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 园林植物病害识别技术
学习内容
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及症状类型;熟悉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基本形态、特点及症状;了解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分析园林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以及如何诊断病害。
教学目标
通过对园林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与识别、病害的发生规律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为正确诊断园林植物常发生的病害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
能识别各种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并依此准确诊断园林植物常见病害。
园林植物在生产栽培和养护管理过程中往往遭受到多种病害的侵染,据统计,几乎每一种园林植物都有病害的发生。它的为害主要表现在导致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不良或者出现坏死斑点,发生畸形、凋萎、腐烂等,降低质量,使之失去使用价值,严重时引起整株或整片死亡,给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对园林植物病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园林植物的经济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生产栽培才能得以正常开展,园林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才具有可靠保证。
任务1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了解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掌握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能力点:能根据病害的症状正确诊断园林植物常发生的病害。
任务提出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及其产品贮藏运输过程中,常遭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或有害生物的为害,扰乱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造成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和破坏,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从而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即为病害的症状。我们怎么才能从植物病害的各种症状中找出规律,对园林植物病害进行诊断呢?
任务分析
本任务就是通过对植物发病以后在内部和外部显示的症状进行观察,然后根据症状类型对某些病害做出初步的诊断,确定它属于哪一类病害,它的病因是什么。对于复杂的症状变化,还要对症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对病害的发生过程进行分析,包括症状发展的过程、典型的和非典型的症状,以及由于寄主植物反应和环境条件不同对症状的影响等,结合查阅资料,甚至进一步鉴定它的病原物,对病害做出正确的诊断。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园林植物病害的定义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种苗、球根、鲜切花和成株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病原物入侵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受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影响观赏价值,这种现象被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2.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
园林植物发病后,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最后表现出的病态特征称为症状。症状按性质分为病状和病症。
2.1 园林植物的病状类型
(1)变色型。植物染病后,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体,因而叶片上表现为淡绿色、黄色甚至白色。叶片的全面褪绿常称为黄化或白化。
(2)坏死型。坏死是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常见的坏死表现有腐烂、溃疡、斑点。
(3)萎蔫型。植物因病而表现出失水状态称为萎蔫。植物的萎蔫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茎部的坏死和根部的腐烂都会引起萎蔫。
(4)畸形型。畸形是因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常见的畸形表现有丛生、瘿瘤、变形、疮痂、枝条带化。
(5)流脂或流胶型。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前者发生于针叶树,后者发生于阔叶树。流脂病或流胶病的病原很复杂,有侵染性的,也有非侵染性的,或为两类病原综合作用的结果。
2.2 园林植物的病症类型
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五种类型。
3.园林植物病害的类别
按照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不同,可将园林植物病害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3.1 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在不适宜的环境因素持续作用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所以亦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常常是由于营养元素缺乏、水分供应失调、气候因素,以及有毒物质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的污染引起的。
3.2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园林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袭而引起的,因其具有传染性,所以又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此外还有线虫、寄生性螨类等。
4.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与园林植物接触之后,引起病害发生的全部过程称为侵染程序,简称病程。病程一般可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及发病期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4.1 接触期
接触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园林植物接触,到病原物开始萌动为止。病害的发生首先是病原物接触寄主,且必须接触在病原物能够入侵的部位,这个适宜侵入的部位称为感病点。
4.2 侵入期
侵入期指病原物从开始萌发侵入寄主,到初步建立寄生关系的这一时期。病原物入侵园林植物的途径有三种: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直接侵入。不同病原物的入侵途径不同,如:病毒只能通过新鲜的微细伤口入侵;细菌可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入侵;真菌则可通过以上三种途径入侵。
4.3 潜育期
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与寄主初步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表现病状这一时期。这一阶段是园林植物和病原物相互斗争最尖锐的阶段,是寄生关系进一步建立与病原物持续繁殖时期,也是发病与否的决定性时期。
4.4 发病期
发病期是指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一时期。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状。
5.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为侵染循环。它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等,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侵染循环是研究园林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也是研究病害防治的中心问题,病害防治的提出就是以侵染循环的特点为依据的。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模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模式图
如果园林植物病害只有初侵染,在防治上应强调消灭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对于有再侵染的病害,除了消灭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外,还要根据再侵染的次数多少,相应地增加防治次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月季黑斑病、菊花褐斑病、菊花枯萎病、君子兰软腐病、葡萄霜霉病、苗木立枯病、苗木猝倒病、草坪禾本科杂草黑穗病、贴梗海棠锈病、仙客来花叶病、月季白粉病、大叶黄杨白粉病、杜鹃叶肿病、碧桃缩叶病、观赏植物毛毡病、泡桐丛枝病、苹果花叶病、林木煤污病、二月兰霜霉病、柑橘青霉病、兰花炭疽病、桂竹香菌核病等主要园林植物不同病害症状类型的标本。
1.2 工具
工具为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挑针、搪瓷盘等。
2.任务实施步骤
2.1 园林植物的病状观察
(1)斑点。观察葡萄霜霉病、月季黑斑病、菊花褐斑病等标本,识别病斑的大小、病斑颜色等。
(2)腐烂。观察君子兰软腐病等标本,识别各腐烂病有何特征,是干腐还是湿腐。
(3)枯萎。观察菊花枯萎病植株枯萎的特点,看植株是否保持绿色,观察茎秆纤维管束颜色和健康植株有何区别。
(4)立枯和猝倒。观察苗木立枯病和猝倒病,看茎基病部的病斑颜色,有无腐烂。
(5)肿瘤、畸形、簇生、丛枝。观察杜鹃叶肿病、碧桃缩叶病、观赏植物毛毡病、泡桐丛枝病等标本,分辨与健康植株有何不同,哪些是肿瘤、丛枝、叶片畸形。
(6)褪色、黄化、花叶。观察仙客来花叶病、苹果花叶病等标本,识别叶片绿色是否浓淡不均,有无斑驳,斑驳的形状、颜色如何。
2.2 园林植物的病症类型
(1)粉状物。观察大叶黄杨白粉病、月季白粉病、草坪禾本科杂草黑穗病、贴梗海棠锈病等标本,识别病部有无粉状物及颜色如何。
(2)霉状物。识别林木煤污病、二月兰霜霉病、葡萄霜霉病、柑橘青霉病等标本,识别病部霉层的颜色。
(3)粒状物。观察兰花炭疽病、月季白粉病等标本,分辨病部黑色小点、小颗粒。
(4)菌核与菌索。观察桂竹香菌核病标本,识别菌核的大小、颜色、形状等。
(5)溢脓。观察君子兰软腐病等标本,识别有无脓状黏液或黄褐色胶粒。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1-1所示。
表1-1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哪些?
(2)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是怎样的?
(3)园林植物病害的流行因素有哪些?
(4)病原物的越冬场所有哪些?
