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 结果与分析
6.2.4.1 物种组成
陕西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已知两栖爬行动物共27种(表6-11),分隶2纲4目11科23属。其中两栖动物7种,隶属1目3科5属;爬行动物20种,隶属3目8科18属,分别占陕西省两栖动物(26种)、爬行动物(53种)(宋鸣涛,2003)总种数的26.92%和37.74%。
表6-11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
续表
注:1:亚热带气候区(海拔700~900m);2:山地暖温带气候区(海拔900~1400m);3:山地温带气候区(海拔1400m以上)。△:中国特有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
表6-11 表明,在两栖动物中,依在野外所遇见的频次看,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等为该地区常见类群。隆肛蛙、泽蛙也较常见,而饰纹姬蛙和北方狭口蛙比较少见。
在爬行动物中,龟鳖目2种,占本区爬行纲种数(20种)的10.0%;蜥蜴目5种,占25.0%;蛇目13种,占65.0%。在蛇目中,游蛇科11种,占蛇目种数的84.62%;蝰科2种,占15.38%。依在野外遇见频次看,该区爬行动物优势种群有多疣壁虎、蝘蜓、北草蜥、王锦蛇、虎斑游蛇、玉斑锦蛇、黑眉锦蛇、黑脊蛇、乌游蛇、秦岭蝮和菜花烙铁头等。
综观上述,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主要特征为:①两栖动物的蛙科(2属)和爬行动物的游蛇科(9属)是构成该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主体。其次为爬行动物的蝰科和蜥蜴科(各为2属),其余均为单科单属单种或单科单属多种的种类;②含种数较多的科依次为:两栖动物的蛙科(4种);爬行动物的游蛇科(11种)、蜥蜴科(2种)以及蝰科(2种),其余则均为单科单属和单种。
6.2.4.2 区系分析
1)两栖动物
从表6-11可知,新开岭自然保护区7种两栖动物中,属东洋界3种,占该区两栖动物7种的42.86%,占陕西省东洋界总种数的18.75%;属古北界1种,占该区两栖动物7种的14.29%,占陕西省古北界总种数的25.0%;广布种3种,占该区两栖动物种数的42.86%,占陕西省广布种总种数的60.0%(表6-12)。在东洋界成分中,华中区2种(秦岭雨蛙、隆肛蛙),华中-华南区1种(泽蛙),分别各占该区东洋界成分的66.67%和33.33%;而分别占陕西省各成分的28.57%和33.33%;在古北界成分中,华北区1种(北方狭口蛙),占该区古北界成分的100.0%;占陕西省华北区成分的33.33%(表6-12)。从以上分析知,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的华中区和华中-华南区成分为主,其次为华北区成分。同时,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成分中东洋界与广布种成分相当,而缺少典型的古北界种类。如果稍加分析即可发现这种现象的形成似与该保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南坡东段,这里自然成为南北动物迁移的通道,因而东洋界种类与广布种相近比例的分布特征就不难解释了。该区缺乏古北界种类似可说明这里是两栖动物东洋界与古北界区系成分渗透的分界线。
表6-12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种数同陕西省两栖动物区系种数比较
2)爬行动物
如表6-11所示,新开岭自然保护区20种爬行动物中,属东洋界13种,占该区爬行动物种数的65.0%,占陕西省东洋界总种数的46.43%,处于优势地位;古北种4种,占本区爬行动物总种数的20.0%,占陕西省古北种的30.77%;广布种3种(乌龟、鳖、赤链蛇),占本区爬行动物总种数的15.0%,占陕西省广布种的50.0%(表6-13)。在东洋界成分中,华中区和华中-华南区共有种类最多,分别是7种和6种,分别占本区东洋种的53.85%和46.15%,而华中区、华中-华南区成分则分别占陕西省的87.5%和66.67%(表6-13)。在古北界成分中,华北区3种,占陕西省古北界成分的33.33%。从以上可知,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主要以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区和华中区以及古北界的华北区种类为主,另有极少的广布种种类分布。
表6-13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区系种数同陕西省爬行动物区系种数比较
综上所述,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具有下列特征:①东洋界区系成分占明显优势。其中,两栖动物区系主要以华中区和华中-华南区成分为主,其次为华北区成分;爬行动物区系则以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区和华中区以及古北界的华北区种类为主,另有极少的广布种种类分布。可见东洋界区系成分是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主体,其中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分布型在本区的渗透较为明显,只有极少数种类的古北界种类分布于该区。这种现象与秦岭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所表现的特征大致吻合,也明显体现出位于秦岭东段的该区可能是两栖爬行动物区系渗透性比较典型的显著特征;②复杂性和多样性。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类型为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在分布的11个科中,主要包括了2种类型的地理成分:即北方全北界特有科和南方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科。因此,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中科的组成主要为南方亚热带代表科,而北方型中只有全北种为中心的极少数类群。在种的地理成分表现上,复杂多样,多种区系成分汇集,主要包括了北方型、东南热带-亚热带型、少数南中国型等类型的地理成分,表现出北方型种类虽少,但大多数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古北界的种类;在南方各分布类型中,东南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最主要的地位。其中,华中-华南区成分是其主要成分,其次是华中区成分。因而,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季风区南部华中区、西部高原亚区的划分是恰当的(张荣祖,1979);③从以古北界为分布中心的广布种中如黑斑蛙、中国林蛙、北草蜥、赤链蛇、黑眉锦蛇、虎斑颈槽游蛇等的分布现象似可看出,该区可能是秦岭东段两栖爬行动物南北渗透的一条通道。
