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目主要介绍园艺产业现代化,高新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园艺产品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园艺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以及有助于拓展园艺产业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园艺与观光园艺,使园艺产业走向家庭的园艺文化。

项目11 园艺产业现代化

项目描述

本项目主要介绍园艺产业现代化,高新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园艺产品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园艺生产经营的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以及有助于拓展园艺产业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园艺与观光园艺,使园艺产业走向家庭的园艺文化。

学习目标

●了解高新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

●园艺产品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园艺生产经营的产业化。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都市农业的特点及功能。

●拓展园艺产业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园艺与观光园艺。

能力目标

●掌握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在园艺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园艺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及生产经营的产业化要求。

●了解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掌握发展都市农业的技术要求。

任务11.1 高新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园艺植物育种也逐步走向高新技术领域,高新技术包括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每一种技术都有在园艺产业中应用的空间,都具有推动园艺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园艺产业中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园艺作物种苗繁育、性状标志、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则是园艺作物在生长环境调控、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建立以及生长发育管理方面建立专家系统的基础技术。

11.1.1 生物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是指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创造新品种和生产生物制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细胞工程、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分子育种以及基因遗传转化(基因工程)等。

(1)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或称植物细胞工程,是在园艺产业中应用最早、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高新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在园艺产业中的主要应用是种苗快速繁殖、脱毒育苗、种质资源保存、创新、新品种选育等。

无性繁殖的园艺植物,如草莓、葡萄、香蕉、马铃薯、大蒜、非洲菊、一品红等,长期栽培和繁殖会感染并积累病毒。当病毒积累较多时,就会导致生长变弱、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效益降低等负面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的药剂防治方法。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基础的微茎尖培养,能够有效脱除病毒,再利用获得的脱毒苗进行扩繁,进行脱毒种苗的繁育。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脱毒是目前最有效的植物脱毒技术,已在葡萄、草莓、苹果、柑橘、香蕉、大蒜、马铃薯等多种园艺作物上取得巨大成功,并可实现脱毒种苗的产业化生产。如我国马铃薯脱毒快速繁育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分子标记技术

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生物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分子标记技术是通过遗传物质DNA序列的差异来进行标记,它基于DNA水平多态性的遗传标记,是通过检验基因组的一批识别位点来估测基因组的变异性或多样性。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基本的遗传分析方法,是继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遗传标记形式。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遗传图谱建立、基因定位、指纹图谱用于作物品种鉴定等多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对果树、蔬菜、花卉等多种园艺作物的重要经济性状进行标记,为这些重要性状的应用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如通过分子标记和遗传作用,已建立了番茄、黄瓜等多种园艺作物分子图谱。而将分子标记用于亲本之间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的确立,有助于杂种优势群的划分,提高杂种优势潜力。

(3)植物基因工程

植物基因工程又称植物遗传工程,是指以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将不同生物体的DNA在体外经酶切和连接,构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借助一定的方法转入受体植物细胞,使外源目的基因在受体中进行复制和表达,从而定向改变植物性状的技术方法。自从1983年世界上首次成功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以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抗虫剂、抗除草剂、杂种优势的利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有众多转基因作物品种得到应用,其中以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虽然目前园艺作物转基因育种与大田作物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一些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已基本成熟。也有部分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新的性状,成为具有某种特定性状和功能的转基因品种,如番茄、马铃薯、白菜、香蕉、木瓜、香木瓜、康乃馨等。1977年,我国第一例转基因耐贮藏番茄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2002年又有抗病毒番茄、抗病毒甜椒、改变花色的牵牛花等园艺作物品种进入商业化生产。

11.1.2 信息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业已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2)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在信息科学与农业科学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农业信息技术着重研究农业系统中生物、土壤、气候、经济和社会等信息的综合管理和利用,通过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单机决策或网络系统服务。农业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系统从定性理解到定量分析,从概念模式到模拟模型,从专家经验到优化决策,实现定时、定量、定位的智能化农业管理。农业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应用科学,是农业科学与信息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其研究和开发已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成为引导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3S技术(RS、GPS、GIS的简称)、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农业多媒体、精准农业、生物信息学、数字图书馆等内容,其中以3S技术和精准农业在农作管理应用方面最为广泛和成功,而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在设施园艺和工厂化农业中应用广泛,农业信息网络和农业数据库更是延伸到农业各个部门和领域,走向千家万户。

