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9 水生蔬菜生产
项目描述
水生蔬菜是我国特有的蔬菜,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以莲藕、茭白、荸荠、菱角栽培最为普遍。生长期间喜温怕寒,喜水怕旱,栽培中应注意根据生长发育阶段调节水位;多采用营养繁殖,需精细选株留种;喜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肥沃土壤,生产中应基肥与追肥并重;采收期较长,可根据需要适时收获上市。本项目可任选其中的水生蔬菜进行生产,重点掌握水生蔬菜生产方案的制订,完成水生蔬菜的种株选择、整地、水肥管理、病虫防治、采收及留种等工作。
学习目标
了解水生蔬菜的生物学特性;掌握莲藕、茭白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能力目标
会水生蔬菜生产,重点是种藕和茭墩的选择、莲藕的栽植技能、莲藕和茭白的采收技能。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踏实好学、团队协作意识。
项目任务
任务19.1 水生蔬菜生产
活动情景
某市郊区一户菜农,有水田一处,面积约为667m2,2012年欲生产水生蔬菜,8—10月上市,请制订一份水生蔬菜的生产方案,并按生产方案进行水生蔬菜管理生产。
工作过程设计
续表
工作任务单
任务相关知识点
我国栽培的水生蔬菜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莲藕、茭白、荸荠、菱角、芡实、莼菜、水芹、豆瓣菜等10多种,分为深水和浅水两大类。能适应深水的有莲藕、菱、莼菜等,作浅水栽培的有茭白、水芹、慈姑、荸荠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其中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栽培面积较大,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栽培较多,这些地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达15℃左右,无霜期常在210 d以上,雨量充沛。由于生态环境适宜,因而生产面积相对集中。多利用低洼水田和浅水湖荡、沼泽、池塘等淡水水面栽培,占用耕地面积较少。与陆生蔬菜相比,水生蔬菜宜水湿,不耐干旱,生长期间,田中要保持一定的水层;生育期较长,多在150~200 d以上,喜温暖气候,不耐霜冻;根系较弱,根毛退化,要求在肥力较高的土壤上生长;植株组织疏松多孔,茎秆柔弱,栽培中要注意防风挡浪;多为无性繁殖,用种量大,繁殖系数低。
19.1.1 莲 藕
莲藕(lotus),学名Nelumbonucifern,又名连菜、菡萏、芙蕖,睡莲科莲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南部。在我国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分布广,南北方均有栽培,以藕和莲子供食用。鲜藕营养丰富,生食或熟食均宜,并可制成藕粉、蜜饯和罐头;莲子是上等滋补品,莲梗、莲蓬和藕节均可作药用;莲藕还具有清热凉血、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血散瘀等功效。产品耐贮运,除在国内畅销外,还是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1)品种类型
(1)浅水藕(田藕)
适于水深10~30 cm的低洼田、一般水田或稻田,最深不超过80 cm,多为早熟种。如苏州花藕、慢荷(晚藕)、武植2号、鄂莲1号、鄂莲3号、湖北六月报、扬藕1号、科选1号、大紫红、玉藕、嘉鱼、杭州白花藕、南京花香藕、雀子秧藕、江西无花藕等。
(2)深水藕(塘藕)
一般要求水位30~60 cm,最深不超过1m,夏季涨水期能耐1.3~1.7m深水,宜于池塘、河湾和湖荡栽培,一般为中晚熟品种。如江苏宝应美人红、小暗红、鄂莲2号、鄂莲4号、湖南泡子、武汉大毛节、广州丝藕和丝苗等。
以栽培目的为依据,莲藕可分为花莲、籽莲和藕莲3种类型。以观花为目的称为花莲,以采收莲籽为目的称为籽莲,以采收肥大的地下根状茎为目的称为藕莲,通常也称作莲藕、莲菜、藕等。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中有526个品种,其中藕莲143个、子莲16个、花莲165个、杂交种202个。
此外,还可根据熟性分为早熟类型、中熟类型、晚熟类型等。
2)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①根 根系不发达,分为两种:一种是主根,另一种是不定根。主根是莲子播种后,由种子的胚根所形成的,但主根不发达。在生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不定根。不定根呈须状,较短,着生在地下茎节上,束状,每节5~8束,每束有不定根7~21条。根系分布较浅,长势弱。根系再生能力弱,易受高浓度肥料和盐分的危害。
②茎 地下茎,在土中10~20 cm深处横生细长如手指粗的分枝,称“莲鞭”。生长后期,莲鞭先端数节的节间明显膨大变粗,成为供食用的藕。首先抽生的较大的藕,称“主藕”“亲藕”或“母藕”。主藕由3~7节构成或更多,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藕最前一节较粗短,称为“藕头”,藕头的前面(先端)有顶芽;最后一节细而长,称为“后把节”;中间各节较长而肥大,称为“藕身”,也称“中节”。在主藕的节间部分分生的藕鞭膨大而形成的藕,称之为“子藕”,子藕一般2~4节,子藕的节数、大小与生长在主藕的部位有关,主藕先端的子藕小,节数也少,甚至只有1节,愈向后部,子藕愈大,节数也愈多。子藕的节部分生的莲鞭膨大而形成的藕,称之为“孙藕”,较小,只有1~2节,1支主藕上着生子藕和孙藕齐全的藕,称之为“全藕”或“整藕”。
