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西南地区处于我国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等多种季风环流影响的交叉过渡地带,受多种季风影响,气候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降水量相对丰富,蒸发量大 西南地区年降水总量较为丰富,多数地区达800~1 400毫米,其纬向分布基本上是从东南(1 600毫米)到西北(500毫米)渐减。由于季风和地形的影响,该区降水量分布复杂。总体来讲,横断山脉南段西侧和东侧是多雨区;四川盆地中部、滇东、滇中高原以及山脉屏蔽的河谷地带,如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元江等地则降水大幅减少,一般仅为600~800毫米。由于气温高,西南地区蒸发量强,东北部地区年蒸发量达1 000~1 300毫米;西部和南部达1 500~1 800毫米;川滇干热河谷地带高达2 000~3 800 毫米,占降水量的3~5倍,属于半干旱地区。西南地区农业主要靠雨养,高蒸发量加剧了降水不均的影响,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危害。
(2)水资源总量大,可利用率低 西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除重庆外,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从该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人均用水量和总播种面积每亩用水量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西南地区主要的水资源为降水和径流,受季风影响,西南地区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年际变化也比较大,因此水资源量在旱年、旱季仍显得不富裕。许多河流实测最小流量只占多年平均流量的11.9%~22.7%,表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严重不均性。
(3)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受青藏高原和康滇地轴的影响,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格局。该区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东南翼,是大幅度隆起的高原和山地;东部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广西盆地;东南为沿海丘陵、平原。该区受地质构造强烈上升的影响,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4)水利工程滞后,农田灌溉条件差 西南地区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星,水利工程难度大。2004 年统计资料表明,该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9.5%,水库的总容量仅占全国的11%,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6%和8.5%,说明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差,抗御干旱的能力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