6.2.4.3 地理分布
1)垂直分布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处于秦岭南坡东段,地质资源丰富,地质景观品位独特,山势巍峨雄伟,风光旖旎多姿,形成于大约1亿年前的南秦岭构造带的造山运动。峡谷嶂谷地质遗迹以岩溶峡谷地貌为主体,兼有多级瀑布、多期溶洞、不同类型的岩溶泉及典型平移走滑断裂构造地质遗迹等。在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的影响下,植被垂直带较为明显。具体大致为:海拔700~15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500m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与植被垂直带相关联,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垂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受制于两栖动物对生境具有较高选择性的特点,两栖类的垂直分布是不平衡的,且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爬行动物则相对来讲,垂直分布的宽度要比两栖动物大些。其原因主要是因各类群或物种发生扩散所需的地理生态环境条件、亲缘关系远近的不同以及海拔高度不同而导致自然条件的较大差异而形成的。具体分布表现为:海拔900m以下两栖爬行动物种类、数量较多,离居民区、农田愈近,两栖、爬行动物种类亦较多,低海拔居民区附近常可见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黑斑蛙、泽蛙、隆肛蛙、多疣壁虎、北草蜥、蝘蜓,赤链蛇、黑眉锦蛇、翠青蛇、虎斑颈槽游蛇等分布较广。其中,虎斑颈槽游蛇可能是优势种。秦岭蝮、菜花烙铁头分布比较广,从海拔735~1575m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
一般来讲,两栖、爬行动物区系随水热、土壤、植被、人类社会因素等自然要素发生较为深刻的地带性变化。在垂直分布方面,受制于大陆性结构类型系统的影响,其垂直分布唯每种动物的居群(种群)所代表的区系成分而有所变化(表6-14)。
表6-14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各区系成分在不同垂直高度范围内的分布
*占本区各区系成分的百分比。
表6-14中,不同垂直高度范围内,两栖类中东洋种和广布种均占较大优势。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渐升,东洋界和广布种成分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明显缺少古北界的区系成分,广布种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爬行类中,古北界种和广布种占较大优势,东洋界种次之。随海拔高度的递增,各种区系成分均表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也许是两栖爬行动物对垂直梯度变化的一种适应与应答。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性质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以各垂直带分布的物种数及遇见个体数为指标,并进行以下的指标统计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标(H')采用Shannon-Wiener:H'=-nP,Pi;Pielou指数进行计算式中i为物种的个体数量与所有物种总数之比均匀度指标采用指数(J)进行计算:J=H'/Hmax,Hmax为log2S,S为物种数;优势度指标采用优势指数C进行计算:
,同上;相似性指数:D=
,a为样本A中的种数,b为样本B中的种数,c为样本A、B中共有的种数。即可得出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水平上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性质(表6-15)。
表6-15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范围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及多样性
表6-15可见,海拔较高生境种类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较低,普遍的特征是以广布种(两栖类)和少数东洋界成分(爬行类)习见;低海拔区间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为丰富,主要的特征是东洋界种尤为丰富,动物区系成分的主体主要是:两栖动物区系主要以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区、华中区成分为主;爬行动物区系则以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区、西南区以及华北区为主;中海拔区间处于过渡状态,无论是物种多样性指数,还是均匀度指数大致均处于过渡状态,表现出较强的地理成分渗透的性质。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低海拔区间虽然物种的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但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均匀度指数却没有中海拔区间的高,可能的原因是低海拔区域人为活动干扰较为频繁所致。