拓展提高
1.病原物的寄生性
所有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它们必须从寄主植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才能生存。病原物依赖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称为病原物的寄生性。被获取养分的植物,称为该病原物的寄主。不同病原物的寄生性有很大的差异,可以把病原物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1 专性寄生物
专性寄生物又称为严格寄生物、纯寄生物。这类病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生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病原物的生活严格依赖寄主。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比较复杂,一般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病毒、霜霉菌、白粉菌、锈菌等都是专性寄生物。
1.2 非专性寄生物
非专性寄生物既能在寄主的活组织上寄生,又能在死亡的病组织和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依据寄生能力的强弱,非专性寄生物又分为两种情况:兼性寄生物和兼性腐生物。
1.3 专性腐生物
专性腐生物以各种无生命的有机质作为营养来源。专性腐生物一般不能引起植物病害,但可造成木材腐烂。
2.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引起病害的能力。它主要反映在病原物对寄主的破坏性上。一般寄生性很强的病原物,只具有较弱的致病力,它可以在寄主体内大量繁殖;寄生性弱的病原物,往往致病力很强,常引起植物组织器官的急剧崩溃和死亡,而且是先毒害寄主细胞,然后在死亡的组织里生长蔓延。
3.植物的抗病性
3.1 植物对病原侵染的反应
植物对病原侵染的反应一般有四种类型:抗病、耐病、感病和免疫。
3.2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主要有抗接触、抗侵入和抗扩展三种。
3.3 植物抗病性的分类
(1)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是指寄主能高度抵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几个生理小种,这种抗病性的机制对生理小种是专化的,一旦遇到致病力不同的新小种时,就会丧失抗病性而具有高度感病性。所以这类抗病性虽然容易选择,但一般不能持久。水平抗病性是指寄主能抵抗病原物的多数生理小种,一般表现为中度抗病。由于水平抗病性不存在生理小种对寄主的专化性,所以不会因小种致病性的变化而丧失抗病性。这种抗病性的机制,主要包括过敏反应以外的多种抗侵入、抗扩展的特性。因此,水平抗病性相当稳定、持久,但在育种过程中不易选择而容易被丢掉。
(2)个体抗病性和群体抗病性。个体抗病性是指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表现出来的抗病性。群体抗病性是指植物群体在病害流行过程中显示的抗病性,即在田间发病后,能有效地推迟流行时间或降低流行速度,以减轻病害的严重程度。在自然界中,个体抗病性间虽仅有细微的差别,但作为群体,在生产中却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群体抗病性是以个体抗病性为基础的,却又包括更多的内容。
(3)阶段抗病性和生理年龄抗病性。植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常因发育阶段的生理年龄不同,抗病性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植物在幼苗期由于根部吸收和光合作用能力差,细胞组织柔嫩,抗侵染能力弱,极易发生各种苗病。进入成株期,植物细胞组织及各部分器官日趋完善,生命力旺盛,代谢作用活跃,抗病性增强。也有许多植物在阶段抗病性和生理年龄抗病性上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依病害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针对植物不同阶段的抗病性差异,掌握病害发生规律,便可以通过改变耕作制度和完善栽培措施等途径,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4.植物病害流行的条件
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普遍发生而严重为害的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病害流行的条件:①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②有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③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任务2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了解园林植物非侵染病害的病状、种类及发生发展规律。
能力点:能根据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典型病状进行诊断。
任务提出
园林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各种园林植物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才能发挥它的优良性状。当园林植物遇到恶劣的气候条件、不良的土壤条件或有害物质时,植物的代谢作用会受到干扰,生理机能会受到破坏,因此在外部形态上必然表现出症状来。那么,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都有哪些特点?发生规律是怎样的?又该如何诊断呢?
任务分析
园林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环境中不适合的化学因素或物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营养元素的不足、比例的失调或过量,空气、水和土壤的各种污染,化学农药的药害等;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土温的过高、过低或骤然改变,土壤或空气水分过高、过低,光照强度或光照周期的不正常变化等。识别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关键是应抓住症状的田间分布类型、生长期间环境因子的不正常变化、无侵染性、可恢复等特点。因此,在诊断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毒时,只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细致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为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认知
1.1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持续作用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所以也称园林植物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常常是由营养元素缺乏、水分供应失调、气候因素,以及有毒物质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的污染引起的。
1.2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1)病株在绿地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一般较均匀,往往是大面积成片发生,不先出现中心发病植株,没有从点到面扩展的过程。
(2)病状具有特异性,除了高温、日灼和药害等个别病原能引起局部病变外,病株常表现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症、水害等,株间不互相传染,病株只表现病状,无病症,病状类型有变色、枯死、落花、落果、畸形和生长不良等。
(3)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有关,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园林栽培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促使植物健壮生长。
2.营养失调
园林植物的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这些因素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出各种病状。造成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土壤中缺乏营养元素;二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比例不当,元素间的颉颃作用影响植物吸收;三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不适,如温度过低、水分过少、pH值过高或过低等都会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在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块,在连作频繁的保护地栽培等情况下,土壤中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生长的作物往往会表现出营养失调症状。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甚至会造成严重伤害。
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氮、磷、钾、钙、镁,以及微量元素如铁、硼、锰、锌、铜等。缺乏这些元素时,园林植物就会出现缺素症;某种元素过多时,也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土壤水分失调
水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园林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都需要在体内水分饱和的状态下进行。水是原生质的组成成分,占鲜重的80%~90%。因此,土壤中水分不足或过多或供应失调,都会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3.1 旱害的症状
在土壤干旱缺水的条件下,园林植物会出现萎蔫症状。
3.2 涝害的症状
土壤水分过多,园林植物往往发生水涝现象,根系受到损害后,便引起地上部分叶片发黄,花色变浅,花的香味减轻及落叶、落花,枝干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死亡。
4.温度不适
园林植物必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超过了它们的适应能力,园林植物的代谢过程就会受到阻碍,导致组织受到伤害,严重时还会引起死亡。
高温常使花木的茎、叶、果受到灼伤。低温也会使园林植物受到伤害,霜冻是常见的冻害,低温还能引起苗木冻拔害。
5.光照不适
不同的园林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的反应不同,应根据园林植物的习性加以养护。如月季、梅花、菊花和金橘等喜光园林植物,宜种植在向阳避风处;龟背竹、杜鹃和茶花等为耐阴园林植物,忌阳光直射,应给予良好的遮阴条件。
6.通风不良
无论是露地栽培还是温室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密度或花盆摆放密度都应合理。适宜的密度有利于通风、透气、透光,改善其环境条件,提高园林植物生长势,并造成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条件,减少病害发生。
