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对于前作的选择并不十分严格,可以在许多作物的后茬种植。前作以大豆或豆科绿肥作物和小麦等为好,红苕地不宜作蓖麻的前茬。在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实践证明,蓖麻是比很多豆科植物更好的前作植物。蓖麻虽有强大、分布广泛的根系,但与其他作物相比,并未排出过多的土壤水分,种植蓖麻后,土壤仍处在良好的条件下,同时蓖麻排放了大量的有机物于土壤中,适合后继作物的种植。国外进行了玉米连作和玉米分别与蓖麻、花生、向日葵、大豆、高粱等作物的轮作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轮作相比较,玉米与蓖麻轮作使玉米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增产10.88%。
蓖麻不宜连作。据吉林、内蒙古、辽宁、湖北、山西、山东等盛产蓖麻地区的经验表明,长期连作蓖麻是导致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原因之一,应提倡轮作,这在成片种植蓖麻的地区特别重要。一般每2~3年与豆科、禾本科等作物实行轮作1次。除轮作外,还可提倡蓖麻与其他作物(大豆、花生等矮秆作物)间作、套种(冬小麦、大麦中套种蓖麻),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经济效益。据马来西亚研究,可在较干旱地区的橡胶园间作蓖麻,它对橡胶幼树的早期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蓖麻生育期长,植株高大,分枝多,需要的养分也较多,尤其是南方多年生蓖麻,需肥量则更大。因此,注意科学施肥,能起到增加蓖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据测定,每形成50千克蓖麻种子需要氮3.45千克、磷0.8千克、钾2.9千克。
蓖麻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吸收氮、磷、钾的速度和数量,都有显著的差别。苗期因植株小,吸收营养物质少,但必须满足其生长需要,才能保证苗壮。当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现蕾、开花时期,吸收营养物质的数量增多、速度加快,是蓖麻营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吸收营养物质的数量约占全部营养物质的3/4,开花至成熟时期吸收约占1/4。
合理的施肥技术,除要考虑到蓖麻不同时期吸收营养物质的特点外,还要考虑到土壤性质、降水情况、积肥数量、肥料种类及质量等条件,确定适宜的施肥数量、施肥次数和施肥时期,以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1)施足底肥。底肥又称基肥,是指在蓖麻播种之前施用的肥料。施用底肥可以使蓖麻在出苗后就能及时吸收充足的养分,同时在各个生育阶段也能随时供给一定养分。用作基肥的肥料多以人粪尿、家畜粪、家禽粪、堆肥、绿肥和土杂肥等有机肥料为主,这些肥料具有肥效长、养分含量高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一般来说,每亩需腐熟的厩肥或堆肥750~1500千克和石灰50~125千克作基肥。播种时,每窝用0.05~0.1千克草木灰与表土和匀作盖种肥更好。蓖麻株行距较宽:普通窝植的每窝施堆肥1.5千克、石灰0.1千克,加上适量的草木灰。因为草木灰除含钾、钙、磷、镁、硫、铁、钠等外,还含有硼、锰、铜等微量元素,这些都是蓖麻植株生长发育需要的元素。
底肥的施用方法有撒施、条施和窝施。成片种植且密度又较大的,宜采用撒施,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密度小的宜采用条施或窝施,这种方法能使肥料相对集中,减少用肥量。
以施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混合过磷酸钙和草木灰作底肥为好,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全面持续供给蓖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2)重视施种肥。在播种时,将肥料施在种子附近或随种子施下,称种肥(又叫口肥)。种肥能及时供给种子发芽和苗期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促进幼苗生长发育。施用底肥较少的地块,种肥可以弥补底肥的不足。种肥应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过磷酸钙、磷酸钾、硝酸钾等化学肥料。草木灰和腐熟的人粪尿、家畜、家禽的粪尿也可以用作种肥施用。
