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防治莴笋霜霉病最好的杀菌剂

防治莴笋霜霉病最好的杀菌剂

时间:2024-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开始叶面出现水浸状小点,逐渐发展为淡黄色近圆形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干枯、死亡。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孢子囊,借助风雨、气流、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孢子萌发适温为6~10℃,侵染适温为15~17℃,低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田间病株较多时要加强防治。

莴笋霜霉病

症  状 全国所有种植区几乎都有发生,严重时大量叶片枯黄、坏死,削弱植株的长势,引起减产。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从幼苗至成株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发生较重。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开始叶面出现水浸状小点,逐渐发展为淡黄色近圆形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或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后来病斑颜色转为黄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可长出稀疏的霜状霉层。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干枯、死亡

img60

莴笋霜霉病叶片发病初期症状

img61

莴笋霜霉病叶背发病初期症状

img62

莴笋霜霉病叶片发病后期症状

img63

莴笋霜霉病叶背发病后期症状

病  原 莴笋盘梗霉(Bremia lactucae),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孢子囊,借助风雨、气流、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孢子萌发适温为6~10℃,侵染适温为15~17℃,低温高湿是发病的必要条件。浙江及其他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3~5月和10~11月。一般栽植过密,田间通透性差,春、秋季阴雨连绵,雨后易积水,经常大水漫灌,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生长势较弱,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植株徒长或旺长,均可诱发病害引起流行。

img64

莴笋霜霉病田间发病症状

防治方法 与非菊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合理密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和平整畦面以利排水降湿,小水勤浇;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耕晒田。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情后及时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5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57%烯酰吗啉·丙森锌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或35%烯酰吗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76%丙森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0%唑菌胺酯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或25%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 500倍液,或25%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田间病株较多时要加强防治。发病普遍时,可采用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或687.5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 200倍液,或60%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66.8%丙森锌·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呋酰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或69%代森锰锌·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或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5~7天喷1次。

保护地栽培,可用10%百菌清烟剂300~400克/亩,或45%百菌清烟剂200克/亩+10%霜脲氰烟剂200克/亩,或15%百菌清·甲霜灵烟剂250克/亩熏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