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菌核病
症状识别
该病始于近地面茎部或第一分枝处,初呈水浸状,后逐渐变为灰白色,皮层组织发干崩裂,呈纤维状。湿度大时,在茎的病组织中腔生粪状黑色菌核,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长黑色菌核。蔓性菜豆从地表茎基部发病,致茎蔓萎蔫枯死。
侵染途径
本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不产生分生孢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温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菌丝也可直接产生菌核,成为再次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休眠即萌发。
发病规律
该病适宜在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宜发生的温度为5℃~20℃,最适15℃。子囊孢子可在0℃~35℃范围内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相对湿度在70%时易造成侵染,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菌的存活。该病一般在菜豆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蔓生菜豆较矮生菜豆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及进行种子处理。用10%的盐水浸种,再用清水冲洗后播种。
2.轮作和深耕。在前茬收获后进行深耕,将菌核埋入地面6厘米以下,使其不能萌发出土;也可灌水覆盖地膜后闭棚升温,控制或杀死部分菌核。
3.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徒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育苗床播前3周进行土壤处理,每平方米用40%的福尔马林25~30毫升,加水2~4升喷洒,然后用塑料膜覆盖闷4~5天,揭开薄膜再晒10~15天播种。
5.发病初期选择下列药剂进行防治。
(1)25%的阿米西达悬浮液1500倍液喷雾预防。
(2)50%的凯泽(烟酰胺)水分散粒剂1200~1500倍液喷雾。
(3)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4)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
(5)50%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
(6)5%的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次每亩1千克。
(7)50%的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