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芝麻的间混作。间混作应遵循作物间无竞争有互助的原则。因此,黑芝麻主要与豆科作物如大豆、绿豆及匍匐作物甘薯间混作。黑芝麻与豆科作物的间作,主要是高秆和矮秆作物的搭配,黑芝麻苗期生长比较缓慢与豆科作物没有争夺营养的矛盾,开花后生长较快,但这时豆科作物已形成根瘤能供给植株自身的氮素,因此后期生长中,两个作物在营养吸收上也没有剧烈矛盾。黑芝麻和甘薯是直立作物和匍匐作物搭配,既可缓解营养吸收上的矛盾,又可调节光能的利用。黑芝麻生育期短,生长结束时,甘薯正值块根开始膨大的时候,在黑芝麻收割后对甘薯追肥培土等可促进块根生长。黑芝麻与大豆、绿豆和豇豆混作是抗灾生产的双保险措施,因黑芝麻喜高燥,能耐旱;大豆、绿豆和豇豆喜湿,能耐涝。因此,常年以黑芝麻为主作物,多雨年以大豆、绿豆和豇豆为主作物,便于稳产,增加总产。作为补缺,黑芝麻常与棉花、花生混播。
(2)轮作制度。黑芝麻主要是我国的夏播区种植,主要轮作制度有如下两种:
①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地区的轮作制: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沿岸的芝麻产区,以河南、湖北为主,还包括安徽和江苏的一部分。主要轮作方式有五种:
蚕豆或油菜—黑芝麻—冬小麦—麦垄棉花;
小麦或大麦或大麦与豌混播—黑芝麻—冬小麦—大或甘薯;
蚕豆或豌豆—黑芝麻—小麦—甘薯或玉米—棉花或麦套棉花;
小麦或油菜—黑芝麻—小麦—大豆—小麦或甘薯;
小麦—黑芝麻—小麦—甘薯—棉花。
②一年三熟地区的轮作制: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江西、广东、福建和浙江。其轮作方式有:
麦套大豆—秋芝麻—油菜或冬小麦套种棉花或花生;
早稻—秋芝麻—冬小麦或油菜;
大麦套种大豆—秋芝麻。
(1)播种技术。
①播种期:黑芝麻是喜温作物,发芽最低临界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4℃左右。因此,夏播以5月下旬为宜,秋播不能迟于7月中旬,早播能显著增产。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是保证一播全苗的重要措施,既可确保地面疏松,防止雨后板结,又可增加地温,提早播种期,可显著增产。
②播种方法:黑芝麻的播种方法主要有撒播、条播和点播三种。撒播的特点是速度快,能及时抢墒播种,且下籽疏散,覆土浅出苗快,但难以撒匀,容易出现漏播,且不便于田间管理,只宜在农忙难以协调人力畜力且墒情及土壤状况较好,播种者技术较高的情况下使用。条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播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适于农机具播种,工效较高,质量较好,下籽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但条播要注意控制播种量,防止覆土过深,出苗后要及时疏间苗。点播多用于零星种植区,其特点是行株距一致,深浅均匀,节省种子,而且土壤缺墒时,能借底墒或点水播种,易获全苗,但费工费时,只能在小面积生产上应用。
另外播种前宜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减少幼苗病害。主要包括:选种以清除种子的秕粒和杂质,提高种子的纯度;晒种即在阳光下暴晒1~2天,以提高种子的活力,使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药物处理是在播种前进行药剂或肥料拌种,以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减少幼苗病害,培育壮苗。
(2)种植密度。黑芝麻的种植密度与品种特性、土壤水肥状况及播种期有关。一般种植密度单秆品种应大于分枝型,少分枝型大于多枝型;同一株型早熟品种大于晚熟品种,生长势弱的大于生长势强的;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应小于水肥条件较差的;早播应大于晚播。合理密度如下表。
表29 黑芝麻各类型合理种植密度(株/亩)
(1)苗期早管理,培育壮苗。苗全苗壮是高产的前提。其管理措施主要是“三早”即早间苗、早定苗、早中耕除草。第一次间苗宜在一对真叶期;第二次间苗在2~3对真叶期,并预留定苗;第三次则为定苗,在3~4叶期。间苗的原则是“密留稀,稀留密,不稀不密留壮的”,即出苗多时多间苗,出苗少时则多留苗,出苗不多不少时则去劣留大苗。通常间苗与中耕一并进行。撒播的间苗方法是第一道破苗,第二道疏苗,第三道定苗,同时可达到消灭草荒、疏松土壤的目的。条播间苗方法是:一是搏,即第一次间苗在条播行上垂直中耕进行间苗;二是拱,即第二次间苗,以剔苗为主,进行去弱苗留壮苗;三是斜拷,即在条播行上斜向中耕,以除草为主;四是顺,即在条播行间与行呈平行方向进行中耕,此次以中耕为主,除草为辅。目前条播通常采用人工间苗、定苗,并结合补缺,可保证苗全苗壮。