有关试验表明,蓖麻苗期对磷肥需要量较多,播种时,磷肥作种肥,对蓖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每亩施用过磷酸钙30~40千克。用作种肥的磷肥以过磷酸钙为好,因磷矿粉和钙镁磷肥肥效迟缓,不宜用作种肥。
土壤中存有活性铁、铝、钙离子等,能与磷酸结合生成磷酸铁、磷酸铝、磷酸二钙、磷酸三钙等不溶性盐。因此,磷肥集中条施或窝施,既能减少与土壤接触面,减轻固定作用,又能靠近蓖麻根系,借根部分泌的有机酸,提高磷素的利用率。
施用种肥时要注意肥料的性质并结合栽培措施进行。如果采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可直接与种子接触,若用化肥作种肥就要注意与种子间隔10~15厘米的距离,并有土层相隔,才不致于发生烧种现象。
(3)适时追肥。蓖麻营养体发育旺盛,加之生长期长达160天以上,需肥量较大,单靠底肥和种肥,不能充分满足蓖麻对肥料的需要。特别是在生育后期,如不及时追肥,往往会产生脱肥现象,导致减产。在底肥和种肥不足的情况下,对蓖麻进行追肥就显得更为重要。追肥应采用速效性的化肥和腐熟的人粪尿。
追施氮肥,对蓖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应注意施用量和施用期,过多施用氮肥,将刺激植株过度的营养生长,加重病害发生,使蓖麻产量下降。在开花期如氮肥施用过多,减产幅度更大,而且给以后的收获带来困难。在定苗以后或在开始现蕾之前,追肥以磷、钾肥相配合,能提高蓖麻产量和含油量。一般的土壤每亩可用人粪尿750千克、化肥7.5千克作追肥用。如以氮、磷、钾按需要配合施用(或施复合肥)则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对于蓖麻的追肥次数,要根据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一般可在苗期(5~6片真叶)、现蕾期、采果中期各进行1次。追肥与蓖麻的农事操作结合进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用工。追肥方式宜用条施和窝施,施后即行覆土,以避免肥料的损失。
如果在种植苜蓿或施肥较多的前期作物之后接着种植蓖麻,则可少施肥甚至不施肥,因为蓖麻具有强大的根系,能够吸收其他作物得不到的有效养分。如果在翻耕有大量未腐烂有机物的土地上种植蓖麻,则必须施加速效氮肥,以此抵御负氮效应(期),避免幼苗由于缺少可利用的氮素而发黄。
(1)种植密度。蓖麻是高秆作物,要有适当的密度。如果种植过稀,浪费地力,得不到理想的产量。若种植过密,造成个体间相互遮蔽,不能充分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会降低产量和种子质量。所以,密度不当,对蓖麻种子的产量、含油量及油分品质均有影响。提倡合理密植是蓖麻增产的中心环节,对于栽培蓖麻,降低株高、增加密度、依靠群体增产是一条有效而又具体的措施。蓖麻合理密植有如下优点:
①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由于群体密度越低,光合作用产物对叶片的分配比率一般也越大。这时,总体重量与非光合作用系统重量之比,也由于密度增高而相应增大。即使群体叶重恒定,密度越高,植物总体产量也越大。但是,这种经济产量通常需一定密度才能达到最大值,其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对植物体特定部分的分配比率因不同密度而异。蓖麻种植过稀,不能充分发挥地力;种植过密,单株生产力低,也达不到高产的目的。适当增加密度,实行矮株密植,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效地发挥群体增产作用。
②能使氮素营养消耗于形成茎、叶,提高种子含油量。氮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氮素供应充足能使可塑性物质转化成蛋白质。种植密度过稀,单株生长过旺,氮素进入种子里多,蛋白质含量增高,含油量减少。而实行矮株合理密植,就可以把大量的氮素消耗于形成茎叶,进入种子里的氮素相对少些,种子含油量也相对提高。种植密度不同,对蓖麻种子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种子的含油量和皮壳率也有不同程度影响(表5)。
表5 种植密度对蓖麻种子含油量和皮壳率的影响
采用何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栽培方法和目的、环境条件、土壤肥力而定。在干燥的土地上,人工播种长势较强的多年生品种,建议采用200厘米(行距)×100厘米(株距)种植密度,每窝保留1株幼苗,这相当于每公顷5000株,每公顷需种4~6千克;矮秆杂交种通常采用100厘米×45~50厘米的种植密度,即每公顷10000~22500株,每公顷用种0.3~0.7千克。原则上瘠薄地宜密(65厘米×80厘米),肥沃地宜稀(100厘米×135厘米);高株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如果种植蓖麻还需饲养蓖麻蚕时,可适当增加密度,以满足采叶的需要。
