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苜蓿机械化加工技术
一、苜蓿干草技术
苜蓿开化初期收割时,含水量一般在75%~80%,而能够保存的干草安全含水量应为14%~17%。但苜蓿的干燥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植株脱水过程,其生理性能和物理性能也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因此,为了获得优质的干草,就必须根据苜蓿干燥过程中散失水分的规律及其相应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变化情况,采取科学的调制方法。
(一)苜蓿田间干燥的主要方式
1.压裂苜蓿茎秆
苜蓿干燥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取决于茎秆的干燥时间。试验证明,茎秆被压裂后,干燥时间可缩短1/2~1/3。目前,国外多采用集割草、压扁、铺放草行三项作业为一体的联合割草机作业。
2.翻晒通风干燥
苜蓿被割倒后,应使草条摊晒均匀,每隔数小时翻晒通风一次。但最后一次翻晒时,其含水量不应低于40%,以免叶片大量脱落。在这一过程中,一般使用搂草机或翻晒机进行作业。搂草机有横向搂草机和侧向搂草机之分。横向搂草机结构简单,但牧草移动距离大,易混入泥土和陈草,仅适合低产的天然草场。侧向搂草机又分滚筒式、指轮式和旋转式三种。其中指轮式和滚筒式对牧草的打击作用小,且牧草移动距离短,故牧草损失少,目前较多用于苜蓿生产。
3.草架干燥
用草架干燥时,苜蓿可选在地面干燥半天到一天,使其含水量降到40%~50%,然后自下而上逐渐堆放,或捆成直径20厘米左右的小捆,顶端朝里码放。草架干燥的成本较高,但可获得优质青干草,适应于用工便宜的地方或小规模草场。
(二)苜蓿田间干燥应注意的问题
1.苜蓿收割后,在苜蓿干燥初期应就地摊开暴晒6~7小时,使之凋萎。在此期间翻晒2~3次,尽快使植株含水量降到50%以下。
2.苜蓿凋萎以后,用搂草机搂成松散的草垄,继续晾晒数小时,含水量约35%~40%(叶片开始脱落以前)左右时,用集草器集成小草堆。苜蓿在草堆中干燥1.5~2.0天,就可调制成干草。
3.晒制青干草时,翻晒、搂草、打捆、搬运及堆垛等一系列机械作业,应当在叶片还未折断或不易折断时进行,作业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
4.选择机械时,在要求其搂集的草条整齐、蓬松、均匀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牧草的移动距离和相互冲击,最好选用复式作业机械。
5.将苜蓿晾干后打成捆常采用捡拾打捆机进行。捡拾打捆机按打出的草捆形状,分为方捆捡拾打捆机和圆捆捡拾打捆机。方捆捡拾打捆机打出的草捆便于运输和堆放,但机械结构较复杂,价格较高,常用于收获的牧草还要再进行后续加工的情况。圆捆捡拾打捆机结构相对简单,价格较便宜,打出的草捆不适宜远途运输,但便于包膜青贮或半干青贮。
6.正确掌握干草田间打捆的最佳时间。一般认为苜蓿田间干燥至含水量为17%左右才可打捆。若苜蓿含水量降低到20%打捆,则须在打捆垛中间设置通风道。如果所打的干草捆还要进行二次干燥或加工其他草产品,则可以根据暂时存放时间和存放条件,适当提高打捆作业时的含水量。
二、苜蓿加工技术
(一)苜蓿青饲利用技术
青饲是饲喂畜禽最为普通的一种方法,应注意苜蓿的最佳收割时间,不同生长阶段影响苜蓿的营养价值。苜蓿的营养成分与收获时期关系很大,苜蓿在生长阶段含水量较高,但随着生长阶段的延长,干物质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粗纤维显著增加,纤维的木质化加重。收割过晚,饲用价值下降。由于苜蓿含水量大,猪禽青饲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反刍家畜多食后易产生膨胀病,一般与禾本科牧草搭配使用。
(二)苜蓿干草的制备和利用
在国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采用人工快速干燥方法,到20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人工干燥主要有3种形式。
1.常温通风干燥法
利用高速风力,将半干苜蓿所含水分迅速风干。
2.低温烘干法
采用50~70℃或120~150℃温度将苜蓿水分烘干。
3.高温快速干燥法
