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蓝霜霉病
甘蓝霜霉病症状
该病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都可发生,但以春季危害最重。病叶上病斑初为淡绿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至紫黑色,微凹陷,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叶背病斑上呈现白色霜状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变黄枯死。在气温稍低(18℃以下)、昼夜温差较大和多雨高湿或雾大露重的条件下,此病最易流行。连作、田间积水、脱肥等条件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400波尔多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
2.甘蓝软腐病
甘蓝软腐病症状
甘蓝软腐病症状因受害组织和环境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柔嫩多汁的组织开始受害时,呈浸润半透明状,后变褐色,随即变为黏滑软腐状。比较坚实少汁的组织受侵染后,也先呈水渍状,逐渐腐烂,最后患部水分蒸发,组织干缩。因细菌能使细胞分离,组织崩溃,同时在腐烂过程中遭受腐败性细菌的侵染,分解细胞蛋白胨,产生吲哚,因而产生臭味。
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提早耕翻整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增施基肥,及时追肥,适期播种;及时清除病菜;早期应注意防治地下害虫。②发病初期可以喷洒农用链霉素200毫克/千克,也可利用制药厂链霉素下脚料,或敌克松原粉500~1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600~800倍液,或抗菌剂“401”500~600倍液,或氯霉素200~400毫克/千克等。喷药应以轻病株及其周围的植株为重点,注意喷在接近地表的叶柄及茎基部。
3.甘蓝病毒病
甘蓝病毒病症状
苗期染病,叶片产生褪绿近圆形斑点,直径2~3毫米,以后整个叶片颜色变淡或变为浓淡相间的绿色斑驳。成株染病,除嫩叶出现浓淡不均的斑驳外,老叶背面有黑色坏死斑点,病株结球晚且松散。病毒由蚜虫传播,可以在寄主体内越冬。高温干旱发病重。播种早、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③适期播种,适时蹲苗。④前期浇水控温防病,从播后至定植前可陆续浇水4~5次,每次浇水均有利于降低地温,连续浇水,地温稳定,可防止病毒病的发生。⑤苗期防蚜,尽一切可能把传毒蚜虫消灭在毒源植物上。⑥定植后开始喷洒“天达2116”1000倍液加“天达裕丰”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25%病毒灵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800倍液,或2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800倍液等,隔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专家提醒◇
要选择合适的农药剂型,一般乳剂、可湿性粉剂可以加水稀释喷雾;而粉剂、颗粒剂不能加水喷雾,只能喷粉或撒施。
4.甘蓝黑腐病
甘蓝黑腐病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子叶呈水渍状,逐渐枯死或蔓延至真叶,使真叶的叶脉上出现小黑点或细黑条。成株期发病多危害叶片,病菌由水孔侵入的引起叶缘发病,呈“V”字形病斑,从伤口侵入的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形成不定形斑。病斑淡褐色,边缘常有黄色晕圈,病部叶脉坏死变黑。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致周围叶肉变黄或枯死。病菌能沿叶脉、叶柄发展,蔓延至茎部和根部,致使茎部、根部维管束变黑腐烂,但不臭。干燥条件下球茎黑心或呈干腐状,区别于软腐病。一般温度高、播种早、管理粗放、害虫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多雨尤其暴风雨易造成病害大发生。连作地或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注意种子消毒。②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应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以上轮作。③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适期、适度蹲苗。合理浇水,避免土壤过旱、过涝,及时防治地下害虫。注意减少伤口,收后及时清洁田园。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0%高效杀菌宝水剂3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甘蓝黑斑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和采种株。一般多是外叶或叶球外层叶发病,初时产生黑色小斑点,迅速扩展后形成直径5~20毫米甚至更大的灰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近圆形病斑。高湿条件下有明显轮纹,周围有时有黄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两面产生多而明显的黑色霉状物。发病重时,叶上病斑多或病斑汇合成大斑,致使叶片黄枯,高湿条件下叶片湿腐。叶柄上的病斑长条形,具有黑色霉状物。采种株发病,叶、茎、花梗、种荚均可发病。茎与花梗上的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种荚上的病斑近圆形,黑褐色,具轮纹,结实少或种子瘦瘪。一般在甘蓝生长中后期,遇连阴雨天气或肥力不足,发病重。
甘蓝黑斑病症状
防治方法:①注意种子消毒。②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轮作;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肥配施;雨后排水,清洁田园。③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利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专家提醒◇
参考气候条件用药,如雨天不宜喷雾,早晨露水未干前不宜喷雾、宜喷粉,大风和中午高温时应停止喷药。
6.甘蓝褐斑病
甘蓝褐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花球和种荚。下部老叶先发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略带同心轮纹,有的四周现黄色晕圈,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的叶片枯黄脱落,新长出的叶也生病斑。花球和种荚染病,发病部位可见黑色煤烟状霉层。甘蓝生长中后期,遇连阴雨天气,或肥力不足,或前茬种植甘蓝类蔬菜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肥配施,避免缺肥,增强寄主抗病能力。种植碧杉、碧松等优良品种。②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③有发病可能时,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7.甘蓝细菌性黑斑病