③叶 又叫荷叶、藕叶、莲叶等,通称“荷叶”,为大型单叶,从茎的各节向上抽生,具长柄。叶片开始纵卷,以后展开,近圆形,全缘,绿色,上被蜡粉。叶脉的中心与叶柄连接,称为“叶鼻”,是荷叶的通气孔,与叶柄和地下茎中的气道相通。荷叶按其抽生先后大小、形态的不同,又可分为钱叶(水中叶)、浮叶(漂叶)、立叶(站叶、莛叶)、后把叶(大架叶、后栋叶)和终止叶。种藕上的幼叶,在种藕形成时即已形成,其外有叶鞘保护,栽植以后,幼叶萌芽出鞘,长成小圆盘状的荷叶,叶柄短而细软,不能直立,沉入水中,称为“钱叶”。种藕顶芽抽生出莲鞭,莲鞭抽生荷叶。最初抽生的叶片较钱叶大,叶柄柔软,不能挺立而浮于水面,称为“浮叶”。随着植株的生长,再长出的叶片较为高大,叶柄长、粗、硬并带刺,高出水面,站立水中,称为“立叶”。到了夏、秋季节立叶渐次形成上升阶梯状叶群,一般高出水面60~120 cm,而后立叶又逐渐变短,形成下降阶梯状叶群。最后生出的1片立叶最高大,其叶柄刺多,锐利,叶面宽阔,称为“后把叶”。后把叶是开始结藕的标志。后把叶出现之后,在藕节上长出的最后1片叶子为卷叶,叶片小而厚,叶色浓绿,叶柄短、细而光滑,称为“终止叶”。挖藕时,将后把叶和终止叶连成一直线,即可判断新藕在地下的位置(图19.1)。
图19.1 莲藕叶结构
④花、果实和种子 花,称荷花、莲花等,着生于部分较大立叶的节位上。花单生,花冠由多瓣组成,两性花。果实通称“莲蓬”,其中分散嵌生的莲子,是真正的果实,属小坚果,内具种子1粒,自开花至种子成熟30~40 d。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 莲藕喜温暖。一般地温8~10℃、气温15℃以上时种藕开始萌发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水温21~25℃。结藕初期要求温度亦较高,以利于藕身的膨大;后期则要求昼夜温差较大,白天25℃左右,夜晚15℃左右,以利养分的积累和藕身的充实。休眠期要求保持在5℃以上,低于5℃藕易受冻。
②光照 莲藕为喜光植物,不耐阴,生育期内要求光照充足,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但一般长日照比较有利于营养生长,短日照比较有利于结藕。
③水分 莲藕整个生育期均不可缺水。萌芽生长阶段要求浅水,水位5~10 cm为宜。随着植株进入旺盛生长阶段,要求水位逐步加深至30~50 cm。以后随着植株的开花、结果和结藕,水位又宜逐渐落浅,直至莲藕休眠越冬,只需土壤充分湿润或保持浅水。水位过深,易引起结藕延迟和藕身细瘦。水位猛涨,淹没荷叶一天以上,易造成叶片死亡。
④土壤和营养 莲藕在壤土、砂壤土、黏壤土中均能生长,但以富含有机质的腐殖土为最适宜。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至少应在1.5%以上,土壤pH 5.6~7.5,以6.5为最适。莲藕要求氮、磷、钾肥料三要素并重,品种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子莲类型的品种,氮、磷的需要量较多;藕莲类型的品种,则氮、钾的需要量较多。
⑤风 莲藕的叶柄和花梗都较细脆,而叶片宽大,最易招风折断。叶柄或花梗断后如遇大雨或水位上涨,能使水从气道中灌入地下茎内,引起地下茎腐烂。生产上常在强风来临前临时灌深水,以稳定植株,减轻强风对莲藕植株的危害。
(3)生长发育周期
按照莲藕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分为幼苗期、成苗期、花果期、结藕期、休眠期5个时期。
①幼苗期 从种藕根茎萌动开始,到第1片立叶展出为止。在平均气温上升到15℃时,莲藕开始萌动,这一时期长出的叶片全部是浮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4月上旬,莲开始萌动长出浮叶,5月中旬抽生立叶;在华南及西南的云南地区,3月上旬就开始萌动生长;华北的河南、山东等地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才开始萌动生长;东北地区要到6月上旬才开始萌动。莲的物候期还与品种有较大关系。一般情况下,莲的萌动期也就是莲藕定植的最佳时期。
②成苗期 从出现第1片立叶开始到现蕾为止。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进入成苗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植株生长速度加快,叶片数不断增加,总叶面积加大,自身光合作用的效率加强,营养物质的形成与积累也在加速,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营养体系。
③花果期 从植株现蕾到出现终止叶为止。莲藕的花是陆续开放的,花期一般延续2个月左右。开花的多少因品种而不同,子莲在长出3~4片立叶后,基本上是一叶一花;而藕莲的花较少甚至无花。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6月开始现蕾开花,7—8月为盛花期。
④结藕期 从后把叶出现到植株完全停止生长,叶片大部枯黄,藕身肥大充实为止为结藕期。结藕期,因品种、栽培方式、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异。一般是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结藕早,浅水比深水结藕早,南方比北方结藕早。早熟品种一般在7月上旬,中晚熟品种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进入这一时期。
⑤休眠期 从植株地上部分变黄枯萎,新藕完全形成后,直到第二年春天叶芽、顶芽开始萌发为止。长江流域一般在10月下旬到第二年3月为藕的越冬休眠期。
19.1.2 茭 白
