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在我国草莓产区普遍发生,是草莓栽培中为害普遍而且较为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在露地和保护地均可发病,温室内栽培的草莓尤为严重。
(1)症状。灰霉病是开花后发生的真菌病害。主要为害果实,花瓣、花萼、果梗、叶片及叶柄均可感染。果实发病常在近成熟期,发病初期,受害部分出现呈油渍状黄褐色斑点,后扩展至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且病斑周围具明显的油渍状中毒状,最后全果变软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花、叶、茎上发病时,病部产生褐色至深褐色油渍状病斑,严重时受害部位腐烂,高湿度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病部会产生白色絮状菌丝。
(2)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霉菌。在气温18~25℃、高湿条件下大量繁殖,低温干燥条件下则影响孢子形成。该菌在受害植物组织中越冬,孢子飞散于空气中传播。气温20℃左右,以及阴雨连绵、浇水过多、地膜上积水、畦上覆盖稻草、种植密度过大、生长过于繁茂等持续多湿环境,容易导致灰霉病的大发生。江苏、浙江等地大棚促成栽培发病初期在1月,2月初在高温下蔓延,3~4月为发病高峰;半促成栽培发病高峰在4月;露地栽培的发病高峰在果实收获盛期的5月。
(3)防治方法。防治灰霉病应以栽培措施为主,结合药剂防治进行。①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控制栽培密度,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和灌水过多,增施磷钾肥,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保证通风透光良好。②尽量采用轮作体系,不能轮作的应进行严格的土壤消毒。③及时清除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将其销毁深埋。④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到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⑤药剂防治要以防为主。花序显露到开花前喷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或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敌菌丹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抑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敌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10天1次直至大批果实采收结束。也可喷50%速克灵800倍液,或花前喷500倍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用施清乐40%悬浮剂1200倍喷洒、或用50%扑海因1000倍喷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