2)水平分布
水平上的分布主要体现在生境的异质性方面。具体为:限于两栖类的生物学特性,两栖类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河流、溪流附近以及水田、中海拔以下的森林内。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地处丹江各支流的中上游区域,多属山溪型河道,加上本区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较强的影响,中海拔以下森林生态系统及农田生态系统实质上均为两栖动物分布的集中区域。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内的任意生境中,尤以石堆、草丛等环境为多。比如地栖或半水栖的如游蛇科的部分种类;陆栖的如蝰科中的烙铁头属及蝮属的一些种类以及蜥蜴目的全部等。针对不同生境来讲,一般次生林、农田生境中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及多度大于原生林生境。在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主要生境见表6-16。
表6-16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分布
6.2.4.4 珍稀濒危性分析以及重要物种描述
1)珍稀濒危性分析
表6-16显示,在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中没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分布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22种(表6-16),占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在陕西省有分布42种中总数的52.38%;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3种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秦岭蝮(Agkistrodon halys qinlingensis),占陕西省重点保护两栖爬行动物12种中的25%。中国特有物种4种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隆肛蛙(Pana quadranus),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秦岭蝮(Agkistrodon halys qinlingensis),占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种289种(张荣祖,1999)的1.38%。由此可见,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在秦岭和陕西省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很有可能是秦岭东段两栖爬行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尤其是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隆肛蛙(Paa quadranus)等物种在该区的局域性分布,显示出这些物种在整个秦岭山区有“孤岛式”分布格局的空间效应,因此,保护好这片森林生态系统愈加显得迫切和重要。
2)重要物种描述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
中国林蛙分类上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我国特有野生动物。在外形上,冬眠期典型体色为黑褐色,少数为土黄色,夹杂黑斑,背部有倒“V”形,四肢有环行黑斑。雌性腹部黄色,并存云状淡红色斑纹,或浅灰色斑纹。雄性腹部白色,夹杂黑斑,夏季体色为浅灰色或土黄色,腹面为白色。体侧及体背皮肤有疣突。
中国林蛙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南等的16个省区,在陕西基本广泛分布于秦岭山脉。通常栖息在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里,是典型森林蛙种。其主要生境是: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300~2300m。常于山地灌丛、田野沟边、山溪旁、草丛中活动,以夜间更为活跃。虽然该物种分布较广,但是由于它的经济价值大,雌蛙输卵管可干制名贵的“蛤蟆油”,导致人类过度利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另一个威胁中国林蛙生存的因素是天然林面积的不断减少,破坏了林蛙的生境,使其分布区缩小。目前尚无专门保护中国林蛙的保护区。
王锦蛇Elaphe carinata(Gunther)
王锦蛇在分类上隶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成体粗壮。背面黑色,混杂黄色花斑;头背棕黄色,因鳞缘和鳞沟黑色而形成呈“王”字斑纹;腹面黄色,腹鳞后缘有黑斑。幼体背面灰橄榄色,枕后有一短黑色纵纹,腹面肉红色。成体和幼体在体色、斑纹方面很不相同,易误认为它种。
王锦蛇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300~2300m,我国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青藏区都有分布。在秦岭王锦蛇常于山地灌丛、田野沟边、山溪旁、草丛中活动,以夜间更为活跃。
王锦蛇目前是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但未被列入保护对象。在秦岭其野生状态数量仅次于黑眉锦蛇,属陕西省重点保护物种。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