茭白(wildrice stem),学名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别名茭笋、茭瓜、菰笋或菰首,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3 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了关于茭白的记载,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产区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尤其江浙太湖一带多利用浅水沟、低洼地栽培。茭白食用部分为变态的肉质嫩茎,是植株受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寄生后,茎尖受病菌分泌物吲哚乙酸刺激,畸型膨大而成。茭白在未老熟前,有机质是以氨基酸状态存在,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故历来与鲈鱼、莼菜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长江流域5—6月和9—10月采收,此期正值两个蔬菜供应淡季,对堵缺补淡,调节市场供应起一定的作用。茭白具有利尿止渴、解酒毒、补虚健体等功效。
1)品种类型
茭白按采收季节分为单季茭(一熟茭)和双季茭(两熟茭)两大类。它们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栽培上却有一定的差异。
(1)单季茭
单季茭又称一熟茭、秋茭,是严格的短日性植物,只有在秋季植株才能孕茭。春季茭墩定植后,当年秋季采收一次茭白,以后每年秋季(9月上旬至11月)收一次,又称秋茭。种植一次,可连续采收3~4年,再更新栽植。生产上为保持种性获得高产,多实行年年选种、换田重栽。该类品种植株生长旺盛,分蘖力较弱。匍匐茎入土深,抗旱,对环境要求不严,产量较低。但其适应地区较广,在我国黄淮地区到华南地区都可栽培。优良品种有杭州象牙茭、杭州一点红、苏州青种茭、苏州白种茭、常熟寒头茭、丹阳蒋墅茭、宁波骆驼茭、绍兴美女茭、广州大苗茭白等。
(2)双季茭
双季茭又称两熟茭,对日照长短的反应不敏感,植株长到一定叶龄后,在长短日照条件下都能孕茭。一般在茭墩定植当年秋季采收,这一季茭白称为秋茭;若老株留田中越冬,翌年春季萌发的茭苗于夏至到小暑第二次采收,称夏茭。该类型品种对水肥、环境、栽培技术要求较严,植株相对矮小,但分蘖能力强。其适应范围较窄,一般只能在气候温暖和空气比较湿润的江南一带栽培。主要品种有无锡早夏茭、扬茭1号、无锡中介茭、无锡刘潭茭、苏州小蜡台、浙茭5号、杭州梭子茭等。
2)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①根 为须根,在分蘖节和匍匐茎的各节上着生,每个茎节有5~20条左右。主根群分布在5~25 cm深的土层中,根数很多。
②茎 有地上茎和地下匍匐茎两种(图19.2)。地上茎初呈短缩状,为叶鞘抱合,部分埋入土中,节上有蘖芽,能产生分蘖,形成多蘖株丛,俗称“茭墩”。主茎和分蘖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地上茎拔节伸长,形成花茎。花茎如果受黑粉菌感染,黑粉菌就分泌出吲哚乙酸刺激花茎,下部茎节细胞迅速增殖膨大而形成茭白。地下匍匐茎横生于土中越冬,在土中水平伸出30~60 cm,深10~30 cm,粗1~1.5 cm,具有多节,茎节上有互生侧芽,可以抽生新株,为分株芽,其先端数芽翌年春萌生新株。
③叶 叶着生在短缩的地上茎上,5~8片,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叶鞘肥厚,长45~65 cm,表面绿色,内侧白色,自地面向上层层抱合,形成假茎,叶片与叶鞘相接处有角形的叶枕,称“茭白眼”。
图19.2 茭白植物结构图
1—肉质茎;2—叶;3—分蘖; 4—根;5—地下匍匐茎
④花、果实 茭白如不被黑粉菌感染,花茎就不会膨大,茎稍上能抽出圆锥花序,雌花着生在花序上部,雄花着生在花序下部。小果黑色长形,去壳称“菰米”。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 茭白为喜温性植物。越冬母株春季萌芽起始温度为5℃,孕茭期的适温为15~25℃,低于10℃或高于30℃,都不会孕茭。秋季气温下降到5℃以下,地上部迅速枯死,地下部留存土中休眠越冬。
②光照 茭白生长和孕茭都需要充足的光照,短日照能促进孕茭。
③水分 茭白为浅水水生植物,生长期间不能缺水,植株从萌芽到孕茭,水位应逐渐加深。一般从5 cm逐渐加深到20~25 cm,以使肉质茎在水中膨大,增进白嫩程度;最深以不超过假茎高度为宜,水过深易缺氧造成烂根或引起种性变异。
④土壤和营养 整个生育期都要求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达1.5%以上,以黏质壤土到壤土为宜,土壤pH 6.5~7.0,耕作层深达20~25 cm。对肥料要求以有机肥为主,在三要素中以氮、钾为主,其氮、磷、钾适宜配比为1∶0.8∶1.2。
(3)生长发育周期
①萌芽期 从芽鞘张开到抽生出一张定型叶为止,需25~30 d此期生长主要靠母株冬前贮藏的养分。要求10~20℃的温度和2~3 cm的浅水。
②分蘖期 从主茎抽叶分蘖开始到分蘖基本停止,需100~150 d。此期为茭白主要营养生长阶段,每一新株可发生分蘖10~2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为有效分蘖,能够孕茭;另一部分为无效分蘖,不能孕茭。
③孕茭期 从主茎拔节开始到肉质茎膨大收获为止,持续40~60 d,为直接形成经济产量阶段。双季茭一年有两次孕茭期,6月孕茭一次,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又孕茭一次;单季茭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才孕茭。此期各具有6~7张以上大叶的长成植株,即有效分蘖和分株,其短缩的地上茎先后拔节伸长,达到与假茎相仿的高度时,又转向增粗和发扁,形成肥嫩洁白的肉质茎,最后肉质茎挤开包被,在它外层的叶鞘中部形成“露白”,表明达到采收的成熟度。单支肉质茎孕茭时间8~17 d。
