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莴苣灰霉病

莴苣灰霉病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症  状 苗期发病时受害茎、叶呈水浸状腐烂。成株发病,一般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初呈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而呈褐色。病叶基部呈红褐色病斑,形状、大小不等。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内越冬。保护地栽培,可以用3%噻菌灵烟雾剂200~300克/亩,或10%腐霉利烟剂300~450克/亩,20%腐霉利·百菌清烟剂200~300克/亩,15%百菌清·异菌脲烟剂200~300克/亩傍晚熏烟,视病情隔7~10天熏1次。

莴苣灰霉病

img47

莴苣灰霉病叶片发病症状

症  状 苗期发病时受害茎、叶呈水浸状腐烂。成株发病,一般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初呈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后扩大而呈褐色。病叶基部呈红褐色病斑,形状、大小不等。茎基部被害状与叶柄基部相似,严重时,从基部向上溃烂,地上部茎叶凋萎,整株死亡。潮湿环境下,病部生出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天气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霉层由白变灰变绿。

病  原 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内越冬。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也可通过不腐熟的沤肥或浇水扩散。上海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3~7月和9~11月。植株叶面有水滴,植株有伤口、衰弱易染病,特别是春末夏初,受较高温度影响或早春受低温侵袭后,植株生长衰弱,相对湿度达94%以上,保护地栽培放风不及时,通风换气不良,种植密度过大,缺肥缺水,经常大水漫灌等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健康株留种。加强管理,增加通风,尽量降低空气湿度。一旦发现病株、病叶,小心地清除,放入塑料袋内带出棚外销毁处理。合理施肥浇水,保护地栽培及时放风排湿,小水勤浇,不可经常大水漫灌。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或30%异菌脲·环己锌乳油900~1 2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丙烷脒水剂1 000~1 5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啶菌 img48 唑乳油1 000~2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30%福美双·嘧霉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保护地栽培,可以用3%噻菌灵烟雾剂200~300克/亩,或10%腐霉利烟剂300~450克/亩,20%腐霉利·百菌清烟剂200~300克/亩,15%百菌清·异菌脲烟剂200~300克/亩傍晚熏烟,视病情隔7~10天熏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