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8 园艺植物保护
项目描述
本项目是园艺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教材以技能鉴定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注重以工作任务来引领专业知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园艺植物病害知识与诊断、昆虫识别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病害、虫害的综合防治管理以及草害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同时介绍了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防御。
学习目标
●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诊断出植物病害的类型。
●掌握植物病害发病的原因,能够分析植物的不良表现。
●识别常见的园艺植物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防治的方法。
能力目标
●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症。
●掌握植物病害类型及其诊断。
●非生物病原的类型;真菌引起的病害特征。
案例导入
植物病害对人类的影响
植物病害曾对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如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暴发,使以马铃薯为食的800多万居民中,数十万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100多万人背井离乡逃亡美洲;19世纪70—80年代,葡萄霜霉病在欧洲大流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1904年,传入美国的板栗疫病,席卷美国东部天然栗树林,致使美国的栗树所剩无几。
任务8.1 园艺植物病害与防治
8.1.1 植物病害的表现与识别
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给我们提供了各种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和农产品,同时也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起到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但是,当园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各种不良生物的侵害时,其生长就会出现异常状态——植物病害,如植物表现出腐烂、卷叶、霉烂等现象,会给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了解植物病害,并采取适宜的措施,减少损失是园艺工作人员和植保从业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1)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生长发育或储运过程中,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或有害生物的侵染,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使植物受到破坏或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造成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这种变化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按性质分为两大类:非生物性病原和生物病原。植物病原(或称主导因素)是指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传(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传(侵)染性病,又称生理病害。
(1)生物性病原
寄生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一类病害。由于寄生物可以繁殖,因此,病害能不断积累和蔓延,其危害性较生理性病害更大。习惯上将植物浸染性病害分为八类,即真菌、放线菌、细菌、类菌质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最大一类是真菌。由它引起的病害占80%以上,其次是细菌和病毒。
生物性病原物的种类很多,有动物界的线虫、植物界的寄生性种子植物、菌类的真菌、原核生物界的细菌以及非细胞形态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等。生物病原又叫寄生物、病原物(真、细菌称病原菌);发病的植物叫寄主。但是有的寄生物并不形成病害,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菌根菌,与寄主是共生关系。
(2)非生物性病原
非生物性病原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会互相传染,因此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各种不良的(有害的)理化因子较多。物理因素又包括低温、冻害;日灼、日烧;水分:旱害、涝害;养分:营养不良、肥害;化学因素包括营养的不均衡、大量和微量元素、空气污染、缺素症、化学毒害等。还有盐害、毒害、污水、药害等因素。如高温、强光照导致的向阳面果实的日灼病、低湿引起的冬青叶缘干枯、弱光引起的植物黄化、徒长等。
3)植物病害的类型
(1)按植物病害病原的性质分类
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其特点是:
①非侵染性病害特点:a.不传染;b.常成片发生;田间分布均匀;相邻植株表现一致;c.清除病害后,有时能复原。
例如:白菜缺钙(干烧心)就是由于作物营养失调(营养缺乏与过剩)。
②侵染性病害特点:a.能传染;b.田间发病由个别、局部开始,后蔓延全园,分布不均匀,相邻植株表现不一致;c.发病后,一般不能复原。
如真菌病:霜霉、晚疫、白粉等;细菌病:软腐、角斑等表现;病毒病:条斑、花叶等;还有线虫、菟丝子等引起植物的侵染性病害。
生理病害是植生、土肥、栽培、环保等研究的主要任务,植保以侵染性病害为重点。
(2)按照寄主作物类别分类
植物病害可以分为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分类
植物病害可以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等。
(4)按照受害的器官类别分类
植物各种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较大的差别,以致危害的病害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都有不同。例如,果树病害按照寄主器官可以划分为叶部病害、果实病害、树干病害、根部病害等。
4)植物病害的表现与识别
植物病害主要是依据植物表现出的不正常的症状来诊断识别的。各种植物发病后所表现出的症状是不同的。植物发生病害后,植株内外出现的不正常的表现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症组成。
(1)病状识别与命名
病状系发病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状态,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常见的病状主要包括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植物病害按病状命名:如软腐、枯萎、条斑、黄萎、紫斑等。
①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变色主要是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局部或全株)褪色或黄化(失绿、黄绿、黄白等);花叶(深浅不均、相间、斑驳);着色(花脸)等引起的表观变色,其细胞未死亡。
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变色发生在花朵上称为碎色,大多是病毒侵染造成的,病害提高了花卉的观赏价值,如碎色的郁金香、虞美人、香石竹。
②坏死 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植物因受害其细胞和组织死亡后,仍保持原有细胞和组织的外形轮廓。如:病斑、(局部性)叶(叶斑、穿孔);穿孔、枯焦、叶枯、溃疡、立枯、猝倒茎(斑点、条斑、浓创);幼苗(猝倒、立枯)等。
坏死在叶片上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圈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叶枯是指叶片上较大面积的枯死。枯死的轮廓有的不像叶斑那样明显。叶尖和叶缘的大块枯死,一般称作叶烧。植物叶片、果实和枝条上还有一种称作疮痂的症状,病部较浅而且是很局限的,斑点的表面粗糙,有的还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为突起。幼苗茎基部组织的坏死,引起所谓猝死,幼苗在坏死处倒状和立枯,幼苗枯死但不倒状。
③腐烂 植物组织体较大面积地分解和破坏,细胞死亡。造成根(根腐),花果(干腐、软腐、僵果)腐烂等。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的轮廓。腐烂可以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a.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的消解缓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成干腐。
b.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c.软腐则主要先是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不再发生细胞的消解,根据腐烂的部位,分别称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d.流胶的性质与腐烂相似,是从受害部位流出的细胞和组织分解的产物。
④萎蔫 多种原因造成(多为全株性)。茎基部、根部坏死或腐烂,可引起地上部的萎蔫(猝倒、立枯);根茎部维管囊受侵染引起萎蔫(枯萎、黄萎);缺水干旱也可引起萎蔫(生理萎蔫)。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树叶下垂的现象。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病原物侵染引起的凋萎一般是不能恢复的。而萎蔫期间失水迅速、植株仍保持绿色的称为青枯。不能保持绿色的又分为枯萎和黄萎。
⑤畸形 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致使植物整株或局部的形态异常。植物不同组织、器官发生增生性或抑制性病变,如细胞体积增大或变小,数目增多或减少等。全株性:如徒长、矮化、丛生等;局部性:如小叶、卷叶、皱缩等。
全株生长不正常的畸形,常见的有矮化和矮缩。矮化是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变小,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矮缩则是指植株不成比例变小,主要是节间的缩短。枝条不正常地增多,形成成簇枝条的称作丛枝。叶片的畸形也很多,如叶片的变小和叶缺的深裂皱缩等。皱缩植物的根、茎、叶上可以形成瘤肿等。
(2)病症识别与命名
病症是由生长在植物病部的病原物群体或器官构成。即发病植物上病原物表现出来的特征,如霉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植物病害按病症命名:如霜霉、白粉、锈病、菌核、灰霉、绵疫等。
(3)病症的表现
一般只在发病后期出现,历时短(白粉病例外)。真菌病病症多样,大多明显;细菌病病症大致相同,有的不明显。
①霉状物 是真菌和菌丝、各种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的特征。如霜霉、(如黄瓜霜霉病、月季霜霉病)等灰霉、霉层(如柑橘青霉、番茄灰霉病等)、绵霉(如茄绵疫病、瓜果腐烂病等)。
②粉状物 直接产生于植物表面、表皮下或组织中,以后破裂而散出。如白粉(如黄瓜白粉病、黄芦白粉病等)、黑粉(如禾谷类植物的黑粉病和黑穗病)、锈粉(如菜斗锈病等)。
③粒状物 如小粒点(多为黑色)。
④菌核 真菌菌体的特征组织、大小、形状多样、硬、色深等。
⑤脓状物(溢脓、菌脓) 细菌病有白或黄色水珠胶状、病症常在湿度大的时候表现。
5)病害的诊断
(1)诊断步骤
诊断步骤分为田间观察、室内鉴定和人工诱发三个步骤。
①田间诊断 田间诊断一般先根据植物受害发展变化的过程、症状特点和病症有无,区分是虫害、伤害还是病害。若确定是病害,再进一步通过观察病害分布情况以及调查病害发生时间,对可能影响病害发生的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农药和栽培管理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经验或者查阅有关文献对病害作出初步判断,找出病害发生的原因,诊断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②症状观察 植物发生病害,应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原因,确定病害种类。具有典型症状的植物病害在田间即可作出正确判断。对有些症状不够典型,无法直接判断的病害,应作进一步诊断。
③病原鉴定 由于不同的病原可以产生相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病原也可导致不同的症状,同时,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因此,对有些病害需要进行病原物鉴定才能确诊。先通过显微镜观察、认同接种、营养诊断和治疗实验等确定病原物类型,在排除非生物性病原的可能性之后,再进行生物性病原的鉴定。生物性病原鉴定是将病原物种类与已知种类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详细比较,以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学上的地位。
④确定病害的病原物 对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应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的4个步骤完成诊断与鉴定。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a.在某种植物病害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b.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c.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可诱发出与原来相同症状的病害。
d.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能再分离到其纯培养,形状与接种物相同。
进行上述4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这种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但有些病原物,如病毒、类菌原体、霜霉病、白粉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所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都必须按照柯赫氏法则来验证。
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于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素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植物病害时,可以补施这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2)诊断方法
①侵染性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a.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症状表现:侵染性病害特有的病症是被害部出现斑点、溃疡、萎蔫、菌丝体等,病毒性病害往往也表现出与非传染性病害相同的症状,如黄化、花叶、畸形等。
发生规律:侵染性病害在林间分布初期往往是点发性的,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和扩散趋势。
b.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症状表现:病株常表现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症,水害等。除了高温热灼等能引起局部病变外,株间不互相传染;病株只表现病状,无病症。病状是黄化、花叶、变色,枯死、落花落果、畸形和生长不良、落花、落果和其他生长不正常的表现,有时也表现为枯枝和叶片上的枯斑等。
发生规律: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一般大面积成片发生,比较均匀,没有先出现中心病株,也没有从点到面扩展的过程。与一定的环境条件(如低洼积水、易受冻、灼、干旱的地形,特殊的地质,临近工矿区等)相联系,发病范围比较稳定,扩展趋势不显著,植株与植株之间差异不大。
②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病害的识别方法 真菌病害特有的症状标志,是被害部出现繁殖体、菌丝体、菌核或菌索等,病部组织干燥;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有斑点、溃疡、萎蔫等,这些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病部组织呈水渍状、病斑透光、潮湿时外溢细菌黏液并有特殊臭味,这是诊断细菌病害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病毒病害在木本植物上,主要危害阔叶树,如枣疯病、柑橘黄龙病等,针叶树种则很少受害,其主要症状是黄化、花叶、畸形、生长停滞(表现为植株矮小、缩叶、裂叶、小叶等);类菌质体病害大多表现为黄化、丛枝和萎缩等现象,如泡桐丛枝病等。病毒病在症状上易与非传染性病害,特别是缺素症、环境污染所至病害相混淆,但受病毒为害的植株在林间的分布是分散的,病株周围常可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且感病后一般不能恢复健康;而非传染性病害则往往成片发生,通过增加营养或改变环境后,可能使病株恢复健康。
8.1.2 植物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
1)植物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
(1)真菌的作用
真菌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依赖其他生物才能生存,故为异养生物,其中以活的生物为营养的称为寄生,以死的有机体为营养的为腐生。
①真菌的有利作用
a.工业、医药与食品 发酵工业(酒精、甘油)、有机酸医用抗生素(青霉素、土霉素)、食用菌(平菇、木耳)。
b.提高土壤肥力 粪肥腐熟、有机物分解。
c.防治病虫害 农用抗生素、真菌杀虫剂。
②真菌的有害作用