农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包括农业硬件、设施的操作、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产品市场经营等。在美国的农业生产中,82%的土壤采样使用地理信息系统,74%的农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38%的收割机带有测产器,61%的作物采用产量分析系统,90%的耕地采用精确农业技术。法国农业部植保总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可适时提供病虫害实况、农药残毒预报和农药评价信息。日本农林水产省建立了水稻、大豆、大麦等多种作物品种、品系的数据库系统。新西兰农牧研究院利用信息技术向农场提供土地肥力测定、动物接种免疫、草场建设、饲料质量分析等信息服务。

我国引进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科研部门已在系统开发、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遥感技术应用、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层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1.3 植物工厂

1)植物工厂

植物工厂是在设施园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自动化的植物生产系统,是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高度体现。

植物工厂是指通过对栽培设施内的环境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实现农作物,主要是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周年连续高效生产的系统。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供应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环境条件不受或少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完全按植物生长发育要求进行设置,植物在完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生长发育,实现集约型、高效率、省力化生产。植物工厂的生产对象包括蔬菜、花卉、果品、药材和食用菌园艺作物等。

植物工厂的建立和生产管理以建筑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包括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模拟与控制)等学科技术为基础,是知识与技术密集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高新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综合应用。

2)植物工厂的特点

①产品生产计划性强,可实现周年均衡生产。生产者可以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制订周年生产计划,可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②由于植物在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叶菜类蔬菜可缩短生产周期、增加茬数,果类蔬菜可提早采收、延迟收获,从而使总产量提高,不仅提高了效益,也提高了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率。

③环境自动调控,生产管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甚至有机器人参与生产和管理,因而省工省力,劳动强度低,用工少,工作环境舒适。3 000 m2植物工厂的栽培面积只需4~5个操作人员即可,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④由于生产环境控制的周年一致性,植物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中生产,同时还有防虫网和卫生管理体系,可有效地防止有害昆虫和病原菌侵入;又由于不必施用农药,可实施无公害生产。不仅食品安全性高,对环境也没有污染,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同时,由于产品的新鲜度和外观商品性好,深受消费者青睐。

⑤植物工厂可采用多层立体方式栽培,节省土地和资源。与平面栽培相比,多层主体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同时可节省能源20%以上。由于植物工厂土地利用率高和生产效率高,特别适宜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农业中应用。

⑥不受或很少受地理、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限制,完全摆脱了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对场地条件没有要求,可以在沙漠、极地、宇宙进行生产,也可以在高层建筑、地下室、岛礁等场地生产。

植物工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投资大、建设成本高,限制了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和发展。此外,在环境控制技术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11.1.4 航天育种

1)航天育种的含义

航天育种也称太空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诱变育种技术,在国内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主要通过卫星或宇宙飞船等搭载植物材料,利用高能空间辐射、微重力、超真空、超净环境等空间环境的影响,使植物发生体细胞突变,诱导植物出现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的变异选育出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航天育种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同时对植物的生理伤害轻,并且引起的变异大多数为可遗传的变异,受到国内外遗传育种界的广泛重视。

2)航天育种主要采用的方法

目前航天育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飞船作为运输工具,将种子带到200~300 km的空间,经过8~15 d的太空旅行,使作物基因产生一定的变异;另一种是让作物种子依赖高空气球运行到30~40 km的高度,停留10 h左右,也能导致作物基因变异。

3)航天育种的原理

航天育种的原理在于,利用返回式卫星或热气球所达到的空间环境,如具有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的环境,这些因素对农作物种子或微生物产生诱变作用,使其发生变异,再经地面常规选育,可培育出新种质、新品系、新品种。由于航天环境有许多地面难以获得的诱变因素和多因子综合作用的条件,某些作物品种可能出现一些在地面难以出现的特异性状,这为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从而创造出更优良的作物新品种。

4)航天育种的特点

(1)诱发作物种子产生遗传变异

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能诱发作物种子产生遗传变异,而且变异幅度大。多数变异性状稳定较快,有利于加速育种过程。还能产生不育系,为进一步进行地面杂交培育新品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2)提高农作物产量