穴播芝麻亦多采用人工间苗,一般每穴留苗2~3株。苗期中耕需抓早和勤。中耕的次数、时间及深度视苗情、天气及土壤墒情而定。从苗情来说,出苗至始花前,一般中耕除草3~4次,第一次是一对真叶期,破开疙瘩苗,这时幼苗根系入土浅,宜浅锄;第二次是2~3对真叶期,根系生长较快,为了满足根系生长的需要,株行间松土可达6~7厘米;第三次是4~5对真叶时,此时根系生长要求有较厚的松土层,中耕深度可达7~9厘米,并结合定苗;第四次中耕时已近始花期,宜浅中耕,主要目的是除草,见草刮,封行开花时停止中耕。从天气情况来说,晴天宜锄,锄后可松土保墒;雨后土表发白时宜锄,可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切忌雨前锄,雨前中耕容易“灌茬”,发生渍害,使幼苗生长不旺,严重时会大量死苗。干旱时宜深锄,防止跑墒;雨后也宜深锄晾墒,松散表土,以减少渍害。
(2)合理施肥。据研究生产100千克黑芝麻种子需要氮9.2千克,磷2.4千克,钾10.1千克,氮钾元素需要量大于磷素。由于黑芝麻生育期短,花期需肥量为全生育期最大的特点,因此,应以基肥为主,花期适当追肥。另外由于黑芝麻子粒较小,自身所含营养有限,播种时施少量种肥,有利幼苗生长。
①基肥:施足基肥可使芝麻幼苗生长健壮,并满足生长发育全过程所需的大部分养分,为丰产奠定基础。基肥多以农家肥为主,因农家肥养分齐全,肥效缓慢而持久。同时,由于黑芝麻根系分布较浅,浅施效果较好,一般施入土壤10~15厘米。改良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使其在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分解,源源不断地供给芝麻生长所需。施肥量的多少视土壤肥力、肥料质量、品种耐肥性能和产量水平而定,通常每亩需施优质农家肥2500~3000千克。此外,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草木灰作基肥,可以中和酸性,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增产效果。土壤有效磷、钾含量偏低的地区,增施磷、钾肥作基肥,也能明显提高产量。
②种肥:施用种肥能使种子发芽后及时得到充足的养分,以满足幼苗生长的需要。施用种肥时可与种子混合播种,也可在播种沟或穴中撒肥后播种,或播种后用作盖子肥。用化学肥料作种肥,应与腐熟有机土杂粪混合,撒播于播种行或穴中或与种子混合撒播。豆饼或芝麻饼也必须散开,以免发酵时灼伤幼苗或造成烂根。种肥不宜过多,一般每亩施饼肥5~5.7千克,或尿素1~1.25千克,或土杂肥500千克左右。另外据魏新田介绍,采用种子包衣剂,有促进苗全苗壮的效果。
③追肥:黑芝麻以初花结蒴期生长最为旺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此时吸收的养分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70%。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单靠基肥就难以满足生育中、后期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黑芝麻生长的情况,适时适量追肥。追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也可用充分腐熟的饼肥、猪粪、厩肥或堆肥。追肥的原则是苗期早施,花前重施,花期补施,以肥促苗,一促到底。
在土壤瘠薄、基肥不足、幼苗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应在定苗后进行苗期追肥。一般采用厩肥每亩1250千克,也可用尿素每亩10千克左右。采用开沟条施,以防烧苗。基肥充足,幼苗生长健壮,苗期便可不追肥。
现蕾初花期植株生长速度加快,对养分的需要量也日益增加,此时追肥能促进花芽分化,并为盛花结蒴期奠定物质基础。实验证明,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以现蕾初花期追肥效果最好。一般采用尿素或硫酸铵作追肥,每亩用量为10~15千克,采用开沟施肥,尿素亦可撒施,但一定要防止烧苗。此外,为了保证后期生长的需要,此时可采用根外施肥的方法,补充磷、钾养分,有较好的增产效果。一般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4%,相隔6~9天,连喷2次,可增蒴增粒重,提高油分含量,增产显著。
开花结蒴期,是植株发育最旺盛时期,对养分的需要也急剧上升,为了防止脱肥,避免早衰,力争多开花多结蒴,减少秕粒,追施适量的氮钾肥,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硫酸铵、过磷酸钙各7.5千克左右,比未施肥的增产30%左右。注意此时追肥不能迟于盛花期。
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追肥应与中耕、培土、浇水等田间管理结合起来,使土壤和肥料融合,防止肥料散失。在墒情不足时,追肥后应浇水,以利根系吸收。