甘蓝细菌性黑斑病症状
该病在部分地区发生,而且危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初生油浸状小斑点,扩展后呈3~4毫米大小,不规则形或圆形,褐色或黑褐色,边缘紫褐色。病重时病斑可汇合成不整齐的大斑,引起叶片枯黄、脱落。发病要求叶片上有水滴存在,一般暴雨后极易发病,而且病情重。
防治方法:①注意种子消毒,使用无病种子。②采用农业措施,高畦栽培,最好覆地膜栽培。施足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施,避免偏施氮肥。均匀浇水,小水勤浇。重病地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年轮作。发现初始病株应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③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等药剂防治。
8.甘蓝缘枯病
甘蓝缘枯病症状
甘蓝缘枯病是甘蓝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以包心期发病重。病株从包心期开始发病,初期叶缘均呈油浸状灰褐色坏死,逐渐向叶柄纵向发展,病部变为黄褐色。新侵染区呈灰褐色油浸状坏死,随病害发展包心叶缘均干腐抽缩,停止生长。
◇专家提醒◇
注意对特殊部位的重点喷雾,如霜霉病以功能叶的叶背为主,红蜘蛛以叶背为主,蓟马以心叶为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将病株拔除,并配合药剂防治,可选用47%春雷霉素·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3%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喷雾,10~15天喷1次,视病情防治2~3次。
9.甘蓝黑胫病
甘蓝黑胫病症状
叶及幼茎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初时褐色,后变灰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重病苗很快死亡。轻病苗移栽后病斑沿茎基部上下蔓延,呈长条状紫黑色病斑,严重时皮层腐朽,露出木质部,后期病部产生许多小黑点。成株期发病,植株叶片萎黄,老叶和成熟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灰褐色病斑,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病重时,植株枯死。自土中拔出病株,可见根部须根大部分或全部坏死,茎基和根的皮层重者完全腐烂,露出黑色的木质部,轻者则产生稍凹陷的灰褐色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贮藏期间,叶球可发生干腐状,纵切病茎或根可见维管束变黑色。
防治方法:①注意床土消毒。②采用无病种子。③实行轮作,加强肥水管理。④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10.甘蓝菌核病
甘蓝菌核病症状
苗期、成株期、采种株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腐烂,生白霉或猝倒。成株期发病,多在近地面的茎、叶柄、叶片或叶球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后期病组织软腐,病部表面长出白色至灰白色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采种株多在终花期发病,除侵染叶、荚外,可引起茎部腐烂、中空,表面及髓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和黑色菌核,晚期病茎倒伏。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受霜害、冻害和肥害的田块,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①注意清洁田园。②高畦种植,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③选用无病种子。④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药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喷雾2~3次。药剂可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11.甘蓝煤污病
甘蓝煤污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灰黑色至炭黑色煤污菌菌落,严重的覆满整个叶面。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乙霉威)1500倍液,每隔7天左右喷药1次,视病情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12.甘蓝裂球
甘蓝裂球
栽培过程中,时常出现叶球开裂现象,影响甘蓝外观品质。此外,开裂的叶球在贮运过程中,易受病菌侵染而引起腐烂。最常见的是叶球顶部开裂,有时侧面也开裂。多为一条线开裂,也有纵横交叉开裂。开裂程度不同,轻者仅叶球外面几层叶片开裂,重者开裂可深至短缩茎。
叶球开裂的主要原因是由细胞吸水过多胀裂所致。甘蓝组织中含水量在90%以上,甘蓝根系分布较浅,叶片大,蒸发量大。若土壤水分不足,则甘蓝结球小,而且不紧实。因此,要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但甘蓝结球后,叶球组织脆嫩,细胞柔韧性小,一旦土壤水分过多,就易造成叶球开裂。
◇专家提醒◇
注意合理交替使用农药,一种农药在同一种病虫上反复连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使农药防治效果降低,甚至不再有效。
防治方法: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土壤种植甘蓝。选择不易裂球的品种,甘蓝品种间裂球情况不一样,一般尖头形品种裂球较少,而圆头形、平头形品种裂球较多。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多施农家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以缓冲土壤中水分过多、过少和剧烈变化对植株的影响。甘蓝需水量较大,整个生长期要多次浇水。浇水要适量,以土壤湿润为标准,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地面不应存有积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特别是甘蓝结球后遇到大雨,地面积水,易产生大量裂球。适时收获,过熟的叶球易开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