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其他类杀虫剂
一、吡虫啉
1.名称
(1)其他名称:灭虫精、咪蚜爱、蚜虱净、艾美乐、康福多、虱蚜清、虱必克
(2)化学名称:1-(6-氯-3-吡啶基甲基)-4,5-二氢-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
(3)分子式:C9H10C1N5O2;相对分子量:255.66
2.来源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无色晶体,有微弱气味,熔点143.8℃(晶体形式1),蒸气压0.2μPa(20℃),密度1.543(20℃),溶解度(g/L,20℃):水0.51、二氯甲烷50~100、异丙醇1~2、甲苯0.5~1、正乙烷<0.1,pH5~11稳定。
4.作用
吡虫啉是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并有触杀、胃毒作用。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是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的作用体,干扰害虫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无交互抗性问题,害虫接触药剂后,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如稻象甲、稻负泥虫、稻螟虫、潜叶蛾等也有效。但对线虫和红蜘蛛无效。可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甜菜、果树等作物。
5.剂型
2%、2.5%、5%、10%、20%、25%、70%可湿性粉剂,20%、10%、5%、6%、10%、12.5%、20%可溶性粉剂,1%、25%、35%、48%、60%悬浮剂,2.5%、15%、5%泡腾片剂,70%水分散粒剂,5%油剂,3%微乳剂。
6.使用 可用于种子处理、撒颗粒剂、喷雾和拌种
10%可湿性粉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可用8~12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黄瓜白粉虱可用10~20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苹果蚜虫可用2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梨木虱、桃蚜可用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茶树小绿叶蝉,可用2000~3000倍液喷雾。
70%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蚜,可用420~490g拌种100kg;防治高粱蚜可用700g加水1.5kg拌成糊状,再将100kg高粱种子倒入拌匀。
二、虫螨腈
1.名称
(1)其他名称:溴虫腈、除尽
(2)化学名称:4-溴-2-(4-氯苯基)-1-乙氧基甲基-5-三氟甲基吡咯-3-腈
(3)分子式:C15H11BrClF3N2O;相对分子量:407.616
2.来源 巴斯夫欧洲公司、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纯品为白色固体。熔点100℃~101℃,能溶于丙酮、乙醚、二甲亚砜、四氢呋喃、乙腈、醇类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4.作用
该药是新型吡咯类杀虫杀螨剂,具有胃毒及触杀作用,有一定的内吸作用,且有杀虫谱广、防效高、持效长、安全的特点,作用于昆虫体内细胞的线粒体上,通过昆虫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起作用,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向三磷酸腺苷(ATP)的转化。而三磷酸腺苷贮存细胞维持其生命机能所必需的能量。主要用于防治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螟、菜蚜、斑潜蝇、蓟马等多种蔬菜害虫。
5.剂型 10%悬浮剂,5%、10%乳油
6.使用
10%悬浮剂:防治花椰菜小菜幼虫用1000倍液喷雾;防治甜菜夜蛾幼虫用1200倍液喷雾;防治蔬菜苗期蚜虫、甘蓝夜蛾幼虫用2000倍液喷雾;防治西葫芦的B型烟粉虱、大白菜上的甜菜夜蛾在2龄幼虫期用1500倍液喷雾。
三、啶虫脒
1.名称
(1)其他名称:莫比朗、吡虫腈、乙虫脒、喜办蚜、傲蚜、压蚜、破蚜
(2)化学名称:(E)-N’-[(6-氯-3-吡啶基)甲基]-N(2)-氰基-N’-甲基乙酰胺
(3)分子式:C10H11ClN4;相对分子量:222.68
2.来源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外观为白色晶体,熔点101.0℃~103.3℃,蒸汽压>1.33×10-6Pa(25℃)。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200mg/L,能溶于丙酮、甲醇、乙醇、二氯甲烷、氯仿、乙腈、四氢呋喃等。在pH=7的水中稳定;pH=9时,于45℃逐渐水解,在日光下稳定。
4.作用
吡啶类化合物,与吡虫啉属同一系列,是一种新型杀虫剂,但它的杀虫谱比吡虫啉更广。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卓越的内吸活性。主要用于果树和蔬菜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以及缨翅目害虫(蓟马类)防治。由于啶虫脒作用机制与目前常用杀虫剂不同,所以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有抗性的害虫有特效。
5.剂型 20%可溶性粉剂、3%乳油、10%可湿性粉剂
6.使用
3%乳油:防治苹果蚜虫、桃蚜、柑橘潜叶蝇等,一般使用2000~3000倍液。防治黄瓜蚜虫可用40~5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10%可湿性粉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可用10~15g/亩兑水40~50kg喷雾。
四、吡蚜酮
1.名称
(1)其他名称:吡嗪酮
(2)化学名称:(E)-4,5-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嗪-2(2H)-酮
(3)分子式 C10H11N5O;相对分子量:217.23
2.来源
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吡啶杂环类杀虫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原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发现,并开发用于各类作物上的蚜虫、粉虱、叶蝉及各种飞虱的防治。现由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纯品为无色结晶体,熔点217℃,密度1.36(20℃),溶解性(g/L):水0.29(25℃),乙醇2.25(20℃),正乙烷<0.01。稳定性:对光、热稳定,弱酸弱碱条件下稳定。
4.作用
吡蚜酮是吡啶杂环类的杀虫剂的代表,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昆虫一旦接触该药剂,立即停止取食,产生“口针穿刺阻塞”效果,且该过程为不可逆的物理作用,通过实验室电穿透图像(EPG)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点滴、经口、注射(触杀、胃毒、体内传导)三种方式都会立即产生“口针阻塞作用”。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传导性,穿过植物的薄壁组织进入植物体内,在植物韧皮部和木质部内进行向顶端和向根的双向传导,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适用于蔬菜、稻田、棉花、果树等多种作物同翅目害虫的防治。
5.剂型 25%可湿性粉剂
6.使用
防治蔬菜蚜虫、温室粉虱,可用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蚜虫、烟粉虱可用20~30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茶小绿叶蝉可用50g/亩兑水40~50kg喷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