a.储物霉烂、粮食和食品霉变(黄曲霉素)。
b.人、动物、植物的病害。
c.在植物病中真菌约占80%,每种蔬菜均有几到十几种主要病害。
(2)真菌的形态
真菌的个体分为营养体和繁殖体两部分,营养体一般相似,繁殖体形态各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①营养体 除少数种类外,大多是相似的丝状体,叫菌丝。(丝状细胞,有壁,有核,无叶绿素,多数为多细胞,直径为5~10μm)菌丝分枝生长,交错密集,称为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维管囊,任何一个小破碎的菌丝均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个体(菌丝体)。有的真菌的菌丝体上长出吸盘,伸入寄主的细胞中吸取营养。
有的真菌的菌丝体发生变态,形成一些特殊的组织(如菌核、菌索、子囊等),以度过不良的环境。
②繁殖体 在营养体上产生,由子实体和孢子两部分组成。
a.子实体 相当于果实,是产生孢子的器官,有许多种类型和形状。主要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子囊果、担子果等。
b.孢子 相当于种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根据繁殖方式而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3)真菌的繁殖
它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一般是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先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到后期,在同一菌丝体上进行有性繁殖,生成有性孢子。
①无性繁殖 在菌丝体上直接产生无性孢子的繁殖方式,没有两性的过程。无性孢子在一个生长季中可重复产生,但抗逆力弱,大多短期即死去,无性孢子有多种。
a.游动孢子 是产生于游动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菌丝上分化出的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特点是无细胞壁,有1~2鞭毛,能游动。
b.孢囊孢子 形成同a,但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游动,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c.分生孢子 产生于菌丝分化而成的分生孢子梗上,有的在菌丝上先形成子实体,再在其中产生分生孢子,子实体为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
②有性繁殖 经过两性结合,形成有性孢子的繁殖方式。相当于种子。有性孢子一生只产生一次,但抗逆力强,寿命长。有不少真菌,很少进行或不进行有性繁殖。真菌的性细胞称为配子,性器官称为配子囊。
多数真菌由营养体上分化形成的性器官(配子囊)进行交配。有的真菌由性器官中产生性细胞(配子)。有的真菌由营养体直接联合完成性结合。由此看来,真菌有性繁殖十分复杂。
真菌繁殖的特点是两种繁殖方式交替进行,一生中无性可重复多次,有性繁殖只一次不少真菌很少或不进行有性繁殖。
(4)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
①典型生活史 从有性孢子萌发,长成菌丝体,菌丝体上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长成菌丝体,无性孢子可重复产生多次(无性阶段),到生长后期,在菌丝体上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有性阶段)。
②不少真菌只有无性阶段,极少或不进行有性繁殖(半知)。
③有些真菌以有性繁殖为主,很少或不进行无性繁殖。
④少数真菌不形成任何孢子。
(5)真菌的主要类群
真菌属菌物界、真菌门,有10万多种,分5亚门,18纲。
真菌种类的识别,主要依据繁殖体的形态,因为营养体无法识别,真菌用双名命名,与昆虫学名基本相同。
①鞭毛菌亚门 营养体无隔,多核的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无性阶段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本门中低等的水生、高等的陆生,引起的病害不多,但有的十分重要。
②接合菌亚门 大多是腐生菌,少数为弱寄生,引起的病害很少。只是在分类上重要,有性是接合孢子,无性包囊孢子。主要1个属。根腐属:瓜果储运期软腐病(黑根霉属)。
③子囊菌亚门 形态复杂、种类繁多、陆生、有许多植物病原菌,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菌丝发达、有隔、并可产生菌核、子座等,无性为分生孢子,并有各种子实体(分生孢子梗、囊、盘、器)、有性为子囊孢子、子囊、子囊果等。
④担子菌亚门 担子菌为主要真菌,大多腐生,也有十分重要的病原菌。担子菌中的主要种类,腐生的多,如各种食用菌(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灵芝等)寄生的少如引起果树根部病害的真菌,它们的特点是产生担子果。担子菌中的低等种类,不产生担子果,有两类最为重要的病原菌,黑粉菌和锈菌,引起各种黑粉病、黑穗病和锈病。
⑤半知菌亚门 菌丝发达,有隔,无性为分生孢子。有性少或无。无性子实体有分生孢子梗束、盘、器。半知菌的无性阶段大多数与子囊菌同,现已陆续发现了一些半知菌的有性阶段,归入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但由于这些真菌的有性阶段不易见到,为了实用方便,做保留其半知菌中的地位,因此不少真菌有两个学名。半知菌根据子实体类型,形状,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状分为四类菌:丛梗菌(梗束)、球壳孢菌(器)、黑盘菌属(盘)、无孢菌(无孢子)。
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为单细胞,有胞壁,无胞核(有核质),属原核生物界。植物细菌病害种类不多,重要性占第三位,但有的细菌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如大白菜(十字花科)软腐病、黑腐、黄瓜角斑、斑点、菜豆疫病、辣椒疮痂、土豆环腐;柑橘黄龙病等。
(1)形态与繁殖
①形态 细胞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而植病细胞均为杆状,叫杆菌。一般大小为1~3μm×0.5~0.8μm(约为真菌直径1/10)大多有鞭毛,能游动。
②繁殖 细菌的繁殖方式为裂殖,当菌体长到一定大小时,其中部发生缢缩,并形成新壁,最后断裂为两个菌体,条件适宜20 min断裂一次。
(2)植病细菌的特征
①全为兼性寄生,均可人工培养。
②大多好气性,少数嫌气性。
③生长适温20~30℃,耐低温,不抗高温,至死温度50℃(约10 min)要求有水滴或水膜,才能生长繁殖、传播、侵染。
④对紫外线敏感,阳光直射容易死亡。
⑤能产生各种水解酶、毒素、激素等,造成危害。
(3)主要类群
植物病害细菌集中在以下5个属中:
①假单胞杆菌属 黄瓜角斑病(斑点);
②黄单胞杆菌属 黄瓜斑点病(斑点);
③野杆菌属 果树根癌病;
④欧氏杆菌病 大白菜软腐病(腐烂);
⑤棒状杆菌病 马铃薯坏腐病(萎蔫)、番茄溃疡病(萎蔫)。
(4)细菌病害症状
①病状 斑点、腐烂、萎蔫、肿瘤等。
②病征 溢脓。
③植物细菌病害的特点:症状有斑点、溃疡、萎蔫、穿孔、腐烂、畸形等,症状共同的特点是病状上多表现急性坏死型;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边缘常有褪绿的黄晕圈。病症方面,气候潮湿时,从病部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处溢出黏稠状菌脓,干后呈胶粒状或胶膜状。如美人蕉芽腐病、鸢尾细菌性叶斑病、栀子花叶斑病、榆叶梅穿孔病、樱花细菌性根癌病等。
(5)放线菌
①放线菌 属原核生物界,细菌门,是一类较低级的细菌(介于细、真菌之间),因培养时菌落是放射状而得名。
②菌体大多数是腐生的,有益于土壤中分解有机物。有的能产生抗生菌素,因此是抗生菌素的主要种类,如四环素、多抗霉素、新植霉素、农抗120等。人医和植物防病上均有应用。仅有两种是植病病原物,引起土豆、辣椒、甘薯的病害(土豆疮痂病)。
3)植物病毒
病毒在植物病原物中的重要性占第二位(仅次真菌病害,约300种病毒,为害上千种植物),尤其是蔬菜上病毒病较多,发生病毒病的植物如:蔬菜——茄科、葫芦科、豆子科、十字花科等,大田——禾本科,果树——蔷薇科等。
(1)病毒形态和组成
病毒是一种极小的、非细胞形态的专性寄生物。在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粒子的形态为杆状、球状、纤维状3种。病毒粒子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在外形成衣壳,核酸在内构成心轴。植物病毒的核酸绝大多数为单链RNA。
(2)病毒的特征
①寄生性 病毒的寄生性极强,离开寄主活体就不能生长,增殖,并失去侵染力,病毒不能人工培养,病毒的寄主范围广,一种病毒能寄生多种植物。
②增殖 病毒以复制的方式繁殖,叫增殖。其过程如下:在寄主体内的病毒颗粒,由核酸提供遗传信息使寄主细胞按照病毒的分子结构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再由这些新产生的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新的病毒颗粒,速度极快。
③传染性 把病株的体液射到健株上,可使健壮植株发病。
④遗传性和变异性 由复制而增殖的新的病毒,能保持其原有的一切特征;又因增殖力强,速度快,因此容易发生变异。
⑤稳定性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其他微生物强。鉴定一种病毒的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标准):
a.体外保毒期 在室温(20℃)下,带毒汁液能保持其传染性时间的长短,一般为几天,有的为几小时甚至1个月以上。
b.稀释温度 带毒汁液加水稀释到能保持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一般为1 000~10 000。
c.失毒温度 带毒汁液加热10 min,使病毒失去致病力的最低温度,一般为60℃。
d.对化学物质的反应 抗一般杀菌剂对磷酸钠肥皂较敏感,常用作消毒。
(3)病毒病害症状
只有病状,没有病症(变色,坏死、畸形)。
①变色 花叶、黄化、着色明脉。
②畸形 皱缩、从枝、矮化、卷叶、蕨叶、肿瘤。
③坏死 坏死斑、坏死条纹(茎、叶、果都有)。
(4)植物病原线虫
①线虫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种类多,分布广,大多腐生,有的为害动、植物,蔬菜,农作物线虫病不少,如茄果病、瓜类、豆类、小麦、水稻、花等都有线虫病。
②线虫有卵,幼虫,成虫两头尖。少数种类雌虫成虫球形成熟型。大小约为1~2 MM× 20~30 U。世代虫,一年多代(少一代)。
图8.1
1—幼苗根部被害状;2—卵;3—卵内孕育的幼虫;4—性分化前的幼虫;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7—雄虫;8—含有卵的雌虫;9—产卵的雌虫
③线虫为害地下部分为主,使寄主生长衰弱,似缺肥壮,有的根部长瘤(蔬菜根部有线虫)[失绿、矮化、早衰]。
(5)寄生性(种子)植物
①有寄生能力的高等植物(双子叶)有上千种,重要的有菟丝子、列当、桑寄生等。分为:全、半、茎根寄生。
②菟丝子 为害豆科、茄科作物,全寄生、茎寄生。叶呈鳞冲状,黄色,茎丝状,茬明显,种子卵圆形,小,略扁,表面粗糙,褐色,种子落入土中或混入作物种中。
防治要点:深翻地,早拔等。
③列当 全、根寄生为害瓜、向日葵、豆茄科等。
④桑寄生:半寄生、茎寄生,为害林果,南方山区有。
桑寄生科植物为常绿小灌木,有30属500多种,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为桑寄生属和槲寄生属。
桑寄生和槲寄生的浆果,鸟类喜欢啄食,但种子不能被消化,鸟吐出或经消化道排出的种子黏附在树皮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先长吸器,后产生吸根,侵入寄主(山茶、石榴、木兰、蔷薇、金缕梅等)植物上。发育成绿色丛枝状枝叶。桑寄生科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根系而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其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夺取部分营养物质,因此,称为半寄生。
a.识别 比较简单,无论是全寄生还是半寄生性种子植物均与寄主植物有明显的形态区别。危害寄主植物时,半寄生的种子植物都是常绿的,能开花结果,当寄主植物落叶后,很明显树干上有几簇生的小枝梢。全寄生的菟丝子呈金黄色或略带紫红色丝状藤茎,常缠绕寄主的部分枝条,甚至整个树冠,一眼就可看到。
b.防治 应勤检查,勤清除是最有效的手段;用“鲁宝一号”菌剂、五氯酚钠,防治效果较好。(桑寄生,应清除病枝。桑寄生在寄主落叶后易于辨认,因此,最好在冬季或其果实成熟前铲除,特别要注意铲除其吸根和匍匐茎。防治菟丝子主要应精选种子和实行种苗检疫,防止将菟丝子带入苗圃和未发生地区。)
4)植物非生物性病原及其所致病害识别
(1)病原
非生物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因此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①物理因素
a.温度不适 高温可使光合作用迅速降低,呼吸作用增强,糖类积累减少,生长缓慢,使植物矮化和提早成熟。温度高,会使植物产生灼伤等危害;低温对植物危害也很大,0℃以上低温所致植物病害称为冷害,0℃以下的低温所致病害称为冻害。剧烈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温和低温的影响更大。
b.水分湿度不适 植物在长期水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营养生长受到抑制,各种器官的体积减小、数量减少和品质变劣,导致植株矮小,细弱。缺水严重时,可引起植株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造成落叶、落花和落果,甚至整株凋萎枯死。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雨后不排涝、大水漫灌等,容易造成根系氧气不足,腐烂、死亡。
c.光照不适 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②化学因素 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营养失调,缺素症植物所需营养:大量元素:N、P、K、Ca、Mg、S,微量元素:Fe、Mn、Zn、Cu、B、Mo。缺乏这些元素影响植株的正常生理机能;过量则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化学物质的药害: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伤害。急性药害:施药后2~5 d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如石硫合剂。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③营养失调 包括营养缺乏、养分比例失调或营养过剩等。
④缺素症 指植物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⑤有毒物质的污染 空气污染(水银蒸汽、乙烯、氨、氯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水污染、土污染、酸雨。
⑥植物自身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2)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①诊断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②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③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没有病症、成片发生、没有传染性、可以恢复。
④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⑤治疗
a.营养缺乏:增施缺乏的元素,改善土质或根外施肥等;
b.土壤水分多:排涝、防止曝晒;
c.干旱地区:加强土壤保水及加强灌溉;
d.大气污染:消除污染源。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主要从栽培管理方面来防治,加强土肥水的管理,是减少非侵染性病害的最有效措施。
8.1.3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1)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分析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影响,一般将侵染过程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4个阶段。
(1)接触期
病原物与寄主体接触,时间长短因病害种类而不同,大多数接触期短,此外,接触部位特别重要,只有与侵入点(感病点)接触,才能发生侵入。这个时期病原物的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活动,另一种是主动活动。
(2)侵入期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侵入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
①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因其种类不同而异,主要有伤口、自然孔口和直接侵入3种途径。
a.伤口 植物表面的机械伤、灼伤、冻伤、虫伤、生理裂口、软腐部位等。
b.自然孔口 如气孔、水孔、皮孔等。真菌、细菌中相当一部分是从自然孔口侵入的,病毒、类病毒、原核生物的植原体一般不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c.直接侵入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突破植物的保护组织,如穿透表皮(机械压力,熔化蜡层)而侵入寄主。许多病原真菌,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如菟丝子等具有这种能力。
②侵入条件 湿度、温度、营养和病原物数量。
a.湿度 许多真菌,细菌霉在高湿度有水膜时才能侵入,病毒在较干燥时发生严重。
b.温度 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细菌繁殖要求在一定温度范围。
c.营养 植物体表的外渗物是许多真菌孢子萌发的条件。
d.数量 真菌需上百个孢子才能侵入。
(3)潜育期
潜育期是指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也就是在寄主体内的生长和扩展过程(阶段)。潜育期是寄主和病原物激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原物对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过程,潜育期的长短由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决定。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分局部扩展和系统扩展。局部扩展:范围小,在侵入点附近,多数是表皮下,薄壁组织下;系统扩展范围大,可达部分至全株,少数是生长点、维管束中。
(4)发病期
发病期是指从出现症状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发病期是病原物大量繁殖、扩大为害的时期。
