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湖北省水稻螟虫发生概况

湖北省水稻螟虫发生概况

时间:2024-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属南北过渡地带,常年发生的水稻螟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3种螟虫共同危害特点是钻蛀水稻茎秆造成稻谷产量损失。三化螟近年来在湖北省发生呈下降趋势。三化螟在湖北省南部一年发生4代,北部发生3代,以三代三化螟为主害代。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属南北过渡地带,常年发生的水稻螟虫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3种螟虫共同危害特点是钻蛀水稻茎秆造成稻谷产量损失。10多年来,随着全省一季杂交中稻面积扩大,高桩机收及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三种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二化螟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成为湖北省粮食安全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三化螟危害则逐步减轻,由全省性主要害虫下降为区域性害虫;大螟属于次要害虫,但危害程度逐年上升。

二化螟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除鄂西发生相对较轻外,鄂东、江汉平原、鄂北均为重发区。湖北畨二化螟一年发生3代:一代主要危害鄂东、江汉平原的早稻及全省大部中稻,二代主要危害全省的中稻,三代主要危害鄂东、江汉平原的双季晚稻。近20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以前,全省二化螟发生常年面积在1600万亩次左右,1996—2009年,平均发生面积为2500万亩次,1亩=667平方米。

最重的2005年达到了3100万亩次。湖北省南北稻区二化螟发生期差异较大,同一代螟虫,北方稻区比南方稻区要迟10~15天,如遇特殊气候条件,发生期甚至可相差20多天。由于受水稻品种、生育期及越冬场所的影响,二化螟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不一致,发蛾盛期拉长,一般长达20天左右,东南部混栽稻区可达30天左右,卵孵盛期长,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农户往往把握不住准确的防治适期,影响防治效果。

三化螟近年来在湖北省发生呈下降趋势。1997-2002年为湖北省三化螟发生高峰期,每年发生面积在1700万亩次以上,2001年达到2600万苗次。2003年以后三化螟发生面积骤减,2006—2009年,全年发生面积仅700万亩次左右,发生区域仅限于部分混栽稻区。三化螟在湖北省南部一年发生4代,北部发生3代,以三代三化螟为主害代。近年发生较重的区域集中在鄂东南、江汉平原混栽稻区,主要危害中稻,早、中稻插花种植面积大的稻区发生较重。

大螟属次要害虫,全省各地均存发生,但危害程度较轻,主要危害一季中稻,仅在局部田块危害较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