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兽类资源现状

兽类资源现状

时间:2023-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开岭自然保护区气候温和湿润,低海拔区域植被增加了亚热带成分,但大多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属丘陵山地,境内峻峰、陡崖交相辉映的独特地貌及丰富多样的植被为林麝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造成新开岭保护区林麝的种群数量下降和栖息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这点与国内其他分布区一样。随着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完善,林麝的生存环境将会有所保障,可促使其种群尽快得以恢复。

6.4.3 兽类资源现状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气候温和湿润,低海拔区域植被增加了亚热带成分,但大多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覆盖度较高,约为90%左右。良好的栖息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依据兽类的特有性、稀有性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特点,对它们的资源状况分别论述。

6.4.3.1 中国特有种资源现状

据调查,除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林麝、洮州绒鼠和苛岚绒鼠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区域和食虫目分布于低海拔区域外,其余8种分布较广,几乎遍布于全保护区范围内。16种特有种(表6-30)中,以啮齿目的种类最多,有8种;其次食虫目的种类4种。从这些物种之间的多度比较看,林麝和黄河鼠兔的数量最少;其次为林猬、南蝠(Ia io)、复齿鼯鼠、甘肃仓鼠(Canusmys canus)、洮州绒鼠、秦岭鼢鼠(Myospalax rufescens)和小麂,其余7种的种群数量较为丰富。

表6-30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兽类及其相对丰盛度

img62

物种相对丰盛度数量等级:稀少(+)、数量较多(++)、数量多(+++)。

6.4.3.2 国家重点保护兽类资源现状

1)总体概况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7种(表6-31),虽然分布范围在区内较广,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逐步加大,各种动物的栖息范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种群数量亦较少。就它们之间的现有种群数量进行比较,斑羚的数量相对较多,鬣羚和青鼬的数量次之,林麝已十分稀少,其余3种已难见到。据访问调查,黑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已经无人发现,2004年前在保护区的新开岭至大丁家湾一带还有豹的活动踪迹,之后,也已消失。

表6-31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兽类与相对丰盛度

img63

物种相对丰盛度数量等级:稀少(+)、数量较多(++)、数量多(+++);已经消失(-)。

2)3种珍稀有蹄类的资源现状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berezovskii

林麝有较广泛的栖息生境,分布最高海拔可至3400~3550m的林区。其在陕西境内主要栖息于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多岩石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等生境中。

林麝对栖息生境具有选择性。据资料记载,在四川盆地西北缘,林麝在原生针阔混交林中密度最高,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之,灌木林中很稀少,人工林中未发现其活动(王会志等,1988)。杨奇森等(1989)对四川白玉县林麝生境选择的调查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郭建等(2001)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对林麝生境选择研究中发现,在夏季,林麝主要活动于海拔3400~3550m的竹林边缘。在广西千家洞保护区中,林麝冬季主要栖息于海拔900m以上的乔木林和灌木林中(唐继荣,2000)。林麝性情孤独,除繁殖期外,均单独活动,各自占有自己的领域。领域范围据资料记载,川西为10hm2(高耀亭,1986),舟山海岛为2.8~7.7hm2(盛和林等,1990)。

林麝的食性极为广泛,所食植物以木本植物鲜枝嫩叶为主,也吃草本植物的心叶,但很少吃禾本科植物的绿色部分(盛和林等,1992)。

林麝主要分布于中国。国内分布在陕西的秦巴山区、甘肃榆中、六盘山、河南西部、湖南、湖北、安徽、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东部、广东及广西西北地区等。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属丘陵山地,境内峻峰、陡崖交相辉映的独特地貌及丰富多样的植被为林麝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历史上林麝在该区内几乎分布于全境,但数量相对陕西凤县的较少。此次采用路线法进行调查,得出平均密度仅为(0.08±0.03)只/km2,资源量为(61±14)只。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海拔1100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带,如陶家锅厂和牛角湾。

新中国成立后,林麝分布区在逐步萎缩,数量也下降得非常快,部分省区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绝迹或接近绝迹,曾被认为林麝资源非常丰富的四川、青海、西藏南部、云南和陕西南部等地,情况也是岌岌可危(高耀亭,1986)。据统计,为获取一只雄性成体的麝香囊,要杀死3~5只(盛和林等,2002)。麝科动物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其分布区中密度大大下降,分布范围也明显缩小了。现在我国幸存的野生麝可能只有20世纪60年代的5%左右(盛和林,1996;盛和林等,2002)。凤县是陕西省林麝分布数量最高的地区,从其1985~2005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种群密度已从(2.49±0.37)只/km2下降至0.72只/km2(江廷安,1997;胡忠军等,2005),与盛和林等的结论相符。造成新开岭保护区林麝的种群数量下降和栖息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这点与国内其他分布区一样。

据与商南相邻的丹凤县统计,1970~1975年,每年林麝皮张收购数量约200余张。这不仅说明当地群众对其资源的破坏性,也反映出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属林麝较为适宜的栖息地之一。随着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完善,林麝的生存环境将会有所保障,可促使其种群尽快得以恢复。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milneedwardsi和斑羚Naemorhedus goral caudatus