2)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生的过程。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共分5个环节:病原物来源、传播方式、病程、侵染次数、发病时期。
(1)病原物来源
土壤中病原物多,是重要来源。(越冬、越夏)病源、侵染源。田间病株:已发病的植株(发病中心,中心病株)种苗及繁殖材料:种子(带菌),黄瓜,番茄,茄子,大白菜菜苗;块茎:马铃薯环腐病残体;病株残余组织;肥料(农家肥):病残体混入、病株作饲料、使粪肥带菌,如软腐病等。
(2)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可以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主动传播方式是依靠病原物本身的运动或扩展蔓延进行传播,其传播距离较短,仅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病原物主要依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传播。即以下4种传播方式:
①风传 又叫气流传播,是多数真菌的传播方式。真菌孢子小而轻,适合气流传播。气流传播一般距离较远,覆盖面积大,容易引起病害流行。如霜霉、叶霉、白粉病等,防治风传难,防治措施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力,及时喷药等。
②水传 (雨水、流水)不少真菌的孢子胶粘成团(孢子团),需要水溶化才能分共散,如大多数半知菌、斑枯菌。雨水溅起传绵疫病、黑腐病等。流水传软腐病、菌核病、枯萎病等。防止水传措施:防雨溅(地膜、套袋)、多垄、滴灌等。
③虫传 多数植物病毒、类病毒、病原物等都可借助昆虫传播,其中以蚜虫、飞虱、叶蝉为主,桃蚜可传50种病毒,其他昆虫如跳甲、菜青虫可传播细菌病。昆虫传病还与造成伤口有关,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④人传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农事操作(施肥、灌溉、播种、移栽、嫁接、修剪、整枝、运输等)常导致病原物的传播。防治措施:检疫、种苗处理、轮作、净肥等。
(3)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所引起的首次寄主发病过程称为初侵染,即病原在播种后的第一次侵染(多年生作物是早春发芽后)有些病只有初侵染,一个生长季只发病一次。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称为再侵染。如菌核病、枯萎、黄萎等再侵染,就是在发病的植株上,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经传播,再次侵染植物。在田间逐步扩展蔓延,由少数中心病株发展到点片发生,进一步扩展蔓延导致普遍流行。大多病害有再侵染,一年中发病常由点到面,由轻到重发展,如霜霉病、叶霉病、灰病、晚疫等。
3)病害的流行与防治
(1)病害的流行
一种病害在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内大量发生,严重为害叫流行,发生不一定流行,流行是发生的继续和发展。病害流行的条件有以下3个:
①寄主条件 品种病株面积大,植物生长衰弱,抗性丧失等。
防治对策:a.选育新的抗病品种;b.加强栽培管理,保持和提高品种的抗病性;c.调整播期,利用避病现象;d.避免品种单一化。
②病原物条件 病原物致病力强,数量大,再侵染次数多的病害易流行。
流行性强的病害包括霜霉、晚疫、白粉、锈病等。
病原物的特点:a.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b.风雨传;c.受环境影响大,年份间波动性大;d.初侵染少,有发病中心,由点到面。
防治对策:a.选育抗病品种;b.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恶化病原环境);c.消灭发病中心,推迟流行。
流行性弱的病害包括黄萎、枯萎、根肿、菌核、线虫病以及大田作物的黑粉病等。
病原物的特点:a.潜育期长,一般无再侵染;b.大多土传,种传;c.受环境影响小;d.发病轻重决定于初侵染的数量;e.病害逐年加重。
防治要点:消灭病原物来源,减少初侵染。
措施:a.种子处理(种传);b.轮作,土壤处理(土传);c.拔病株(在繁殖体产生之前)。
③环境条件
a.温度和湿度影响发病时期和发病速度;多数病害是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发生的。
b.光照不足,影响作物抗病力,易发病。
c.栽培管理,如肥水失调、过密、田园不清洁、连作等。
若品种不抗病,有大量病原物时,环境条件就是病害能否流行的主要因子。园艺植物病害的防治,必须十分强调栽培防病,目的是通过栽培措施的改进,来保护和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同时创造不利于病原物的环境条件,从而减轻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病害的防治途径
①直接消灭病原物 通过农事操作,如轮作、深翻、清园、施净肥、早摘病叶、病果、种苗处理等措施,减少病原物数量,以达到防治目的。
②恶化病原物的环境条件 田间降湿(南北行、大小垅、高垅等)保护地放风、调节播期、合理轮作、慎选邻作物等(高矮间作),使得病原物没有生存空间和环境,降低其危害和发生。
③保持和提高植株抗病力 抗病育种、轮作、加强肥水、中耕除草、及时绑整等措施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④药剂保护 植株喷药等措施。
8.1.4 园艺植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苹果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苹果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串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的主要病害。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死树,甚至毁园。
①症状识别 有溃疡型、枝枯型和表面溃型3种类型。
溃疡型在早春树干、树枝、树皮上出现红褐色、水渍状、微隆起、圆至长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手压凹陷,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糟味。后干缩,边缘有裂缝,病皮长出小黑点。潮湿时小黑点喷出金黄色的卷须状物。枝枯型多发生在弱树或小枝条上;表面溃疡型在夏秋落皮层上出现稍带红褐色、稍湿润的小溃疡斑。边缘不整齐,一般2~3 cm深,指甲大小至几十厘米,腐烂。后干缩呈饼状。晚秋以后形成溃疡斑。
②防治
a.壮树防病 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实行科学施肥、合理灌水、控制结果量和及时防治叶部病虫害等,可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是防治腐烂病的根本措施。
b.减少病菌来源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和孢子角等在病树组织内或病残枝干上越冬。及时清除病、死枝和病斑,并烧毁或深埋以减少果园菌量等这些措施成为防治腐烂病的主要环节。
c.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腐烂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侵入的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病虫伤和日灼等,也能经叶痕、果柄痕、果台和皮孔侵入。随时剪除病枯枝、干桩枯橛及病果台、病剪口等,可减少树体被病菌侵染机会。带有死亡组织的伤口易受腐烂病菌侵染,修剪时要尽量减少伤口,对剪、锯口等较大的伤口用煤焦油或油漆进行保护。
d.消除潜伏侵染的病原物 苹果树腐烂病菌夏季先侵染树体表面处于死亡状态的落皮层,形成很小的表层溃疡斑,处于潜伏侵染状态;晚秋冬初向纵深扩展为害,形成秋季发病高峰;早春病斑扩展加速,形成溃疡性病斑,进入春季发病高峰;树体进入旺盛生长期后,病斑扩展渐趋停止,发病盛期结束。
在苹果树旺盛生长期,用刀将主干、主枝的树皮外层刮去约1 mm厚,刮面呈黄绿相间状,可彻底铲除树皮累积的病变组织和侵染点,刺激树体愈伤,形成新皮层,2~3年内不形成落皮层,促进树体的抗病性;在树体新落皮层形成,尚未出现新的表面溃疡时,刷涂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倍液,可防止产生表层溃疡斑及晚秋出现新的坏死组织。早春树体萌动前刮除粗翘皮后,全树喷以上2种药剂或3~5°Bé石硫合剂等,可铲除落皮层上的浅层病菌。
e.预防冻害及日灼 发生冻害或日灼的果树极易发病。避免后期施肥、灌水,防止晚秋徒长,秋季对主干和中心干进行绑草、培土、树干涂白、有降低树皮温度,减少冻害和日灼的作用。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硫黄或石硫合剂渣1份、食盐2份、动物油0.2份、水40份混合而成。
f.治疗病斑 彻底刮净病部组织(含带菌木质部)、在其周围刮去0.5~1 cm好皮,刮成梭形、不留死角,不拐急弯,不留毛茬,刮掉的病皮带出果园烧毁。病斑刮除后涂抹药剂消毒。春、夏季各涂抹1次,可降低复发率。割治法是将病部用刀纵向划5 mm宽的痕迹,然后于病部周围健康组织1 cm处划痕封锁病菌以防扩展,划痕后涂抹药剂。
病斑刮治或割治后,涂强渗透性或内吸性药剂处理,如40福美胂50倍液+2%平平加(煤油或洗衣粉)、托福油膏(甲基硫菌灵1份、福美胂1份、黄油2~8份混匀)、50%腐必清油乳剂2~5倍液、10°Bé石硫合剂、30%福美胂·腐殖酸钠可湿性粉剂20~40倍液等。
g.桥接或脚接 利用枝条(或萌蘖)作为桥梁接于在病疤上、下部,使养分和水分得以运输,挽救濒临死亡的重病树,加速恢复树势,延长果树寿命。
(2)苹果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病菌主要危害新梢、芽、花、叶及幼果。受害严重的果树,叶片提前脱落,新梢干枯死亡,不仅影响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对果树的生长发育也影响极大。
①症状识别 嫩梢染病,生长受抑制,节间缩短,其上着生的叶片变得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状物,之后逐渐变为褐色,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正反两面,叶正面色泽浓淡不均,叶背产生白粉状漏斑,病叶变得狭长,边缘呈波状皱缩或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最后全叶干枯脱落。春季病芽萌动后,生长迟缓,不易展开。花芽受害,轻者花瓣变为淡绿色,变细变长,萼片、花梗畸形;严重的花蕾萎缩枯死。幼果受害,多发生在萼的附近,萼洼处产生白色粉斑,病部变硬,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网状锈斑。变硬的组织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果梗受害,幼果萎缩早落。果实受害果面呈木栓状花纹。
②防治 苹果白粉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芽鳞内越冬,其中顶芽带菌率最高。休眠期剪除病枝梢,萌芽至开花期复剪,减少病菌侵染源。苹果树发芽前喷布3~5°Bé石硫合剂或40%福美胂100倍液,铲除病芽内越冬病菌。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在开花前、落花70%和落花后10 d用25%三锉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硫悬浮剂500倍液、6%氯苯嘧啶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喷雾。
2)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梨黑星病又叫梨疮痂病、雾病、黑霉病、乌玛等,是梨树主要病害。它造成叶片早落,大量病果,降低果品产量品质,使果园减少收入,甚至树势衰弱而毁园。我国北方梨区普遍发生。
①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对新梢、花序、叶柄和芽造成危害。被害芽鳞片茸毛多,表面产生黑色霉层。春天病芽所抽出的新梢,基部产生淡黄色病斑和黑色霉层。病梢的病斑后期龟裂成溃疡斑。如扩展到叶柄基部,叶即变黑枯死。叶柄上有长椭圆形凹陷斑,有黑霉层。叶部病斑在叶背面,沿主脉产生不定型斑,具黑霉层。严重时扩及叶正面,叶片变色脱落。果上产生褐色斑和黑霉层。幼果早落或长成畸形;大果出现多个疮痂状凹斑,龟裂,或长成青疔和畸形果。有的病斑呈放射线状黑点,病斑伤口染上杂菌而腐烂。
②防治
a.清除越冬病菌 在病芽鳞片、病枝梢上越冬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春季长出病芽梢,成为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分生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落叶上越冬。冬季清除残枝落叶,剪除病枝、病芽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菌。梨芽萌动初期,对树体及地面喷尿素或硫黄氨10~15倍液,铲除越冬病菌。
b.加强果园管理 梨树生长衰弱,易被病菌侵染。增施有机肥,可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疏除徒长枝和过密枝,增强树冠通风透光性,可减轻病害。
c.生长期及时摘除病源 第2年病芽梢产生的分生孢子和病叶产生的字囊孢子侵染新梢,出现发病中心后所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发病初期摘除病梢、病花丛,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并集中处理,减少再侵染。
d.喷药保护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为病梢初现期、落花后30~45 d的幼叶幼果期和采收前30~45 d的成果期。梨黑星病菌借雨水传播,降雨是侵染为害的必要条件,具体喷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降雨情况确定。药剂一般用1∶2∶200波尔多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40%氯硅唑乳油8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3)葡萄主要病害及防治
葡萄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在葡萄生长季节多雨潮湿、暖和的地区发生,为害较重,常造成葡萄早期落叶,损失很大。
(1)症状识别
图8.2
叶片:受害后病部角型,淡黄至红褐色,限于叶脉。发病4~5 d后,病斑部位叶背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这是本病的特征,霜霉病因此而得名。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严重感染的病叶造成叶片脱落,从而减少果粒糖分的积累,降低越冬芽的抗寒力,从而影响来年产量。
新梢:上端肥厚、弯曲,由于形成孢子变白色,最后变褐色而枯死。
果粒:幼嫩的果粒感病后果色变灰,表面满布霜霉;较大的果粒感病后果粒保持坚硬,提前着色变红,霉层不太明显,成熟时变软,病粒脱落。
(2)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病害发生与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美洲种葡萄、圆叶葡萄、沙地葡萄等较抗病。利用抗病砧木可影响接穗的抗病性,嫁接时尽可能用美洲系列的品种。
b.栽培防治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越冬,翌春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再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致病。病部形成的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可多次侵染。多雨、多雾的潮湿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或枝蔓徒长荫蔽发病较重。应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冬季修剪清除病残体。
c.避雨栽培 在降雨频繁地区搭建塑料拱棚,避免雨水直接落到葡萄植株上,可降低果园湿度,阻止病菌传播、侵染和繁殖、控制霜霉病的发生和为害。
d.药剂防治 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在病菌侵染前喷药防治。可选用1∶1∶240波尔多液、69%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
4)蔬菜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白菜霜霉病
十字花科蔬菜真菌性病害主要有:霜霉病、黑斑病、白斑病、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根肿病、菌核病、白锈病、灰霉病等。
霜霉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沿江、沿海和气候潮湿、冷凉地区易流行。一般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湿度较大的晚秋时节发病较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秋播大白菜和青菜受害严重。病害流行年份大白菜株发病率可达80%~90%,减产30%~50%,且病株不耐贮存。油菜、花椰菜、甘蓝、萝卜、芥菜和荠菜上也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图8.3
①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都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留种株茎、花梗和果荚。成株期叶片发病,多从下部或外部叶片开始。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绿色小斑,扩大后病斑呈黄色,因其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空气潮湿时,在叶背对相应位置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稀疏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变成褐色时,整张叶片变黄,随着叶片的衰老,病斑逐渐干枯。大白菜包心期以后,病株叶片由外向内层层干枯,严重时只剩下心叶球。
花轴受害后呈肿胀弯曲状畸形,故有“龙头病”之称。花器受害后经久不凋落,花瓣肥厚、绿色、叶状,不能结实。种荚受害后瘦小,淡黄色,结实不良,空气潮湿时,花轴、花器、种荚表面可产生较茂密的白色至灰白色霉层。
花椰菜花球受害后,其顶端变黑,芜菁、萝卜肉质根部的病斑为褐色不规则斑痕,易腐烂。
②防治
a.利用抗病品种 一般青帮品种、疏心直筒型品种抗霜霉病,抗病毒病的品种也能减轻霜霉病的为害。
b.轮作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减轻发病。
c.精选种子或药剂拌种 病菌还可凭菌丝体在留种株上越冬,或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在无病株留种,或用种子质量0.3%~0.4%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拌种。
