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杀菌剂大部分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A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它们的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此类杀菌剂首例上市时间为1996年,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个品种商品化或在开发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主要有: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烯肟菌酯、氟嘧菌酯、肟醚菌胺、醚菌胺、啶氧菌酯、苯氧菌胺等。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以下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锁住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阻止了细胞ATP合成,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的杀菌剂较多,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的部位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亚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几乎对所有真菌有很好的活性
3.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内吸活性;可以进行茎叶喷雾、种子处理、土壤处理
4.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一、嘧菌酯(azoxy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阿米西达、安灭达、腈嘧菌酯
(2)化学名称为:(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3)分子式:C22H17N3O5;相对分子量:403.4
2.来源
热带雨林中的一种密环菌,存在有天然杀菌活性物质,可杀死与其共生的多种真菌,而且自身生长旺盛。先正达公司的科研部门对该天然物质进行了研究,研制出仿生合成杀菌剂—阿米西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免疫类杀菌剂。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此获得了英国女王奖,在农药界中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产品。
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第一个商品化的品种,由于其优异的特性,自1996年首次登记以来,现已在美国、欧洲、日本等数十个国家登记和销售,也于2001年在我国登记,据文献报道,嘧菌酯是先正达(ICI)公司(以前为捷利康)自1982年开始研究,经过5~7年,合成了大约1400个化合物,才筛选出此化合物,又经过深入细致生物学研究后才得以商品化。
3.性质
原药为棕色固体,熔点为114℃~116℃。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熔点为116℃,相对密度1.34kg/L,水中溶解度6mg/L(20℃),微溶于己烷、正辛醇,溶于甲醇、甲苯、丙酮,易溶于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水溶液中光解半衰期为2周,对水解稳定。
4.作用
高效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内吸活性,该药剂主要是与线粒体上细胞色素b的Qo位点结合,阻断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之间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由于缺乏能量供应,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都受到抑制。该杀菌剂几乎对所有的真菌(子囊菌、担子菌、鞭毛菌和半知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黑星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
5.剂型
单剂:25%悬浮剂、50%水分散粒剂。80%分散粒剂、22.9%悬浮剂。
混配剂:阿米妙收32.5%悬浮剂(20%嘧菌酯和12.5%苯醚甲环唑混配而成);阿米多彩56%悬浮剂(5%嘧菌酯和50%百菌清混配而成)。
6.使用
嘧菌酯为新型高效杀菌剂,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也可随稻田水处理。
防治大豆锈病,黄瓜霜霉病、褐斑病,人参黑斑病等用25%悬浮剂40~6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黄瓜蔓枯病、白粉病,番茄叶霉病、晚疫病用25%悬浮剂60~9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冬瓜霜霉病、炭疽病,丝瓜霜霉用25%悬浮剂50~10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稻瘟病、纹枯病,用25%悬浮剂30~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病,荔枝霜霉病用50%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喷雾。
为了充分发挥阿米西达的防病和增产作用,根据各地的使用经验在以下三个时期使用阿米西达最合适,第一是苗期(在苗床上使用),第二是在开花期,第三是在果实生长期。
阿米多彩是瑞士先正达公司用嘧菌脂和百菌清复配而成,2007年最新推出的免疫保护型杀菌剂,可有效隔离和杀死病菌,阻止孢子传播,更具有优秀的耐雨水冲刷性能。用56%阿米多彩悬浮剂600~800倍液喷洒发病株,在发病前期、中期、后期均有良好治疗效果,尤其在黄瓜褐斑病、霜霉病发病前期、中期效果明显,药效明显超过以往治疗黄瓜褐斑病的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多菌灵、甲霉灵和治疗霜霉病的甲霜灵、霜霉威盐酸盐、烯酰吗啉、氟吗啉等药剂。使用阿米多彩治疗效果好,持效期长,减少用药,用药后叶片光亮柔软,增强光合作用,从而增产和提高黄瓜质量。
7.注意事项
(1)嘧菌酯
限量使用:叶菜类1~2次,果菜类2~3次,结果期长的作物一生不得超过4次,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早期使用:病害发生前使用效果远远好于病害发生后的使用效果。在作物的苗期(移栽成活后)、花期、结果期使用效果最佳,药液喷雾要均匀。
使用 浓度:一般均为1500倍液,10mL包装每袋加水1喷雾器水(15kg),不得随意增减浓度。
单独使用:不推荐同其他任何药剂及微肥混用,特别是不得同有机磷乳油农药混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阿米多彩