茭白是茭白植株和黑粉菌两种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茭白植株体内寄生着黑粉菌,当春季新芽萌发生长时,其菌丝体即由地下茎进入芽中,与生长点一同向上生长直到花茎。花茎受到菌丝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刺激,细胞不断增殖膨大,逐渐形成一个长纺锤形的菌瘿,同时叶片制造的养分也都集中贮藏到这里,形成洁白、质软、味美的嫩茎,即食用的茭白,称“正常茭”。少数植株,抗病力特别强,黑粉菌的菌丝不能侵入,不能形成茭白,至夏秋花茎伸长抽薹开花的植株,称为“雄茭”。如果茭白在孕茭期黑粉菌产生厚垣孢子,肉质茎内产生不同程度的黑点,有的肉质茎全部被厚垣孢子占满,内部充满一团“黑灰”,不能食用,通称“灰茭”。雄茭、灰茭和正常茭在田间很容易识别,雄茭植株高大,叶片较宽,有11条叶脉,假茎圆,不膨大,花茎中空,薹管较高;正常茭植株较矮,叶色较浅,有9条叶脉,茭肉肥大,茎发扁,在叶鞘一侧裂开;灰茭生长势较正常茭略强,叶色深绿,有10条叶脉、叶鞘发黄,始终不开裂,茭肉较短小,切开可见黑色孢子(见图19.3)。
图19.3 正常茭、雄茭与灰茭茎部的比较
④生长停滞和休眠期 从植株地上部全部枯死,分蘖芽和分株芽在土中休眠过冬开始,到翌春休眠芽开始萌发为止,需80~150 d。
19.1.3 荸 荠
荸荠(water chestnuts),学名Eleocharis dulcis,又叫马蹄、地菜、乌芋,为莎草科植物。我国特产,南方各省均有栽培,以江苏、浙江、广东栽培为最盛。荸荠以地下球茎供食,肉质爽脆,富含淀粉,可作水果或蔬菜,亦可制罐头或制淀粉、密饯,在医药上有止渴、消食解热的功能。耐贮藏,可贮藏至翌年4—5月,对调节蔬菜淡季供应有一定作用,也是出口商品之一。
1)品种类型
按球茎的顶芽则有尖与钝之分;以脐洼可分为凹脐与平脐。一般顶芽钝,脐凹含水多,淀粉少,肉质甜嫩,宜生食。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广州水马蹄、江苏的商邮荠、苏州的苏荠、界首的界荠、福建闽侯尾梨、浙江嘉兴风桥的大红袍、黄岩店头三王、乐清虹桥等。
2)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①根 为须根系,发生于肉直根基部,细长,初为白色,后转为褐色,无根毛,土深20~ 30 cm(图19.4)。
图19.4 荸荠植物形态
1—绿色叶状茎;2—退化叶;3—花穗;4—地下匍匐茎;5—球茎;6—根
②茎 荸荠的茎分为管状茎(地上茎)、匍匐茎(地下茎)和球茎(地下茎)。管状茎长60~100 cm,为管状圆柱形,中空绿色,有节。以球茎繁殖,球茎有顶芽,旁边有侧芽,一般顶芽最易萌生,发芽时,顶端的短缩茎,向上抽生叶状茎,向下生根,并不断分蘖,形成母株。母株在长日照条件下,其侧芽向四周抽生3~5根匍匐茎,伸长10~15 cm后,其顶端肉质茎的顶芽,又向上抽生叶状茎形成分株,以同方式不断分枝和分蘖,形成株丛扩展布满全田。直至秋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上部停止生长,这时顶端形成花穗,根际抽生的匍匐茎先端顶芽迅速积累养分,膨大形成球茎。
③叶 叶片退化为膜片状,几乎不含叶绿素,着生于叶状茎的基部及球茎上部数节,包被主、侧芽。
④花 茎的顶端抽生穗状花序,花茎外形似叶状茎,但它的顶端有花序着生。
⑤果实、种子 每一小花授粉受精后,结为小坚果。小坚果倒卵形或圆倒卵形、三稜形或双凸状,平滑或有网纹,很少有洼穴,内含种子1粒。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温度 喜温暖,不耐霜冻,气温在15℃以上时开始萌芽,25~30℃时植株分蘖分株生长最快。分蘖、分株和叶状茎生长的适温为25~30℃,结球的适温为20~25℃,并需较大的昼夜温差。休眠的球茎能耐3~5℃的低温,0℃以下即受冻害。
②光照 喜光,忌强光直射暴晒。长日照条件下,只进行分株、分蘖和叶状茎的生长。只有在秋季光照转短后,与较低的温度,特别是较低的夜温相结合,才能结球。
③土壤和营养 适宜耕地熟土层25 cm左右、表土松软、肥沃、底土较紧实、富含有机质、灌排方便、保水性好、灌溉水及土壤不受污染的壤土或黏壤土生长。氮、磷、钾肥要合理配施。
(3)生长发育周期
①萌芽期 从母球顶芽萌动至芽长2 cm左右,需20~30 d。
②分蘖分株期 栽植后的苗,在抽生叶状茎的同时不断分蘖,形成母株。母株侧芽向四周抽生匍匐茎3~4条,匍匐茎顶芽萌生叶状茎,形成分株。如此方式分蘖、分株,需 120~150 d。分株4~5次,早生的分株还可发生二次分株。
③球茎形成期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日照变短,分蘖分株基本停止,地上茎绿色加深,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茎,开花结果。同时,地下匍匐茎先端开始形成球茎,约需70 d。
19.1.4 其他水生蔬菜
1)菱角
菱角(watercaltrop;singharanut),学名Trapa bicornis,又名水栗、菱实、菱、菱角儿、沙角等,属菱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称“水中落花生”。果实“菱角”为坚果,二角为菱,三角、四角为芰。菱角原产于欧洲,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菱的品种按来源分为野生菱(小菱)和栽培菱(大菱);按菱角的数目可分为无角菱、两角菱、三角菱和四角菱;按色泽分为青菱、红菱和紫菱等;按栽培条件分浅水栽培和深水栽培菱。
菱角主根较弱,长约数尺伸入水底泥中。茎慢细长。叶分两类,聚生于短缩茎上,浮出水面的叫浮叶,倒三角形,相互镶嵌成一盘状,俗称菱盘。每个菱盘有叶40~60片,叶柄粗肥,中部膨大成气囊,使叶片能浮于水面,沉于水中的叶狭长为线状,无叶柄和叶片之分。花则藏在叶片中,颜色为白色,体积较小,受精后长成果实即为“菱”。嫩果色泽为青、红或紫色,老熟后硬壳成黑色,果肉乳白色,果皮革质,绿色或紫黑色,内含种子1粒。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不耐霜冻,开花、结果期要求白天温度20~30℃,夜温15℃。要求栽培水田水位较浅,水质洁净,排灌方便,避风,土壤肥沃,且最近3年未种植过水生植物。