据试验,水稻可比原品种增产20%左右,小麦可比原品种增产9%左右,番茄、黄瓜可提高产量20%以上。

(3)改良农作物的品质

种植试验表明,航天甜椒果实大、品质优,平均单果重350 g,果实中的维生素C含量可提高10%~25%。变异谱宽、变异率高、有益变异多、抗病抗逆性提高。

5)中国的航天育种

在我国1986年制订的“863计划”中,将空间植物学研究列入了空间生命研究计划,并确定我国实施航天育种工程的策略为:加强航天育种,追踪国际发展趋势,提高我国作物育种水平。1987年,我国开始将农作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中科院植物所、微生物所、遗传所以及上海植物生理所、昆明植物所和解放军兽医大学等单位,调来20多种微生物材料和植物种子,总重量不足5 kg。将上述种子等材料密封在玻璃管中,送入太空遨游了7 d,从此揭开了中国航天育种的序幕。

在此后的10多次航天搭载育种中,共搭载了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800多个品种,经全国23个省市109个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试验选育,取得了可喜成果,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的粮食、蔬菜新品系及有特殊性状的种质资源。目前已有水稻、小麦、油菜、甜椒、黄瓜、番茄、大葱、西瓜等作物在试种、示范和推广。

1999年12月9日,苏州市蔬菜研究所与北京天星航天育种技术开发中心联手成立“苏州航天育种中心南方片”,主要开展蔬菜、瓜果等航天育种技术研究,推广航天育种成果。用不结球白菜、豇豆、西瓜、甜瓜、番茄、萝卜、辣椒等品种共500 g到太空遨游21 h,回到地面后科研人员从中选取优良种子,培育出航天蔬菜新品种。2000年11月16日,杨凌航天育种基地建成。选育适宜西部生态环境的农作物、蔬菜、果树、林业、草业新品种,在杨凌桃花源航天育种基地进行育植,为西部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优良品种。

园艺作物航天育种的重要成果表现在“航天蔬菜品种”的成功培育。甜椒通过航天搭载,变得果大色艳,又嫩又香,子少肉厚,除了产量提高20%左右外,平均单果重达350 g,最大单果重达500 g以上,保护地单产9万~10.5万kg/hm2。果实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态物以及铜、铁等微量元素含量比原来高出7%~20%。太空樱桃、番茄含糖量高达13%,与柑橘的含糖量相当,口感鲜甜,可当水果食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将卫星搭载的黄瓜种子后代经5年选育,已经获得产量高、口味好、果型大的新品系,单产达9万kg/hm2。太空黄瓜不仅口感好、耐贮存,而且产量提高20%以上,一条黄瓜最重可达1 500 g。这些品种还具有很强的地面环境适应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除蔬菜外,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还在1996年搭载了20种花卉种子,后代出现了一些有益性状突变。一串红获得了花朵大、花期长、分枝多、矮化性状明显等变化;三色堇的花色变为浅红色,花期更长;原本为纯红色的矮牵牛出现了花色相间,一株上长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一般认为,航天技术育成的新品种不存在基因安全性的问题,不存在放射性的问题,不存在辐射剂量过高的问题,也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问题。因此,人们食用航天育成的农作物新产品是安全的,不会发生遗传性的影响和为害。

任务11.2 园艺产业标准化与产业化

11.2.1 园艺产业的标准化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的标准化,即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实施,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

1)标准化是对现代园艺进行全面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农业标准化有力地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农业生产、采后、加工、流通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园艺产业,必须以标准化为手段和途径,园艺产品质量的控制、评判也必须以标准为依据。因此,园艺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现代园艺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现代园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2)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先进的园艺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环节,被广大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所接受和应用,迅速得到大规模推广。因此,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和监管检测体系,对加快应用和推广先进实用的园艺技术,提高园艺产品质量、产量和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3)标准化是园艺产业可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工作是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理的指导下,把复杂的技术和纷繁的质量要求变成可操作性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标准,把园艺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确立共同的准则,使农业生产协调有序地进行。通过颁布和实施各类园艺产业的相关标准,把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经验、产品质量要求、环境保护等技术和要求规范化、程序化、工艺化和法规化,从而实现园艺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标准化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可以规范生产与消费行为,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依靠科技减少有害农业产品,减少和杜绝农业废弃物污染,推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园艺产品的实施,实现少投入、高产出、生态化园艺生产。