7.土壤酸碱度不适宜
许多园林植物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严格,若酸碱度不适宜则表现出各种缺素症,并诱发一些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如我国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园林植物易缺磷、锌;北方多为碱性土壤,园林植物容易发生缺镁性黄化病。微碱性环境利于病原菌生长发育,故在偏碱的沙壤土中,樱花、月季、菊花根癌病容易发生;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一品红根茎腐烂病、香豌豆根腐病被害率较高。土壤酸碱度较低时,有利于香石竹枯萎病发生。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各种材料为栀子缺氮、缺钙、缺铁、缺锰的标本,菊花缺氮、缺钾、缺钙、缺锰的标本和图片,月季缺氮、缺磷、缺钙、缺钾的标本和图片,香石竹缺磷、缺钾的标本和图片,秋海棠缺钾的标本,苹果树、桃树缺锌的图片,金鱼草缺镁的标本,一品红、八仙花缺硫的标本,小灌木和草坪草在土壤干旱缺水时的标本和图片,柑橘日烧病的标本和图片,药害和有毒物质伤害的植物的图片等。
1.2 工具
工具为手持放大镜、修枝剪、镊子等。
2.任务实施步骤
2.1 缺素症状观察
2.1.1 缺氮症状观察
观察栀子缺氮时的症状,可见其叶片普遍黄化,植株生长发育受抑制;菊花缺氮时可见其叶片变小,呈灰绿色,下部老叶脱落,茎木质化,节间短,生长受抑制;月季缺氮时则叶片黄化,但不脱落,植株矮小,叶芽发育不良,花小,色淡等。
2.1.2 缺磷症状观察
观察香石竹缺磷时的症状,可见其基部叶片变成棕色而死亡,茎纤细柔弱,节间短,花较小;月季缺磷时的症状则表现为老叶凋落,但不发黄,茎瘦弱,芽发育缓慢,根系较小,影响花的质量。
2.1.3 缺钾症状观察
观察秋海棠缺钾时的症状,可见其叶缘焦枯乃至脱落;菊花缺钾时的症状是叶片小,呈灰绿色,叶缘呈现典型的棕色,并逐渐向内扩展,长出一些斑点,终至脱落;香石竹缺钾时,其植株基部叶片变成棕色而死亡,茎瘦弱,易患病;月季缺钾时,其叶片边缘呈棕色,有时呈紫色,茎瘦弱,花色变淡。
2.1.4 缺钙症状观察
观察栀子缺钙的症状,可见其叶片黄化,顶芽及幼叶的尖端死亡,植株上部叶片的边缘及尖端产生明显的坏死区,叶面皱缩,根部受伤,植株的生长严重受抑制,数十日内就可死亡;月季缺钙时,其根系和植株顶部死亡,提早落叶;菊花缺钙时,其顶芽及顶部的一部分叶片死亡,有些叶片变绿,根短粗,呈棕褐色,常腐烂,通常在2~3周内大部分根系死亡。
2.1.5 缺铁症状观察
观察栀子缺铁时的症状,可见其幼叶先黄化,然后向下扩展到植株基部叶片,严重时全叶白色,由叶尖发展到叶缘,逐渐枯死,植株生长受抑制;菊花、山茶花、海棠花等多种花木均发生相似症状。
2.1.6 缺锰症状观察
观察菊花缺锰的症状,可见其叶尖先表现症状,叶脉间变成枯黄色,叶缘及叶尖向下卷曲,以致叶片几乎萎缩起来,花呈紫色;栀子缺锰时,植株上部叶片的叶脉黄化,但叶肉仍保持绿色,致使叶脉呈清晰的网状,随后出现小型的棕色坏死斑点,以致叶片皱缩、畸形而脱落。
2.1.7 缺锌症状观察
观察苹果树、桃树缺锌的症状,可见其典型症状为新枝节间缩短,叶片小,簇生,结出的苹果稀少,根系发育不良,称为小叶病。
2.1.8 缺镁症状观察
观察金鱼草缺镁时的症状,可见其基部叶片黄化,随后叶片上出现白色斑点,叶缘及叶尖向下弯曲,叶柄及叶片皱缩、干焦、垂挂在茎上不脱落,花色变白。
2.1.9 缺硫症状观察
观察一品红缺硫时的症状,可见其叶呈淡暗绿色,随后黄化,在叶片的基部产生枯死组织,这种枯死组织沿主脉向外扩展;八仙花缺硫时的症状是幼叶呈淡绿色,植株生长严重受抑制。
2.2 土壤水分失调症状观察
2.2.1 旱害症状观察
观察小灌木和草坪草在土壤干旱缺水时的症状,可见长期处于干旱缺水状态下的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组织纤维化加强。较严重的干旱将引起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尖、叶缘或叶脉间组织枯黄。这种现象常由基部叶片逐渐发展到顶梢,引起早期落叶、落花、落果、花芽分化减少。
2.2.2 涝害症状观察
观察常见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在土壤水分过多时的症状,可见受水长期浸泡的植物首先根部窒息,引起根部腐烂,叶片发黄,花色变浅,严重时植株死亡。
2.3 温度不适症状观察
2.3.1 高温日灼症状观察
观察柑橘日灼症,可见其树皮发生溃疡和皮焦,叶片和果实上产生白斑等。
2.3.2 霜冻和低温冷害的症状观察
观察露地栽培的花木受霜冻后的症状,可见其自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斑,有时叶脉间的组织也产生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全叶坏死,解冻后叶片变软下垂。
观察针叶树受冻害的症状,可见其叶先端枯死并呈红褐色,树木干部受到冻害,常因外围收缩大于内部而引起树干纵裂。
2.4 有毒物质对植物的伤害观察
2.4.1 有害气体及烟尘对植物伤害的症状观察
观察被过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氧化硫、氯化氢和氟化物等有害气体及各种烟尘为害的花木所表现的症状,可见花木遭受伤害后,引起叶缘、叶尖枯死,叶脉间组织变褐,严重时叶片脱落,甚至使植物死亡。
2.4.2 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对植物伤害的症状观察
观察被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过大或使用条件不适宜时对植物所造成的伤害后的花木,可见花木发生不同程度的药害或灼伤,叶片常产生斑点或枯焦脱落,特别是花卉柔嫩多汁部分最易受害。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1-2所示。
表1-2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思考问题
(1)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缺少哪些元素?缺少这些元素后有什么症状表现?
(2)园林植物旱、涝害各有什么特征?
(3)大气污染对植物有什么样的影响?
拓展提高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气体、尘埃、农药等污染物,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便引起植物死亡。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硫化物、氟化物、氮氧化合物、臭氧、粉尘及带有各种金属元素的气体。
1.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为害
大气污染物的为害程度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首先取决于有害气体的浓度及作用的持续时间,同时也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受害植物种类及其不同发育时期、外界环境条件等。大气污染物除直接对植物生长有不良影响外,同时还降低植物的抗病力。
1.1 大气污染为害的症状
植物受大气污染有急性为害、慢性为害和不可见为害三种。
1.2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为害
(1)氰化物 氰化物为害的典型症状,是受害植物叶片顶端和叶缘处出现灼烧现象。这种伤害的颜色因植物种类而异。在叶的受害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红棕色带。由于尚未成熟的叶片容易受氰化物为害,而常常使植物枝梢顶端枯死。
(2)氟化物 园林植物对氟化物很敏感,受污染后首先是叶尖产生灼烧现象,然后逐渐向下延伸。花对氟化物更为敏感,很小剂量就对花产生为害。
(3)氮化物 氮化物轻微污染即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坏死,叶片皱缩,随后叶面布满斑纹。金鱼草、欧洲夹竹桃、叶子花、木槿、秋海棠、蔷薇、翠菊等观赏植物对氮化物都很敏感。
(4)硫化物 硫化物是我国大气污染物中较为主要的污染物。植物对二氧化硫很敏感,当受到二氧化硫为害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失绿的坏死斑,但有时也呈红棕色或深褐色。
(5)臭氧 臭氧对植物的为害普遍表现为植株褪色。如美洲五针松对臭氧很敏感。对臭氧有抗性的有百日草、一品红、草莓和黑胡桃等。
(6)氯化物 如氯化氢对植物细胞杀伤力很强,能很快破坏叶绿素,使叶片产生褪色斑,严重时全叶漂白、枯卷,甚至脱落。伤斑多分布于叶脉间,但受害组织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界限。
2.土壤污染对园林植物的为害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石油、有机酸、酚、氰化物及重金属(如汞、铬、镉、铜等)对植物也会产生严重的为害。
使用和喷洒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浓度过高,可直接对植物叶、花、果产生药害,形成各种枯斑或全叶受害。
当然,种类繁多的园林植物对不同的污染源忍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具有较强的抗病毒特性,有的则容易受毒害。因此,可选择抗性较强的花卉和树木进行绿化,用于改善环境。
任务3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观察与识别
知识点:掌握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所致病害的特点。
能力点:能准确识别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及其所致病害的特征。
任务提出
观赏植物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多种病原物为害,发生反常的病理变化如叶片产生黑斑、白粉或霉层等,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甚至造成植株死亡。而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各类病害中以真菌性病害的症状类型最多,可以出现在植物的各个部位。这些病原物引起的病害是有区别的,是各有其特征的。要有效地防治这些病害,就必须了解这些病害的症状、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正确的诊断和识别技术,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任务分析
真菌种类繁多,可以侵染园林植物的真菌就有8 000多种。真菌借风、雨、昆虫、土壤及人的活动等传播。真菌性病害一般具有明显的特征,如粉状物(如白粉等)、霉状物(如黑霉、灰霉、青霉、绿霉等)、锈状物、颗粒状物、丝状物、核状物等。
细菌性病害是影响我国园林植物的重要病害。全世界细菌性植物病害有500多种,细菌性病害常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的品质,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病毒性病害是为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所以,病毒病可称得上是植物病害中的顽症。
本任务将重点讲解真菌、细菌和病毒所引起的病害,学生通过学习和生产实践,从中摸索和掌握发病的规律,采取一整套综合预防措施,加以控制。而其他的病原如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所致病害对园林植物的影响不大,这里只简单介绍。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真菌的认知
真菌属于真菌界真菌门。真菌有真正的细胞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异养生活。真菌的形态复杂,大多数真菌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有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分化。