2)莼菜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water shield),学名Brasenia schreberi,又名水葵、莼头、马蹄草,多年生宿根性浮生水生植物,原产于我国,以苏州太湖、杭州西湖出产较多也最为著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钙、铁、磷等18种氨基酸。
莼菜根为须根,簇生,根状茎细瘦,横卧于水底泥中,茎节绿色,密生绒毛。莼菜叶漂浮于水面,椭圆状矩圆形,互生,全缘,叶正面绿色光滑。叶柄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花单生在花梗顶端,萼片呈花瓣状,条状矩圆形或条状倒卵形,宿存。花瓣紫红色,花萼从梗端向上颜色由绿色转为浅暗红色。坚果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种子卵形,淡黄色,极小。
莼菜喜阳光充足、温暖水湿。土温13℃以上,开始萌发生长,适宜水温20~30℃, 30℃以上生长转慢,气温超过35℃或者低于15℃,停止生长。要求水质澄清,雨后不浑浊,不含泥沙,萌发期要求水深10~30 cm,旺盛生长期40~60 cm,缓慢生长期60~80 cm,越冬期30~40 cm。过深会出现茎肥叶少,过浅则出现叶多茎细现象。需缓流水,忌流水过急。土壤淤泥需较厚,为20~25 cm深,腐殖质含量丰富,土壤pH值以5.0~6.0最适宜。
3)慈姑
慈姑(arrowhead),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又名燕尾草、剪刀草,泽泻科慈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东南地区。富含淀粉、蛋白质、磷等矿质营养。在中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栽培普遍,江苏太湖地区和里下河地区及珠江三角洲为主产区。按照球茎颜色可分为黄白慈姑和青紫慈姑两种类型。
慈姑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须根系,肉质,具细小分枝,无根毛。茎分为短缩茎、匍匐茎和球茎3种。有纤匐枝,枝端膨大成球茎。叶具长柄,叶形变化极大,通常为戟形,宽大,先端圆钝,基部裂片短,与叶片等长或较长,向两侧开展。雌雄异花,白色,圆锥花序,下部3~4轮为雌花,具短梗,上部多轮为雄花,具细长花梗,苞片披针形。瘦果斜倒卵形,直径4~5mm,背腹两面有翅。种子褐色,具小凸起。
慈姑喜温暖,顶芽15℃以上萌发,叶片生长适温为25~30℃,抽生匍匐茎和球茎膨大以20~25℃为最适,球茎休眠过冬以7~12℃为宜。慈姑喜光,不耐遮阴,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促进球茎的充实膨大。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内,水深要浅,且要求土壤松软、肥沃、富含有机质的黏壤土或壤土。
4)水芹
水芹(water fennel;cress),学名Oenanthe javanica,别名刀芹、水芹菜、蜀芹、水英、野芹菜、楚葵,属伞形花科水芹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其嫩茎和叶柄供食用,主要在10月至次年4月分期分批上市。在我国作蔬菜栽培的水芹种主要为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DC.)和中华水芹(Oenanthe sinensis Dunn)。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云南等地栽培较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维生素C等;另含有挥发油、甾醇类、醇类、脂肪酸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物质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水芹的栽培方法有浅水栽培、深水栽培和旱田栽培等。
水芹根纤维状。茎分直立地上茎和匍匐地下茎两种。两种茎的各节都能生根,中空或为薄壁细胞充填。地上茎直立,上面长有长叶柄的叶片,株高15~80 cm,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叶细长,互生,粗锯齿,三深裂,裂片披针形,绿色。叶柄长7~15 cm,基部鞘状、抱茎。地下茎匍匐根状,茎的各节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生根和发不定芽,形成新的植株。夏季抽生花茎,花茎上叶片无柄,茎尖开花,复伞形花序,约有花20朵。花小,白色,结双悬果。栽培种花后不结实,即使结成种子也不易发芽,因此生产上一般都用无性繁殖。
水芹性喜凉爽,忌炎热干旱,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25℃以下母茎开始萌芽生长,15~20℃生长最快,5℃以下停止生长,能耐-10℃低温。水芹为长日照植物,要求光照充足,不耐遮阴。长日照有利匍匐茎生长和开花结实,短日照有利根叶生长。水芹喜水湿,不耐干旱,其生长的适宜水深为5~20 cm。在苗期气温较高、水位过深、淹没叶片,易造成土壤缺氧,使植株受伤,甚至窒息死亡。冬季气温较低,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可以适当灌深水,保温防冻。以土质松软、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保肥保水力强的黏质土壤为宜,pH值6.5~7.0,微酸性至中性。肥料要求以氮为主,磷、钾适量配合;留种则要求氮、磷、钾、钙并重,以求种苗健壮。
5)芡实
