及对树体高大、根系吸收能力衰竭的古树、大树的施肥。另外,该法对于解决园林植物的单一营养元素的缺素症,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叶面施肥并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两者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叶面施肥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叶龄、叶面结构、肥料性质、气温、湿度、风速等。一般来说,幼叶较老叶吸收速度快,效率高;叶背较叶面气孔多,利于渗透和吸收,两面喷雾,以促进肥料的吸收。肥料种类不同,被叶片吸收的速度也有差异。据报道,硝态氮喷后15秒进入叶内,而硫酸镁需30秒,氯化镁15小时,氯化钾30小时,硝酸钾1小时,另外,喷施时的天气状况也影响吸收效果。试验表明,叶面施肥最适温度为18~25℃,因而夏季喷施时间最好在10时以前和16时以后,以免气温高,溶液很快浓缩,影响喷肥效果或导致肥害。此外,在湿度大而无风或微风时喷施效果好,避免肥液快速蒸发降低肥效或导致肥害。

在实际的生产与管理中,喷施叶面肥的喷液量以叶湿而不滴为宜。叶面施肥液适宜肥料含量为1%~5%,并尽量喷复合肥,可省时、省工。另外,叶面施肥常与病虫害的防治结合进行,此时配制的药液浓度和肥料浓度大小至关重要。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溶液浓度应宁稀勿浓。为保险起见,在大面积喷施前需要做小型试验,确定不会引起药害或肥害后再大面积喷施。

(2)枝干施肥。枝干施肥就是通过植物枝、茎的韧皮部来吸收肥料营养,它吸肥的机制和效果与叶面施肥基本相似。枝干施肥有枝干涂抹、枝干注射等方法。

涂抹法就是先将植物枝干刻伤,然后在刻伤处加上含有营养元素的固体药棉,供枝干慢慢吸收。

注射法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制成营养液,然后用专门的注射器注入枝干。目前已有专用的枝干注射器,但应用较多的是输液方式。此法的好处是避免了将肥料施入土壤中的一系列反应的影响和固定、流失,受环境的影响较小,节省肥料,在植物体急需补充某种元素时用此法效果较好。注射法目前主要用于衰老的古树、大树、珍稀树种、树桩盆景以及大树移栽时的营养供给。

另外,美国生产的一种可伸入枝干的长效固体肥料,通过树液湿润药物来缓慢地释放有效成分,供植物吸收利用,有效期可保持3~5年,主要用于行道树的缺锌、缺铁、缺锰等营养缺素症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