①用药越早越好,如果能在病害发生前用药,会对植株有良好保护作用,增强免疫力;②喷施后应见光4小时,保证药效充分发挥;不宜在阴雨雪天喷施;③如果黄瓜同时发生细菌性角斑病,可将阿米多彩和龙克菌混配喷洒,同时防治真菌病害。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阿米多彩对黄瓜黑星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辣椒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西红柿早疫病,葡萄的霜霉病、白粉病、黑腐病、褐斑病,梨树黑星病、黑斑病、轮斑病等病害均有良好治疗效果。
二、醚菌酯(Kresoxim-methyl)
1.名称
(1)其他名称:翠贝、苯氧菌酯
(2)化学名称:甲氧基亚氨基-α-(2-甲基苯氧基)-2-甲基苯基乙酸甲酯
(3)分子式:C18H19NO4;相对分子量:313.35
2.来源
醚菌酯是以天然抗生素(stobiluron A)为基础仿生合成的一种全新杀菌剂。对作物和环境安全,具有极高的杀菌活性,它对其他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害非常有效。与先正达公司同时开始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开发的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89年确定将醚菌酯开发成杀菌剂,1996年首次面向市场推出,2002年已在我国登记,醚菌酯具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共有特点。
3.性质
醚菌酯纯品为白色具芳香性气味的结晶状固体,熔点101.6℃~102.5℃,相对密度为1.258kg/L(20℃),蒸气压为1.3×10-6Pa(25℃),水中溶解度为2g/L(20℃)。
4.作用
醚菌酯是一种高效、广谱、新型杀菌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内吸作用,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以保护作用为主。它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即通过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呼吸,抑制孢子萌发,它不能在植物体内系统运输和二次分配。与其他常用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且比常规杀菌剂持效期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致病真菌引起的大多数病害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5.剂型
单剂:30%翠贝可湿性粉剂、50%水分散粒剂、30%悬浮剂、25%乳油;混剂:30%翠泽悬浮剂(10%醚菌酯+20%啶酰菌胺)。
6.使用
25%翠贝乳油:发病初期,防治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用20~4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白菜炭疽病,发病初期用30~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香蕉轴腐病、炭疽病、叶斑病、黑星病,防治芒果、茶树等炭疽病稀释1000~2000倍喷雾。
30%翠贝悬浮剂:发病初,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用40~7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番茄早疫病用40~6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葡萄霜霉病用2500~3000倍液喷雾。
50%翠贝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斑点斑、黑星病,防治草莓白粉病用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梨黑星病用3000~5000倍液喷雾。
7.注意事项
(1)醚菌酯宜单独使用,勿与其他杀菌剂和添加剂混用,勿在樱桃上使用。
(2)蔬菜安全间隔期7~10天。
(3)干燥,通风,远离火源储存。
三、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凯润、F500、Headline、Insignia、Cabrio、Attitude
(2)化学名称: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
(3)分子式:C19H18ClN3O4;相对分子量:387.82
2.来源
吡唑醚菌酯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继醚菌酯之后于1993年开发的另一种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3.性质
纯品为白色或灰白色晶体,熔点63.7℃~65.2℃,蒸汽压2.6×10-8Pa(20℃~25℃),水中溶解度为1.9mg/L(20℃)。
4.作用
吡唑醚菌酯为新型广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它同其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也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呼吸,抑制孢子萌发,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有效地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等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
5.剂型
单剂:20%粒剂(商品名Cabrio,用于水果和蔬菜)、20%浓乳剂(商品名Headline,用于大田作物)、20%水分散粒剂(商品名Insignia,用于草坪)、25%凯润乳油。还可制成液剂、水悬剂、油悬剂、可湿性粉剂、粉剂、膏剂等剂型;混剂:60%百泰水分散粒剂(5%吡唑嘧菌酯和55%代森联)、18.7%凯特水分散粒剂(6.7%吡唑醚菌酯+12%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与啶酰菌胺混配剂(吡唑醚菌酯6.8%+啶酰菌胺13.6%,及吡唑醚菌酯9.1%+啶酰菌胺18.2%)。
吡唑醚菌酯可与克菌丹、咯菌清、拌种咯、有机铜类杀菌剂、有机锡类杀菌剂等多种杀菌剂混用,均具有扩大杀菌谱和增效的作用。
6.使用
25%乳油:发病初期,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用20~4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白菜炭疽病用30~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香蕉叶斑病、黑星病、轴黑粉病、炭疽病、芒果树炭疽病用1000~2000倍液喷雾。