芡实(semen euryales;gordon euryale seed),学名Euryale ferox Salisb.ex DC,又称鸡头米、鸡头子、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睡莲科,广布于东南亚,我国中部、南部各省均有种植。多生于池、沼、湖、塘浅水中,果实可食用,也作药用。我国栽培芡实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北芡,又名刺芡,多为野生种;另一类芡实为南荡南芡,又名苏芡。
芡实根须壮,白色。根壮茎短缩,叶从短缩茎上抽出,初生叶箭形,过度叶盾状,定形叶圆形,叶面绿色,邹缩,光亮,背面紫红色,网状叶脉隆起,形似蜂巢。花单生,蓝紫色。萼4 片,披针形,绿色,剌密聚。雄蕊多数,花药内向,外层雄蕊逐渐变瓣。浆果球形。
芡实喜温暖水湿的环境,不耐霜寒。生长期间需要充足光照。水深以80~120 cm为宜,最深不可超过2m。水源宜选择可靠的田块、池塘、沟渠、沼泽地及湖边种植,水底土壤以疏松、中等肥力的轻黏壤土为好。
案例19.1 莲藕生产
生产情景
某市郊区一户菜农,有水田667m2,2012年欲生产莲藕,于7月至翌年4月上市。
生产方案
19.1.1 生产季节安排
莲藕要求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在炎热多雨的季节生长。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就可栽培,长江流域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珠江流域及北方地区要分别比长江流域推迟1个月左右,有的地方在气温达12℃以上即开始栽培。总之,栽培时间宜早不宜迟。莲藕可与水稻或其他水生蔬菜接茬,也可与鱼配养,以提高经济收益。
19.1.2 生产准备
1)种子准备
一般,选择后把节较粗、皮质光滑、充分老熟、藕节完整、子藕生长方向一致的种藕作种。目前常栽的品种有慢藕、湖藕、反背肘、鄂莲二号、鄂莲四号等。
2)粪肥准备
腐熟有机肥5 000 kg、生石灰80 kg、尿素50 kg。
3)农药准备
根据莲藕常见病虫害发生情况,准备以下农药:
①杀菌剂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50 g。
②杀虫剂 40%乐果乳剂30ml、50%可湿性灭蚜松粉剂200 g、40%氰戊菊醋乳油60 ml、90%的敌百虫100 g。
19.1.3 育 苗
1)种子处理
莲藕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整藕繁殖、主藕繁殖、子藕繁殖、藕头繁殖、藕节繁殖、顶芽繁殖以及莲鞭繁殖等)。
选用适合的抗病、优质、商品性佳的品种,如鄂莲一号、鄂莲三号、新一号(8135-1)、9217莲藕和武植二号等。可用整藕,主藕或子藕作种,一般要求最小藕藕枝是一个顶芽、两个节间、三个节,种用藕应适当带泥,无大的损伤,不带病,随挖随栽,保持新鲜。用带2~3节藕身的藕头作种藕较为适宜,从挖至定植以不超过10 d为宜。不能及时栽植时,应浸水保存或覆草浇水湿存。每667 m2的用种量因栽培方式、栽培密度、品种不同而异,一般用种量为200~250 kg/667m2。催芽的方法是将种藕置室内,上下垫铺稻草,使温度保持在20~25℃,每天洒水1~2次,保持一定的湿度,经20 d左右,芽长10~15 cm可栽植。
2)田间准备
宜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性好、有机质丰富的地块。利用水田栽培的,宜选用浅水藕类型;利用肥沃、泥层深厚的水塘栽培时,应选择耐肥、品质优良、高产的中深水藕类型;早熟栽培或与其他作物轮茬栽培时,则宜选用生长期短的早熟品种。种植莲藕的水田或池塘,水质务必洁净,无污染物,不要在受生活污水或医疗污水污染的地方种植。耕深30 cm,耙平,除尽杂草和往年的枯荷及藕鞭,并用生石灰80 kg/667m2、腐熟有机肥4 000~5 000 kg/667m2深翻施入。
19.1.4 定 植
一般在4月上旬定植,早熟品种密度要大,晚熟品种密度要稀;瘦田稍密,肥田稍稀。一般株行距(1.5~2)m×(2~2.5)m,种藕藕枝呈20°角斜插泥中5~10 cm,基部外露出泥。行与行之间各株交错摆放,藕头向内。其余各行也顺向一边,中间可空留一行。田间芽头应走向均匀。栽种时种藕前部斜插泥中,尾稍可露出水面。种藕随挖随栽。
19.1.5 定植后管理
1)水肥管理
水层管理以前浅中深后浅为原则,一般前期保持3~5 cm,中期逐渐增加到8~10 cm,后期维持4~6 cm。生产上如遇高温天气,必须灌深水保护。合理施肥,在莲的生育期内分期追肥2~3次,第1次在1~2片立叶时施用,每667m2追尿素15 kg;第2次在5~6片立叶施用,每667m2施复合肥20~25 kg、尿素10~15 kg;第3次于终止叶出现时追施,亦称催藕肥或追藕肥,每667m2施尿素15 kg。若拟于7月上中旬采青荷藕,或田间土壤因肥力较高,植株长势较旺,则第3次追肥可以不追。
2)病虫草防治
莲藕病害主要有腐败病和褐斑病,前者主要通过选用抗病或无病品种、轮作换茬、田间消毒等措施防治;后者可喷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5 d以上,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5 d以上。
莲藕虫害主要有蚜虫和斜纹夜蛾,蚜虫用40%乐果乳剂1 500~2 000倍液或用50%可湿性灭蚜松粉剂1 000~1 500倍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7 d以上;斜纹夜蛾采用人工捕杀卵块、幼虫,用性信息素、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等措施防治,亦可结合田间喷药防治,如用40%氰戊菊醋乳油4 000~6 000倍液喷雾一次,或用90%的敌百虫1 000倍液于3龄幼虫盛发前喷雾。
杂草宜在封行前进行人工清除,踩入泥中。
3)转藕梢
夏至至立秋为植株旺盛生长期,莲鞭迅速生长,当卷叶离田边1m左右时,为防止藕梢穿越田埂,应将近田岸的藕梢向田内拨转。转藕梢应在中午茎叶柔软时进行,以免折断。