(2)种植技术。
①土壤耕作:蓖麻虽然是一种耐瘠薄、适应性强、耕作较为粗放的作物,但要获得高产,就必须为蓖麻生长创造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酸碱适度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条件。蓖麻对土壤耕作要求较高。为使根系充分发育,就需要深耕。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耕深24厘米时,每亩产量为89.75千克;耕深20厘米时,为82.45千克;耕深16厘米时,为79.15千克。由此可见,适当深耕(不超过30厘米)可以提高蓖麻产量。
大面积栽培蓖麻时,在一年一熟的地区,需要进行秋季深耕;在早春要进行精细耙地,使土层疏松细软,然后再开沟作畦。雨水稀少、排水良好的地区,可以不必作畦。在吉林、内蒙古、辽宁等省(区)有些地方冬季风沙较大,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过度蒸发和表土流失,耕后应适当耙耢,以利保墒。在风沙太大,秋耕不利的地区,可实行春翻。
不少地区利用缝隙地(路旁、屋旁、田旁、沟旁)和渠道、堤坡等种植蓖麻,这些地方大多土质较差,不易保水保肥,更要注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了获取蓖麻好收成,不宜提倡在黏重、排水不良以及砾石和盐碱土地上种植蓖麻。由于蓖麻根系对土壤免受冲刷的保护能力较差,在坡地栽培时要采用等高垅作方法,可使土地表层免受雨水直接冲刷,能起到蓄水保墒,减少土地养分流失的作用。
由于蓖麻在种植后的45天内生长缓慢,此时杂草将对蓖麻造成较大伤害。种前施用除草剂是一个较好的栽培措施。种植后施用除草剂虽有效,但对蓖麻的产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②播种前的准备:蓖麻成熟时期很不一致,收获的种子亦有早有晚。不同时期种子的发育会受到气候影响及病虫害的危害,势必造成种子质量上的差异。一般而言,不同收获时期的种子饱满度比较以“伏籽”为好。这里所指的“伏籽”是指入伏以后成熟的蓖麻籽,其质量要优于“伏前籽”和“秋籽”。不同时期采摘的种子质量有差别。因此,在播种前对蓖麻种子进行处理有着重要意义。
选种。通过粒选、筛选、泥水和盐水选种,可以保证播种用的蓖麻种子纯度高、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播种后出苗率高、苗齐、苗壮。通过粒选和水选,目的是要选择新鲜、粒饱、大小、光泽、斑纹一致的蓖麻籽作种子用。无种阜的种子,只要种子质量好也能发芽作种子用。粒选后晒2~3天进行水选。每10升(立方分米)40~60℃的温水放入2~3千克蓖麻种子,不时加以搅拌,浸泡约4~8小时,淘出浮子,取用沉底的种子。水选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秕粒种子也因吸水下沉而降低选种质量。
浸种、催芽。蓖麻的种皮硬而脆,种子吸水缓慢,延缓了种子出芽时间,特别是盐碱地和缺水地,单靠土壤里的水分和温度往往发芽迟缓,出土慢,延缓生长。这些地方种植蓖麻,实行浸种催芽,就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做法是:用25~35℃的温水浸种20~24小时,或用45℃左右的温水浸种3~4小时,捞出摊开,置于20~25℃的暖室内堆放1~2昼夜,上盖一层草垫,待有部分种皮破口露芽,大部分种子吸水萌动,便可立即播种。如果种子量少,有条件的地方可放在生物培养箱内催芽,箱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
药剂处理。通过药剂处理,能消灭蓖麻种子带菌,减少发病,还能起到对土壤部分消毒的作用,减轻地下害虫对蓖麻种子的危害和因土壤带菌而引起的某些苗期病害。种子消毒的简便方法是用40%的福尔马林1份加水300份混匀,洒于缸内种子上,而后加盖闷种3小时。少量的种子可用2%浓度的福尔马林浸拌30分钟。
晒种。播前晒种2~3天,能加强种子内酶的活动,促进后熟作用,增强生活力,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后发芽快、出苗齐。晒种时可将蓖麻籽摊在水泥地上或铺有草垫的晒场上,摊晒的种子要注意勤翻动,使种子各部受热均匀。种子出仓、进仓和翻动时操作要细心,防止损伤种子。如果播种用的蓖麻品种较多,则贮藏、进仓、出仓和在晒场上摊晒都要注意防止混杂,以保证种子的纯度。