1.1 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称为无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为有隔菌丝。真菌的营养菌丝如图1-2所示。
有些真菌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吸器(见图1-3)、假根、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它们对于真菌的繁殖、传播,以及增强对环境的抵抗力有很大作用。
图1-2 真菌的营养菌丝
图1-3 真菌的吸器
1.2 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的菌丝体发育到成熟阶段,一部分菌丝体分化成繁殖器官,其余部分仍然保持营养状态。真菌通常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1)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常见的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如图1-4所示。
(2)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繁殖的,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常见的真菌的有性孢子类型如图1-5所示。
1.3 真菌的主要类群
真菌的主要分类单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真菌门分为五个亚门。
1.3.1 鞭毛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的营养体是单细胞或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在孢子囊内产生游动孢子。低等鞭毛菌的有性繁殖产生结合子,较高等鞭毛菌的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鞭毛菌亚门主要根据游动孢子鞭毛的类型、数目和位置进行分类。
鞭毛菌亚门多数生长在水中,少数为两栖和陆生,潮湿环境有利于生长发育。一些鞭毛菌成为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菌。
1.3.2 接合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多为无隔多核。无性繁殖在孢子囊内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繁殖则产生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多为陆生的腐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粪肥及其他无生命的有机物上,少数为弱寄生菌,侵染高等植物的果实、块根、块茎,能引起贮藏器官的腐烂。
图1-4 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
1—厚膜孢子;2—芽孢子;3—粉孢子;4—游动孢子;5—孢囊孢子;6—分生孢子
图1-5 真菌的有性孢子类型
1—接合子;2—卵孢子;3—接合孢子;4—子囊孢子;5—担孢子
1.3.3 子囊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为真菌中形态复杂、种类较多的一个亚门。除酵母菌外,子囊菌亚门的营养体均为有隔菌丝,而且可产生菌核、子座等组织。无性繁殖发达,可产生多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有些子囊是裸生的。大多数子囊菌在产生子囊的同时,下面的菌丝将子囊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包被,对子囊起保护作用,统称子囊果。有的子囊果无孔口,称为闭囊壳,一般产生在寄主表面,成熟后裂开散出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有的子囊果呈瓶状,顶端有开口,称为子囊壳,常单个或多个聚生在子座中,孢子由孔口涌出,借风、雨、昆虫传播。有的子囊果呈盘状,子囊排列在盘状结构的上层,称为子囊盘,其子囊孢子多数通过气流传播。很多子囊菌在秋季开始结合形成子囊果,在春季才形成子囊孢子。子囊果的类型如图1-6所示。
图1-6 子囊果的类型
1—裸露的子囊果;2—闭囊壳;3—子囊壳;4—子囊盘
1.3.4 担子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为真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全部陆生,其营养体为发育良好的有隔菌丝。多数担子菌的菌丝体分为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和三生菌丝三种类型。初生菌丝有担孢子萌发产生,初期无隔多核,不久产生隔膜,形成单核有隔菌丝。
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使每个细胞有两个核,但不进行核配,常直接形成双核菌丝,称为次生菌丝。次生菌丝占细胞生活史中大部分时期,主要发挥营养功能。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双核菌丝,常集结成特殊形状的子实体,称为担子果。
1.3.5 半知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分类主要是以有性时期形态特征为依据的。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真菌在个体发育中,只发现无性时期,它们不产生有性孢子,或还未发现它们的有性孢子。这类真菌称为半知菌,并暂时将它们放在半知菌亚门。已经发现的有性时期,大多数属于子囊菌,极少数属于担子菌,个别属于接合菌。所以,半知菌与子囊菌有着密切的关系。
半知菌的菌丝体发达,有隔膜,有的能形成厚垣孢子、菌核和子座等子实体。半知菌的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
植物病原真菌,约有半数是半知菌。它们为害植物的叶、花、果、枝干和根部,引起局部坏死、腐烂、畸形及萎蔫等症状。
2.细菌的认知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细菌门,单细胞,有细胞壁,无真正的细胞核。
2.1 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2.1.1 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是单细胞的微小生物。其基本形状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植物病原细菌全部都是杆状,两端略圆或尖细,一般宽0.5~0.8μm,长1~3μm。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都能游动,其体外生有丝状的鞭毛。鞭毛通常为3~7根,多数着生在菌体的一端或两端,称为极毛;少数着生在菌体四周,称为周毛,如图1-7所示。细菌有无鞭毛和鞭毛的数目及着生位置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图1-7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
1、2—单极生;3—两极生;4—周生
2.1.2 细菌的繁殖
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裂殖,即细菌生长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壁自菌体中部向内凹入,细胞内的物质重新分配为两部分,最后菌体从中间断裂,把原来的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形状相似的子细胞。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一般1h分裂一次,在适宜的条件下有的只要20min就能分裂一次。
2.1.3 细菌的生理特性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非专性寄生菌,都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菌落,通常以白色和黄色的圆形菌落居多,也有褐色和形状不规则的。菌落的颜色和细菌产生的色素有关。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的重要属性。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后,再用碘液处理,最后用酒精或丙酮冲洗,洗后不褪色的是阳性反应,洗后褪色的是阴性反应。革兰氏染色能反映出细菌本质的差异,阳性反应的细胞壁较厚,为单层结构;阴性反应的细胞壁较薄,为双层结构。
2.2 细菌的主要类群
细菌主要依据鞭毛的有无、鞭毛的数目及着生位置、革兰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及寄生性等特点进行分类。植物病原细菌分为五个属,如表1-3所示。
表1-3 细菌不同属的特征及所致病害特点
续表
3.病毒的认知
在高等植物中,目前发现的病毒病已超过700种,几乎每一种园林植物都有一至数种病毒病。
3.1 病毒的主要性状
病毒是一类极小的非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大小为15nm×280nm,是最小杆状细菌宽度的1/20。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至十几万倍观察到的病毒粒子的形态为杆状、球状和纤维状三种。植物病毒的形态如图1-8所示。
图1-8 植物病毒的形态
1—杆状病毒;2—球状病毒;3—纤维状病毒
图1-9 烟草花叶病毒
1—核酸链;2—蛋白质
病毒粒子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植物病毒的核酸绝大多数为RNA,病毒具有增殖、传染和遗传等特性。植物病毒能通过细菌不能通过的过滤微孔,故称为过滤性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如图1-9所示。
植物病毒在增殖的同时,也破坏了寄主正常的生理程序从而使植物表现受害症状。
植物病毒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寄生为害,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但它们的寄主范围却相当广泛,可包括不同科、属的植物。病毒对外界条件的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同病毒对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性不同,这种特性可作为鉴定病毒的依据之一。鉴定植物病毒的主要指标有如下几点。
(1)体外保毒期。体外保毒期指带毒植物汁液在20~,22℃室温条件下保持传染性的最长期限。如香石竹坏死斑病毒的体外保毒期为2~4d,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外保毒期为30d以上。
(2)稀释终点。稀释终点指加水稀释使带毒植物汁液失去传毒能力的最大加水倍数。如菊花病毒的稀释终点为104,烟草花叶病毒的稀释终点为106。
(3)失毒温度。失毒温度是指带毒植物汁液加热10min使所含病毒失去致病力的最低温度。如烟草花叶病毒的失毒温度为93℃。
上述各种稳定性指标,可作为鉴别病毒种类的重要依据。
3.2 病毒的传播与侵染
病毒生活在寄主细胞内,无主动侵染的能力,多借外界动力和通过微伤口入侵,病毒的传播与侵染是同时完成的。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 昆虫传播
传播园林植物病毒的介体主要是昆虫,其次是线虫、螨类、真菌,还有菟丝子。昆虫介体中主要有蚜虫、叶蝉、飞虱、粉蚧、蓟马等。植物病毒对介体的专化性很强,通常由一种介体传染的病毒,另一种介体就不能传染。