乌梢蛇的分类地位与王锦蛇相同,分布区也与王锦蛇重叠。乌梢蛇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东南和西南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垂直分布宽度为50~1570m。关于乌梢蛇的国外分布区未见报道,该物种属中国特有种。乌梢蛇是主要的药用动物资源,存在过渡利用问题,陕西省已经将其列为省级保护动物。
秦岭蝮Askistrodon qinlingensis Song
秦岭蝮在分类上隶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蝰科,蝮亚科。成体体全长60cm左右。头呈卵圆形;因鼻间鳞及前额鳞外缘光滑而使吻棱不显著;鼻间鳞近四边形,粗短;额鳞短,长略大于宽;下三枚额鳞较小;背鳞鳞棱较弱,中部不形成结节状膨大,背鳞列为21(19)-21(19)-15(17);腹鳞加尾下鳞187~215,平均204.5枚。在鼻孔与眼之间有颊窝。头部背面黄褐色,有一“A”形深棕色斑;躯干部背面暗黄褐色,具棕色波状横斑59~66(平均61.8)条;在眼上方具有两侧未镶细黑边的灰白色“眉纹”,向后与同色纵纹相延续;从口角至尾中段有一灰白色纵纹位于背腹鳞交界处。
生活于秦岭海拔1250-2100m地形起伏较大的中高山地,多见于岩石空隙、杂草茂盛的灌木丛处,行动缓慢。食鼠、蜥蜴、其他蛇类、蛙、鲵、鱼等。卵胎生。5~7月交配,8~9月产仔,每产2~10仔。是秦岭的特有物种。
秦岭蝮数量多、分布广、毒性强,但由于其可以入药,长期以来被人类利用,资源量有所减少。当务之急是查清种群数量,有限制地合理利用。
6.2.4.5 主要调查结论
(1)陕西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已知两栖爬行动物共27种(表6-16),分隶2纲4目11科23属。其中两栖动物7种,隶属1目3科5属;爬行动物20种,隶属3目8科18属,分别占陕西省两栖动物(26种)、爬行动物(53种)(宋鸣涛,2003)总种数的26.92%和37.74%。在区系组成上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两栖动物的蛙科(2属)和爬行动物的游蛇科(9属)是构成该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主体。其次为爬行动物的蝰科和蜥蜴科(各为2属),其余均为单科单属单种或单科单属多种的种类;②含种数较多的科依次为:两栖动物的蛙科(4种);爬行动物的游蛇科(11种)、蜥蜴科(2种)以及蝰科(2种),其余则均为单科单属和单种。
(2)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具有下列特征:①东洋界区系成分是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主体,其中东南亚-亚热带分布型在本区的渗透较为明显,只有极少数种类的古北界种类分布于该区;②复杂性和多样性。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类型为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科的组成主要为南方亚热带代表科,而北方型中只有全北种为中心的极少数类群。在种的地理成分表现上,复杂多样,多种区系成分汇集,主要包括了北方型、东南热带-亚热带型、少数南中国型等类型的地理成分,表现出北方型种类虽少,但大多数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古北界的种类;在南方各分布类型中,东南热带-亚热带成分占最主要的地位。其中,华中-华南区成分是其主要成分,其次是华中区成分。因而,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季风区南部华中区、西部高原亚区的划分是恰当的;③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可能是秦岭东段两栖爬行动物南北渗透的一条通道;④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无论在水平分布,还是垂直分布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
6.2.4.6 资源保护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保护区建设,完善保护管理机制,最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与保护,以保证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保护工作能长期稳定地进行。
(2)启动保护区物种监测项目。利用3年的时间,对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本底进行全面调查,弄清不同季节两栖爬行动物群落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一些关键物种开展专项研究,确立它们的保护地位。
(3)鉴于该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以后保护区的进一步发展,必要的研究是必需的,而且也是迫切的。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思路进行考虑:两栖爬行动物在保护区内及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分布格局;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生态、生理研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两栖类爬行动物种群的监测;两栖爬行动物保护生物学及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4)加快保护区内的生态恢复,维持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的各种干扰,使保护区能够为两栖爬行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繁衍环境。
(5)加强保护区与社区间的合作,扩大宣传教育,争取更多的社区人群能够参与到保护工程中来。
(6)待条件成熟时,可建立两栖爬行动物繁育中心,用作保存一些关键种的基因库,同时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