(3)抗旱防涝。黑芝麻是一个较耐旱怕渍的作物。遇到渍涝,轻者产量下降,重者绝收;但长时间的干旱也会抑制黑芝麻的生长发育,开花结蒴量减少。因此,应根据土壤墒情状况及黑芝麻的需水规律,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防涝。
①合理灌溉:黑芝麻的需水规律与生长发育规律是一致的。在现蕾开花前苗小叶少,需水较少;进入开花结蒴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干物质积累最多,同时叶面积蒸腾也最大,需水量最大;进入封顶后,植株逐渐衰老,需水量明显下降。
黑芝麻适时灌溉的时间由土壤水分状况和植株萎蔫状况来确定。一般土壤含水量接近最大持水量50%或土壤含水率轻的壤土13%以下,粘壤土16%以下时需灌溉;植株出现暂时萎蔫,即在伏旱或秋旱的情况下,上午10时左右植株上部叶片呈萎蔫状,至当日下午又逐渐恢复,亦应立即进行灌溉。灌水以傍晚进行为宜,方法有沟灌、畦灌和喷灌。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厢沟或畦沟引水,进行浸润灌溉。沟灌可防止地面冲刷,减轻土壤板结并能经济用水,沟灌时还要辅以人工泼浇,以防漏灌和灌水不匀。喷灌是当今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既用水经济,又可防止土壤板结,而且还有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作用,特别是黑芝麻中后期,进行抗旱喷灌,增产显著。
②排水防涝:黑芝麻极不耐渍,防涝是黑芝麻生产成败的关键措施。其主要做法有:一是选择高燥地块种植;二是厢面平整,沟厢配套,做到窄厢深沟,地内厢沟、腰沟、地头沟,地外有排水沟和排水渠,沟沟相通,雨住田干。另外注意雨前不中耕,雨后清沟,结合中耕,培土封根;以及选用耐渍抗病性强的品种。
(1)黑芝麻的病害。黑芝麻的病害较多。常见的有茎点枯病、枯萎病、病毒病、疫病、叶枯病、立枯病、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青枯病等。其中对产量影响较大并且发病普遍的有茎点枯病、枯萎病、疫病等,近年来病毒病有发展蔓延的趋势,需引起重视。
①茎点枯病:茎点枯病俗称黑秆疯、黑秆病、站秆等,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为10%~15%,严重时达60%~80%。主要症状为:播种后发病引起烂种死苗;开花后发病,根系变为褐色,茎部开始产生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且有光泽,上面密生很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植株,叶片卷曲萎蔫,顶端弯曲下垂,叶片蒴果变为黑褐色,茎及根部仅剩纤维,内部中空剥开可见针尖大的小黑点(小菌核),最后引起全株枯死。
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病菌主要以小菌核在种子、土壤和病株上越冬。茎点枯病有两次危害期:第一次播种后3~7天开始至现蕾、初花期结束;第二次盛花期开始,终花期后大发生至成熟期达到发病最高峰。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或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发病较重;如遇旱涝,或者缺肥,造成芝麻生长发育不良时,易于感病。
②枯萎病:枯萎病俗称“半边黄”,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河南等省,一般发病率5%~10%,严重时达30%。主要症状为:苗期发病全株猝倒,后期发病,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萎,半边根系变褐色,一直发展到茎部,相应的半边茎出现红褐色干枯的条斑,潮湿时病斑上有一层粉红色的粉末,病茎的导管或木质部呈褐色。发病半侧变黄、变小,呈半边黄现象,此后逐渐枯死。后期常引起裂蒴,子粒变褐,不饱满,收获前发病易炸蒴。
枯萎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瘤座菌科。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及病残株传播,经根尖和伤口侵入,有时也能侵染健全根部。该病6月份开始发生,若遇多雨,则发生严重;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尤其是在雨水多的年份。此病常与疫病同时发生。
