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菌核病
症 状 本病主要为害茎根部,最初病部为黄褐色水渍状,逐渐扩展至整个根茎部,使其腐烂或沿叶帮向上发展引起烂帮和烂叶,最后植株萎蔫死亡。保护地内湿度偏高时病部产生浓密絮状菌丝团,后期转变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莴苣菌核病发病初期症状
莴苣菌核病发病后期症状
病 原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内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北方地区3~4月气温回升到5~20℃,只要土壤湿润,菌核就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菌核形成和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0℃和10℃左右,土壤湿润时发病重,空气湿度达85%以上病害发生重,上海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菌核病主要发生在3~6月和9~11月,成株期发病最重。连作地块,低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雨水较多,雨后田间易积水,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偏施氮肥徒长或旺长等易发病。
防治方法 轮作倒茬。合理种植,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保护地适时放风排湿,促进植株生长。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进行50~60厘米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萌发或子囊盘不能出土。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情及时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800~1 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6%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保护地栽培,可采用10%百菌清·腐霉利烟剂250~300克/亩,或10%腐霉利烟剂250~300克/亩熏一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