③播种时期:蓖麻的种植时间,依据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和本地的气候条件而异。蓖麻种子开始发芽的温度是10℃。有关试验表明,气温在12.6℃时,蓖麻种子发芽需22天,在15.2℃时需19天,在18.8℃时需要11天。如果播种过早,蓖麻种子得不到适宜的温度,长期在土层中呈休眠状态。若遇到低温阴雨天气,加上遭到害虫危害时,常常引起烂种现象。若播种过晚,虽然缩短了种子发芽天数,但因生育期缩短,使分枝和花序数量减少,分枝上的花序亦不能正常成熟,产量会降低,同时还会影响种子的品质,导致含油率下降、酸度增加。所以,播种蓖麻应提倡在适宜播种期内早播为好。就北方而言,可在4~5月上旬播种;长江流域各省可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广东、福建等地终年均可播种,但春播时期以断霜后雨水充足的早春为好,由于南方夏季温度高,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故不宜夏播,播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秋播时间以8月上旬较为适宜。
在干燥的内陆性气候条件下,蓖麻应尽可能早地在雨量最大的一个月内种植。目前,多数杂交种和常规品种在种植3~4月后开始需要干燥的气候条件,这一点应引起种植者的注意。如果连续3天20厘米深的土层温度达15℃时,即可尽早播种蓖麻。
④播种方法:蓖麻可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法进行播种。最好的播种机械为气动式,它用种量少且分布均匀,但这种机械价格昂贵,有时并不十分有效。普通的斜面播种机较适用,蓖麻种子很易破碎,从而使种子发芽率降低。因此,必须用至少6毫米厚具14毫米长、5毫米宽孔径的播种板,不能用具圆孔的播种板。用斜面或平面播种机具播种速度每小时应低于5公里。适合于播种花生的平面播种机,只要适当遮挡其孔径的一部分也可用来播种蓖麻。人工播种可采用开沟穴播的方法进行。覆土深度要适当,覆土太浅,表土干燥,种子不易发芽或出苗不齐;覆土过深,幼苗出土困难。在土壤黏重的地区,种植蓖麻尤要注意覆土不能太深,否则会严重影响出苗整齐度。在土壤水分适中的情况下,覆土深度以4~6厘米为宜。
在北方春旱和热量不足的地区,地膜覆盖是一项新的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现已被广泛应用在蔬菜、经济作物和产值较高的粮油作物上,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地膜覆盖有增温、保墒、抑制杂草、加大温差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使各生育期提前,增加成熟穗数,提高单株产量,这无疑是无霜期较短地区相对延长作物生长季节,使晚熟作物正常成熟的一项有效措施。蓖麻是喜温作物,具有无限生长的特性,进行地膜覆盖,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据内蒙古哲盟农科所1985年试验,蓖麻覆膜比不覆膜的生育期提前18天,1984年试验提早29天,从而使蓖麻的生育状况明显优于不覆膜的,单株分枝数增多2个,果穗数增加3.5个,早穗增大,单株产量提高168.2克,亩产量达253.3千克,比不覆膜蓖麻增产1倍。另据黑龙江省嫩江农科所报道,蓖麻地膜覆盖比不覆盖的增产137.8%。由此可见,蓖麻地膜覆盖后产量可以成倍增加,是蓖麻创高产的一项有效途径,可以使蓖麻中晚熟品种的高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覆膜宽以70厘米左右为好。
蓖麻从播种到出苗,时间短的也要10~15天,长的可达1个月之久。待蓖麻出苗后要及时加强田间管理,这对于促进蓖麻生长发育,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查苗补苗。蓖麻种子发芽后向上伸长,子叶被带出土。良好的土壤条件,有利于种子出苗。有的地方,播种后遇雨,常造成土壤板结,需要迅速采取耙地、轻锄破板(播种5天后进行),使幼苗顺利出土。播种5天后施用无残毒的除草剂“对草快”可节省一些栽培劳作。待蓖麻出土后要检查苗情,对缺苗的地方要及时移苗补栽。实践证明,蓖麻移栽的成活率很高。在墒情好,气温不很高的情况下,尽早移栽(1~2片真叶时),成活率可达95%以上,尤其是在阴天的傍晚,加之土壤湿度较高,选用健壮的小苗移栽,其成活率可达100%。移栽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筒式移苗器(即棉花移苗器)移栽,作业进度快、成活率高;二是坐水移栽,先在缺苗处用锄头挖窝,再用小锄头带土移取幼苗栽入窝内,即行培土压实、浇水。
当幼苗长出2片子叶时,如果苗子过挤,就要疏苗,待长出3~4片真叶时,就要进行间苗1次,每窝留壮苗2株,以防地下虫危害。间苗过迟,常造成幼苗相互拥挤,生长瘦弱,形成高脚苗。当幼苗长出5~6片真叶、植株已达25~30厘米高时,可进行定苗,每窝留1株壮苗。
(2)杂草防治及培土。蓖麻株行距较宽,杂草容易滋生。尤其是在早期生长阶段,蓖麻难与杂草竞争。大约45天后,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开始遮住垄间土地从而封闭杂草。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应使蓖麻在播种后至少45天内,保持在无杂草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蓖麻根系分布广泛且大部分布在土壤浅层,所有的后继耕作应在浅层中进行,应尽量减少中耕次数或实行免耕法。深耕将严重加剧植株枯萎病的发生,此病是由真菌侵染根部受伤组织而生。