利用高温气流将苜蓿在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内,使水分含量降到10%~12%。利用高温干燥后,主要是制取高质量的草粉、草块或颗粒饲料,作为畜禽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料,便于运输、保存和饲料工业上的应用。
(三)苜蓿的青贮与利用
苜蓿青贮或半干青贮,养分损失小,具有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能长期保存。目前国际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大都从以干草为重点的调制方式向青贮利用方式转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青贮方式。
1.半干青贮
国外普遍采用青贮塔进行半干青贮保存苜蓿。青贮塔造价较高,我国一般采用青贮窑贮存苜蓿,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关键要使苜蓿迅速风干使含水量降到40%~50%再进行青贮。这种青贮料兼有干草和青贮的优点。
2.加甲酸青贮
这是近年来国外推广的一种方法。方法是每吨青贮原料加85%~90%甲酸2.8~3.0千克,分层喷洒。用这种青贮料饲喂乳用犊牛,平均日增重达0.757~0.817千克,比普通青贮料增重提高近1倍。
3.拉伸膜青贮技术
这是近年来国外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全部机械化作业。操作程序为割草—打捆—出草捆—缠绕拉伸膜。其优点主要是不受天气变化影响,保存时间长,一般可存放3~5年,使用方便。
4.紫花苜蓿叶蛋白的利用
紫花苜蓿叶蛋白(ALP)是将适时收割的苜蓿粉碎、压榨、凝固、析出和干燥而形成的蛋白质浓缩物。大规模的饲料用叶蛋白生产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较多,美国饲料中已按一定比例加入ALP出售;生产上ALP的提取率为苜蓿田间产量的0.89%左右。我国蛋白质资源严重缺乏,而叶蛋白的蛋白质含量可与豆粕和鱼粉相媲美,用替代猪、禽饲料中部分鱼粉和豆粕潜力巨大。ALP可替代蛋鸡50%~70%鱼粉或肉骨粉,蛋白质的消化率均有所提高。用ALP替代肉仔鸡日粮中25%~50%的鱼粉或肉骨粉对肉仔鸡增重影响不大。当用此替代雏鸡日粮中50%~75%的鱼粉或肉骨粉时,其成活率可提高3.4%~4.2%。ALP可替代40~60日龄猪日粮中50%的动物蛋白和1/3的豆粕,可替代61~105日龄生长猪80%动物蛋白,对猪生长无影响。
5.紫花苜蓿的食品利用
(1)从苜蓿叶汁中提取叶蛋白,作为食品蛋白添加剂。一般是先将苜蓿粉碎压汁,再用高温或加碱的办法,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然后经过滤、干燥、制成蛋白质产品。每千克鲜苜蓿,可提取叶蛋白产品30克,产品中蛋白质含量在50%~60%以上。叶蛋白制品可用作面条、面包等食品的蛋白添加剂。
(2)从提取苜蓿蛋白后的叶渣中,可以制取高活性的膳食纤维。产品中膳食总纤维含量73.8%。高活性膳食纤维制品是面制食品中的添加量,以不超过6%为宜。
(3)将苜蓿幼嫩茎叶或花序晒干后粉碎,成为高营养的面粉添加剂。添加比例3%~4%即可。用这样的高营养面粉,可制成多种风味食品,具营养保健作用。
(4)用苜蓿嫩苗可制作苜蓿罐头。
(5)用苜蓿嫩苗制作脱水蔬菜。
(6)培育苜蓿芽菜。西方常把苜蓿种芽,作蔬菜食用。国内有人研究培育富锌的苜蓿芽菜,使其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我国民间,以新鲜苜蓿作为蔬菜,制作各种风味食品的方法和技术,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6.发展食用苜蓿
发展食品苜蓿,有两个方向:一是作为新鲜苜蓿蔬菜,常年供应消费;二是加工成其他形式的产品,投入市场。所以从开发上,也要从两方面入手。
(1)调节苜蓿的生长期和种植面积,使不同生长阶段的苜蓿,合理搭配,以保证鲜嫩蔬菜的常年供应。同时还要研究试验最佳的收获时间和次数,以便取得最佳的种植效果和经济效益。
(2)对于工厂化加工苜蓿食品,需要有正常的原料供应。由于大面积种植的苜蓿,一般每年可收2~3茬,可以考虑其中的一茬,在较幼嫩阶段收获。同时将不同收获时期的苜蓿,作适当搭配。这样,对大田苜蓿的正常生长不会有大的影响,也可以保证优质食品加工原料的经常性供应。至于用苜蓿花来加工食品,只要调整大田苜蓿的花期就可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