保护区内岭梁纵横,沟壑交错,山势巍峨,呈峻峰、陡崖的地貌,为鬣羚和斑羚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鬣羚和斑羚喜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带多岩石的地方。据调查,保护区内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为杨家山、羊角寨、大丁家湾和新开岭一带。以上这些区域植被状况恢复较好,交通不便,人为干扰较小,因此,成为它们的主要栖息繁衍之地。经初步调查和估算,鬣羚和斑羚的种群密度分别为(0.43±0.12)只/km2和(0.54±0.14)只/km2

3)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科研、经济价值的动物资源现状

国家林业局在2000年颁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区分布的兽类中,有24种被收录,隶属5目13科23属,占兽类总种数的36.51%。

从表6-32可知,这些物种在保护区内分布范围较广,但由于各自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和自身资源量的差异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不同,造成它们实际分布范围(包括水平与垂直分布)和资源量的差异。据调查,除狼和赤狐在近年来已经难以见到外,有9种动物的种群数量比较稀少且部分种类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仍处于急速下降趋势,包括豪猪、黄鼬、艾鼬(Mustela eversmanni)、花面狸、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豹猫、小麂、狍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资源量相对较多的有4种,除草兔外,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社鼠几乎全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涉及的物种。

表6-32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三有”动物与相对丰盛度

img64

续表

img65

注:数量稀少(+)、数量较多(++)、数量多(+++)3个等级;已经消失(-)。

6.4.3.3 有危害的兽类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兽类如草兔、岩松鼠、猪獾、野猪等在农耕地带活动时有盗食农作物、偷食家畜家禽(如黄鼬)和伤人的现象;也有部分兽类如秦岭鼢鼠、苛岚绒鼠等危害林木及其幼苗,还有一些疫源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传播疫病。它们给保护区内的居民及部分林木造成一些危害。

表6-33是对主要害兽的危害程度进行的估计。事实上,大多数鼠类造成的直接危害远较花面狸、野猪等兽类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兽类的益害往往随季节而异,只要正确掌握了这些兽类的生态习性,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表6-33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主要有害兽类的危害情况

img66

注:“+”危害轻微,“++”危害中度,“+++”危害严重

6.4.3.4 保护区内兽类的珍稀濒危状况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濒危等级划分参照了1991年版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根据中国的国情,使用了野生绝迹(Ex)、国内绝迹(Et)、濒危(V)、稀有(R)和未定(I)共6个等级(汪松,1998)。“濒危”指野生种群已经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易危”是指野生种群已明显下降,若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势必成为“濒危”者,或因近似某“濒危”物种,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该“濒危”物种的生存;“稀有”指从分类定名以来,迄今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记录,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不是人为的因素;“未定”指情况不甚明了,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已经属于或疑为“濒危”或“易危”者(汪松,1998)。《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汪松等,2004)是主要依据2004年IUCN对物种的评价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而编写的。

从表6-34可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卷)收录10种,其中,濒危(E)种2种,易危物种(V) 8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兽纲)收录30种,其中,极危(CR)1种,濒危(EN)4种,易危(VU)17种,近危(NT)8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物种5种,附录Ⅱ的物种3种,附录Ⅲ的物种1种。以上兽类共计30种,占该区兽类总种数的47.62%,占秦岭54种受威胁兽类的55.56%。

综合表6-31和表6-32,可以发现林麝、小麂、鼩鼹(Uropsilus soricipes)、长吻鼹(Talpa longirostris)、复齿鼯鼠、南蝠和林猬既是特有物种又是受胁物种,如果这些兽类在中国灭绝,就意味着在地球上的消失,保护这些兽类是新开岭自然保护区乃至中国应负的责任。

导致保护区兽类的珍稀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每一种此类动物而言,具有各自的独特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历史遗留下人类经济活动不同程度的干扰或现在正在形成的人类经济活动干扰,造成珍稀濒危动物栖息地的缩小或丧失、或者直接干扰其种群异常的扩散行为,这些均是造成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②此类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特点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分布于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动物,多数种为少种属动物,而且对自然环境反应比较敏感,相对而言对环境适应的应变能力相对要弱一些。因此,一旦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要素发生扰动,其种群受到的影响也是较强的,导致的直接后果将是分布格局的改变以及种群数量的波动;③不同物种地理分布的差异,也是影响物种动态的直接原因。

表6-34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内兽类的珍稀濒危状况

img67

续表

img68

6.4.3.5 新开岭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保护的兽类

据调查结果,结合该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下列物种应列入新开岭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兽类。它们是:

(1)在兽类区系及系统进化中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兽类,如食虫目和翼手目的物种。保护区内富有原始的食虫目种类,且大多数为特有种,这充分显示了秦岭山地兽类区系组成的残遗性和古老性,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2)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但数量较少的兽类。如鼯鼠科的2种、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Felis bengalensi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

(3)虽对农林业能造成一定的危害,但作为兽类多样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且资源数量相对较少的物种。如豪猪(Hystrix hodgsoni)、黄鼬(Mustela sibirica)等。

(4)以往资料中有记载,但调查时未发现任何活动痕迹的国家级保护物种或重要经济物种。近些年来,有些物种的数量在国内大幅度下降,这点在新开岭保护区内也不例外,如豹(Panthera pard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水獭(Lutra lutra)、狼(Canis lupus)和赤狐(Vulpes vulpe)等已不易见到或已消失。此次虽将它们列入分布名录中,但还有待于今后调查中进一步核实。

(5)以往资料中有记载,但近20年来在保护区及秦岭未见到的物种。如豺(Cuon alpinu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ashtoni)等,有待于保护区以后工作中做进一步的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