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病种类及症状。草莓病毒病为害面广,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病毒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植株不能很快表现症状,所以生产上常被忽视。据调查轻病株一般减产21%~25%,重病毒株(两种以上病毒侵染)一般减产43%~59%。我国草莓病毒病主要有4种:①草莓斑驳病毒。该病毒单独侵染草莓时无明显症状,但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使病株严重矮化。该病毒由棉蚜和长毛钉蚜传染,还可通过嫁接和种子传播。②草莓轻型黄边病毒。单独侵染时仅使病株微矮化,复合侵染时引起幼叶黄化或失绿,老叶变红,植株矮化,叶缘不规则上卷,叶片下弯或全叶扭曲,严重减产。也由蚜虫和种子传播。③草莓镶脉病毒。单独侵染无明显症状。复合侵染后叶脉皱缩,叶片扭曲,同时沿叶脉形成黄白色或紫色病斑,叶柄也有紫色病斑,植株极度矮化。此病毒可由多种蚜虫传播。④草莓皱缩病毒。有致病力强弱不同的许多株系。强株系侵染后,使植株矮化,叶片产生不规则黄色斑点,叶片扭曲变形。皱缩病毒和斑驳病毒复合侵染时,病株严重矮化,如再与轻型黄边病毒三者复合侵染,为害更严重。此病毒也由蚜虫传播。
我国草莓品种多数引自欧洲、北美、日本等地,这些地区的草莓上经常发生黄化型病毒病害。其中草莓绿瓣病和翠菊黄化病是草莓的毁灭性病毒病害,应防止传入。这两种病毒病害主要由叶蝉传播,一般出现症状两个月内植株即枯死,染病幼苗定植后不久即死亡,绿瓣病的主要症状是花瓣变为绿色,并且几片花瓣常连生在一起,变绿的花瓣后期变红。浆果瘦小呈尖锥形,叶片边缘变黄,植株严重矮化呈丛簇状。绿瓣病还可通过大豆菟丝子传播,并能为害三叶草等多种植物。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病毒的病害,如丛枝病等,我国已发现,但分布范围较窄。
草莓病毒病不仅种类多,而且其他植物病毒,如树莓环斑病毒、烟草坏死病毒、番茄环斑病毒等,也能侵染草莓,并造成为害。传播草莓病毒的蚜虫约20种。草莓受病毒为害,一般减产30%左右,复合侵染时损失更大。
(2)防治方法。①关键是采用无病毒株。②及时防治蚜虫,减少病毒的再侵染。③定期更新草莓品种,采用抗病品种。④可用太阳能消毒土壤。⑤避免与易感病毒病的茄科作物连作和间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