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在生育过程中,叶片接受阳光吸收二氧化碳,根系吸收水分及矿质营养并输送到叶片中,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叶片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和能量,这便是草莓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草莓物质生产的基础。日光温室促成栽培中,正值最寒冷的冬季,为增温保温一般情况下放风量较小,放风时间较短。在揭开草苫后不久,草莓光合作用用去大部分二氧化碳,很快使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外界(0.03%),致使草莓光合作用处于饥饿状态;国外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便推广使用了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等多种作物中。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试验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目前也已在一些地区的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
由于二氧化碳成为冬季草莓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因此,增施二氧化碳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传统的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均是通过大量增施有机肥,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释放二氧化碳,达到优质高产。目前,优质有机肥源逐年减少,二氧化碳亏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限制高产的主要因素。据日本学者研究,温室中增施二氧化碳会明显提高草莓光合作用效率,并使产量比对照增加20%~50%,同时,增施二氧化碳还能增加大果比率,提高果实糖度,从而提高果实的糖酸比。
(1)二氧化碳施肥浓度。草莓二氧化碳施肥浓度依品种、光强度、温度高低和肥水等情况而定,一般接近二氧化碳饱和点的浓度是最适合的。但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过高的浓度即使略有增产,意义也不大。目前日本、美国、欧洲诸国多以1000毫克/升作为施肥标准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对草莓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草莓光合速率增强,约1000毫克/升二氧化碳时,光合速率达最大值,为34.3毫克二氧化碳(平方分米·小时)。近年来,日本多将冬季促成栽培草莓二氧化碳施肥浓度定在750~1000毫克/升,3月份以后随着换气量增大,二氧化碳损失增加,施肥浓度最好下调至500毫克/升。
(2)施用时间。实践证明,促成栽培的寒冬季,二氧化碳最佳施肥时间是9点至16点。如果用二氧化碳发生器作为二氧化碳肥源;施肥时间还应适当提前,使揭草苫后半小时达到所要求的二氧化碳浓度。需注意:①中午如果要通风,应在通风前0.5~1小时停止施用二氧化碳。②寒流期、阴雨天和雪天一般不施或降低施用浓度。晴天宜在上午施,阴天宜在中午前后施。③增施二氧化碳后,草莓生长量大、发育速度快,应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长。④施放二氧化碳气肥要自始到终,才能达到持续增产效果。一旦停止施放后,草莓会提前老化,产量显著下降。应采取逐渐降低释放浓度、缩短施放时间,直到停止施放,以适应环境条件。
(3)施用时期。促成栽培草莓采收期为12~3月,植株着果最多的时期正是日光温室不放风或少放风的季节。一般11月施用二氧化碳,2月份收到产量。日光温室草莓盖膜保温后,植株恢复生长,待长出2~3片新叶时,再施用二氧化碳为好。生产上一般是在开花后一周左右开始施用,可促进叶片制造大量有机物,并运往果实,提高早期产量。
(4)二氧化碳施用方法。较为实用的是有机物发酵法和二氧化碳发生剂法。①有机物发酵法:有机肥施入土壤里分解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每小时释放二氧化碳0.4克。如果每亩施用秸秆堆肥3000千克,则可在1个月内平均使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00~800毫克/升,利用增施有机肥提高日光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有一举数得之利。主要不足是这种方法二氧化碳释放量和速度一直平稳,在草莓光合作用旺盛期不能很快达到高峰,有一定局限性。②二氧化碳发生剂法:是利用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有盐酸-石灰石法、硫酸-石灰石法、碳酸氢铵-硫酸法。其中碳酸氢铵-硫酸法取材方便,成本低,应用较多。应用时硫酸应稀释成稀硫酸,可把1份硫酸缓缓倒入3份清水中,即可使用,目前市面上已有成套装置销售。在反应完后的残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铵中和掉残液中的硫酸,即成为硫酸铵,稀释50倍后可作为追肥施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