5)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园艺产品竞争力,有利于园艺产品国际贸易

我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被打破,蔬菜等园艺产品出口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我国蔬菜等农产品出口仍受到严重影响,原因是贸易壁垒取消后,以保护本国国家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动植物安全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壁垒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起到更大的影响。正是我国缺乏对这些标准和规则的了解,特别是对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信息掌握不足,才造成蔬菜等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最有影响的协议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

农业标准是无偏见的约束,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外交”手段,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共同语言。农业标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因此,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必将为一个国家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通行证”。

11.2.2 园艺业的产业化

园艺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业化实施较广泛、成果比较显著的领域。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产业系统,即产业链的经营方向。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继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获得成功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又一重大举措。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是:“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带农户”,即“公司+基地+农业”。在这一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些类型,如“公司+基地+农业工厂”“公司+基地+农民组织”“市场+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化、股份制合作化)+基地+农户”“经纪人组织+基地+农户”等。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的市场化过程、农业的工业化过程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而将农业产业中的种养环节纳入加工和流通的产业链中,则更利于农业产业的市场化。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解决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

园艺产业是农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其效益较高,成为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产业,也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因此,农业产业化在园艺产业中的发展更为迅速,效果更为明显。

在园艺产业中,既有以蔬菜出口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模式,也有以大型果品、蔬菜、花卉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的产业化模式,还有以园艺产业协会股份制合作组织、农产品经济人组织为带动的模式,如各地以蔬菜加工出口为主的大型企业、产地或销地的大型产业或综合批发市场以及各地区农业主导产业的协会(如果品、蔬菜和花卉产业协会)。

任务11.3 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化学合成物质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显著的标志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为标志的“石油农业”取代了传统农业。农药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有害农业生物,包括害虫、病原微生物和杂草,而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在人们享受化学物质给农业生产带来益处之时,也正在受到它们的危害。农药残留和土壤盐渍化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农产品化学污染成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隐患。环境的污染,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挑战,这一切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园艺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只是应对污染的策略,还包括水土保持、有效肥源,节水和旱作、高效、节能等问题。当前最迫切的是节水、增肥和高效的问题。旱作农业不是简单的不浇水,它是通过节源开流、土壤节水、植物节水、工程节水等一系列的措施后可以不灌溉或最少灌溉的管理体系,是个系统工程。肥料短缺在整个农业上是普遍的,园艺业也很严重,仍然靠圈肥和化肥是不现实的;实行绿肥制、生草制或绿肥与农作物轮作制,是未来园艺业乃至整个农业解决肥源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效,是园艺业面临的迫切问题,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力越来越少,任何生产操作不能靠劳力密集来解决,在未来的园艺生产中机械化和简约化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必然趋势。

园艺生产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因此有“一亩园,十亩田”的说法。由于园艺生产的性质,导致农药、化肥的使用远远超过大田作物。设施园艺环境的特殊性,使农药残留和土壤盐渍化比露地园产品栽培还要严重。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又由于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污染,导致土壤中重金属超标和有害生物污染。所有这些,在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还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了威胁。园艺产品安全性直接影响国际贸易,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了人类的健康,我们应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所谓无公害园艺产品,是指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企业或其他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经过质量监督检查部门检查合格,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出售的园艺产品,无公害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绿色园艺产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销售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产品。

绿色园艺产品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二是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三是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绿色食品标志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所有权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为了规范绿色食品生产,我国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出台了绿色食品的行业标准(农业行业标准)。我国绿色食品生产逐步进入标准化、法制化阶段,而且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有机园艺产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农产品。

我国传统农业也具备有机农业的思想,但比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开发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最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并作为有机产品出口的是茶叶。

1994年,中国成立“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2003年改为“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IFOAM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1999年,OFDC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有机产品认证标准》,并于2001年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布成为行业标准。1999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了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OTRDC),专门从事有机茶园、有机茶叶加工以及有机茶专用肥的检查和认证,2003年该中心更名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200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关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还有多家认证中心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到目前有近30家。2005年5月,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质量认证》国家标准。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有机农业已有长足进步,经国内不同机构认证的有机农场和加工厂已近千家,已有2 000多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其中大部分为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产品。