d.加强栽培管理 勿在地势低洼的地块种植,精细整地,合理密植,避免田间小气候湿度过大。调整播期,使包心期避开多雨季节,均可减轻霜霉病的为害。
e.喷药防治 霜霉病主要在苗期、莲座初期及包心初期发病。在发病初期用69%烯酸吗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番茄早疫病
早疫病又称轮纹病、夏疫病露地、保护地均有发生。北京北部郊区县、河北、山西等海拔较高的地区发生严重。
①症状识别 叶、茎、果均可染病。叶片染病初出现水渍状暗褐色小圆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并有同心轮纹。在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状物。病害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植株下部枝叶全部枯死。茎和叶柄染病,初为灰褐色椭圆形斑,稍凹陷,逐渐发展扩大成长圆形或梭形斑,凹陷加深,并有同心轮纹,导致植株从凹陷的病部折断。染病果多为青果,病从萼柄处侵入,病斑圆形或椭圆形,黑色,明显凹陷,有同心轮纹。染病果提前红熟,失去商品价值。
②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轮作、种子或土壤处理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用52℃温水浸种30 min,冷却后催芽播种;或用0.1%的高锰酸钾浸种30 min,清洗后播种。
c.熏蒸消毒 保护地在定植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烟剂熏蒸。
d.加强栽培管理 高温(26~28℃)、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发病、土壤贫瘠、管理粗放发病较重。勿栽植过密,及时浇水追肥,增强植株抗性,防止早衰,及时摘除病叶、病果。保护地控制温湿度,减轻病害蔓延。
e.带药移栽或发病初期喷药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5)观赏植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月季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是月季上普遍发生的病害,在部分地区为害严重。
①症状 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均可受害。初期,叶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以后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叶披上白粉层。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稍膨大,向反面弯曲。花蕾染病时,表面被覆白粉霉层,花姿畸形,开花不正常或不能开花。传染途径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有些地区可以闭囊壳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作初次侵染。随风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或气孔侵入。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月季的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存在差异,一般光生、蔓生、多花品种较抗病,但抗病性常因产生新的生理小种而丧失。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发病较重。
②防治方法
a.早春修剪和销毁所有死亡的感病枝梢,可以减少侵染来源。初期病叶应及早摘除。
b.温室栽培时,应增加通气,使湿度不致过高。施肥时应避免氮肥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
c.使用药剂防治时,喷药要全面周到,保护好幼嫩部位,新梢生长盛期和雨季应增加喷药次数,发病初期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2 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 5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液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2)仙客来灰霉病
①症状 叶片叶柄和花梗、花瓣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先使叶缘呈水浸状斑纹,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造成全叶变褐干枯或腐烂。叶柄和花梗受害后,发生水浸状腐烂,并生有灰霉。在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生有灰色霉层,是温室、大棚栽培中的主要病害。
②防治方法
a.控制大棚和温室的温、湿度:保护地栽培通过提高温度,来控制病菌的发生和侵染。一般采取上午迟放风,使大棚和温室内温度提高到31~33℃,超过33℃开始放风。如果近中午时仍在25℃以上,可以继续放风,但下午温度需要维持在20~25℃,降至20℃时必须闭风,以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17℃。
b.加强栽培管理,采取园艺防病:定植时施足底肥,促进植株发育,增强抗御能力。避免阴雨天浇水;浇水结束时应放风排湿;发病后控制浇水,必要时实行根茎周围淋浇。发现病果、病叶及时摘除,不可随意乱丢,集中起来进行高温堆沤或深埋。同时清除遗留地里的病残体。注意园艺操作卫生,防止管理过程中传病。
c.抓准时机进行药剂防治:初发病时施药,轮换用药或混合用药,以利延缓病菌抗药性的发生。喷雾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粉剂600倍液,45%喷菌灵悬浮剂4 000倍液,或40%施佳乐800倍液,或50%农利灵1 500倍液。
案例导入
园艺植物虫害防治的意义
地球上动物种类繁多,已知约250万种,其中,昆虫越150万种。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昆虫个体数量大,分布广,适应性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一些昆虫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或给人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等。仅有少数昆虫对人类有害而成为害虫,如蝗虫、蚜虫等。昆虫形态各异,描述、鉴定和命名昆虫,对利用昆虫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控制害虫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务8.2 园艺植物虫害与防治
8.2.1 昆虫的形态识别
为害园艺植物的动物,绝大多数是昆虫,其次是螨类。二者分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和蛛形纲。
1)昆虫的特征
昆虫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节肢动物门主要的特征是身体左右对称,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成对分节的附肢,皮肤硬化为外骨骼。除了昆虫纲外,还有甲壳纲(虾、蟹)、多足纲(蜈蚣、蚰蜒)、重足纲(马陆)和蛛形纲(蜘蛛、蝎子)。
昆虫纲主要特征是:成虫体躯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胸部有3对胸足,还有2对翅;腹部包含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末端有外生殖器,有时还有1对尾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内部器官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外表皮特化为体壁,有保护作用。
2)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有口器、触角、复眼及单眼等。
(1)头部的构造
头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头壳形成过程中,形成许多沟缝,将头壳划分为若干小区,分别是头顶、额、唇基、颊和后头五个区。这些小区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
(2)头部的附器
①触角
a.触角的构造
多数种类有一对触角,生于头顶两复眼之间或两复眼之下的触角窝内,基部有膜与头壳相连可动,触角的基本构造为3节:基部第1节叫柄节,通常短而粗,第2节称梗节,较小,第3节称鞭节,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较长。多数昆虫的鞭节因种类和性别不同而外形变化很大,常作为识别昆虫种类的主要依据。
b.触角的类型
刚毛状(蝉、飞虱)、丝状(蝗虫、蟋蟀)、羽毛(蚕蛾、毒蛾)、栉状(甲虫)、膝状(蜜蜂、胡蜂)、具芒状(蝇)、环毛状(雄蚊)、球杆状(蝶类)、锤状(瓢虫)、鳃片状(金龟)、念珠状(白蚁)。
c.触角的功能
触角是昆虫的重要感觉器官,趋化性、触觉、抱握、同类交流、分辨雄雌等。
d.触角的利用
根据趋化性,设计诱杀器来引诱和消灭害虫(糖醋诱、性诱)。
根据触角的形态可进行昆虫分类。
②昆虫的眼 昆虫的眼一般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在头顶上方左右两侧,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单眼通常有3个,呈三角形排列于头顶和复眼之间。
利用:a.灯光诱杀;b.利用眼的形状及小眼的数量进行分类。
③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昆虫由于食性和取食方法的不同,口器变化很大。农业害虫的口器类型主要是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大类。
a.咀嚼式口器
取食特点:为害部位多、范围广,根、茎、叶、种子等,取食特点是造成植物组织和器官的残缺破损。
危害状:典型的危害症状是造成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
食叶性:开天窗、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或全部吃光。
卷叶性:将叶片卷起,然后藏匿其中危害。
潜叶性:断根或断茎,枯死,吐丝、卷叶、缀叶等。
钻蛀性:钻蛀根、茎、果等。
常见的种类有:直翅目的成虫、若虫,如蝗虫;鞘翅目的成虫、幼虫,如天牛、金龟子等;鳞翅目的幼虫,如刺蛾、蓑蛾等;膜翅目的幼虫,如叶蜂等。
使用药剂类型:胃毒剂、触杀剂、微生物农药。
b.刺吸式口器
昆虫用以吸食动、植物汁液的口器,如蚜虫、蝉、蚧壳虫、蝽象等的口器。危害植物时是借肌肉动作,将口针刺入组织内,吸取汁液。
取食特点:作物组织不破碎,只造成生理伤害,如变色、斑点、皱缩、卷曲、瘿瘤等,另外还能传播植物病毒造成损失。
危害状:
失绿斑点:在叶面上形成各种失绿褪色斑点,严重时黄化。
畸形:叶片卷曲、皱缩等。
虫瘿:如榆瘿蚜与桃瘤蚜的危害状。
传播病毒病(如蚜虫、叶蝉、蝽象等):
常见昆虫:蚜、螨、蚧、粉虱、叶蝉、网蝽、木虱、蝉、蜡蝉等。
使用药剂类型:内吸剂、触杀剂、熏蒸剂和生物制剂。
3)昆虫的胸部
(1)胸部基本构造及功能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有1对胸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的中胸和后胸还各有1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行动器官,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2)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①构造: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前跗节
许多昆虫的跗节和中垫表面都有一些感觉器官,能够感触环境物体的理化性质、温度状况等,由于足上感觉器官的存在,那里的表皮就薄,就成为杀虫剂进入体内的“门户”,害虫在喷布有药剂的植物表面上爬行时,药剂便很快进入体内,中毒死亡。
②类型:由于昆虫的种类、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不同、胸足发生种种特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类型。
步行足:步行虫、蝽象、瓢虫
捕捉足:螳螂、猎蝽
携粉足:蜜蜂
跳跃足:蝗虫、蟋蟀
开掘足:蝼蛄、金龟
游泳足:龙虱
4)翅
昆虫的翅一般呈三角形,是昆虫的飞行器官,除少数种类退化外,绝大多数昆虫都具有二对翅。
(1)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多为膜质特化,一般呈三边三角四区(前缘、外缘、后缘,基角、顶角、臀角,腋区、轭区、臀区、臀前区)。
(2)翅的脉序
翅脉有支撑作用,脉序(翅脉分布形式)是研究昆虫进化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5)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3体段,前面与胸部紧密相连,由9~11节组成,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相连,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和尾须。腹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器官。因此,腹部是昆虫生殖和新陈代谢的中心。
6)昆虫的体壁(外骨骼)
体壁是昆虫身体最外层的组织,除具有供肌肉着生的骨骼功能外,还具有皮肤的功能,可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受机械损伤以及防止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侵入。
(1)体壁的结构和特征及其衍生物
基本构造:由内向外分为底膜、皮细胞层、表皮层3部分。表皮层又分内表皮(延展性)、外表皮(坚硬性)、上表皮(疏水亲脂性),这些特征均增强了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性。
昆虫由于适应各种特殊需要,体壁向外形成各种外长物,如棘、刚毛、刺和鳞片等,向内凹入形成各种腺体,如唾液腺、丝腺、蜡腺和臭腺等。衍生物有些是昆虫生活所必需,有些用来攻击外敌。
(2)体壁构造与防治的关系
影响杀虫剂侵入体壁的因素有:
①表皮的厚薄与骨化程度:表皮厚、骨化程度高的不易侵入,凡是体壁薄的部分、翅节间膜、中垫等药剂易侵入,对刚蜕皮的昆虫药剂也易侵入。
②上表皮的亲脂性:有利于具有脂溶性的有机杀虫剂1605、乐果等杀虫力高。同一药剂,乳油剂型比可湿性粉剂、粉剂效力高,使用杀虫剂时,加入一些矿物油,也可提高药效。
③可利用破坏蜡层的惰性粉等防治仓库害虫。
④覆盖物的有无(蜡腺—分泌蜡质、茸毛等附属物)也影响侵入杀虫效力。
接触杀虫剂必须接触虫体并透过体壁渗入体内,才能发挥毒效。因此,药剂能否黏着展布并穿过虫体,是能否发挥毒效的先决条件。
昆虫和药剂接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药剂直接喷到虫体上,对昆虫来说是被动接触;另一种是把药剂喷洒到昆虫活动的植物表面上,当昆虫运动时,才与药剂发生接触,是一种主动接触。在实践中,主动接触比较普遍,因此要求在喷洒触杀剂时,做到药剂喷洒均匀,使害虫有充分的机会与药剂发生有效接触,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昆虫的种类和龄期不同,它的体壁构造和厚薄程度也不一样,因而使用接触剂的效果也不一样。体壁坚硬,蜡层发达的,药剂难以穿透;体壁比较柔软的,药剂易于透过体壁。同一种昆虫,幼龄幼虫比其老龄幼虫体壁薄,容易中毒致死。“消灭幼虫于3龄之前”同一虫体体壁的不同部位,厚度不一,感觉器是最薄的部分,是药剂进入的重要孔道。有些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跗节、节间膜和气孔等,都是药剂的易透部位。
对触杀剂来说,最重要的是上表皮。上表皮是由表皮质组成的,表皮质是蛋白质与聚合酚形成的角质层,在角质层外面有一层薄的蜡质层,蜡质层虽然很薄,但对药剂与害虫的接触和穿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蜡质层是由长碳链的脂肪酸与脂肪酸或这两种物质形成的酯组成,是不能被水润湿的蜡状物质。因此,昆虫的体壁有很强的拒水性,但油类却能与蜡质层互相亲和,称为亲脂性,因此触杀剂一般应有亲脂性,但如果在水中加入具有润湿展布性能的物质,如肥皂、洗衣粉就能使水在蜡质层上润湿和展散,这类物质称为润湿展布剂,是农药喷雾中很重要的辅助物质。很多油类能很好地和蜡层接触,破坏蜡层的排列结构,有利于药剂的进入。
昆虫体躯的节间膜也很容易受伤,粉剂的粉粒进入节间膜会擦伤膜的表面,使药剂更易侵入虫体,膜体受伤还会引起昆虫体内水分丧失,使昆虫难以维持生命。如在仓库害虫的防治中,过去常用惰性粉加在粮堆里。人工合成破坏几丁质的药剂,如灭幼脲类,昆虫吃下后,体内几丁质的合成受阻,不能生出新表皮,使幼虫蜕皮受阻而死亡。
8.2.2 昆虫的繁殖与发育
1)昆虫的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可分为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和卵胎生等方式。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对昆虫的广泛分布和保持种群的生存很重要,也为防治打下基础。
(1)两性生殖
昆虫经过雌雄交配、卵受精后产出体外,然后每个卵才能发育成为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两性生殖,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如粘虫、蝗虫等。
(2)孤雌生殖
有些种类的昆虫,不经过雌雄交配或卵不经过受精,条件合适时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称为孤雌生殖,分为两种:
①孤雌胎生(卵胎生) 雌雄不经过交配可直接产下新的个体,如蚜虫(蚜虫一个时期可进行两性生殖,一个时期可进行孤雌胎生)。
②孤雌卵生 许多膜翅目昆虫包括蜜蜂不经过交配或受精,雌虫产下卵,发育成新个体,如蜜蜂的雄蜂(受精卵发育成雌蜂,有蜂王和工蜂,非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单倍染色体)。
(3)多胚生殖
一个成熟的卵就可以发育成多个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多胚生殖。常见于膜翅目的寄生蜂类。
(4)卵胎生
昆虫的卵在母体内孵化后,由母体直接产生出幼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如蚜虫和一些蝇类。
2)昆虫的个体发育
昆虫的个体发育分为两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胚胎发育是指从卵发育成为幼虫(或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孵化是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中破壳爬出。
(1)卵期
卵从母体产下到卵孵化所经历的时期,是一个不活动的时期。
①卵的大小和形状:种类不同、大小和形状也有所不同。