蓖麻枝根相对幼弱,而植株枝叶茂盛,易遭风灾倒伏。所以,要注意培土,使根群着生牢固,以防倒伏和便于排水。培土工作应在蓖麻现蕾开花前结束。一旦蓖麻植株发生倒伏,要即时扶正,使植株正常生长。
(3)掐尖整枝留大穗。蓖麻具多分枝无限生长的特性。群体结构不同其单株的分枝数、果穗数也不一样。合理的群体结构是获得高产的基础。整枝是人为控制调节蓖麻群体结构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可控上促下,防止枝叶徒长;调节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节制营养物质的消耗;二是解决株间阴闭,改善通风透光,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光合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三是充分利用蓖麻的大穗优势和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优势,大幅度提高蓖麻籽产量。因此,整枝也是蓖麻获取高产的途径之一。据哲盟农研所1985~1989年5年11点次试验结果,整枝比未整枝的增产率达11.4%~40.6%,平均为23.0%。整枝的方法因品种、当地自然条件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掐主定副整枝法:在主茎花序现蕾或现蕾前把主茎花序掐掉,留取主茎上发出的3~4个发育健壮的一级分枝,抹掉其他弱小分枝。其优点是可发挥一般品种的一级分枝穗生产力强的优势,靠分枝大穗增产,另外可使蓖麻收获期相对集中,利于经济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主副结合整枝法:这是生育期较短地区、薄地密植条件下,或应用中晚熟品种定密、定穗栽培方式的一种整枝方法。具体做法是留取主茎穗和2~3个一级分枝穗,把其他弱小分枝或不能成熟的果穗打掉。以使营养物质集中供给主茎穗和几个一级分枝穗,通过株数的增加来获得高产。无霜期稍长,较肥沃的土地上应用大穗类型的中晚熟品种,确定一定的密度和单株留穗数来获取单位面积总果穗数。中熟品种在一定的密度下,单株穗数定在4~5穗时,可留取主穗和两个发育健壮的一级分枝,每个一级分枝只允许生长两个果穗,其他分枝穗全部打掉。晚熟品种只留主茎穗和两个一级分枝穗即可。
③多穗整枝法:此种整枝方法是在一定的栽培方式,一定的群体结构下,发挥蓖麻的自行调节能力,顺其自然发展。只在初霜期前40天左右进行整枝,并只打掉刚现蕾的花序和弱小的新分枝。其主要目的是避免营养的无效消耗。
蓖麻的叶子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的主要器官。饱满的种子数同叶面积和总产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采摘蓖麻叶子饲养蓖麻蚕,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试验证明,种子产量随着疏叶数量的增加而损失加大。以收获种子为目的的蓖麻栽培,每株采叶量不宜超过1/4~1/3,且需在叶片大部分接近老熟时采摘,一般下部的叶片对产量影响较小。
(4)多年生蓖麻的冬春管理。在云南、贵州、四川等温暖地区,蓖麻成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秋季新发的枝叶生长缓慢,侧生花序极少,可在种植蓖麻的行间点撒豌豆或胡豆等豆科作物,既充分利用地力,又消灭杂草,提高土壤肥力。肥嫩的豌豆尖和胡豆还是很好的淡季蔬菜。立春后,气候渐暖,当见到枝条上有新芽萌动时,即可松土施肥。肥料要施在蓖麻枝根密集处,以利于充分吸收。可采用环状施肥法,即在距主根65厘米左右的地方挖17~20厘米深的环状沟,将水肥施入沟内,然后覆土。此法既经济又简便易行。另外,还可依据冠幅度大小,间隔一定距离挖17~20厘米深的窝,将水肥施入后覆土。此法伤根较少,还可以深施。
对多年生蓖麻,视其生长年份和衰老情况,实行锯伐更新,以促进萌发再生新枝。四川西昌农业专科学校在1980年和1981年对多年生的蓖麻进行了锯伐更新试验,结果证明:凡是锯伐更新的植株,株高降低,采收方便,新发枝条着生的果穗长而大,结果数目多,使产量提高。
对二三年生植株锯伐更新,要求在早春侧芽已萌动,能明显确定锯伐高度时进行。一般在距地表30厘米左右处将主杆或一级枝锯掉,保留3~4个侧芽。若对新芽造成伤害,则潜伏芽发育,每一芽点上能萌生2~3个新芽。所以在锯伐后一个月左右应进行疏芽工作,每株选留壮芽2~3个。疏芽后结合松土,追肥1次,以促进新芽发育良好。锯下的枝干可作燃料,若有病虫发生,应尽早处理,以免传播危害。