20%水分散粒剂:防治小麦斑枯病、叶锈病、大麦云纹病,发病初用20~40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豆类叶斑、炭疽病、锈病用25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番茄或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发病初用30~50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黑腐病等用4000倍液喷雾。
四、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1.名称
化学名称:(E)-2-{2-[(3-丁基-4-甲基-香豆素-7二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2.来源
丁香菌酯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目前,该产品已经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其专利技术已经转让吉林八达农药有限公司。原药和20%丁香菌酯悬浮剂已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
3.性质
丁香菌酯96%原药外观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熔点为109℃~111℃,pH6.5~pH8.5,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微溶于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在常温下不易分解。
4.剂型 原药和20%丁香菌酯悬浮剂
5.作用
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该药剂具有广谱性,可防治苹果轮纹病、炭疽病、腐烂病;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瓜类晚疫病、叶斑病、黑星病;棉花黄萎病、油菜菌核病等多种病害。
6.使用
防治苹果腐烂病,在树体休眠期(早春或深秋),用20%丁香菌酯悬浮剂400~600mg/L浓度对树枝干喷雾,能减少腐烂病菌的越冬菌源量;在春季树体萌动前刮除病疤,尤其注意刮掉和清除病疤与健康结合部位的树皮,然后采取涂抹的方式进行药剂处理,浓度为20%丁香菌酯悬浮剂1000~2000mg/L,即20%丁香菌酯悬浮剂兑水稀释为100~200倍液。要将刮掉树皮的部位全部涂抹均匀,并保证6小时内没有强降雨,否则重复涂抹1次。另外,要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水肥,使果树保持良好的长势。
防治油菜菌核病,一是子囊盘萌发盛期喷药杀灭菌核萌发长出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二是在油菜盛花期(主茎开花80%)喷20%丁香菌酯悬浮剂,使用浓度100~200mg/L,6~7天后进行第2次喷药。在药剂中加入适量润湿剂,或与菌核净混合使用能促进药效发挥。由于油菜花期植株高大,后期田间郁闭,喷施药液量75kg/亩。尽量向油菜中下部喷洒,提高覆盖率、确保防效。
防治黄瓜枯萎病,据资料显示,丁香菌酯对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黄瓜枯萎病有较高的杀菌活性,20%丁香菌酯悬浮剂1000、2000、4000倍液拌土,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83.30%、77.16%和61.89%,指不同倍数与相同剂量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防效(78.26%)相当,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7.70%)和25%咪鲜胺乳油(52.70%)的效果。
五、唑菌酯(pyraoxy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SYP-3343
(2)化学名称:(E)-2-(2-{[3-(4-氯苯基)-1-甲基-1H-吡唑-5-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3)分子式:C22H21ClN2O4;相对分子量:434.32
2.来源
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登记生产。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3.性质
原药外观为白色结晶固体,极易溶于甲酰胺、丙酸、乙酸乙酯、甲醇,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在常温下稳定。
4.剂型 20%悬浮剂、95%原药
5.作用
同其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作用机理为呼吸抑制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不仅对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稻瘟病有很好的防效,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杀虫、杀螨活性,可达到病虫兼治的目的,是高效低毒杀菌剂。
6.使用
20%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用1000~2000倍液喷雾。
六、唑胺菌酯(pyraneto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SYP-4155
(2)化学名称:甲基-N-[2-[[(1,4-二甲基-3-苯基-1H-苯基-5-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酯
2.来源
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杀菌剂,已经获得中国专利授权,申请了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专利。原药和20%唑胺菌酯悬浮剂已获得农业部农药临时登记,登记对象为黄瓜白粉病,是我国“十一五”农药创制的主要候选品种之一。
3.剂型 5%乳油、20%唑胺菌酯悬浮剂
4.作用
唑胺菌酯具有保护、治疗、内吸传导性。施药后30分钟以上降雨对20%唑胺菌酯悬浮剂的药效影响微弱,其耐雨水冲刷性较好。该药广谱性较强,对由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大多数植物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对黄瓜炭疽病、苹果腐烂病、番茄灰霉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等抑制效果优异。是一种呼吸抑制剂。
5.使用
5%乳油:在发病初期,防治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50~10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七、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Fandango
(2)化学名称:{2-[6-(2-氯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苯基}(5,6-二氢-1,4,2-二恶嗪-3-基)甲酮-O-甲基肟
(3)分子式:C21H16C1FN4O5;相对分子量:458.83
2.来源