②产卵场所:植物表面、土中、植物组织、地面或粪便等腐烂物中,如蝗虫、蝼蛄—土中,潜叶蝇—植物叶内,金龟—粪便,大青叶蝉—果树、树枝的皮下,蛾蝶类——植物表面。
③产卵方式:散产、集中成卵块状(苹小卷、褐卷),有的有鳞毛片或卵囊、卵鞘等(如螳螂)。
(2)幼虫(若虫)期
由卵孵化到幼虫化蛹(完全变态)或羽化为成虫(不全变态)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幼虫期。其特点是取食、生长和蜕皮,是主要为害时期。
蜕皮:昆虫体壁的表皮层骨化,生长受到限制,脱去旧皮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蜕皮。
龄期:幼虫(若虫)期要脱几次皮,才生成蛹或成虫,两次脱皮之间的时期称龄期。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称为1龄幼虫,经过第1次脱皮的幼虫称为2龄幼虫,以此类推。
老熟幼虫:昆虫一般脱皮4~5次,最后一龄幼虫,经过一段时间,不再取食和生长,称老熟幼虫。
全变态昆虫幼虫根据足的数目(即胸足和腹足的有无和数量)可分为3类:
多足型:幼虫除有三对胸足外,还有若干对腹足,如蛾蝶类2~5对、叶蜂类6~8对。
寡足型:只有三对胸足,无腹足,如甲虫类、草蛉等。
无足型:无胸足也无腹足,如天牛、吉丁虫、地蛆、象甲(生于食物充足的地方)。
(3)蛹期
全变态的幼虫老熟后脱掉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由幼虫转变为蛹的过程为化蛹。从化蛹到成虫羽化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蛹期。蛹期表面是一个静止的时期,实质上内部进行着激烈的变化过程,即幼虫的旧器官构造消失或退化,成虫的新器官重新形成。
蛹的类型可分为3种:
离蛹(裸蛹):蛹的触角、口器、翅、足等与体分离,可活动,而腹节也能自由活动,如金龟、蜂、草蛉的蛹。
被蛹:蛹的触角、口器、翅、足等紧贴于蛹体上,外有一层薄的蛹壳包裹着,大多数腹节不能活动,少数能扭动,如蛾、蝶类的蛹,蛹皮较厚、色泽深。
围蛹:蛹体是离蛹,外面被幼虫脱下的皮形成的硬壳包住,外形似桶形,如蝇、虻类。各类不同昆虫,化蛹的场所不同,有着不同的保护物,化蛹前吐丝作茧,有的纯丝,有的丝+食物碎屑+体毛+排泄物,或土里化蛹作土室:分泌黏液+土粒+或间有丝筑成有光滑的土室。
(4)成虫期
昆虫由若虫或蛹最后一次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史的最后一个虫态,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和繁殖后代。
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后,性腺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以完成性的发育,否则不能交配、产卵,因此这类昆虫的成虫往往也有为害,如蝗虫、蝼蛄、蚊等。
3)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昆虫从卵孵化到成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才成为有生殖能力的成虫,这种现象称为变态。根据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成虫期和幼虫期的发育特点,可将变态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大类。
(1)不完全变态
昆虫一生有3个虫期:即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若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很相似,仅个体大小、翅及生殖器官发育程度不同。这种若虫实际上相当于幼虫,如蝗虫、蝼蛄、椿象、叶蝉、蚜虫等。
(2)完全变态
此类昆虫具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昆虫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有很大不同,而且生活习性也不相同。此类昆虫主要有蛾蝶类、甲虫类、蜂类和蝇类。
4)昆虫的季节发育
(1)世代和生活年史
①世代 昆虫自卵或幼体产下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世代,简称一代。各种昆虫世代的长短和一年内世代数,受环境条件和遗传性的影响而不同。
一年发生一代:大豆食心虫、天幕毛虫、舟形毛虫等称一代性昆虫。一年发生多代:粘虫、玉米螟、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等。多年发生一代:华北蝼蛄、钩金针虫(三年)、美洲十七年蝉、木橐蛾(两年发生一代),称多年性。
②生活年史 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昆虫从越冬虫态活动开始到第二年越冬终止的发生活动史称生活年史。包括昆虫一年中各代的发育期、历期、代数、有关习性、越冬虫态、场所等叫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2)休眠和滞育
①休眠 只是由于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消除后就可恢复生长称休眠。引起休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当不良环境解除后,休眠即可以解除。
②滞育 是由昆虫的遗传性决定的,在不良环境还没有到来之前就进入停育状态,即使给予适当的条件,也不会马上恢复生长发育,必须经过一定的外界刺激,如低温、光照等,才能打破停育状态,这种现象称滞育。滞育机制受激素控制。
(3)越冬、越夏
①越冬 昆虫由于冬季的低温加之食料不足,使许多昆虫进入不吃不动、终止生长发育的休眠状态,以安全度过冬季,这种现象称为越冬(秋温高,可推迟越冬,早春暖,可提前解除越冬)。
②越夏 夏季的高温引越某些昆虫休眠,称越夏,如蝼蛄、大地老虎,越冬越夏均有一定的场所,往往有一定的越冬虫态。
5)昆虫的行为
昆虫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内部的生理刺激所引起的各种反应与活动的综合表现称为行为。昆虫的行为是建立在复杂的神经活动的基础上,包括食性、假死性、趋性、本能、群集性和迁飞性等。
(1)食性
昆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选择取食对象的习性称为食性。根据食物来源分五大类:即植食性、肉食性、粪食性、腐食性、杂食性。昆虫在上述食性分化的基础上,根据取食范围的广窄,进一步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多食性。
(2)假死性
昆虫受到刺激后,全身表现反射性抑制状态的现象称假死性。许多金龟子、瓢虫、叶甲、条甲或某些蛾类幼虫—小地老虎、粘虫等。这种习性有助于逃避敌害,我们也可利用这种习性来消灭幼虫。
(3)趋性
昆虫接受某种外界刺激后所做的定向运动称为趋性。趋向刺激源的称为正趋性,反之为负趋性。按照外界刺激的性质,将趋性分为许多种。
①趋光性 对光源的刺激,很多表现为正趋性,即有趋光性蛾类,蝼蛄、金龟等。有些昆虫却表现为负避趋性,即有背光性,如臭虫、米象。趋光或背光都是通过昆虫的视觉器官产生的反应。
②趋化性 是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有趋避之分,是通过昆虫的嗅觉器官而产生的反应(主要是触角),在寻食、求偶、避敌寻找产卵场所等方面表现明显。如菜粉蝶对十字花科蔬菜产生的芥子油有强烈的趋性,因此菜粉蝶对甘蓝类趋性强,根据害虫对化学物质的正负趋性,发展了诱集和趋避等防治方法。
此外,还有趋湿性(粘虫、小地老虎、蝼蛄喜潮湿环境)和趋地性(某些昆虫入土化蛹,一些储粮害虫向粮堆高处爬;许多害虫喜爬向植株上部为害幼嫩部分等)。
(4)本能
内部刺激所引起的复杂神经运动,本能行为很多,如蜂类筑巢、蚕吐丝作茧,许多蛾类的老熟幼虫在化蛹前作茧或筑蛹室留下羽化孔或羽化道等。这对于利用益虫(如人工帮助蜂类筑巢),消灭害虫(破坏土室)有一定意义。
(5)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现象称为群集性。只是在某一虫态(产卵、越冬)和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就分散的称为临时性群集。如一些瓢虫和叶甲等往往在越冬时群集在一起,当度过寒冬后即行分散生活。终生群集在一起的称为永久性群集,如社会性昆虫蜜蜂、蚂蚁等。
(6)迁飞性
往往由于昆虫数量很大,食料不足,或性成熟的需要进行迁移、迁飞活动,粘虫吃光一块地作物后,成群向邻近地块迁移为害。蚜虫在田间扩散为害,因此防治时,应消灭在迁移、迁飞之前。
8.2.3 昆虫与外界环境
1)气象因子
气象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风、雨等,它们对昆虫的影响很大。
(1)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基本上决定于环境温度,适当的环境是生存的条件。
①昆虫对温度的要求 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这个范围称作有效温区。通常在8~40℃;在有效温区内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范围称为最适温区22~30℃;有效温区的下限温度即开始生长的温度,称发育起点8~15℃;有效温区的上限温度即生长发育显著受到限制的温度,称临界高温38~45℃;温度过高(或过低)使昆虫死亡,称为致死温度。致死低温不超过-15℃,致死高温48℃。
②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不同种类对温度反应不同,粘虫产卵最适温度:20~22℃。
棉铃虫产卵最适温度:25~28℃。
同种不同虫期对温度的反应不同,粘虫卵发育起点:13.1℃,粘虫幼虫发育起点:7.7℃,粘虫蛹发育起点:12.6℃。
同种同虫期而不同的生理状态,对温度反映不同,玉米螟的越冬老熟幼虫在越冬前和越冬后,对低温的抵抗力较越冬时期的抗寒力差得多。
温度的变化速度和持续时间: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常使昆虫对低温的适应范围变小。
温度影响害虫的发生期及代数(世代数):环境温度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讲,影响它的新陈代谢快慢和发育进度,在有效温区范围内,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发育速率越快,发育所需天数越少,因此,春季暖和,害虫发生早,秋季暖和,延长为害时期,甚至增加代数。总之,温度影响昆虫的发生时期、生长发育速度、繁殖力等。
(2)湿度和降雨
昆虫体内水分的含量一般较高,为50%~90%。昆虫通过排泄、呼吸、体壁蒸发散失水分。湿度对昆虫的影响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等。对湿度的要求不像温度那样明显和严格。
①湿度对发育进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湿度低则延长发育;反之,能加速发育。
②繁殖力的影响 一般湿度大、产卵量高、卵的成活率和卵孵化率也高。如粘虫在25℃条件下,RH为90%时的产卵量比在60%以下时约多一倍。
综上所述:较多的湿度,有利于一般昆虫的存活,发育和繁殖;也有相反的情况:大多数刺吸口器的害虫,对湿度变化的反应不敏感。因此蚜虫、介壳虫、螨类经常在干旱(RH<75%)的年份为害严重。降雨直接影响害虫数量的变化,但要看降雨时间、次数和雨量。遇大雨,虫口下降,暴雨对小型害虫有机械、冲刷作用、虫口显著下降。降雨还可以调节环境湿度,植物含水量、湿度、天敌间接影响害虫。
(3)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温湿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综合作用于昆虫的,而昆虫对温湿度的反应也是综合要求的,因此温湿度二者要综合起来考虑,往往用温湿度系数来表示。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温湿系数(湿度/温度)=相对湿度/日平均温度的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的温湿度对害虫的影响可以产生相似的结果,如蚜虫适宜温湿系数秋2.5(2.5=62.5/25℃,2.5=50%/20℃)。
(4)光
光对昆虫生命活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光的性质、光照度和光周期的变化。
光周期是指一昼夜中光照与黑暗交替的节律,一般用光照时数表示。光周期的年变化是逐日地有规律地增加或有规律地减少,具有稳定性,对昆虫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信息作用,是引起昆虫滞育的主要信号。如蚜虫在长日照时进行孤雌生殖,到短日照时产生雌雄个体,进行两性生殖。
①光的强度 可见光的强度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但一定剂量以上的X射线和γ射线对昆虫有杀伤、抑制和不育的效应。
②光的性质 光的波长不同,其颜色也不同,而夜出性昆虫的活动情况主要是光的波长。可见光波长7 700~4 000埃(1埃=1×10~8),昆虫可见光波长7 000~2 500埃即可以看见人眼不能看到的紫外光,而不能看见红光。许多农业害虫对3 300~4 000埃的紫外光最敏感,夜间活动的昆虫多趋向这个光源,黑光灯3 600埃左右诱虫最多。蚜虫是日出性的,可见波长5 500~6 000埃的黄光,因此可用黄板诱蚜。
③昼夜交替支配了昆虫的活动 光照度主要影响昆虫的节律和习性,对昆虫的活动或行为影响明显,表现在对昆虫的日出性和夜出性、趋光性和背光性等昼夜活动规律的影响。日出性昆虫:蝶类、苹毛金龟;夜出性昆虫:蛾类、铜绿金龟。
(5)风和气流
风对昆虫的迁飞和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昆虫的传播和活动。如粘虫可顺风传到1 220~1 440 km远,蚜虫的迁飞主要是靠风,传播方向和风向是一致的,但风太大,4级以上昆虫就不大活动了。风还可以影响温度和湿度,在无风的晚上,温度较高,昆虫活动较多。
(6)农田小气候
作物层的小气候,决定于植株的高度、密度、浇水、中耕等栽培管理,不同的地块,小气候也不同,如田间浇水多,作物生长茂密,则温度低、湿度增高、通风透光差,就有利于粘虫的发生。
2)土壤因子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温、湿度、质地、RH、有机质含量等。土壤是许多害虫的生活环境,有95%以上的昆虫,生活与土壤有关,如蝼蛄整个除交尾以外都生活在土壤中;许多昆虫化蛹、产卵、越冬都在土壤中。
3)食物因子
(1)食性分化
根据食物来源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植食性:以植物为食料,绝大多数农林害虫和少数益虫,如家蚕等。
肉食性:以动物为食料,绝大多数是益虫,可分为捕食性(如瓢甲、草蛉)和寄生性(如赤眼蜂、金小蜂两种)。但寄生在益虫或人、畜体上的则是害虫。
粪食性:专以动物的粪便为食,如蜣螂。
腐食性:以死亡的动植物组织及其腐败的物质为食,如埋葬甲。
杂食性: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如胡蜂。
(2)食性的再分化
昆虫在上述食性分化的基础上,根据取食范围的广窄,进一步可分为:
单食性(专食性):只取食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昆虫,如三化螟。
寡食性:能取食同属、同科和近缘的几种植物,如菜粉蝶能取食十字花科蔬菜,也可取食近缘木樨科和白菜花科。
多食性(杂食性):能取食很多科、属的植物,如小地老虎。
(3)食性分化的意义
不同种类的昆虫取食不同的食物种类,这样避免了昆虫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的斗争,有利于种的生存和发展,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4)天敌因子
在自然界中,昆虫常因其他生物的捕食或寄生而引起死亡,使种群的发展受到抑制,昆虫的这些生物性自然敌害通称为昆虫天敌。大致可分为3类:
(1)天敌昆虫
可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捕食性天敌,体形较大,一生能捕食许多头害虫,如瓢甲、草蛉等。寄生性天敌体形较小,一生只寄生一头害虫,一般幼虫寄生在害虫体内,成虫不再取食,如赤眼蜂、金小蜂等。
(2)昆虫病原微生物(病原天敌)
有些微生物可以寄生昆虫,导致昆虫死亡,包括一些细菌、真菌、病毒和线虫等。
(3)其他有益动物
除昆虫外,自然界有些动物以害虫为食物,如一些捕食性的螨类、蜘蛛、鸟类、鱼类和一些蛙类等。
昆虫通过一个生物群落中,取食和被取食的食物关系,与其他生物间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使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像一个链条一样,环环相连,机会紧密,这种现象称为食物链(营养链)。
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人工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环境或引进新的天敌种类及增加某种天敌的数量就可有效地抑制害虫这一环节,并会改变整个食物链的组成。
5)人为因子
人为因子是指人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害虫的影响。在农事活动中,常常无意造成对害虫有利的条件。如耕作不当、耕作粗放、杂草丛生、药杀天敌、运输、传播等都加重害虫的发生。如掌握害虫的发生规律,就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的有利条件创造不利于害虫的条件(即恶化害虫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8.2.4 园艺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苹果树主要虫害
(1)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又名桃蛀果蛾、桃蛀虫、桃小食蛾、桃姬食心虫、桃小,危害苹果、梨、海棠、花红、槟子、榅桲、木瓜、枣、桃、李、杏、山楂以及酸枣等。在没有套袋的果园,受害常比较严重。
①为害特点 果形变畸,果内虫道纵横,并充满大量虫粪,完全失去食用商品价值。
②特征识别 桃小食心虫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蛀果蛾科。
成虫:雌虫体长7~8 mm,翅展16~18 mm;雄虫体长5~6 mm,翅展13~15 mm,全体白灰至灰褐色,复眼红褐色。雌虫唇须较长向前直伸;雄虫唇须较短并向上翘。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近似三角形蓝灰色大斑,近基部和中部有7~8簇黄褐或蓝褐斜立的鳞片。
卵:椭圆形或桶形,初产卵橙红色,渐变深红色,近孵卵顶部显现幼虫黑色头壳,呈黑点状。卵顶部环生2~3圈“Y”状刺毛,卵壳表面具不规则多角形网状刻纹。
幼虫:体长13~16 mm,桃红色,腹部色淡,无臀栉,头黄褐色,前胸盾黄褐至深褐色,臀板黄褐或粉红。无臀栉。
蛹:长6.5~8.6 mm,刚化蛹黄白色,近羽化时灰黑色,翅、足和触角端部游离,蛹壁光滑无刺。茧分冬、夏两型。冬茧扁圆形,直径6 mm,长2~3 mm,茧丝紧密,包被老龄休眠幼虫;夏茧长纺锤形,长7.8~13 mm,茧丝松散,包被蛹体,一端有羽化孔。两种茧外表粘着土砂粒。
③防治措施
a.消灭越冬幼虫 桃小食心虫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土里做冬茧越冬,越冬幼虫出土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每年发生时期不一致。在上年桃小食心虫危害严重,园选5~10株树,整平地面,清除杂物,沿树干周围0.5 m摆放一圈瓦块或砖块,5月初起每3 d调查1次,发现出土幼虫时1 d调查1次,幼虫出土量突然增加时,即进行地面药剂防治。苹果落花后半月选5株间隔50m以上,距地面1.5m树荫处悬挂性诱捕器。诱捕器可用大碗或罐头瓶,盛满0.1%洗衣粉水,诱芯用铁丝横穿距水面高度1.5~2.0 cm。每日检查1次,并及时补充水分,诱到蛾后,即进行地面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或25%辛硫磷微胶囊剂3~7 kg/hm2,兑水300倍树下地面喷雾,或配药土(药∶水∶细土比例为1∶5∶30)撒施地面。