除此之外,传播植物病毒的还有螨类、线虫、菟丝子和真菌等介体。如无花果花叶病毒和玫瑰丛枝病毒等由螨类传播。香石竹环斑病毒、葡萄扇叶病毒等由线虫传播。菟丝子传播病毒是因为其本身被病毒感染,而它的寄生又将病毒传给其他寄主,因此能引起严重病害。
3.2.2 嫁接和无性繁殖材料传播
园林植物通过接穗和砧木可传播病毒。如蔷薇条纹病毒及牡丹曲叶病毒通过接穗和砧木带毒,经嫁接传播。菟丝子通过它在病株上寄生后,又缠绕到其他植株上,并将病毒传到其他植株体内,使之感染病毒。
病毒是系统侵染,被感染的植株各部位均含有病毒,用感染病毒的鳞茎、球茎、根系或插条繁殖,产生的新植株也可感染病毒。同时,病毒也可随着无性材料的栽培和贸易活动传到各地。
3.2.3 病株及健株机械摩擦传播
病毒通过病株与健株枝叶接触相互摩擦,或人为的接触摩擦而产生轻微伤口,带有病毒的汁液从伤口流出而传给健株。接触过病株的手、工具也能将病毒传染给健株。这种传播也称汁液传播。
3.2.4 种子和花粉传播
有些病毒可进入种子和花粉。据统计,迄今由种子传播的病毒已有100多种,这些病毒可随种子的调运传播到外地。能由种子传播的病毒以花叶病毒、环斑病毒为多。仙客来能通过种子传播病毒,其带毒率高达82%。由花粉传播的植物病毒有悬钩子丛矮病毒等,但花粉在自然界中的传毒作用不太明显。
4.线虫
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属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多。少数寄生在园林植物上。目前为害严重的有菊花、仙客来、牡丹、月季等草、木本花卉的根结线虫病,菊花、珠兰的叶枯线虫病,水仙线虫病,以及检疫病害的松树线虫病。线虫除直接引起植物病害外,还传播其他病害,成为其他病原物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线虫的形态如图1-10所示。
4.1 线虫的形态特征
线虫的体长0.5~1.0mm,宽0.03~0.05mm。大部分线虫为两性异体同形,少数为雌雄异形。雌虫成熟后膨大呈梨形或近球形,但在幼虫阶段仍呈线形。线虫体壁通常为无色透明或乳白色。根结线虫病如图1-11所示。
图1-10 植物病毒线虫的形态
1—雄虫;2—雌虫;3—根结线虫雌虫
图1-11 根结线虫病
1—幼苗根部被害状;2—卵;3—卵内孕育的幼虫;4—性分化前的幼虫;5—成熟的雌虫;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雌虫;7—雄虫;8—含有卵的雌虫;9—产卵的雌虫
4.2 园林植物线虫的生长史
线虫的生长史分为卵期、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熟的成虫交配后,雄虫即死亡,雌虫在土壤或植物组织内产卵,卵呈椭圆形,孵化后即成幼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在自然界中,有少数种子植物由于缺乏叶绿体或某种器官发生退化,不能自己制造营养,必须依靠其他种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生活的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全世界有2 500种以上,分属12个科。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特点,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寄生性种子植物按寄生性分为全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两种。全寄生性种子植物,如菟丝子、列当,无叶绿素,完全依靠寄主提供养分。半寄生性种子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有叶绿素,可以制造营养,只是靠寄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寄生性种子植物按寄生部位分为茎寄生性种子植物和根寄生性种子植物两种。茎寄生性种子植物,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寄生于寄主的地上部。根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列当、野菰,寄生于寄主的根部。菟丝子的幼子萌发和侵害方式如图1-12所示。
图1-12 菟丝子的幼子萌发和侵害方式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当地园林植物常发生侵染性病害的各种标本及新鲜的实物。
1.2 工具
工具为挑针、刀片、木板、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吸水纸等。
2.任务实施步骤
2.1 真菌的营养体观察
2.1.1 菌丝观察
挑取腐霉病菌制片镜检无隔菌丝,挑取枯丝核菌制片镜检有隔菌丝。观察各种病原真菌在平面和斜面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观察菌落大小、形状、厚薄、质地、颜色等形态特点。
2.1.2 菌丝变态观察
肉眼观察菌核、子座、菌索、吸器,假根的形状、大小、颜色;镜检制片,注意与普通营养菌丝的区别。
2.2 真菌的繁殖体——孢子观察
(1)无性孢子观察。观察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的大小和特征。
(2)有性孢子观察。观察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的形态和特征。
2.3 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染色和形态观察
(1)涂片。在一片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备用,分别从鸢尾细菌性软腐病、白菜软腐病或马铃薯环腐病的菌落上挑取适量细菌,分别放入载玻片两端的水滴中,用挑针搅匀涂薄。
(2)固定。将涂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通过数次,使菌膜干燥固定。
(3)染色。在固定的菌膜上分别加1滴甲紫液,染色1min,用水轻轻冲去多余的甲紫液,加碘液冲去残水,再加1滴碘液染色1min,用水冲洗碘液,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再滴加95%的酒精脱色25~30s,用水冲洗酒精,用滤纸吸干后再用碱性品红复染0.5~1min,用水冲洗复染剂,吸干。
(4)油镜镜检。细菌形态微小,必须用油镜观察。将制片依次先用低倍、高倍镜找到观察部位,然后在细菌涂面上滴少许香柏油,再慢慢地把油镜转下使其浸入油滴中,并由一侧注视,使油镜轻触盖玻片,观察时用微动螺旋慢慢将油镜上提到观察到清晰物像为止。镜检完毕后,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轻拭镜头,除净镜头上的香柏油。
2.4 植物病原线虫的观察
(1)若用小麦线虫病粒观察线虫形态,应提前将带病小麦粒用清水浸泡至发软,观察时切开麦粒,挑取内容物制片镜检。
(2)若用根结线虫病观察线虫形态,则取根结外黄白色小颗粒物或剥开根结,挑取其中的线虫制片镜检。
2.5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观察
仔细比较菟丝子、列当、桑寄生、槲寄生或所给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标本,哪些仍具绿色叶片?哪些叶片已完全退化?它们如何从寄主吸取营养?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如表1-4所示。
表1-4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观察与识别任务考核单
思考问题
(1)真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各产生哪些类型的孢子?
(2)真菌所致病害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3)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点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4)病毒性病害的症状特点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5)线虫为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6)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为害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拓展提高
其他侵染性病原
1.类病毒
类病毒是1960年以后发现的比病毒结构还简单,更微小的一类新病原物。结构上无蛋白质外壳,只有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核糖核酸。种子带毒率很高,通过无性繁殖材料、汁液接触、蚜虫或其他昆虫进行传播。
类病毒病害症状主要表现植株矮化、叶片黄化、簇顶、畸形、坏死、裂皮、斑驳、皱缩。但寄主感染类病毒多为隐症带毒,即许多带有类病毒的植物并不表现症状。从侵染到发病的潜育期很长,有的侵染植物后几个月,甚至第二代才可表现症状。常见的类病毒有啤酒花矮化类病毒、菊花矮缩病类病毒、菊花绿斑病类病毒、鳄梨日斑类病毒。
2.类菌质体
类菌质体属于原核生物,为细菌门软球菌纲,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单细胞生物,无细胞壁,表面只有一个三层的单位膜。类菌质体主要采用二均分裂、芽殖方式进行繁殖,主要存在于韧皮部组织中和昆虫体内。类菌质体通过嫁接、菟丝子、叶蝉、飞虱、木虱进行传播,如绣球花绿变病、牡丹丛枝病、仙人掌丛枝病、丁香与紫罗兰绿变病、天竺葵丛枝病等。
类菌质体对四环素抗生素如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比较敏感,可以用这些抗生素进行治疗,疗效一般为一年左右。类菌质体对青霉素的抗性则很强。
3.类立克次氏体
类立克次氏体属于原核生物,为细菌门裂殖菌纲,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壁较厚,形态多变,通常为杆状、球状、纤维状等。类立克次氏体以二均分裂方式繁殖,是专性寄生物,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能在昆虫体内繁殖,甚至可由虫卵将病原传给下一代。但在自然情况下,类立克次氏体主要靠嫁接和叶蝉、木虱等昆虫介体传播,汁液不能传播。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叶灼、梢枯、枯萎和萎缩等。
类立克次氏体存在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内。韧皮部的类立克次氏体为革兰氏阴性,对四环素和青霉素都敏感,造成的病害有柑橘黄龙病、柑橘青果病等。木质部的类立克次氏体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两类。阴性的细胞壁不均匀,对四环素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引起的病害有杏叶灼病、葡萄皮尔斯病、苜蓿萎缩病等;阳性的细胞壁平滑,对四环素和青霉素都不敏感,引起的病害有甘蔗根癌病等。木质部的类立克次氏体可用四环素进行治疗。
任务4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知识点:了解园林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常见的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能力点:能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园林植物常发生的病害。
任务提出
园林植物病害的种类非常多,而不同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又不尽相同。只有正确诊断园林植物病害,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每一种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我们能否根据这些固有的症状对园林植物病害进行正确诊断呢?