由拜尔公司开发研制,2002年布莱顿植保会上介绍,2004年拜耳在英国获得氟嘧菌酯的首次登记,用于谷物。
3.性质
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熔点75℃。蒸气压6×10-10Pa(20℃)。水中溶解度2.29mg/L(20℃pH7)。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6~119天。
4.剂型 10%乳油(EC),其他剂型在研究中
5.作用
氟嘧菌酯应用期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如孢子萌发、芽管生长以及侵入叶部),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提供非常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但对孢子萌发的初期侵染最有效,因而具有优异的内吸活性,能被植物快速吸收,并能在叶部均匀地向顶部传递,故具有很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并且它还具有速效和持效期长双重特性,对作物具有很好的相容性,适当的加工剂型可进一步提高其通过角质层进入叶部的渗透作用;尽管它通过种子和根部的吸收能力较差,但用作种子处理剂时,对幼苗种传和土传病害具有很好的杀灭和持效作用,不过对大麦白粉病、网斑病等气传病害则效果差。
氟嘧菌酯同嘧菌酯及其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它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几乎对所有真菌(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类)均有很好的活性。尤其对马铃薯早疫病、蔬菜叶斑病等有优异防效,对马铃薯晚疫病、蔬菜霜霉病有很好的防效。
6.使用
主要用于茎叶喷雾和种子处理。10%氟嘧菌酯乳油,使用剂量通常为5~15g/亩。
10%乳油:防治马铃薯早疫病、蔬菜霜霉病15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禾谷类作物黑穗病、叶斑病、颖枯病、云纹病、褐斑病等,种子处理剂浓度为5~10mL/100kg种子,对种传和土传病害有优异防效。
八、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Acanto
(2)化学名称:(E)-3-甲氧基-2-{2-[6-(三氟甲基)-2-吡啶氧甲基]苯基}丙烯酸甲酯
(3)分子式:C18H16F3NO4;相对分子量:367.32
2.来源 啶氧菌酯是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3.剂型 25%悬浮剂
4.作用
啶氧菌酯为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它一旦被叶片吸收,就会在木质部中移动,随水流在运输系统中流动,它也在叶片表面的气相中流动并随着从气相中吸收进入叶片后又在木质部中流动。正是由于啶氧菌酯的内吸活性和熏蒸活性,因而施药后,有效成分能有效再分配及充分传递,因此啶氧菌酯比商品化的嘧菌酯和肟菌酯有更好的治疗活性。它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防治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主要用于防治麦类的叶部病害,如叶枯病、叶锈病、颖枯病、褐斑病和白粉病等。与现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对小麦叶枯、网斑病和云纹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
5.使用
用于茎叶喷雾。使用剂量为7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九、肟菌酯(trifloxy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Aprix、Compass、Consist、Dexter、Swift、Tega
(2)化学名称:(2Z)-2-甲氧基亚氨基-2-[2-[[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甲基]苯基]乙酸甲酯
(3)分子式:C20H19F3N2O4;相对分子量:408.37
2.来源
肟菌酯类杀菌剂是从天然产物Strobilurins作为杀菌剂先导化合物成功地开发的一类新的含氟杀菌剂。先正达公司研制,德国拜耳公司开发,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白色无臭固体,熔点72.9℃,沸点约312℃(285℃开始分解),蒸气压3.4×10-6Pa(25℃),在pH5水溶液中稳定,在pH7水溶液中DT50为11.4周。光解DT50为31.5小时(pH7,25℃)。
4.作用
具有高效、广谱、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向上内吸性,故耐雨水冲刷性能好、持效期长,因此被认为是第2代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也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与吗啉类、三唑类、苯胺基嘧啶类、苯基吡咯类、苯基酰胺类无交互抗性,对几乎所有真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和半知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并对白粉病、叶斑病有特效,对锈病、霜霉、立枯、苹果黑星病也有很好的活性,还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对作物安全,因其在土壤、水中可快速降解,故对环境安全。
5.剂型
单剂有7.5%、12.5%乳油,25%、45%干悬浮剂,25%、50%悬浮剂,45%、50%可湿性粉剂等。
拿敌稳: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5%肟菌酯,50%戊唑醇)。
6.使用
主要用于茎叶处理,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的病害类型,使用剂量不尽相同,通常使用剂量为13g(a.i.)/亩。
25%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用30~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麦类白粉病、锈病等用26.8~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十、烯肟菌酯(enestroburin)
1.名称
(1)其他名称:佳斯奇
(2)化学名称:(E)-2-[2-[[[[3-(4-氯苯基)-1-甲基丙烯-2-基]亚氨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3)分子式:C22H22ClNO4;相对分子量:399.87
2.来源
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1997年首次面向市场推出,也是国内开发的第一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是以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新型农药。
3.性质