在长江流域,蓖麻宿根多年生栽培,应注意越冬的防护措施。在霜降前用稻草或双层农用薄膜将植株覆盖,或将植株从茎基部斜向砍断,断面要求平滑。在切面上涂以牛粪和稀泥的混合物或培土壅盖,来年将土拨开,使之发芽生长。在轻霜区,可任其自然越冬,到了来年春天,茎基部萌芽后将地面30厘米左右高处的老茎切断,切断面一定要略带倾斜,切口要平滑,以免雨水注入引起腐烂。靠近茎基部冒出的新芽较多,一般只选留壮芽3~4个,其余应及时掐掉。
(5)合理灌溉。蓖麻在种子萌发、生长初期和开花至子粒灌浆阶段需要大量的水分,该阶段如遇长期干旱则需采取合理的灌溉措施以保证蓖麻的正常生长发育。灌溉的方法主要有沟灌、喷灌和滴灌三种。蓖麻对各类灌溉都有良好的反应。依据大气蒸腾强度和土壤持水量的大小,蓖麻在整个4~5个月的生长期内约需600毫米的水分,且应按10~14天的循环周期合理分布(见图2)。
地表灌溉可开约30厘米深的沟,灌沟后,将蓖麻播在垅上足够深的湿土中。出苗后当植株长到4叶期,隔沟灌溉是一个较好的措施。后续是否灌溉则要依据土壤的温度、持水容(能)量和根着深度而定。
灌溉要分割成小到7~18天一个循环来进行。如采用7天一个循环,则要定期观察蒴果霉菌的发育情况,尤其是当大气湿度很高时,水分过多,尤其是在开花前期,将使植株萎蔫。是否需要灌溉植株本身是最好的指示者。植株在每天的早上不应发生萎蔫,这种逆境将使植株产生大量的空壳或秕粒(杂交种尤其如此);植株下部一些老叶也将脱落,虽然它对植株产量影响不大,但下部遮荫环境的缺乏将刺激杂草的生长。
在蓖麻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危害。为了保证蓖麻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高产优质的蓖麻种子,就要随时注意防治造成危害的各种病虫害。
(1)蓖麻病害及其防治。危害蓖麻的病害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蓖麻疫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盛期在7~8月间。发病部位在叶及茎部、幼株上,起初在子叶上生暗绿色的圆形病斑,然后向叶柄延及茎部,终于扩及全株,使其软化腐败。在叶片上,初为淡色,次转褐色形成小病斑,其后扩大,周缘绿灰色,内部暗色或淡褐色,形成淡的同心轮纹。湿度大时易发生,斑上有时微生白霉。此菌生活力弱,干燥时则停止繁殖。传播途径主要以卵孢子在被害植株及土中越冬,亦能以菌丝及厚垣孢子越冬,再行传染。其防治方法:一是除去被害植株并烧毁;二是避免种在阴湿之地,改善通风和排水条件;三是实行轮作;四是发病严重时喷洒波尔多液(硫酸铜0.5千克、石灰0.5千克、水80千克)。
②蓖麻枯萎病:蓖麻经常发生镰刀霉枯萎病,在苗期和现蕾开花期均有发生。病害主要集中在果穗上,呈黑褐色。由于该病菌破坏了植株的输导组织,引起水分供应失调,造成植株萎蔫干枯。其防治方法:其一选种对该病有抗性的品种;其二拔除病株烧毁;其三采用深耕破坏病原菌的生活环境;其四消除病源。枯萎病主要是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病原菌落到土中能保持生活能力达数年之久。染病种子会使当年幼芽感染。所以在收获之前就应注意是否有感染的病植株,只在未发病的地段采收种子,单收、单脱壳、单贮藏;其五药剂防治。播前采用多菌灵拌种。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型杀菌剂,残效期长。用种子重量0.5%的50%可湿性粉剂拌种或50%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种14小时左右;也可每亩用10%可湿性粉剂5千克,播前施入窝内或播种后再用药土覆盖种子;其六实行轮作。
③蓖麻叶枯病:此病发病时间在7~9月。主要发生在叶部,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灰白色的不规则病斑,其后转呈灰白色或淡褐色,内生茶褐色不规则同心环,病势剧烈时,病斑部迅速失水干枯,叶片易开裂。其防治方法:其一除去被害叶集中烧毁;其二收获后,对发病地块实行秋耕,将表土深埋土中;其三实行轮作;其四发病剧烈时喷洒波尔多液(比例同前)。
④蓖麻细菌性斑点病:蓖麻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初秋多湿之时发生尤多,以叶部为主,茎部亦可发生,初期叶上生水浸状小斑点,其后扩大成不规则多角形,内部暗褐色,周缘成水浸状。病斑干枯后,容易脱落成孔,严重地叶片几乎全部消失只有叶脉残存。其防治方法同蓖麻叶枯病。
对蓖麻病害,要着眼“防重于治”。注意选育抗病品种和从栽培技术上防病。
(2)蓖麻的虫害及其防治。危害蓖麻的虫害很多,据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刘联仁初步统计有92种,隶属6目38科,但常见的危害性大的仅有数十种。这些害虫危害的方式是食叶、食根、钻茎、蛀果、潜叶、吸汁等。蓖麻由于遭受各种害虫危害,致使缺苗断垄、落花落果,生长发育畸形。虫害造成的伤口也易使病毒、病菌侵染,造成病害大量发生。所以害虫又是传染病害的媒介。消灭病害,首先要消灭害虫的危害。