任务分析
园林植物病害诊断是为了查明园林植物的发病原因,确定病原的种类,再根据病原特性和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及时有效地防治病害。正确诊断和鉴定园林植物病害,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我们可以根据发病植物的特征、环境条件,经过调查分析,对植物病害做出准确诊断。植物病害种类繁多,防治方法各异,只有对病害做出肯定的、正确的诊断,才能确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步骤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应根据发病植物的症状和病害的田间分布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仔细分析,对病害进行确诊,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1 田间观察
田间观察即现场观察。观察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规律,了解病株的分布状况、树种组成、发生面积,发病期间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地形地势及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往年的病害发生情况。如果为苗圃,还应询问前1年的苗木栽植种类及轮作情况,作为病害诊断的参考。
1.2 园林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症状对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有其重要意义。掌握各种病害的典型症状是迅速诊断病害的基础。症状一般可用肉眼或放大镜加以识别,方法简便易行。利用症状观察可以诊断多种病害,特别是各种常见病和症状特征十分显著的病害,如锈病、白粉病、霜霉病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等。园林植物病害症状诊断具有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依据园林植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先区别是伤害还是病害,再区别是非侵染性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征,常成片发生。侵染性病害大多有明显的病征,通常零散分布。
1.3 病原物的实验室鉴定
经过对园林植物进行现场观察和症状观察,初步诊断为真菌病害的,可挑取、刮取或切取表生或埋藏在组织中的菌丝、孢子梗、孢子或子实体进行镜检。根据病原真菌的营养体、繁殖体的特征等,来决定该菌在分类上的地位。如果病征不明显,可放在保湿器中保湿1~2d后再进行镜检。细菌病害的病组织边缘常有细菌呈云雾状溢出。病原线虫和螨类,均可在显微镜下看清其形态。植原体、病毒等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其形态,且一般需经汁液接种、嫁接试验、昆虫传毒等试验确定。某些病毒病可以通过检查受病细胞的病原物来鉴定。生理性病害虽然检查不到任何病原物,但可以通过镜检看到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如果显微镜检查诊断遇到腐生菌类和次生菌类的干扰,导致还不能确定所观察的菌类是否是真正的病原菌,必须进一步使用人工诱发试验的手段。
1.4 人工诱发试验
在症状观察和显微镜检查时,可能在发病部位发现一些微生物,但不能断定是病原菌还是腐生菌,这时最好从发病组织中把病菌分离出来,人工接种到同种植物的健康植株上以诱发病害发生,这就是人工诱发。如果被接种的健康植株产生同样症状,并能再一次分离出相同的病菌,就能确定该菌为这种病害的病原菌。其步骤如下:
(1)当发现植物发病组织上经常出现的微生物时,将它分离出来,并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2)将培养物进一步纯化,得到纯菌种;
(3)将纯菌种接种到健康的寄主植物上,并给予适宜的发病条件,使其发病,观察它是否与原症状相同;
(4)从接种发病的组织上再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人工诱发试验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实行,因为有些病原物到现在还没找到人工培养的方法。接种试验也常常由于没有掌握接种方法或不了解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能成功。目前,对病毒和植原体还没有人工培养方法,一般用嫁接方法来证明它们的传染性。
2.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2.1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病株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一般较均匀,往往是大面积成片发生,不先出现中心病株,没有从点到面扩展的过程;
(2)症状具有特异性,除了高温、日灼和药害等个别病原能引起局部病变外,病株常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症、涝害等,株间不互相传染,病株只表现病状而无病征,症状类型有变色、枯死、落花、落果、畸形和生长不良等;
(3)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有关,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园林栽培技术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促使植物健壮生长。
2.2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毒的诊断方法
对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一般通过观察绿地或圃地的环境条件、栽培管理等即可诊断。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病部表面或表面消毒的发病组织,再经保温保湿,检查有无病征。必要时可分析园林植物所含的营养元素及土壤酸碱度、有毒物质等,还可以进行营养诊断和治疗试验,以明确病原。
2.2.1 症状观察
对病株上发病部位,病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等外部症状,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必要时可切取发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后,置于保温(25~28℃)条件下诱发。如经24~48h仍无病症发生,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病害,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或病毒病害。
2.2.2 显微镜检
将新鲜或剥离表皮的发病组织切片并加以染色处理,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病原物及病毒所致的组织病变(包括内含体)。如果没有,即可提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性。
2.2.3 环境分析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环境引起,因此应注意病害发生与地势、土质、肥料及当年气象条件的关系,栽培管理措施、排灌、喷药是否适当,城市工厂“三废”是否引起植物中毒等,只有对以上因素都做分析研究,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主要的致病因素。
2.2.4 病原鉴定
确定非侵染性病害后,应进一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
2.3 诊断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注意事项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群体间发生比较集中,发病面积大而均匀,没有由点到面的扩展过程,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发病部位大致相同。如日灼病都发生在果、枝干的向阳面,除日灼、药害是局部病害外,通常植株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症、旱害、涝害等。
3.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3.1 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症状识别是鉴定真菌性病害的有效方法。园林植物真菌所致的病害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病害症状类型。除具有明显的病状外,其主要标志是在被害部或迟或早都会出现病征,如各种色泽的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菌核、菌素及伞状物等。一般根据这些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可以直接鉴定出病菌的种类。如对于病部尚未长出真菌的繁殖体,可用湿纱布或保湿器保湿24h,病征就会出现,一般再做进一步检查和鉴定即可,必要时需做人工接种试验。
3.2 园林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3.2.1 肉眼检查
园林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病状有枯萎、穿孔、溃疡和肿瘤等。其共同的特点是:病状多表现急性坏死型;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边缘常有褪绿的黄晕圈。病征方面,气候潮湿时,从病部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或枝条、根的切口处溢出黏稠状菌脓,干后呈胶粒状或胶膜状。
3.2.2 镜检
镜检发病组织切口处有无喷菌现象是确诊细菌性病害最常用的方法。但少数肿瘤病害的组织中很少有喷菌现象出现。对于新病害或疑难病害,必须进行分离培养接种才能确定。
3.3 园林植物病毒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3.3.1 园林植物病毒性病害的特点
(1)田间病株大多是分散的、无规律性,病株周围往往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
(2)有些病毒是接触传染的,病株在田间分布较集中。
(3)有些病毒靠昆虫传播,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就比较集中。若初侵染来源是野生寄主上的昆虫,则在田边、沟边的植株发病比较严重,田中间的较轻。
(4)病毒性病害的发生往往与传毒虫媒活动有关。田间害虫发生越严重,病毒性病害也越严重。
(5)病毒性病害往往随气候变化有隐症现象,但不能恢复正常状态。