b.诱杀成虫 可用糖醋液诱蛾器进行诱杀。
c.树上喷药杀卵和初孵幼虫 喷药时期应在成虫产卵和有虫孵化期,一般在成虫发生盛期后3~5 d。桃小食心虫从性外激素诱捕器诱到成虫时开始,在苹果园调查卵果率,每个果园随机调查500~1 000个果,每3 d调查一次,当卵果率达到防治指标时即进行树上药剂防治。杀卵和初孵幼虫的药剂有10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10%氯氢菊酯乳油3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 000倍液等,一般喷药2~3次,视虫口密度而定。
d.摘除虫果 在幼虫蛀果为害期间(幼虫脱果前)摘除虫果。
e.套袋保护 在成虫产卵前对果实套袋保护。
(2)苹果山楂叶螨
苹果山楂叶螨又名山楂红蜘蛛。在我国梨和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为害梨、苹果、桃、山楂等多种果树。
①为害特点 刺吸芽、叶和果的汁液,叶受害初呈很多失绿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片,严重时全苍白叶焦枯变褐,叶背面拉丝结网,导致早期落叶,常造成二次发芽开花,削弱树势。
②特征识别 苹果山楂叶螨属于蜱螨目,叶螨科。
成螨:雌成螨分冬、夏二型,冬型体长0.4~0.6 mm,朱红色有光泽;夏型体长0.5~0.7 mm,紫红或褐色,体背后半部两侧各有一黑斑,足浅黄色。
幼螨:足3对,体圆形黄白色,取食后卵变为浅绿色,体背两侧出现深绿长斑。若螨足4对,淡绿全浅黄色,体背出现刚毛,沟侧有深绿斑纹,后期与成螨相似。
卵:球形,浅黄白至橙黄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③防治措施
a.杀灭越冬螨 苹果害螨均以雌成螨在寄主枝干树皮裂缝内、根际周围的土缝隙及落叶、杂草下下群集潜越冬。害螨越冬前在根茎处覆草,在越冬雌成螨出蛰前,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并将覆草及根茎周围杂草收集烧毁,可大大降低越冬雌成螨基数。
b.生长期药剂防治 当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时,按5点式取样法选上年发生严重的5株树,每株树在树冠内膛和主枝中段随机标定10个顶芽,每3 d查一次,统计芽上的螨数。越冬雌成螨出蛰数量逐日增多,同时气温也逐日上升的情况下,出蛰数量突然减少时,即预报出蛰高峰期并立即进行药剂防治。也可根据物候期预测,当苹果芽萌动时,越冬的雌成螨开始出蛰上树,晚熟品种苹果展叶至花序分离期是出蛰盛期,盛花初期出蛰结束,一般可在苹果开花前至初花期用0.2~0.5°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苹果盛花期前后为越冬雌成螨产卵盛期,第一代卵发生相当整齐,第一代幼螨和若螨发生也较为整齐。因此,在“国光”品种落花后7~10 d,第一代卵基本孵化完毕,第一代雌性成螨没有出现时,是药剂防治的一个关键时期。即落花后一周用0.1~0.3°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第二代以后世代重叠,且随着气温升高,发育速度加快,到7~8月常猖獗为害。从落花后到7月中旬,当叶螨达到平均3~5头/叶,7月中旬后平均7~8头/叶时,天气炎热干旱,天敌数量又少时,应立即开展药剂防治,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10%浏阳霉素乳油1 0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 500倍液、20%单甲醚+哒螨灵悬浮剂1 000倍液、20%四螨嗪悬浮剂2 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等喷雾。
c.保护和利用天敌 果园杂草,为天敌提供补充食料和栖息场所。化学防治尽量避开主要天敌的大量发生期或选用对天敌安全的药剂。
2)梨树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梨星毛虫
梨星毛虫俗称饺子虫、梨苞虫。此虫发生普遍,主要为害梨、苹果、沙果、山楂、樱桃、桃、杏、山荆子等果树。在管理粗放的梨园发生严重,可造成梨树开二次花。影响下年产量。
①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芽、花蕾、嫩叶等。幼虫出蛰后钻入花芽内为害,使花芽中空,变黑枯死,而后继续为害花蕾,展叶后幼虫转移到叶片上吐丝,将叶片缀连成饺子状叶苞,幼虫在虫苞内为害。取食叶肉,仅残留叶背的表皮层。夏季孵化的幼虫不包叶,在叶背面食叶肉,严重时可吃光叶片。
②特征识别 梨星毛虫属城鳞翅目,斑蛾科。
成虫:体长9~13 mm,翅展22~30 mm,全身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明显。雄蛾触角短,羽毛状,雌蛾触角呈锯齿状。
卵:椭圆形,长0.7 mm,初产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前紫褐色,数十粒至百余粒卵密集排列成近圆形卵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mm左右,黄白色,纺锤形,背线黑褐色,体背各节两侧各有一个圆形黑斑,各体节背面还有横列的6个白色毛瘤。初孵化幼虫和越冬幼虫,均呈淡紫色。
蛹:白色,渐变黑褐色,长12 mm左右。蛹外有较密实的白茧。
③防治措施
a.消灭越冬幼虫 梨星毛虫一年发生1~2代,以2~3代龄幼虫在树干粗翘皮、根茎部等缝隙中做白色薄茧越冬。越冬前绑草把幼虫诱杀。冬、春季刮除枝干上粗翘皮,刮下的碎皮残物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幼虫。
b.药剂防治 梨花芽膨大期,越冬幼虫开始出蛰,花芽露白至花序分离期为出蛰盛期。越冬幼虫出蛰期及第一代幼虫孵化期(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后10 d左右),是喷药防治的有利时机。
c.人工防治 夏季及时摘除虫包叶的幼虫或螨。老熟幼虫、成虫均有假死性,在发生季节清晨气温低时振落捕捉。
(2)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又名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梨姬食心虫、桃折梢虫、小食心虫、桃折心虫,简称“梨小”。
①为害特点 果实受害初在果面现一黑点,后蛀孔四周变黑腐烂,形成黑疤,疤上仅有1小孔,但无虫粪,果内有大量虫粪。
②特征识别 梨小食心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成虫:体长6~7 mm,翅展11~14 mm,全体暗褐或灰褐色。触角丝状,下唇须灰褐上翘。前翅灰黑,其前缘有7组白色钩状纹;翅面上有许多白色鳞片,中央近外缘1/3处有1白色斑点,后缘有一些条纹,近外缘处有10个黑色小斑,是其显著特征,可与苹小食心虫区别。后翅暗褐色,基部色淡,两翅合拢,外缘合成钝角。足灰褐,各足跗节末灰白色。腹部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中央隆起,直径0.5~0.8 mm,半透明。刚产卵乳白色,渐变成黄白稍带红色,近孵时可见幼虫褐色头壳。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0~14mm,淡红至桃红色,腹部橙黄,头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透明,体背桃红色。腹足趾钩30~40个,与桃蛀果蛾幼虫趾钩10~20个有明显区别。臀栉4~7个刺。小幼虫头、前胸背板黑色,前胸气门前片上有3根刚毛,体白色。
蛹:长6~7 mm,黄褐色。腹部3~7节背面各具2排短刺,8~10节各生一排稍大刺,腹末有8根钩状臀棘。茧丝质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0 mm。
③防治措施
a.合理建园 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3~6代,春、夏季节主要为害桃、梨、李、苹果等嫩梢,8—9月间转害苹果和梨的果实,在桃、梨、李、杏、苹果等混栽的果园发生为害较重。建园时尽量避免与桃、杏混栽或近距离栽植,杜绝害虫在寄主间相互转移。
b.消灭越冬成虫 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枝皮缝隙和主干根茎部周围的土中结茧越冬。在秋季树干及主枝处绑麻袋片或束草诱集越冬幼虫,集中消灭。也可晚秋与早春彻底刮除老树翘皮及树缝里的越冬幼虫。
c.诱杀成虫 梨小食心虫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结合预测预报,用黑光灯、糖醋液和性诱剂诱杀成虫。
d.摘除虫梢 梨小食心虫的一头幼虫在春、夏季节可蛀害3~4个新梢,被害嫩梢叶片逐渐凋萎下垂,最后枯死。发现新梢被害时及时剪除,深埋处理,将幼虫消灭在转梢为害前。
e.喷药保护新梢和果实 梨小食心虫有转主为害习性,一般1、2代主要为害桃、李、杏的新梢,前期虫口密度大时,应及时施药护梢。3、4代为害梨、桃、苹果的果实,应在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期施药保果。选择上年梨小食心虫为害严重的果园作为调查地点,于成虫羽化前挂梨小性诱剂诱捕器或糖醋液诱蛾器诱集并记录成虫数量,用期距法推测各代成虫产卵和卵孵化盛期,必要时调查田间卵果率以确定树上喷药时期。
f.套袋保护 在成虫产卵前套袋保护果实。
3)桃树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国内分布广泛。北起辽宁、内蒙古,西至甘肃、陕西、四川,南至广东、广西,东达沿海及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害桃、李、碧桃、樱桃、梅、梅花、杏、郁李、垂柳等植物。
①为害特点 幼虫蛀入木质部危害,造成枝干中空,树势衰弱,严重时可使植株枯死。桃树一般可活30年左右,但遭受桃红颈天年桃树的寿命缩短到10年左右,因其以幼虫蛀食树干,削弱树势,严重时可致整株枯死。
②特征识别 桃红颈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
成虫:体长26~37 mm。体黑色,有光泽,前胸部棕红色,故名红颈天牛。前胸两侧各有刺突,背面有瘤状突起。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雄虫体小,前胸腹面密被刻点。触角超体长5节;雌虫前腹面有许多横纹,触角超体长2节。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 mm,黄白色,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斑块,每块前缘有凹缺,侧缘各1块呈三角形。
蛹:淡黄白色,前胸两侧和前缘中央各有突起1个。
③防治措施 成虫羽化后有一个补充营养阶段,可以适时进行人工捕捉;从下向上,向虫孔注射敌敌畏50倍液,后用泥浆封口;保护天牛天敌。
4)十字花科蔬菜主要虫害
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有:菜粉蝶、菜蚜、小菜蛾、4种夜蛾、黄曲条跳甲、蛴螬、地老虎等,软体动物害虫有蛞蝓。
(1)菜粉蝶
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别名:菜白蝶、白粉蝶。幼虫称菜青虫。寄主:油菜、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尤其偏嗜含有芥子油醣苷、叶表光滑无毛的甘蓝和花椰菜。
①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蚕食整个叶片,轻则虫口累累,重则仅剩叶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此外,虫粪污染花菜球茎,降低商品价值。在白菜上,虫口还能导致软腐病。
②特征识别 菜粉蝶属于鳞翅目,粉蝶科。
图8.4
成虫:体长12~20 mm,翅展45~55 mm;体灰黑色,翅白色,顶角灰黑色,雌蝶前翅有2个显著的黑色圆斑,雄蝶仅有1个显著的黑斑。
卵:瓶状,高约1 mm,宽约0.4 mm,表面具纵脊与横格,初产乳白色,后变橙黄色。
幼虫:体青绿色,背线淡黄色,腹面绿白色,体表密布细小黑色毛瘤,沿气门线有黄斑。共5龄。
蛹:长18~21 mm,纺锤形,中间膨大而有棱角状突起,体绿色或棕褐色。
③防治措施
a.捕(诱)杀成虫 桃红颈天牛2~3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第一年)和老熟幼虫(第二年)越冬。成虫自南至北依次于5—8月间出现,成虫出现期比较整齐,在一个果园一般不超过10天,成虫多于雨后晴天10~15时在树干和枝条活动、栖息。外出活动2~3 d后开始交尾产卵。利用成虫午间在枝干静息的习性,在成虫出现期的白天,最好在雨后晴天捕杀。也可利用成虫对糖醋有趋性,用糖2份、醋1份,或用糖∶醋∶酒为1∶0.5∶1.5、敌百虫(或其他杀虫剂)0.3份、水8~10份配成诱杀液,装于盆罐中,挂在离地1 m处诱杀成虫。
b.树干涂白阻止成虫产卵 成虫卵多产于距地面1.2 m内的主干、主枝的树皮缝隙中,近地面35 cm以内树干产卵最多。老树皮粗糙缝多时产卵多被害重,幼树及光皮品种被害轻。在成虫产卵前,在树干主枝上涂刷白涂剂,阻止成虫产卵。白涂剂为生石灰10份、硫黄或石硫合剂渣1份、食盐2份、动物油0.2份、水40份混合而成。
c.药剂防治初孵幼虫 成虫产卵期1周左右,每雌产卵量平均170粒,卵期7~9 d。在成虫卵盛期或幼虫孵化期,用50%杀螟硫磷乳油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粉剂2 000倍液、5%高效氯氢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树干和主枝,隔12~15 d喷一次,连喷2次,杀死初孵幼虫。
d.钩杀幼虫 初孵幼虫向下蛀食韧皮部,秋末在被害皮层下越冬。幼虫孵化后检查枝干,发现排粪口可用铁丝钩杀幼虫,或用接枝刀在幼虫危害部位顺树干划2~3道杀以死幼虫。
e.药剂熏杀大龄幼虫 次年春季在被害层下越冬的幼虫活动继续向下蛀食至木质部为害,由上向下蛀食成弯曲的隧道,隔一定距离向外蛀一通气排粪孔;蛀道可至主干土面下8~10 cm处,常在树干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堆积大量红褐色粪屑。幼虫老熟后于蛀道内作蛹室化蛹,蛹室在蛀道末端,化蛹前先做羽化孔,但孔外韧皮部仍保持完好。对已注入木质部的大龄幼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倍液。每孔5 mL(注射或用浸药的棉棒),或将56%的磷化铝片剂分成6~8小粒,每粒塞入一虫孔中,再用黏泥将蛀口或排气孔封严,熏杀幼虫。
f.保护和利用天敌 寄生蜂、寄生蝇、鸟类和白僵菌等对桃红颈天牛有一定的自然控制力,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2)菜蚜
菜蚜俗称腻虫、蜜虫等,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多种蚜虫的总称。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又称桃赤蚜、烟蚜)、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Kalt,又称菜缢管蚜)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3种。
①为害特点 菜蚜以成、若虫群集寄主的叶片、花梗、种荚等上面,从寄主的幼苗期就开始刺吸植物汁液,使叶片变黄、卷缩变形,生长不良,影响包心,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叶背常聚集有成团块的菜蚜堆,分泌稠粘的黄蜜露,诱发煤烟病。留种植株的嫩茎、花梗和嫩荚被害时,影响抽苔、开花和结籽,花梗扭曲畸形。菜蚜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其造成的危害常大于蚜害本身的危害。
②特征识别 菜蚜属于同翅目、蚜科。成虫形态多样有具翅的和无翅的个体。触角细长、丝状,上有感觉圈;腹背有一对腹管,腹末突起称尾片。前翅大而后翅小,前翅只有l条粗的纵脉,端部有1粗大的翅痣,腹部稍后有1对腹管和1个尾片。甘蓝蚜腹管很短,中部膨大,近末端收缩成花瓶状,无翅胎生雌蚜黄绿色,有白色蜡粉;有翅胎生雌蚜绿色,触角第三节有50多个次生感觉孔。萝卜蚜和甘蓝蚜很相似,但有翅胎生雌蚜触角第三节只有15个次生感觉孔。无翅胎生雌蚜黄绿色,体上有白色蜡粉。桃蚜体不被蜡粉,桃蚜头部在触角内侧有明显的疣状突起,有翅胎生雌蚜此疣倾向内方;腹管中等长,圆柱形。无翅胎生雌蚜绿色,触角第三至第六节有覆瓦状纹。有翅胎生雌蚜淡褐色,触角第三节有12个次生感觉孔。
③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虫源,冬季在寄主上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为害期喷施2.5%功夫3 000~4 000倍液或40%菊马乳油2 000~3 000倍液;保护七星瓢虫、食蚜蝇等蚜虫天敌。
任务8.3 园艺植物草害与防治
8.3.1 园林植物杂草的种类
1)园林植物常见杂草的分类
杂草除了按植物分类学分成不同的科、属、种外,还可按如下方式对杂草进行分类:
(1)按生育期分类
按生育期的长短,杂草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杂草。
①一年生杂草 一年生杂草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其生活史,即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结实在一年内完成。在一年生杂草中,大部分种类在春天发芽而在夏天或秋天结籽,称为夏季一年生杂草,如牛筋草、反枝苋等;也有一些杂草在夏末或秋天发芽,植株处于未成熟的状态度过冬季的几个月,再来年春天进一步进行因营养生长、开花、结籽,称为冬季一年生杂草,如独行菜、看麦娘等。
②二年生杂草 二年生杂草需要2个生长周期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其种子在春季萌发,第一年仅发育营养器官,并在根内积累贮存大量的营养物质,秋季地上部分干枯,翌年春季从根茎处长出植株,开花、结实后全株死亡。
③多年生杂草 该类杂草生长期较长,能存活多年,既可以种子繁殖又能以根茎等营养器官繁殖,通常以营养器官休眠越冬。根据其营养繁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匍匐根状茎类,如狗牙根等;地下根状茎类,如芦苇、箭叶旋花、苣荬菜等。多年生杂草耐药性比一年生杂草要强,防除难度较大。
(2)按植物的形态和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分类
在杂草学中,按植物的形态不同将杂草分为:阔叶草、禾草、莎草三类。这三类杂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不同。有些除草剂只对禾草有效,有些除草剂则只对阔叶草有效。
①阔叶草 包括双子叶的杂草和部分单子叶杂草。主要形态特征为叶片宽大,有柄;茎常为实心,如反枝苋、苘麻、马齿苋、荠菜等。
②禾草 属于禾本科植物。主要形态特征为叶片狭长、叶脉平行、无叶柄;茎圆形或扁形,分节,节间中空,如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等。
③莎草 属于莎草科植物,其叶片形态与禾草相似,但叶片表层有蜡质层,较光滑;茎三棱,形不分节;茎为实心,如香附子、异型莎草等。
2)园林植物苗圃、草坪常见杂草
为了防除方便,人们常将草坪杂草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年生杂草(多为夏季一年生禾草,也有少数冬季一年生禾草及一年生莎草)、多年生杂草(主要为禾草,有冷季型和暖季型之分,另有少数多年生莎草)、阔叶杂草(分夏季一年生、冬季一年生及多年生3个类型)。
(1)一年生杂草
①一年生早熟禾 Poa annua L.