原药外观为棕褐色黏稠状物,易溶于丙酮、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对光、热比较稳定。
4.剂型
单剂有25%烯肟菌酯乳油(佳斯奇);混剂有25%霜脲·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1∶1,商品名奇露),28%多菌灵·烯肟菌酯可湿性粉剂(21∶7,商品名巧适),18%氟环唑·烯肟菌酯悬浮剂(6∶12,商品名菌巧)。
5.作用
该药剂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毒性低,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也是抑制真菌线粒体的呼吸,通过与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Qo部位结合,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从而破坏病菌能量合成,起到杀菌作用。它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的发生与为害,与苯基酰胺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6.使用
25%乳油:防治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用25~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白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用26~53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及葡萄霜霉病等,用2000~3000倍液喷雾。
十一、烯肟菌胺(SYP-1620)
1.名称
(1)其他名称:高扑
(2)化学名称:N-甲基-2-[2-((((1-甲基-3-(2,6-二氯苯基)-2-亚丙烯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
(3)分子式:C21H21Cl2N3O3;相对分子量:434、6
2.来源
由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于2003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4年完成原药的临时登记,2009年获得正式登记。
3.性质
纯品为白色固体粉末或结晶,熔点:131℃~132℃。本品易溶于乙腈、丙酮、乙酸乙酯及二氯乙烷,在DMF和甲苯中有一定溶解度,在甲醇中溶解度约为2%,不溶于石油醚、正几烷等非极性有机溶剂及水。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本品不稳,在常温下稳定。
4.剂型
5%高扑乳油、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又叫爱可,由10%烯肟菌胺和10%戊唑醇组成)。
5.作用
杀菌谱广、活性高,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与环境相容性好,低毒,无致癌、致畸作用。属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药剂通过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Ⅲ(Cytbc1复合物)的结合,阻断电子由Cytbc1复合物流向Cytc,破坏真菌的ATP合成,从而起到抑制或杀死真菌的作用。它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白粉病、锈病防治效果卓越。可用于防治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番茄早疫病、梨黑星病、草莓白粉病、向日葵锈病等多种植物病害。同时,对作物生长性状和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提高产量。
6.使用
5%乳油:在发病初期,防治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用50~10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十二、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
1.名称
(1)化学名称:(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苯氧苯基)乙酰胺
(2)分子式:C18H19N2O3;相对分子量:313.35
2.来源
日本盐野义公司根据公司的异恶唑类化合物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于1993年在日本登记。
3.性质
纯品外观为白色固体,熔点87℃~89℃,相对密度1.27~1.30(20℃),蒸气压为1.8×10-5Pa(25℃),对热、酸、碱稳定,遇光有分解。
4.剂型 颗粒剂、可湿性粉剂等。
5.作用
一种新型广谱、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内吸活性杀菌剂。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防治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有特效。
6.使用
在稻瘟病未感染或发病初期使用量为100~130g(a.i.)/亩。
十三、肟醚菌胺(orysastrobin)
1.名称
(1)化学名称:(2E)-2-(甲氧亚氨基)-2-{2-[(3E,5E,6E)-S-(甲氧亚氨基)-4,6-二甲基-2,8-二氧杂-3,7-二氧杂壬-3,6-二烯-1-基]苯基}-N-甲基乙酰胺
(2)分子式:C18H25N5O5;相对分子量:391.42
2.来源 巴斯夫公司研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3.作用
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作用。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
十四、醚菌胺(dimoxystrobin)
1.名称
(1)其他名称:SSF-129、BAS505F、BAS505、Honor
(2)化学名称:(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α-(2,5-二甲基苯氧基)邻甲苯基]乙酰胺
(3)分子式:C19H22N2O3;相对分子量:326.39
2.性质
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熔点138.1℃~139.7℃,相对密度1.235kg/L(25℃),蒸气压为6×10-4Pa(25℃)。
3.剂型 颗粒剂、可湿性粉剂等
4.作用
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内吸活性。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l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防治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纹枯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