3.3.2 诊断园林植物病毒性病害的注意事项
花卉植物病毒几乎都属于系统性侵染病害,即当寄主植物感染病毒后或早或迟都会产生全株性病变和症状。病害的症状特点,对病害的诊断无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在描述外部症状的同时还得注意环境条件、发病规律、传毒方式、寄主范围等特点,以便对病害的诊断有比较正确的结论。
3.3.3 病毒性病害野外观察与分析
野外观察对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病毒性病害在症状上容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特别是缺素症、空气污染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病毒性病害的植株在野外一般呈分散分布,发病株附近可以见到完全健康的植株;若初侵染来源是野生寄主上的昆虫,则边缘植株发病较重,中间植株发病较轻。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而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恢复。植物病毒性病害的另一个特点是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这在诊断上有助于区别病毒和其他病原生物所引起的病害。病毒性病害较少有腐烂、萎蔫的症状,大多数病毒性病害症状为花叶、黄化、畸形。
根据以上特点观察比较,必要时可采用汁液摩擦接种、嫁接传染或昆虫传毒等接种试验,有的还可以用不带毒的菟丝子做桥梁传染,少数病毒性病害可用病株种子传染,以证实其传染性,从而确定病毒的种类。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已成为一种综合的分析仪器,在植物病毒的诊断和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4 园林植物植原体病害的特点
3.4.1 症状初步诊断
由植原体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主要是丛枝和黄化病状,应注意与病毒性病害区别。
3.4.2 利用接种植物进行诊断
植原体病害可以由叶蝉等媒介昆虫、嫁接或菟丝子方法接种本种植物及长春花等指示植物,根据其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进行病害诊断。
3.4.3 电镜观察
条件允许时,可进一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确认在植物韧皮部是否存在植原体。
3.5 园林植物线虫病害的特点
线虫多引起园林植物地下部分发病,受害植物大部分表现缓慢的衰退症状,很少有急性发病的,因此在发病初期不易发现。线虫病害通常表现的症状是病部产生根结、肿瘤、茎叶扭曲和畸形、叶尖干枯、须根丛生及生长衰弱,形似营养缺乏症状。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当地常见病害标本及新鲜植物。
1.2 工具
工具为双目解剖镜、放大镜、镊子、培养皿、解剖针、载玻片。
2.任务实施步骤
2.1 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
(1)田间观察,了解是否是环境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引起的症状。
(2)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病部表面有无病征,非侵染病害是没有病征的。
(3)最后分析植物所含营养元素及土壤酸碱度、有毒物质等的影响,必要时可进行营养诊断和治疗试验、温湿度等环境影响试验,以明确病原物。
2.2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
2.2.1 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的诊断
(1)观察其发病部位的症状,看发病部位有没有各种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絮状物、小粒点状物等。
(2)然后取各种病征在显微镜下经镜检鉴定病原物。
2.2.2 园林植物细菌性病害的诊断
(1)看发病部位叶片上是否有叶斑、多角形病斑;根、茎、枝梢上有没有须根丛生、枯蔫、软腐、肿瘤等。
(2)看发病部位有没有透明的白色、浅黄色或红色的脓状液或胶质体黏附,这是细菌性病害的基本特征,仅凭此点便可诊断是否是细菌性病害。
(3)看症状是否为急性坏死型的,有没有中心病株和中心片块。
2.2.3 园林植物病毒性病害的诊断
(1)病毒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观察发病部位要是既没有真菌性病害一类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等病征,也无细菌性病害一类的溢脓和胶状液,则有可能是病毒性病害。
(2)观察病状,看症状是否为全株性病变。病状若有黄化、白化、花叶、皱叶、卷叶、小叶、斑驳、畸形、全株矮化、叶片多数变厚和变小、枝叶丛生、萎蔫等现象则可初步诊断为病毒性病害。
2.2.4 园林植物线虫病害的诊断
(1)多数线虫病害没有病征,只有病状,观察病株是否有根腐和全株枯萎两大病状,如果有,可进行下步诊断。
(2)先看须根上是否有念珠状虫瘿,如果有,可切开根部看,如果根部有乳白色至褐色梨形雌线虫,则可诊断为线虫病。
2.2.5 园林植物植原体病害的诊断
观察病株是否有萎缩、丛枝、枯萎、叶片黄化、扭曲、花变绿等症状,如果有,则可用下面方法进一步诊断。
(1)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病株组织或带毒媒介昆虫的唾腺组织制成的超薄切片检查有无类菌原体和类立克次氏体的存在。
(2)治疗试验。对受病组织施用四环素和青霉素。对青霉素抵抗能力强,而用四环素后病状消失或减轻的,病原为类菌原体。施用四环素和青霉素之后症状都消失或减轻的,为类立克次氏体。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任务考核单如表1-5所示。
表1-5 园林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任务考核单
思考问题
(1)园林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有哪几种?
(2)真菌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要点有哪些?
(3)细菌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4)病毒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要点有哪些?
(5)寄生性种子植物的识别特征有哪些?
拓展提高
1.诊断园林植物病害时应注意的问题
植物病害的症状是复杂的,每种植物病害虽然都有自己固定的、典型的特征性症状但也有易变性。因此,诊断病害时要慎重,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不同的病原可导致相似的症状。如桃、樱花等园林植物的真菌性穿孔病与细菌性穿孔病不易区分;萎蔫性病害可由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引起。
(2)相同的病原在同一寄主植物不同的发病部位可表现不同的症状。如苹果轮纹病为害枝干时,形成大量质地坚硬的瘤状物,造成粗皮病;为害果实时,则使得果面上产生同心轮纹状的褐色病斑。
(3)相同的病原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可表现不同的症状。如白菜感染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呈花叶,萝卜感染后则叶呈畸形。
(4)环境条件可影响病害的症状。如腐烂病类型在气候潮湿时表现湿腐症状,在气候干燥时表现干腐症状。
2.田间诊断及其重要性
田间诊断指在田间病害发生现场对植物病害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诊断。在考察中应详细调查和记载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及严重性、病害发生的快慢、病害在田间的分布、病害发生时期、寄主品种及其生育期、受害部位、症状(病状和病征)、发病田的地势和土壤,以及昆虫活动和环境条件等。根据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发展特点、病株发病情况及近期的天气变化,以及施肥、喷药、灌排水等农事操作情况等,综合分析,对病害做出初步推断。
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和进一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现场的观察要细致、周到,由整株到根、茎、叶、花、果等各个器官,注意颜色、形状和气味的异常;由病株到周围植株,再到全田、邻田,注意病害在田间分布的特点;注意地形、地貌、邻近作物或建筑物的影响。病害的调查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症状,尽可能排除其他病害的干扰。
3.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性
实验室诊断是田间诊断的补充或验证。在对一种病害经过田间诊断后,由于该病害较复杂或不常见或属于新的病害等原因,尚不能确诊时,就需对其做进一步的检测或试验,以查明病因。
(1)侵染性病害的实验室诊断。对疑为侵染性病害的,首先应取具有典型症状的标本做病原物显微镜检测和鉴定。
(2)非侵染性病害的实验室诊断。对疑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进行模拟试验、化学分析、治疗试验和指示植物鉴定等。
任务5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术
知识点:了解园林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保存技术。
能力点:能利用常见工具制作园林植物病害标本。
任务提出
不同的病害,发生在植物的不同部位,有的是叶,有的是花,有的是果,有的是根,有的甚至是全株,发生部位不同,在采集时一定要加以区分,且要有针对性地采集不同部位,保持症状的全面性。发生部位不同,在保存时也要加以区分,有干制标本,有浸渍标本。该任务就是要针对不同的病害种类,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制作和保存病害标本。完成此任务需要熟悉病害标本的采集工具和采集方法;了解病害标本采集时应注意的问题;需要掌握不同病害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方法。
任务分析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症状及其分布的最好的实物性记载。有了植物病害标本才能进行病害的鉴定和有关病原的研究,保证防治工作正常进行。完成此项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并通过标本采集、鉴定,熟悉当地常见病害种类的症状特点和发生情况。
任务实施的相关专业知识
1.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