禾本科一年生或二年生杂草。秆丛生,直立,基部稍向外倾斜;叶片光滑柔软,顶端呈船形,边缘微粗糙。叶舌圆形,膜质。圆锥花序开展,塔形,小穗绿色有柄,有花3~5朵,外稃卵圆形,先端钝,边缘膜质,5脉明显,脉下部均有柔毛,内稃等长或稍短于外稃,颖果纺锤形。
②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又名蟋蟀草。禾本科1年生晚春杂草,茎扁平直立,高10~60 cm,韧性大。叶光滑,叶脉明显,根须状,发达,入土深,很难拔除。穗状花序2~7个,呈指状排列于秆顶,有时1~2枚生于花序之下。小穗无柄,外稃无芒。颖果三角状卵形,有明显的波状皱纹。
③马唐 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
别名抓根草、万根草、鸡爪草,禾本科一年生晚春杂草,株高40~60 cm,茎多分枝,秆基部倾斜或横卧,着土后节易生不定根。叶片条状披针形,叶鞘无毛或疏毛,叶舌膜质。花序由2~8个细长的穗集成指状,小穗披针形或两行互生排列。
④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L.) Beauv
别名谷莠子、青狗尾草、狗毛草。禾本科一年生晚春性杂草。出苗深度2~6 cm,适宜发芽温度15~30℃。植株直立,茎高20~120 cm,叶鞘圆筒状,边缘有细毛,叶淡绿色,有绒毛状叶舌、叶耳,叶鞘与叶片交界处有一圆紫色带。秆直立或基部屈膝状,上升,有分枝。穗状花序排列成狗尾状,穗圆锥形,稍向一方弯垂。小穗基部刚毛粗糙,绿色或略带紫色,颖果长圆形,扁平。
⑤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
别名稗子、稗草、野稗、水稗子,属禾本科一年生杂草,水、旱、园田都有生长,也生于路旁田边、荒地、隙地,适应性极强,既耐干旱、又耐盐碱,喜温湿,能抗寒,繁殖力惊人,一株稗有种子数千粒,最多可结一万多粒。种子边成熟边脱落,体轻有芒,借风或水流传播。种子发芽深度为2~5 cm,深层不发芽的种子,能保持发芽力10年以上。
(2)多年生杂草
①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
别名回头青。莎草科多年生杂草。匍匐根状茎较长。有椭圆形的块茎。有香味,坚硬,褐色。秆锐三棱形,平滑。叶较多而短于秆,鞘棕色。叶状苞片2~3枚,比花序长。聚伞花序,有3~10个辐射枝。小穗条形,小穗轴有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花药暗红色,花柱长,柱头3个,伸出鳞片之外。小坚果矩圆倒卵形,有3棱。夏、秋间开花,茎处叶丛中抽出。种子细小。
②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暖季型多年生禾草,具有根状茎和匍匐枝,秆平卧部分可达1 m,并在节间产生不定根和分枝;叶扁平线条形,色浓绿;穗状花序,小穗排列成指状。常生长于光照较强、温暖的地方,经过培育修剪可成为很好的草坪,在其他草坪中把狗牙根作为杂草。
(3)阔叶杂草
①藜 Chenopdium album L.
别名灰菜,灰条菜。藜科一年生早春杂草。茎光滑,直立,有棱,带绿色或紫红色条纹。株高70~80 cm。叶互生,有细长柄,叶形有卵形、菱形或三角形,先端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有波状齿。幼时全体被白粉。花顶生或腋生,多花聚成团伞花簇。胞果扁圆形,花被宿存。种子黑色,肾形,无光泽。
②马齿苋 Portulaca oleracea L.
别名马齿菜、马杓菜、长寿菜、马须菜。马齿苋科一年生杂草。肉质匍匐,较光滑,无毛;茎带紫红色,由基部四散分枝;叶呈倒卵形,光滑,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淡绿色。花黄色,花腋簇生,无梗;蒴果圆锥形,盖裂;种子极多,肾状卵形,黑色,直径不到1 mm。
③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别名苋菜、野苋菜、西风谷、红枝苋。苋科一年生杂草。株高80~100 cm,茎直立,梢有钝棱,密生短柔毛。叶互生,有柄,叶片倒卵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叶脉明显隆起。花簇多刺毛,集成稠密的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苞片干膜质。胞果扁小球形,淡绿色。种子倒卵圆形,表面光滑黑色有光泽。
④地锦 Euphorbia humifusa Wild.
别名红丝草,奶疳草、血见愁。大戟科一年生夏季杂草。匍匐伏卧,茎细,红色,多叉状分枝,全草有白汁。叶通常对生,无柄或梢具短柄,叶片卵形或长卵形,全缘或微具细齿,叶背紫色,下具小托叶。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枝腋和叶腋,花淡紫色。蒴果扁圆形,三棱状。
⑤小旋花 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
别名打碗花、常春藤打碗花、兔耳草。旋花科一年生杂草。茎蔓生、缠绕或匍匐分枝,茎具白色乳汁,叶互生,有柄;叶片戟形,先端钝尖,基部常具4个对生叉状的侧裂片。花腋生,具长梗,有二片卵圆形的苞片,紧包在花萼的外面,宿生;花冠淡粉红色,漏斗状。蒴果卵形,黄褐色。种子光滑,卵圆形,黑褐色。
⑥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Willd.
别名辣辣根、辣根菜、芝麻盐。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杂草。株高10~30 cm。主根白色,幼时有辣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基生叶狭匙形,羽状浅裂或深裂,茎生叶条形,有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瓣白色。角果椭圆形,扁平,先端凹缺。种子椭圆形,棕红色。
⑦刺儿菜 Cephalanoplos segetum Kitam.
别名小蓟、刺蓟。菊科多年生根蘖杂草。茎直立,上部疏具分枝,株高30~50 cm。叶互生,无柄,叶缘有硬刺,正反两面具有丝状毛,叶片披针形。头状花序,鲜紫色,单生于顶端,苞片数层,由内向外渐短,花两性或雌性,两种花不生于同一株上。生两性花序短;生雄花的花序长。果期冠毛与花冠近等长;瘦果长卵形,褐色,具白色或褐色冠毛。
⑧苦菜 Lxeris chinesi s(Thunb.) Nakai
别名山苦荬、苦荬菜、苦麻子、奶浆草。菊科多年生杂草。株高20~40 cm,直立或下部稍斜,茎自基部多分枝,全株具白色乳汁,叶片狭长披针形,羽裂或具浅齿,裂片线状,幼时常带紫色;茎叶互生,无柄,全缘或疏具齿牙。头状花序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的圆锥花丛,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棕色,有条棱,冠毛白色。
⑨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别名婆婆丁。菊科多年生直根杂草。株高20~40 cm,全草有白色乳汁,根肥厚,圆锥形,叶莲座状平展,长圆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倒向羽状深裂、浅裂或只有波状齿。头状花序总苞片上部有鸡冠状突起,全为舌状花组成,黄色。瘦果有长6~8 mm的喙;冠毛白色。
⑩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 (L.) Medic.
别名荠、吉吉菜。十字花科越年生杂草。全株稍被白色的分枝或单毛。株高50~60 cm,茎直立,有分枝;基生叶丛生,平铺地面,大羽状分裂,裂片有锯齿,有柄;茎生叶不分裂,狭披针形,基部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总状花序多生于枝顶,少数生于叶腋。花白色,有长梗。短角果呈倒三角形,扁平,先端微凹,种子2室,每室种子多数。种子椭圆形,表面有微细的疣状突起。
车前草 Plantago asiatica L.