①幼苗期害虫,主要有以下几种: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在我国分布甚广,造成缺苗断垄。每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同,辽宁、甘肃、山西、内蒙等省(区)每年发生2~3代;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每年发生3~4代;湖北、江苏、四川等省每年发生4~5代。一至二龄幼虫昼夜在植株上活动,取食心叶叶肉,留下一层皮,形成窗状小孔,并将蓖麻嫩头咬掉。四龄后开始咬茎,五至六龄常将幼根咬断,并将上半部拖到穴内取食。这时转株危害,进入暴食阶段。老熟后在土下3~4厘米左右处居室化蛹。小地老虎发生和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湿度的高低。在低洼、河沿、田间杂草多的地方,产卵量大,危害严重。其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测报工作;二是除草灭虫;三是诱杀成虫(可用黑光灯、糖、蜜诱杀等);四是药剂防治(每亩用0.5%的敌百虫粉2~2.5千克或90%敌百虫1500倍液);五是人工捕捉。
线虫: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侵害植株的幼苗,使苗数减少。可用广谱杀虫剂进行防治。
绿蛾:主要危害幼芽。
②叶面害虫:以下五种害虫危害严重。
蓟马(缨翅目)和叶蝉(小绿叶蝉):对叶造成伤害,尤其是无蜡粉的植株更易受到伤害。如果不加以控制,红蜘蛛和潜叶虫将对蓖麻叶造成严重的伤害。在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潜叶虫显得更加危险,而红蜘蛛却在干热的环境条件下交配繁殖,危害蓖麻叶。以下是吃食叶片和幼芽最危险的幼虫:
半环状夜蛾的幼虫:可用1500倍液敌百虫进行防治。
棉铃虫:用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霉防治。
刺蛾:属鳞目刺蛾科,常危害植物的刺蛾为扁刺蛾,一年发生2代,少数3代。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防治:一是人工防治;二是药剂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0倍液或杀螟杆菌1000~1500倍液喷雾);三是生物防治:紫光姬蜂能寄生于扁刺蛾的虫茧。
③花和蒴果害虫:危害严重的当属危害幼花和已发育的花序的害虫,这类害虫主要有以下几类:
稻绿蝽:在蛹期就对幼芽造成伤害,使花不能开放。而在成虫期主要侵害正在发育的花序,造成蒴果大量脱落。可用1000倍敌百虫液喷雾防治。
牧草盲蝽:对花和蒴果造成伤害。它使幼嫩花序变黑、枯萎。这种害虫有时能毁灭整块田间的蓖麻。在非洲,侵害雄花,使之不能开放,从而导致花粉缺失。可用敌百虫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棉铃虫:幼龄幼虫,伤害花蕾及花,较老的幼虫伤害蒴果外部或把内部种子吃掉。早期被害的蒴果常脱落或提前成熟,饱满度严重不足。可通过药剂喷杀幼虫(用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人工诱杀成虫(用黑光灯诱杀或用新鲜杨树枝诱集捕杀)的方法进行防治。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一年发生2~4代,老熟幼虫在土里吐丝结茧越冬,春末夏初化蛹,成虫喜潮湿,昼伏在杂草中,夜出活动,有趋光性,喜食花蜜。其防治方法:一是药剂防治(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二是除草灭虫;三是实行秋播,以破坏其越冬场所。
市场上可以买到不同效果的杀虫剂,如果控制得当,将使害虫的危害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在蓖麻的整个生长发育期间需进行3~4次控制害虫的处理。
(1)蓖麻种子的收获与脱壳。人们从事蓖麻生产的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数量多和质量优良的种子。因此,确定蓖麻适宜的采收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蓖麻种子成熟初期形成的是大量游离脂肪酸,这种游离脂肪酸以后渐渐成为复杂的甘油脂成分。未成熟的蓖麻种油脂的特征是酸价高,以后随着种子的成熟而降低(表6)。
表6 蓖麻种子中脂肪的聚积和酸价变化
另外,蓖麻收获过早或过晚,其酸价含量不但高,而且还会降低种子产量和含油量(表7)。
表7 不同收获期对蓖麻产量、油分含量和酸价的影响
过早收获的蓖麻种子,千粒重低,皮壳率高;收获太晚,种子过分干燥,容易脱粒,若遇阴雨天气还会发生种子在果穗上发芽和霉烂现象。