1.1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工具
1.1.1 标本夹
标本夹同植物标本采集夹一样,是用来采集、翻晒和压制病害标本的,由两块对称的木条栅状板和一条细绳构成。
1.1.2 标本纸
标本纸一般采用麻纸、草纸或旧报纸,主要用来吸收标本水分。
另外,还需要手锯、采集箱、修枝剪、手持放大镜、镊子、记载本和标签等。
1.2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方法与要求
(1)掌握适当的采集时期,症状要具有典型性,对真菌性病害应采集有子实体的。对新病害要有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的标本。要将病部连同部分健康组织一起采集,以利于对病害的诊断。
(2)对有转主寄生的病害要采集两种寄主上的症状。
(3)每一种标本,只能有一种病害,不能有多种病害并存,以便正确鉴定和使用。
(4)在采集标本时,应同时进行野外记录,包括寄主名称、环境条件、发病情况及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人等。
1.3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为保证标本的完整性,有利于标本的制作及鉴定,采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病菌孢子容易飞散脱落的标本,用塑料袋或光滑清洁的纸将病部包好,放入采集箱内。
(2)对于柔软的肉质类标本、腐烂的果实标本,必须用纸袋分装或用纸包好后,放入采集箱内,一定不要挤压。
(3)对体型较小或易碎的标本,如种子、干枯的病叶等,采集后放入广口瓶或纸袋内。
(4)对适于干制的标本,应边采集边压于标本夹中。尤其是容易干燥蜷缩的标本,更应注意立即压制,否则叶片失水蜷缩,就无保存价值了。
(5)对不太熟悉的寄主植物,应将花、叶及果实等一并采集,进行鉴定。
(6)各种标本的采集应具有一定的份数(5份以上),以便于鉴定、保存和交换。
2.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
一般的园林植物病害标本主要有干制和浸渍两种制作方法。干制法简单、经济,应用广;浸渍法可保存标本的原形和原色,特别是果实病害的标本,用浸渍法制作效果较好。此外,用切片法制作玻片标本,可用于保存并建立原物档案。
2.1 干制标本的制作
对于茎、叶、果等水分不多、较小的标本,可先分层夹于标本夹内的吸水纸中压制。标本纸每层3~4张,用于吸收标本中的水分。然后将标本夹捆紧放于室内通风干燥处。标本应尽快干燥,干燥越快保持原色效果越好。在压制过程中,必须勤换纸、勤翻动,防止标本发霉变色,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天气。通常前几天,要每天换纸1~2次,此时由于标本变软,应注意整理使其美观又便于观察,以后每2~3d换一次纸,直到全干时为止。对于较大枝干和坚果类病害标本以及高等担子菌的子实体,可直接晒干、烤干或风干。对于肉质多水的病害标本,应迅速晒干、烤干或放在30~45℃的烘箱内烘干。另外,对于某些容易变褐的叶片标本,可平放在阳光照射的热砂之中,使其迅速干燥,达到保持原色的目的。
2.2 浸渍标本的制作
对于一些不适于干制的病害标本,如伞菌子实体、幼苗和嫩枝叶等,为保存原有色泽、形状、症状等,可放在装有浸渍液的标本瓶内。现将常用的浸渍液及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2.2.1 普通防腐浸渍液
普通防腐浸渍液只防腐不保色。其配方如下:甲醛50mL,95%的乙醇300mL,水2000 mL。此浸渍液亦可简化成5%的甲醛溶液或70%的乙醇溶液。
2.2.2 醋酸铜-甲醛溶液
醋酸铜-甲醛溶液浸渍法配方如下:将醋酸铜渐渐加入50%的醋酸(乙酸)中配成饱和溶液(大约1000mL 50%的醋酸加15g醋酸铜),此为原液,使用时加水稀释3~4倍。
2.2.3 黄色和橘红色标本浸渍液
保存梨、柿、杏、黄苹果和柑橘等果实标本,多采用亚硫酸做浸渍液。亚硫酸有漂白作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浓度。一般市售的亚硫酸(含SO26%的水溶液),在使用时应配成稀释溶液。
注意:存放标本的浸渍液,多用具有挥发性或易于氧化的药品制成,必须严密封闭,才能长久保持浸渍液的效用。
3.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保存
3.1 干制标本的保存
干燥后的标本经选择制作后,连同采集记录一并放入标本盒中或牛皮纸袋中,贴上鉴定标签,然后分类存放于标本橱中。
(1)纸制标本盒。盒底纸制,盒面嵌有玻璃,可将经过压制的标本用线或胶固定在盒内底部,盒外贴上标签。
(2)牛皮纸袋。先把标本缝固在油光纸夹中,然后将其置于牛皮纸袋中,并在袋外贴上标签。
(3)标本橱。标本橱用来保存标本盒、牛皮纸袋和玻片标本盒,一般按寄主种类归类排列,也可按病原分类系统排列。
3.2 浸渍标本的保存
将制好的浸渍标本瓶、缸等,贴好标签,直接放入专用标本橱内即可。
3.3 玻片标本的保存
将玻片标本排列于玻片标本盒内,然后将标本盒分类存放于标本橱中。
各类标本的保存要有专人负责,干制标本和浸渍标本必须分橱存放,定期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标本室应保持阴凉干燥,定期通风。标本室的玻璃窗要加深色防光窗帘,如发现标本室有标本害虫,应立即采取熏蒸措施。
任务实施
1.材料及工具的准备
1.1 材料
材料为有关植物病害症状挂图、影视教材、教学课件。
1.2 工具
工具为光学显微镜、放大镜、镊子、挑针、搪瓷盘、病害标本夹、采集箱、塑料袋、纸袋、小玻管、标本纸、绳、刀、剪、锯、锄、记载本、标签、铅笔等。
2.任务实施步骤
2.1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
(1)采集准备。在采集园林植物病害标本前,应明确采集目的,准备好相应的采集工具。
(2)采集标本。园林植物病害标本主要有病的根、茎、叶、果实或全株,好的病害标本必须具有寄主各受害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典型症状。
(3)做好记录。记载内容有寄主名称、采集日期与地点、采集者姓名、生态条件和土壤条件。
2.2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
从田间采回的新鲜标本必须经过制作,才能应用和保存。对于典型病害症状最好是先摄影,以记录自然、真实的状况,然后按标本的性质和使用的目的制成各种类型的标本。
2.2.1 干制标本的制作
干制标本的制作分为标本压制和标本干燥两步。
2.2.2 浸渍标本的制作
多汁的病害标本,如幼苗和嫩叶等,为了保存其原有的色泽、形状、症状特点,必须用浸渍法保存。
2.3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保存
制成的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经过整理和登记后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和保存。
(1)玻面纸盒保存。制作时,在纸盒中先铺一层棉花,棉花上放标本和标签,注明寄主植物和寄生菌的名称,然后加玻璃盖。棉花中可加少许樟脑粉或其他药剂驱虫。
(2)干制标本纸上保存。根据标本的大小,用重磅道林纸折成纸套,将标本藏在纸套中,纸套中写明鉴定记录,或将鉴定记录的标签贴在纸套上。
(3)封套内保存。盛标本的纸套不是放在标本纸上,而是放在厚牛皮纸制成的封套中,采集记载放在纸套中,而鉴定记载则贴在封套上。标本经过整理和鉴定后,在纸套、封套或纸盒上贴鉴定标签。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鉴定标签如图1-13所示。
图1-13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的鉴定标签
任务考核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术任务考核单如表1-6所示。
表1-6 园林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技术任务考核单
思考问题
(1)如何才能制作一套完整的干制病害标本?请举例说明。
(2)如何制作一套精美的果实病害浸渍标本?
拓展提高
采集病害标本应注意的问题
1.症状典型
要采集发病部位的典型症状,并尽可能采集到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症状,如梨黑星病标本应有带霉层和疮痂斑的叶片、畸形的幼果、龟裂的成熟果等,以及各种变异范围内的症状。
2.病征完全
采集病害标本时,对于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一定要采集有病征的标本,对真菌性病害则以病部有子实体为好,以便做进一步鉴定;对于子实体不很显著的发病叶片,可带回保湿,待其子实体长出后再鉴定和制作标本。
3.避免混杂
采集时对容易混淆污染的标本(如黑粉病和锈病)要分别用纸夹(包)好,以免鉴定时发生差错。
4.采集记载
所有病害标本都应有记载,没有记载的标本会使鉴定和制作工作的难度加大。标本记载内容应包括:寄主名称、标本编号、采集地点、生态环境(坡地、平地、沙土、壤土等)、采集日期(应注明年、月、日)、采集人姓名、病害为害情况(轻、重)等。标本应挂有标签,同一份标本在记录簿和标签上的编号必须相符,以便查对;标本必须有寄主名称,这是鉴定病害的前提,如果寄主不明,鉴定时困难就很大。
学习小结
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生物性病原物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 )、( )、( )、( )、植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寄生藻类、螨类等。通常将这类病原称为( )或( ),如属于菌类的(如真菌,细菌)又称为( )。
(2)凡是由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 )或( ),也称寄生性病害。
(3)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没有传染性,没有侵染过程,称为( )或( ),也称生理性病害。
(4)真菌的发育可分为( )与( )两个阶段。
(5)真菌菌丝体的变态类型有( )、( )、( )、( )和( )。
(6)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 )和( ),分别产生( )和( )。
(7)真菌门分为( )、( )、( )、( )和( )五个亚门。
二、问答题
(1)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是怎样发生的(如何理解病害三因素的关系)?
(2)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是什么?
(3)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4)园林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特点是什么?
(5)简述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6)什么是潜伏侵染?
(7)比较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与方式。
(8)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