4)耘草、摘叶、摘花
在荷叶封行前,结合施肥进行耘草,拔下杂草,随即塞入藕头下面泥中,作为肥料。
19.1.6 采 收
常规栽培,青荷藕一般在7月下旬开始采收。在采收青荷藕前一周,宜先割去荷梗,以减少藕锈;或在采收时,只收主藕,而子藕原位不动,继续生长,至9—10月可采收第二藕。挖藕当天的早晨,先摘去部分叶片,晒干作为包裹材料。枯荷藕在秋冬至第二年春季皆可挖取。枯荷藕采收有两种方式:一是全田挖完,留下一小块作第二年的藕种;二是抽行挖取,挖取3/4面积的藕,留下1/4不挖,存留原地作种,留种行应间隔均匀。
案例19.2 双季茭白生产
生产情景
某市郊区一户菜农,有水田地667m2,2012年欲生产双季茭,于5月中旬至7月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
生产方案
19.2.1 生产季节安排
我国北方无霜期短,以栽植单季茭为主,单季茭适于春栽;南方无霜期长,单季茭和双季茭均适种植,长江流域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下旬种植。
19.2.2 生产准备
1)种子准备
应选择抗性、适应性强和产量高的品种,且要求茭肉洁白光滑,茭白粗壮丰满,形态特征与原品种一致,周围无雄、灰茭。根据生产情景要求,选用双季茭品种,常见双季茭(两熟茭)品种有两头早、广益茭、小蜡台、群力茭、浙茭2号及鄂茭二号等。
2)粪肥准备
腐熟有机肥7 000 kg、硫酸钾复合肥50 kg。
3)农药准备
根据茭白见病虫害发生情况,准备以下农药:
①杀菌剂 50%扑海因50 g、25%三唑酮30 g、5%的井岗霉素150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
②杀虫剂 90%敌百虫120 g、2.5%溴氰菊酯乳油50ml。
4)地膜准备
厚度0.014mm地膜15 kg。
19.2.3 育 苗
1)育苗场地准备
南方地区栽培双季茭白结茭的早迟与土层、水层深浅、水温控制等有关。一般水田海拔高的要比海拔低的早结茭,迎风的山背田比避风的低洼田早结茭,土层浅(最好20~25 cm)的比土层深的田早结茭。宜轮作,轮作作物宜为豆科作物、绿肥作物或深根作物。轮作方式宜为水旱轮作,亦可与其他水生作物轮作。耕深25 cm,每667m2施有机肥2000 kg为基肥,保持水深3~6 cm。
2)播种
栽植期气温高,应选择阴天将墩苗挖起,劈开分蘖,并将基部2~4片老叶鞘剥去,露出分蘖节和分蘖芽,使其接触泥土,促使生根;再剪去上部叶片1/3,苗备好宜立刻栽植。栽植行距46 cm,株距27~33 cm。
3)苗期管理
当有30%种子出土后,及时揭去地膜。视育苗季节和墒情适当浇水。育苗移栽的,应于定植前进行炼苗。结合间苗拔除杂草。
19.2.4 定植前准备
定植前10~15 d,耕翻耙平,要求耕深30 cm以上,并灌水2~3 cm。基肥每667 m2宜施腐熟有机肥3 000~3 500 kg作基肥。在定植成活后,施硫酸钾复合肥35 kg,促使茭白进行分蘖发棵。
19.2.5 定 植
一般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进行定植。定植时将种墩上的茭叶超过1 m以上的部分割去,减少叶片蒸发,将种墩从田间挖出并用快刀纵劈成小墩,每小墩带茭苗2~3株。按宽窄行进行定植,宽行60~70 cm,窄行40~50 cm。
19.2.6 定植后管理
1)当年管理
(1)水肥管理
定植期水深3~5 cm,成活后降低水深至1~2 cm,促进根系的生长及分蘖的发生。分蘖前期5~10 cm,分蘖后期至孕茭后期,加深水层至10~15 cm,以提高茭白的产品质量,防止茭白肉质茎发绿。越冬期间,应保持田间1~2 cm水深,防止茭苗冬芽冻伤。秋季定植茭白宜在定植后10~15 d追肥,每667 m2宜施腐熟有机肥500 kg和硫酸钾10 kg。
(2)耥田,清理枯老茭叶
茭白定植成活后,随植株的生长,会出现枯老黄叶,结合耥田,除去田间杂草并及时清除黄叶、老叶,做到“拉叶不伤苗,行间无倒苗”。一般8~10 d进行一次,共2~3次。分蘖后期,即从7月上中旬开始,从叶鞘基部清除老黄叶,杂草、老黄叶均宜踩入泥中。在茭白的孕茭期和采收期,应注意清除田间的雄茭、灰茭及变异株。
2)翌年大田管理与选种
(1)匀苗补缺
春季萌芽初期苗高15~20 cm时,对过密株丛应进行疏苗。疏苗可在两个时期进行:一次在3月上中旬,一次在4月上中旬。对于缺苗穴位,宜从出苗多的大株丛上取苗补栽,一般要求每穴有苗6~8株。
(2)水肥管理
老茭田冬季宜保水2~3 cm,开春后宜保水3~5 cm,茭白萌芽时可加水深至5~7 cm,5月进入孕茭期后水深加至10~15 cm。在茭白萌芽前半个月重施一次基肥,667 m2用腐熟有机肥1 000~1 500 kg;在萌芽后20~25 d,即3月上中旬,再追施一次较重的分蘖肥,每667m2用复合肥20 kg。
(3)留种
两熟茭白的早熟品种主要在夏茭采收初期选游茭作种,即夏茭早熟选种法。游茭入选标准为:母株丛孕茭早,具该品种特征特性,两侧各有一个分蘖苗,左右对称。将入选游茭移栽留种田,采收主茎上的茭白,使其分蘖苗继续生长。在秋季复选看有无灰茭和雄茭,若有则及时除去。
(4)病虫防治
目前,真正对茭白生产构成较大危害的病虫害主要是茭白胡麻叶斑病、茭白锈病、茭白纹枯病、螟虫、长绿飞虱、菰毛眼水蝇等。病虫害管理要点为:清洁田园;选地轮作、合理密植;化学防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胡麻叶斑病用50%扑海因1 5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0 d;锈病,在苗高10~20 cm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隔5~7 d一次,或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5 d;纹枯病用5%的井岗霉素1 000倍液喷雾,防效在80%~90%;茭白瘟病(也称茭白灰心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7 d。