由于同株蓖麻果穗成熟时期很不一致,即使同一株上的果穗蒴果成熟亦有早有晚,需要确定采收标准,分期分批收获。具体标准是:一果穗上蒴果大部分呈现深褐色或黄褐色;蒴果凹陷部分有裂纹出现时收获为宜。假若是蒴果不易开裂的品种,则可待果穗上全部蒴果成熟,果皮呈黄褐色时采收。收获工作宜在晴天早上进行,因为此时露水未干,成熟蒴果不易炸裂,可避免种子脱落造成损失。采收方法有人工和机械收获两种。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人工收获方法。可用镰刀、枝剪或其他刀具,将成熟果穗取下装袋运送到晒场摊晒。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摊放在备好的有层次的网架上,让其自然晾干,切勿堆放过厚,否则因不通风、湿度过大而发热霉变,影响种子质量和油的品质。外国有些栽培品种,高度适中,绝大多数果穗熟期较一致,不裂蒴,可用机械收获,在无霜的地区可用化学试剂脱叶,当98%的蒴果变成褐色时即可进行收获。
在田间收获的蓖麻种子带有果壳,要取出种子,需要经过脱壳的加工工序。蓖麻蒴果充分干燥后,应及时进行脱壳,以提高脱壳效果。湿度较大的蒴果往往不易脱净,需要反复脱壳,费工费时,提高了加工成本,而且使破损种子增多。脱壳方法有手工脱壳和机械脱壳两种。手工脱壳是用木制搓板反复擦搓果壳,使种子和果壳分离。这种方法在蓖麻生产量不大的地方可采用,而在大面积栽培蓖麻的地方需要使用机械来加工。目前国内生产的脱壳机有铁木和铁制结构两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和湖北省沙洋江东机械厂共同研制的BJ-150型手摇脱壳机和BS-250型电动脱壳机,每小时加工能力分别为150千克和300千克。使用操作方便灵活,具有一机多用的特点。
为了提高蓖麻脱壳质量,达到满意效果,除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脱壳机具外,应从蓖麻种子质量入手。由于在蓖麻种子工作上存在一些问题,以致造成生产用种混杂。种子大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脱壳加工效率。生产上要求提高种子纯度,在同一块地上播种相同类型的品种,成熟时分开收获和分别脱壳。若在一段时间内蓖麻种子的纯度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在采收时就注意将大、中、小不同类型的蒴果分开存放,这样就会提高机械脱壳质量,减少种子破损。否则混杂在一起的大、中、小蒴果通过滚筒之间的缝隙过大,小蒴果溜出,大的则被挤破,达不到脱壳质量。因此在脱壳加工之前,不应忽视蒴果分级这一重要环节。
在脱壳过程中,一旦出现破损种子,应注意剔除,以免子粒在贮藏中受潮霉变而影响蓖麻油的品质。
(2)蓖麻种子的贮藏。蓖麻的种子是下一年扩大再生产和工厂加工生产蓖麻油的基本条件,蓖麻种子的贮藏是生产和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新鲜的蓖麻种子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不但它的内部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而且也时刻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蓖麻种子的收获至下次播种之间要经过一个阶段性的贮藏过程。贮藏条件的优劣与贮藏期间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种子的生活力。采取科学的方法贮藏种子,可以延长种子寿命,保持种子的生活力,为下年种植蓖麻获得全苗、壮苗和高产奠定基础。相反,不正确的贮存会引起蓖麻种子的发热、霉变,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丧失其生活力,给下年的生产和良种繁育计划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商品用来榨油的蓖麻种子也是如此,发热、霉变、酸败后榨出的油酸价高,降低了油的品质,缩小了蓖麻油使用的范围,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影响蓖麻种子寿命的因素除内在原因,如蓖麻种子的遗传特性和种子个体生理成熟度外,还有一些外在因素,如种子的含水量、温度、通气状况、微生物、害虫的活动状况等。蓖麻种子的保存方法,一般是采用干燥和低温的方法,使种子在贮存期间生理代谢和物质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实践证明,将含水量为14%的蓖麻种子置于底部盛有无水氯化钙的玻璃容器密封,在室温条件下,三年后种子发芽率仍在80%左右。如果将种子含水量降至11%,温度保持在0~10℃,则保存的时间还会更长。对于少量的蓖麻种质资源,可贮入品种资源贮藏库,利用人工控制种子贮存温度、湿度及通气条件,使种子在高度干燥、低温、真空条件下,处于极低的代谢状态,从而保持较长的贮存时间。一般情况下,蓖麻种子贮藏期安全水分为9%~10%,温度在25℃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