有机园艺生产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和其他化学试剂,尽量减少作物生产对外部物质的依赖,建立种养结合的相对封闭的作物营养循环系统。

有机园艺的重点和核心是培养建立健康肥沃的土壤,实现健康土壤—健康植物—健康作物—健康人类的循环过程。

有机园艺的特点是:①建立种养结合、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体系。②把系统内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得到人类的同等尊重。③采用土地可以承受的方法进行耕作。④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有机农业的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食品,更重要的是建立和保持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任务11.4 都市农业

11.4.1 都市农业的兴起

都市农业的提法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伴随着世界上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首先在美国、日本、荷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出现,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型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较晚。都市农业不仅成为现代农业的代表和体现,更成为现代大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使大量农田变为非农业用地,城市污水污染农田,加之农民也期望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以迅速致富,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在大城市中被吞没。结果导致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面积过少,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就必须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绿地不仅包括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农田、山林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就提出了建设“有农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农业。

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物质条件和交通的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郊农业提供新鲜安全的食品、优良美好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田园生活,为城市人们离开大城市,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体验农业文明创造条件。

11.4.2 都市园艺与观光园艺

都市园艺属于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艺业是都市农业的核心和重点。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园艺应运而生。观光园艺是把生产与观光有机结合的新经营方式,是集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兴观光农业。

1)都市园艺的特点

都市园艺除具有都市农业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园艺是园区的主体

生产方式、人文、社会及景观,都是围绕园艺展开的:在生产方式上以设施园艺、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名特优新园艺品种展示为主,在景观上以各类花卉和园林树木及观赏果园、观赏菜园为主。

(2)高度集约化的生产

都市园艺对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生产诸要素的投入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也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因此,都市园艺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

(3)实行高水平的产业化经营

由于都市园艺依托大中城市,又属于集约化农业,因而受现代产业经营管理影响,要有物质、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要实行高水平的产业化经营。多数都市园艺产业都成为园艺产业化组织中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中的核心企业。

(4)功能的转变与拓展

都市园艺除了生产园艺产品以外,更主要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观光、休闲的场所,为城市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园艺的人文内涵和生态景观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消费和城市美化与生态净化需求。

2)都市园艺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都市园艺的特殊功能为其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②新的产业发展和创业观念的形成为都市园艺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③大中城市的生产力优势和经济发展活力为都市园艺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支持。

④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重视“三农”以及实施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为都市园艺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11.4.3 园艺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而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园艺业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在农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园艺文化亦是如此。中国原产的果树、蔬菜、花卉和观赏树木,连同它们的文化,早已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蜚声世界的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现有中国园林植物达1 527种及变种。20世纪初颇负盛名的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曾于1899年至1918年先后5次来华,收集各种野生观赏植物1 000多种。1929年,他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中国,园林之母》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所有其他国家的花园都深深受惠于她。从早春开花的连翘和玉兰,到夏季的牡丹、芍药、蔷薇与月季直到秋季的菊花,都是中国贡献给这些花园的花卉珍宝,假若将中国原产的花卉全部撤离的话,我们的花园必将为之黯然失色。”亨利·威尔逊出自肺腑的话语,道出中国园林植物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为了让中国的园艺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我国先后于1999年在昆明、2006年在沈阳、2011年在西安,举办了三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充分展示了中国和世界园艺生产与科研的最新成就,凸显了各国园艺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和林博会,是一次园艺产业的大检阅,也是精彩纷呈的园艺文化的大展示。园艺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在世界的每个地方,显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园艺文化是一种关怀,它在每一个人的心扉,留下了温暖;园艺文化是一个历史,在如歌的岁月里,镌刻着永恒;园艺文化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项目小结

本项目主要介绍了高新技术在园艺业中的应用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植物工厂以及航天育种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介绍园艺产业的标准化与产业化;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园艺与观光园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高新技术在园艺产业中的应用。

2.在园艺产业的发展中,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航天育种各有哪些作用?

3.目前我国园艺业的农业标准化存在差距和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在园艺产业的发展中为什么要强调标准化的重要性?

5.在园艺产业的生产中我们如何做到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什么是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有什么功能?我们如何发展都市农业?

7.我国发展都市园艺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