③芝麻疫病:芝麻疫病在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均有发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迅速,常引起全株死亡,此病仅能危害芝麻。主要症状为:病菌侵染叶片形成较大斑,像开水烫过,并微现轮纹。在潮湿条件下,叶背可见一圈圈灰白色短绒毛状霉轮,病斑组织很薄,易于干缩破裂,使叶片向一边扭曲。茎基部发病常呈水渍状,干缩凹陷,深绿色,常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形成一段绕茎的凹陷病斑;蒴果发病出现水浸状墨绿色病斑,凹陷更加明显。潮湿条件下,可长出绵状菌丝。
芝麻疫病属藻状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主要是土壤中的病菌(菌丝或卵孢子)由茎基部侵入植株后,形成孢子囊和游泳孢子,再经风雨、流水传播到其他部位,进行再侵染。一般7月份芝麻现蕾期开始发病,花期流行,在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④病毒病:病毒病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局部地区发生,且病害较轻,70年代后不断发生蔓延,局部地区危害较重。主要症状为:发病的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卷缩,有的形成花叶,病株顶端下垂,有时茎杆扭曲,严重时植株中下部叶片枯死,不能结蒴或很少结蒴。该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河南、湖北、安徽等芝麻产区广泛流行,其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50%以上,对芝麻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病是由蚜虫作为传毒的介体,一般在6~7月份高温干旱蚜虫大量发生的情况下,芝麻的病毒病流行最盛。
(2)黑芝麻病害的防治。黑芝麻病害种类较多,各有不同,但发病的环境条件、流行规律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综合防治,效果最好。
①合理轮作:黑芝麻的病害大多可通过土壤传播,因此合理轮作是减轻病害的重要措施。最好是与棉花、红薯、高粱、粟等进行2~4年的轮作,防病效果显著。
②选用抗病品种及培育壮苗:选用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的经济有效措施之一,各地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如江西的武宁黑,湖北的中芝9号等;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病害。
③种子处理:由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如茎点枯病、枯萎病、立枯病、角斑病等,可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减轻病害。方法是用55~56℃温水浸种10~15分钟,防治茎点枯病的效果可达90%;用0.5%的硫酸铜浸种30分钟,防治立枯病、枯萎病的效果一般在80%以上。
④排涝防渍:雨水过多,土壤湿度大,大多数病害发生严重。因此,要窄厢深沟,沟沟相通,雨住田干,降低田间湿度,以控制发病条件减轻病害。
⑤药剂防治:苗期防治蚜虫,减少病毒的传播。现蕾后根据发病情况喷杀菌剂1~3次,每7~10天喷1次,药剂有0.1%~0.2%硫酸铜、65%代森锌600倍液、1%等量式波尔多液,对角斑病、疫病等防效较好。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100~200毫克/千克链霉素,可防治细菌性角斑病。
(3)黑芝麻的虫害及其防治。
①小地老虎:小地老虎属鳞翅目蛾科。其幼虫形态似蚕,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全国各芝麻产区都有发生,危害严重,常引起缺苗断垄。成虫是一种灰褐色的蛾子,体长17~23毫米,翅展40~54毫米。危害黑芝麻的是幼虫,其体型较大,约50~55毫米,黑褐色略带黄色,体表密布黑色小颗粒突起,腹间末端肛上有一对明显的黑纹。小地老虎长江流域一年4~5代,华南一年5~7代,危害芝麻的主要是第一、二代幼虫。以幼虫和蛹越冬。
防治方法:一是铲除杂草,因第一代成虫产卵于杂草上,因此铲除杂草,集中处理可减少虫源;二是毒饵诱杀,可用90%敌百虫500克加饵料(碾碎炒香的麻饼、豆饼、麸皮等)50千克,适量水制成毒饵,傍晚撒施,诱杀效果十分显著;三是药剂防治,对三龄以前的幼虫,可用20%蔬果磷300倍,90%敌百虫800~1000倍,每亩喷药液100千克;四是人工捕杀,在小地老虎危害期间,每天清晨到地里检查,发现幼苗被害,拨开幼苗旁土层(3~7厘米)即可找到小地老虎,并将其捕杀。