别名车前子。车前科须根杂草。株高10~40 cm,具粗壮根茎和大量须根。根叶簇生,有长柄,伏地呈莲座状;叶片广椭圆形,肉质肥厚,先端钝圆或微尖,基部微心形,全缘或疏具粗钝齿。花茎数条,小花多数,密集于花穗上部呈长穗状;花冠白色或微带紫色,子房卵形。蒴果卵形,果盖帽状,成熟时横裂。种子长卵形,黑褐色。
3)不同的生态小环境杂草种类不同
如在草坪中,新建植草坪与已成坪草坪由于生态环境、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主要杂草的种类也不同。如北方地区新建植草坪杂草的优势种群为:马唐、稗草、藜、苋菜、莎草和马齿苋等;已成坪老草坪的主要杂草种类是:马唐、狗尾草、蒲公英、苦荬菜、苋菜、车前草、委陵菜及荠菜等。
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园圃以香附子、异型莎草、空心莲子草、野菊花等居多;地势高燥的园圃则以马唐、狗尾草、蒲公英、堇菜、苦菜、马齿苋等居多。
4)不同季节杂草优势种群不同
不同的杂草由于其生物特性不同,其种子萌发、根茎生长的最适温度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季节杂草种群的差异。一般春季杂草主要有蒲公英、野菊花、荠菜、附地菜及田旋花等;夏季杂草主要有稗草、牛筋草、马唐、莎草、藜、苋、马齿苋、苦荬菜等;秋季杂草主要有马唐、狗尾草、蒲公英、堇菜、委陵菜、车前等。
8.3.2 除草剂基本知识
1)除草剂分类
随着除草剂的生产与应用的不断发展,新型除草剂不断涌现,除草剂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比较各种除草剂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可按其作用方式,在体内运转情况等几方面进行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①选择性除草剂 除草剂在不同的植物间具有选样性。即能毒害或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甚至只能杀某种或某类杂草,不损害其他植物,凡具有这种选择性作用的除草剂称为选择性除草剂,如西玛津、阿特拉津只杀一年生杂草,2,4-D丁酯只杀阔叶杂草。
②灭生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对一切植物都有杀灭作用,即对植物没有选择能力,如草甘膦、克芜踪等。这类除草剂主要在植物栽植前,或者在播种后出苗前使用,也可以在休闲地、道路上使用。
(2)按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移动(运转)情况分类
①触杀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的特点是只起局部杀伤作用,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药剂接触部位受害或死亡,没有接触部位不受伤害。这类药剂虽然见效快,但对地下部分作用不大,主要用于防除由种子繁殖的一年生杂草。使用时必须喷洒均匀、全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如百草枯、除草醚等。
②内吸传导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的特点是被茎、叶或根吸收后通过传导而被杀,药剂作用较缓慢,一般需要15~30 d,但除草效果好,可以进行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的防除,如草甘膦、阿特拉津等。内吸传导性除草剂有三种类型:
a.能同时被根、茎、叶吸收的除草剂,如2,4-D丁酯。这类药剂可作叶面处理,也可作土壤处理。
b.主要被叶片吸收,然后随光合作用产物运输到根、茎及其他叶片。这类药剂主要作茎、叶处理,如草甘膦、茅草枯、甲砷钠等。
c.主要通过土壤被根系吸收,然后随茎内蒸腾流上升,移动到叶片,产生毒杀作用。这类药剂主要作土壤处理,如阿特拉津、敌草隆等。
2)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除草剂剂型有水剂、颗粒剂、粉剂、乳油等,水剂、乳油主要用于叶面喷雾处理,颗粒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粉剂应用较少。
(1)叶面处理
叶面处理是将除草剂溶液直接喷洒在杂草植株上,这种方法可以在播种前或出苗前应用,也可以在出苗之后进行处理,但苗期叶面处理必须选择对苗木安全的除草剂,如果是灭生性除草剂,必须有保护板或保护罩之类将苗木保护起来,避免苗木接触药剂。叶面处理时,雾滴越细,附着在杂草上的药剂越多,杀草效果越好。但是雾滴过细,易随风产生飘移,或悬浮在空气中。对有蜡质层的杂草,药液不易在杂草叶面附着,可以加入少量展着剂,以增加药剂附着能力,提高灭草效果。展着剂有羊毛脂膏、农乳6201、多聚二乙醇、柴油、洗衣粉等。
(2)土壤处理
土壤处理是将除草剂施于土壤中(毒土、喷浇),在播种之前处理或在苗木生长期处理。土壤处理多采用选择性不强的除草剂,但在苗木生长期则必须用选择性强的除草剂,以防苗木受害。土壤处理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考虑药剂的淋溶,在沙性强、有机质含量少、降水量较多的情况下,药剂会淋溶到土壤的深层,苗木容易受害,施药量应适当降低;二是土壤处理要注意除草剂的残效期(指对植物发生作用的时间期限)。除草剂种类不同,残效期也不同,少则几天,如五氯酚钠,3~7 d,除草醚,20~30 d,多则数月至一年以上,如西玛津残效期可达1~2年。对残效期短的,可集中于杂草萌发旺盛期使用,残效期长的,应考虑后茬植物的安全问题。
3)环境条件对除草效果的影响
除草剂的除草效果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主要与气象因子和土壤因子有关。
(1)温度
一般情况下,除草效果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气温高于15℃时,效果渐好,用药量也省;低于15℃时,除草效果缓慢,有的15 d才达到除草高峰。
(2)光照
有些除草剂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效果好,如利用除草醚除草,晴天比阴天效果快10倍,因此喷药应选择晴天进行。
(3)风、雾、露
晴天无风时喷药效果好,以上午9时至下午16时喷药为好。大风、有雾、有露水的早晨不宜喷药,因为风大容易造成药物飘移,有雾、有露水的早晨会稀释药剂,影响喷药效果。
(4)土壤条件
土壤的性质及干、湿状况,影响用药量及除草效果。一般来讲,沙质土、贫瘠土比肥沃土及黏土用药量宜少,除草效果也不及肥沃土壤。这是由于沙土及贫瘠土对药剂吸附力差,药剂容易随水下渗。用药过大时,容易对苗木产生药害。
干燥的土壤,杂草生长缓慢,组织老化,抗药性强,杂草不易被灭杀;土壤湿润,杂草生长快,组织幼嫩,角质层薄,抗药力弱,灭杀容易。此外,空气干燥,杂草气孔容易关闭,也会影响除草效果。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发挥除草效果,应在晴天无风、气温较高的条件下施药。
8.3.3 园林植物苗圃、观赏树木间杂草的化学防除
园林植物园圃内杂草种类繁多,为害严重,不仅与园林植物争肥、争水、争空间,影响花木的正常生长,而且还会因杂草丛生,降低整体的园林绿化效果。园林苗圃植物及绿化区观赏树木大都为深根性的木本植物,化学除草相对较易。现就园林苗圃及观赏树木间杂草的化学防除作一简要介绍。
1)园林苗圃、观赏树木间化学除草实例
(1)大苗、乔灌木园林植物的除草方法
由于含有叶绿素的植物组织离地面较高,不会附着药滴,树皮部位因为不含叶绿素且组织老化,因此对于园林苗圃中的大苗、绿地观赏乔木间的除草,可采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定向喷雾处理。如采用草甘膦在白榆、悬铃木、棕榈、柳杉、水杉、池杉、香樟、夹竹桃、青桐、速生柏、女贞等树木间进行定向喷雾,除防治香附子有效外,对多种其他的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也显示出了强大的杀草活性。在田间条件下,采用1~2 kg/hm2的剂量喷射多种杂草,在喷药后1~10 d内检查除草效果,发现旱稗、看麦娘、野苋、马唐、狗尾草、牛筋草、佛座、加拿大蓬、繁缕、蒲公英、喜旱莲子菜、细叶千金子、千金子、碎米莎草及小蓟等已干枯死亡;小叶藜、灰藜、小旋花、卷耳等也已植株全黄倾向于死亡。
另外,也可在春天杂草出苗初期采用敌草隆等药剂进行喷洒,若雨季草多,可在雨季来临前再喷一次药。具体用量为敌草隆3.75~7.50 kg/hm2或扑草净3.75~5.25 kg/hm2、西玛津或莠去津4.50~5.25 kg/hm2,也可与除草醚等混用。
(2)杂草萌发期,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防除一年生杂草的方法
苗圃中苗木大多是深根性的,且有树皮保护,所以除草剂在防除一年生杂草时,一般在其萌发期,选用土壤处理类除草剂进行苗前处理,具体用量为西玛津、莠去津2.25~3.00 kg/hm2,敌草隆、灭草隆、利谷隆、绿麦隆、非草隆4.5~6.0 kg/hm2或除草醚7.5 kg/hm2,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有效地保持一个季度至一年内不受此类杂草的为害。它们对常绿针叶树,如松、柏、云杉,以及深根性树种,如苹果、梨、核桃、柿、白蜡、槐等都比较安全。柳、臭椿只对除草醚有耐性,对敌草隆、扑草净、西玛津较敏感。
(3)休眠期园林植物萌芽前进行土壤处理
如对于蔷薇类、花椒等灌木来讲,采用定向喷雾往往不太容易,因而可在早春,树木萌芽前用除草剂喷于地表,控制杂草。药剂可用除草醚、绿麦隆等对园圃地进行封锁性防治。用量为除草醚7.5 kg/hm2、绿麦隆6.0 kg/hm2,在3月份杂草尚未萌芽时喷施土表,喷后1个月防治区只有少数杂草萌发,而对照区则杂草萌生,差异十分明显。
(4)采用毒土法防除杂草
对于刚刚扦插、压条的苗木来讲,因苗小根浅、组织幼嫩,一般的喷雾法往往容易使得植株表面附着药剂而产生药害,使用毒土法用药则较为安全。
2)一年生草本花卉的化学除草方法
花卉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栽植方式多样,生长环境不同,圃地内所发生的杂草类型也各各不一,因而对除草剂选择、抗性及使用方法也都有所差异,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圃施药。
(1)播种圃(花坛)化学除草技术
许多花卉如鸡冠花、一串红、凤仙花、地肤、石竹、雏菊、蛇目菊、百日草、金鱼草、虞美人、翠菊、雁来红、紫茉莉、醉蝶花、地被石竹等常常是露地苗床播种或露地花坛直播,可在播前或播后和出苗前进行各种药剂处理。
①播前土壤处理 地面整好后,用48%氟乐灵乳油1~2 kg/hm2,对水600 L对地表进行喷雾处理,施药后随即掺入表土。
②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播后苗前采用60%丁草胺乳油1.5 kg/hm2、70%都尔乳油1~1.5 kg/hm2、50%大惠利可湿性粉剂1.5~2.25 kg/hm2,对水600~900 L喷雾。注意花卉种子一定要覆土盖严,否则容易产生药害。
③苗后茎叶处理 若圃地内的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时,在其2~4叶期采用专杀禾草而对双子叶植物安全的药剂,常见的品种为:35%稳杀得乳油或15%精稳杀得乳油0.75 kg/hm2、10%禾草克乳油或5%精禾草克乳油0.75 kg/hm2、12.5%盖草能乳油0.6~1 kg/hm2、对水600~900 L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2)移栽圃(花坛)化学除草技术
菊花、彩叶草、石榴、木槿、紫薇、迎春、茉莉、扶桑、橡皮树、三色堇、矮牵牛、羽衣甘蓝等花卉多采用扦插繁殖或营养钵育苗,尔后向苗圃或花坛移栽,可在移栽前后进行药剂处理。
①移栽前土壤处理 移栽前采用48%氟乐灵乳油1.8~2.25 kg/hm2、33%除草通乳油2.25 kg/hm2,对水600~900 L喷雾。施药后浅混土2~3 cm后即可移栽,除草通也可以不混土。移栽时尽可能不让药土落入根部,否则会对根系抑制作用。
②移栽后土壤处理
a.毒土法:有的花卉植株之间空隙小、不均匀,无法进行土表喷雾处理,只能采用毒土法。即采用23.5%果尔乳油0.6~0.9 kg/hm2或60%丁草胺乳油3~4.5 kg/hm2,放入75 L清水中摇匀,然后用喷雾器均匀喷雾于已过筛的450~600 kg细土(细沙)中,边喷边搅拌,使药剂与细土混合均匀,再封闷2~3 h,让药剂充分被土壤吸附,随后均匀撒到苗床上(露水干后),然后用小竹枝或树枝轻扫沾有药土的苗木,使药土落入土表。
b.定向喷雾法:花卉植株之间空隙大,条行明显,此时可采用定向喷雾法。具体操作为:苗高在30 cm以下时,先将圃地内的杂草人工清除,然后采用60%丁草胺乳油1.5~2.25 mL,兑水600~900 L,在花木行间进行定向喷雾。使用丁草胺优点是:安全,即使药液触及花木茎叶,也不会造成严重药害。
苗高在30 cm以上时,且有少量杂草情况下,采用20%克芜踪水剂3~4.5 kg/hm2与60%丁草胺乳油1.5~2.25 kg/hm2混合,兑水600~900 L,采用带防护罩喷头在花木行间进行定向喷雾,操作时喷头离地面要低,尽量避免药液溅及花木茎叶,尤其是幼叶与幼芽。
③茎叶处理 参考播种圃(花坛)化学除草技术中“苗后茎叶处理”。
一些球根、宿根类花卉,如美人蕉、大丽花、石蒜、郁金香、花毛茛、风信子、唐菖蒲、百合、葱兰、韭兰、鸢尾、萱草、荷兰菊、宿根福禄考等,其栽植方式与菊花、彩叶草等相似,因而可参照上述除草方案。
(3)扦插花圃化学除草技术
茶花、三角梅、桂花、杜鹃、紫薇、木槿、栀子、月季、扶桑、迎春、连翘、夹竹桃、九里香、金叶女贞、红叶小檗、二色茉莉等采用扦插法育苗,可在扦插后芽萌动前采用23.5%果尔乳油0.75~1.2 kg/hm2、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2.25 kg/hm2,兑水均匀喷雾于床面进行土壤处理。
有的花圃需要扦插后及时盖膜,可在插前将床土整细,浇透水,然后采用33%除草通乳油1.5 kg/hm2、23.5%果尔乳油2.25 kg/hm2,兑水均匀喷雾,3~5 d后扦插盖膜。扦插后不需盖膜的,可在插面喷洒上述药剂,插后马上浇水。
若圃地内的杂草以禾草为主时,在其2~4叶期采用专杀禾草而对双子叶植物安全的药剂,常见的品种及用量为:35%稳杀得乳油或15%精稳杀得乳油0.75~1 kg/hm2、10%禾草克乳油或5%精禾草克乳油0.75~1 kg/hm2,兑水600~900 L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
3)盆花圃地化学除草技术
(1)盆花露地场所化学除草
将场地内的花盆移出或在花盆放置前,可喷洒灭生性除草剂进行杂草的茎叶处理。也可采用上述药剂直接向盆花放置场所用药,但需采取撒毒土法或定向喷雾法。
(2)盆面杂草的化学防除
花盆表面常常着生一年生早熟禾、牛筋草、马唐、马齿苋、繁缕、酢浆草,不仅与花卉争夺水分、养分,而且容易招致螨虫、蚜虫、蛞蝓等害虫的产生,祸及花卉植株。可采用的化学除草方法有:
①若盆花为木本花卉,且茎干基部已变为非绿色(无叶绿素,表现为褐色或其他颜色),基部枝条与杂草易隔离时,可采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定向喷雾处理,采用的药剂为41%农达水剂100~200倍液、20%克芜踪水剂200倍液、10%草甘膦水剂100~150倍液。
②若花盆表面为牛筋草、马唐、一年生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时,可采用专杀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进行喷雾处理(盆花须为非禾本科的阔叶花卉),即采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或5%精禾草克乳油稀释800~1 000倍均匀喷雾,该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而且对花木安全。
(3)保护地盆花圃化学除草技术
蝴蝶兰、大花蕙兰、仙客来、火鹤、一品红、丽格海棠等花卉多在保护地内(智能连栋大棚、日光温室等)采用床面栽培或铁丝吊植等方式,床下及四周常常会有各类杂草的产生(酢浆草、繁缕、益母草等),招致白粉病、叶螨、蛞蝓等病虫害发生,因而必须彻底清除。可采用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定向喷雾处理。
保护地内常年温度高、湿度大且通风也不如露地场所理想,因而在喷洒除草剂时,除了适当降低使用浓度外,还须加强通风管理,尤其在寒冷季节或花卉小苗期用药时,一定要在放风时间进行,并根据保护地内药味的大小慎重处理,以防药害的发生。
任务8.4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
案例导入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严重的阻碍。自然灾害防治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这是当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发展的重要表现,它内在本质是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严重危机,它已成为我国“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是多灾的农业大国,农业灾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8.4.1 自然灾害概述
1)自然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统称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类型
自然灾害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七大类:
①气象灾害: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
②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③洪水灾害: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④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⑤地震灾害: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
⑥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⑦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1)自然背景
①气候背景
a.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b.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c.气候复杂多变,气候稳定性弱。
②地形地质背景
a.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b.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c.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③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人文背景
①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②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③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预防及如何减少农业自然灾害
我国环境形势严峻,人类掠夺性的开采破坏了生态平衡;我国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人类应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世界。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低碳经济;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
公民必须提高环保意识,做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节约用纸、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绿色消费,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花草树木等。
8.4.2 水文灾害
1)水文灾害的简介
我国危害最大的两种水文灾害——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其中洪涝灾害是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而西高东低的地形地势特点又决定了我国河流自西向东流的水文特点。因此东部季风区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加上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围湖造田,使湖泊对干流的调蓄能力也在下降,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同时还受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的影响,这里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又加大了灾情的严重性。因此,联系中国的气候、地貌和水文等知识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中国水文灾害的特点、分布和形成原因是本节的重点,而中国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洪水灾害
(1)洪水灾害的灾情特点
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害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东部平原受洪水灾害威胁严重。
(2)洪水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我国洪水灾害的灾情特点是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害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洪水往往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农作物被毁,从而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我国东部平原是农业的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此外,这里也是城市密集、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的地区,受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项目小结
园艺植保部分内容突出体现“必需、够用”,从病害、虫害、草害、自然灾害四个方面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园艺植物的病虫害能够诊断识别,并进行综合防治,科学安全用药。
复习思考题
1.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或常听说的生物病虫害是什么?危害程度怎样?
2.消灭病虫害的有效办法,一是利用天敌,二是依靠农药。那么,你在洗菜或吃水果的时候应如何清除残留的农药?
3.我国鼠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根据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病特点设计综合防治措施。
5.葡萄霜霉病症状有何特点?发病与环境条件有何关系?综合防治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6.清洁果园对防治哪些果树病虫害有效?
7.杂草的种类有哪些?
8.如何铲除园林苗圃中的杂草?
9.草坪杂草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10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
11.对我国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种类是哪种?
12.如何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和危害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