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芹菜灰霉病

芹菜灰霉病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症  状 苗期发病,多从幼苗根茎部发病,呈水浸状坏死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植株的心叶或下部有伤口的叶片、叶柄或枯黄衰弱外叶先发病,初为水浸状,后病部软化、腐烂或萎蔫,长出灰色霉层。发病适宜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易发病。保护地内河南从12月至翌年3月发病,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2~4月发病。保护地栽培及时放风排湿,发现病株及时摘除病叶。

芹菜灰霉病

症  状 苗期发病,多从幼苗根茎部发病,呈水浸状坏死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植株的心叶或下部有伤口的叶片、叶柄或枯黄衰弱外叶先发病,初为水浸状,后病部软化、腐烂或萎蔫,长出灰色霉层。

img12

芹菜灰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病  原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症状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翌春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发病适宜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易发病。保护地内河南从12月至翌年3月发病,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2~4月发病。早春低温寡照、阴雨天多,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长期低温高湿,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徒长或长势过差,光照不足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与非伞形花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肥浇水,促其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保护地栽培及时放风排湿,发现病株及时摘除病叶。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情及时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腐霉利·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0%嘧霉胺·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福美双·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尘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5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做好病情调查,田间病情开始后要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5%啶菌 img13 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剂1 000~1 5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保护地栽培,发病初期,采用10%腐霉利烟剂300~450克/亩,或3%噻菌灵烟雾剂200~300克/亩,或20%腐霉利·百菌清烟剂200~300克/亩,或15%百菌清·异菌脲烟剂200~300克/亩。粉尘法,于傍晚喷撒10%氟吗啉粉尘剂1千克/亩+5%百菌清粉尘剂1千克/亩,视病情隔7~10天1次。也可采用1.5%福美双·异菌脲粉尘剂1~2千克/亩,或26.5%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尘剂1千克/亩,或3.5%百菌清粉尘剂+10%腐霉利粉尘剂喷粉1~2千克/亩,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