②蚜虫:危害黑芝麻的蚜虫主要是桃蚜,属同翅目,蚜虫科,俗称腻虫、密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桃蚜头部额瘤明显,倾向内侧。无翅胎生雌蚜全体显红色、粉红色或红褐色,体形较大;有翅胎生雌蚜的头部及胸部黑色,而腹部色泽常因季节及食料不同而有显浅绿、黄绿、黄褐等色,体形较小。桃蚜以卵在桃树上越冬,并在桃树上繁殖三代,第三代为有翅迁飞蚜,一般在5月初迁飞至烟草和其他作物上繁殖;6月中下旬开始危害芝麻,7~8月份达到虫口密度和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在蔬菜上繁殖大量的有翅蚜,迁飞桃树上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一是消灭虫源,桃树是桃蚜的主要越冬寄主,秋冬季和春季在桃树上喷洒40%乐果乳油2000倍液,以消灭虫源;二是田间防治,田间发生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50%灭蚜松15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③甜菜夜蛾:甜菜夜蛾又名玉米叶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幼虫危害黑芝麻,主要是咬断幼苗生长点或将叶片吃成空洞或缺刻,严重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对产量影响较大。成虫为小型蛾子,体长12~14毫米,翅展30~40毫米。幼虫头部褐色带灰白点,体色有绿色、褐色;胴部有浅黄色背线,气门上下线之间有黄白色的细条纹,腹部黄绿色。幼虫体长12~14毫米。甜菜夜蛾在湖北一年发生5~6代,河南4~5代,其中第二、三代危害芝麻,以蛹越冬。成虫白天隐藏在土块下、土缝内、杂草丛及树荫处,在没有月光的夜里活动最盛,有趋黑光灯的习性。幼虫常群居于叶背,吐丝结网,吸食叶肉,具假死性,在7~8月份干旱的条件下,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一是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双色灯诱杀成虫。二是在幼虫发生期喷5%西可因粉,每亩1.5~2.5千克或50%敌百虫乳剂500倍液,每亩75~100千克,对幼龄幼虫防效可达100%。
④芝麻天蛾:又称芝麻鬼脸天蛾、芝麻人面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成虫为大型蛾,体长50毫米左右,翅展100~120毫米。幼虫黄绿色或紫灰色,单眼黑色,腹部第一至八节侧面有黄色斜纹,气门黑色。芝麻天蛾在湖北、河南一年发生一代,江西发生两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夜晚产卵于叶面,初孵幼虫多集中于嫩叶上咬食,随龄期增大有转株危害的习性。黑芝麻中后期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一是黑光灯、高压汞灯或双色灯诱杀成虫。二是药剂防治,可喷洒40%敌百虫乳油2000~3000倍液,或喷撒5%西维因粉,每亩1.5~2.5千克。三是人工捕捉。
(1)适时收获。黑芝麻属无限花序,各部位蒴果成熟不一致,收获过早,上部子粒未成熟,子粒不饱满,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收获过迟,下部蒴果炸裂、落粒,有些易发芽的种子甚至发芽。因此,必须适时收获。其标志是:植株呈黄色或黄绿色,叶片2/3以上脱落,下部蒴果的种子已充分成熟,子粒饱满,种皮黑色。
(2)收割与脱粒。一般用镰刀收割,于近地面3~7厘米处割断,扎成小捆,运回晒场棚架,每棚3~5捆,以利通风曝晒。当大部分蒴果开裂时应进行第一次脱粒,脱后再行棚架,一般脱粒2~3次。当收割面积较大时可堆垛,脱粒前“闷垛”3~4天,上部子粒基本呈黑色时即可开垛。堆垛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垛心发热,蒴果抠烂,降低种子品质。开垛后,另行小堆棚架,暴晒风干,脱粒2~3次即可脱净。脱粒后进行晒种和风扬去杂,以获得干燥纯净的种子。
(3)贮藏。影响黑芝麻的种子安全贮藏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其次是仓库害虫、寄生菌类和鼠雀危害。据研究结果表明安全贮藏的黑芝麻种子含水量应为7%左右,过高容易发霉变质。因此,种子入库贮藏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清洁仓库,进行消毒处理;②种子风干去杂,去掉易吸潮的杂物;③贮藏地点必须通风干燥,下面有隔潮物垫底,种子上面加盖防潮覆盖物,可用细干沙、谷壳糠类,或用麻布、防雨布、塑料薄膜等;④晒种,使种子的含水量低于7%,然后摊凉人库。入库后经常检查堆中的温度。在冬季低温情况下,打开仓库通风降温,是消灭害虫和菌类的有效措施。少量种子可袋装置于干燥处,试验用种可置于干燥器中保存,以无水氯化钙或硅胶作为干燥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