螟虫用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喷雾防治;菰毛眼水蝇用农药有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喷雾一次,安全间隔期15 d;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喷雾,安全间隔期7 d。
19.2.7 采 收
茭白叶鞘基部开裂、露出白色茭肉时,为适宜采收期。秋茭采收期一般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宜2~3 d采收一次。要求及时采收,否则茭白易老化,且消耗过多养分。夏茭采收期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
案例19.3 荸荠生产
生产情景
某市郊区一户菜农,有水田地667m2,2012年欲生产荸荠,于元旦上市。
生产方案
19.3.1 生产季节安排
荸荠不耐霜冻,需在无霜期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立秋前可随时育苗移栽。生产上,通常在4月催芽,6月移植,立冬前后收获的荸芥,称“早水荸荠”;5月催芽,7月栽种,冬至收获的荸荠称“伏水荸荠”;6月底到7月初育苗,7月下旬以后栽植的荸荠称“晚水荸荠”。如元旦上市,荸荠应适当晚种,一般在8中下旬种植。
19.3.2 生产准备
1)球茎准备
选择生长健壮、群体整齐、无倒伏、无病虫害的植株,且球茎外形扁圆端正,表皮光滑无破损,皮色红褐一致,球茎饱满,芽头粗壮,单果重15 g以上。如桂林马蹄、孝感马蹄、鄂荠1号、会昌荸荠、闽侯荸荠等。
2)粪肥准备
腐熟有机肥450 kg、草木灰600 kg、人粪尿800 kg、尿素30 kg、氯化钾10 kg。
3)农药准备
根据荸荠常见病虫害发生情况,准备以下农药:
①杀菌剂 15%粉锈宁3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 g、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 g、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 g。
②杀虫剂 50%辛硫磷乳油50ml、米乐尔2 kg、甲基异柳磷粉剂6 kg。
19.3.3 播种前准备
1)土壤准备
为了培育健壮的荠苗,苗床地宜选择无渍水、土层疏松、肥沃的壤土或菜园地,育苗前亩施用腐熟有机肥450 kg、草木灰450 kg,犁翻整平,分成1.3~1.5m的小块。
2)种子处理
在地面铺上10 cm左右的一层稻草。将种荠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叠放3~4层,上面再覆盖稻草,每天早晚各淋一次水。10~15 d以后,当芽长到3~4 cm时,就可以把幼苗移栽到育秧田中进行排种了。
19.3.4 播 种
为了防止害虫的为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将床土喷湿,待干后再将种球按4~5 cm的间距排列在苗床上,顶芽向上,用细沙或松碎的细土盖上,厚度以刚盖过种球稍露芽为适,然后淋足水。
19.3.5 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田间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一般在栽植时,田间应灌浅水。定植成活后,逐渐加深灌水,在分株和分蘖期间,灌水深1.5~3 cm。秋分到寒露,球茎膨大期应加深水层4.5~6 cm。如遇高温干旱,还应适当加深水位,寒露后可停止灌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一次追肥在大暑前进行,每667m2施人粪尿500~800 kg或尿素5~8 kg;第二次追肥在立秋后进行,每667 m2施尿素10 kg、草木灰150~200 kg加5 kg氯化钾;白露到秋分结荠时,若植株还未封行,应在第二次追肥10 d后,再追施尿素10 kg和氯化钾3~4 kg,作为结荠肥。每次追肥时,放浅田水,使肥吸入土中,而后灌水至原来深度。
2)病虫防治
荸荠的病害主要有荸荠杆枯病、白粉病、生理性红尾、灰霉病等。杆枯病用多菌灵与托布津混合剂500倍液喷防;白粉病用1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灰霉病防治措施,一是推行轮作,清除田间残萎枯茎,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二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育苗前把种球茎浸泡18~24 h,定植前再把荠苗浸泡18 h,可控制病害。生长季节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等喷施,每隔10 d一次,连喷2~3次。
荸荠的虫害主要为荸荠螟和蝗虫。白螟采取亩撒施米乐尔1.5 kg或甲基异柳磷粉剂防治;蝗虫用800倍敌百虫溶液喷杀。
注意,荸荠不宜乱用药,如井岗霉素对防治秆枯病有效,但它会造成荸荠球茎肉质出现铁锈斑纹,重者整个球茎呈黑褐色,毫无经济价值。
19.3.6 采 收
荸荠的成熟期,不同地区各有差异,收获挖掘的时间也不相一致。从10月下旬开始到翌年4月上旬,随时可以采收。一般在12月初荸荠自然死苗,球茎充分成熟时即可抢晴收获;亦可脱水留田,待到明春收获。
项目小结
水生蔬菜为我国特有蔬菜。生产项目着重具体地介绍了莲藕、茭、茡荠等水生蔬菜的主要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收获和良种选留等。
复习思考题
1.怎样选择种藕?
2.莲藕栽培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3.什么是“雄茭”和“灰茭”?田间如何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