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 梨黑星病为害梨的叶片、叶柄、果实、果柄、花柄、芽、新梢等部位,从落花期到果实成熟期均可为害。芽最早发病。春季芽萌发后,芽鳞片伸长的基部白色部分出现小黑色斑点,以后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被害的芽、鳞片,毛多不脱落,严重时芽鳞开裂枯死。
叶片感病,多在叶背主侧脉上。初为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斑点,后在病斑上产生黑霉,呈放射状。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可蔓延到全叶,最终导致叶片脱落。叶柄、花柄、花序及果柄上受害,症状大体一致,开始在柄上出现小黑点或椭圆形点,逐渐扩大,并产生黑色霉层,病部凹陷,易早期落叶。
果实受害,前期的果面产生淡褐色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5~10毫米,表面产生黑霉,病部停止生长,随着果实增大,病部凹陷,木栓化,龟裂。严重时,果呈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部果肉变硬,味苦,果实易早落。果实生长到中后期,果面病斑上的黑霉常被雨水冲掉,病部也常被其他杂菌腐生,长出粉红或灰白的霉状物。果实后期受害,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霉层很少,果实不畸形。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小病斑,边缘不整齐,多呈芒状,无霉层,采收后如经短期高温高湿,则病斑扩大,并长出大量黑色霉层。新梢受害,嫩梢基部初呈黄褐色,最后使嫩梢枯死。
新梢受害,多由病芽发出的新梢基部向上蔓延所致,病梢上布满黑霉。后期病部皮层开裂,病部向上扩展可使叶柄变黑。其上的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不易脱落,或脱落而呈干橛。
【发病规律】 梨黑星病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梢、病叶和芽鳞内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或由菌丝形成的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作为初侵染源,经风雨传播,以菌丝在枝梢病部或芽鳞内越冬的,翌年梢芽基部最先发病和继续扩大侵染。3—9月都可侵染为害。潜育期长短与温度和叶龄有关。一般潜育期14~25天。幼叶潜育期短。展叶1个月的叶片不感病。天气干燥也不易侵染。
梨黑星病在各地的发生期,因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辽宁省,病芽梢多在5月中旬左右开始出现,出现前后相差20天左右,叶、果多在6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为发病盛期。
梨黑星病的发生流行与病源密度和室湿多雨有密切关系。在春雨多而早、夏季阴雨连绵的年份,往往病害大流行,树冠郁蔽、地势低洼、通风不良和树势衰弱的梨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秋季清扫落叶,收集病果,集中烧毁。结合冬剪,剪除病、枯枝。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芽梢。生长期随时摘除病花簇、病叶、病果、病梢,消灭传染中心,防止病菌增殖和蔓延。
(2)喷药保护。谢花后喷一次62.25%仙生600倍液,隔12~15天重复一次。以后如果发现少量病枝叶,及时剪除,如果发病较多,则用大生M-45 800倍液与仙生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相隔半个月。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
【为害症状】 梨黑斑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及新梢。幼嫩的叶片最早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圆形、黑色的斑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后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有时微显淡紫色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病斑较多时可连接成片,病叶畸形,早期脱落。成叶发病后,病斑较大,直径可达2厘米左右,同样有轮纹和黑色霉状物。叶柄及新梢受害,其上的病斑初呈黑色、椭圆形、稍凹陷,后扩展成长圆形或纺锤形,凹陷较深,呈淡褐色,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常产生裂缝。
果实受害,幼果先在果面上生成一至数个黑色圆形针头大的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有黑色霉状物。由于病健部发育不均,果实长大时,果面发生龟裂,裂隙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也会产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
成长果实感病时,其前期症状与幼果相同,但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而落果。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成为大病斑,甚至会使全果变成淡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的霉层。
新梢上的病斑,早期黑色,椭圆形,稍凹陷,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更明显,淡褐色,病部与健部分界处常产生裂缝。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芽、病枝梢、病叶、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充分湿度下萌发,穿破寄主表皮,或经过气孔、皮孔侵入寄主组织,引起初次侵染。以后新老病斑上又不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而发生再侵染。
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嫩叶极易受害。6—7月如遇多雨,更易流行。若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修剪不合理,以及梨网蝽、蚜虫等为害猖獗,造成树势衰弱、都可诱发此病。
温度和降雨量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28℃,12℃以下、36℃以上停止侵染。
树势强弱、树龄大小与发病关系很密切。地势低洼的果园,或通风透光不良,或缺肥以及偏施氮肥的梨树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园工作。在秋末和春季梨树发芽前彻底清扫落叶病果,结合修剪,清除树上病枝梢等,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可在果园内间作绿肥,或增施有机肥料,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采用合理修剪,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减轻发病;往年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梨园,冬季修剪宜重,增进树冠间的通风透光,以减少病菌来源。对于低洼地、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
(3)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剪除病梢,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在梨树发芽前喷0.3%~0.5%五氯酚钠与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液,杀死枝干上的越冬病菌。因此病危害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在落花后至梅雨结束前进行喷药保护,喷药的次数要多一些,每隔15天喷一次。梨树谢花后喷一次62.25%的仙生药液600倍,过半个月再喷一次,根据病情,用大生M-45 800~1 000倍液与仙生600倍液交替使用。
【为害症状】 梨轮纹病主要为害梨树枝干和果实,也为害叶片。
枝干发病,从皮孔侵入,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痣状褐色突起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扁圆形暗褐色病斑,直径10毫米左右。第二年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以后,病部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周围逐渐翘起,有时病斑可脱落。向外扩展后,再形成凹陷且周围翘起的病斑连年扩展,形成不规则轮纹状。如果树上病斑密集,则使树皮表面极为粗糙。病斑一般限于树皮表面层,在弱树上有时可深达木质部。果实染病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坏死斑,有时有明显的红褐色至黑褐色同心轮纹。病部组织软腐,但不凹陷,病斑逐渐扩大,随后在中部皮层下产生黑褐色菌丝团,并逐渐产生散乱突起小黑粒点,使病部呈灰黑色。发病果十几天可全部腐烂,皮破伤后溢出茶褐色黏液,常常有酸臭味,最后烂果可干缩,由于病果充满深色菌丝并在表层长满黑点而变成黑色僵果。病果在冷库贮藏后,病斑周围颜色变深,形成黑褐色至黑色的宽边。一个果实上,通常有1~2个病斑,多的可达数十个,病斑直径为2~5厘米。叶片发病比较少见。叶片发病以叶缘较多,初为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候有轮纹,以后逐渐扩大,病斑内形成深浅不同的灰白色同心轮纹,一般0.5~1.5厘米,严重时病斑可扩大到叶片的一半,引起叶片早落。
【发病规律】 病菌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左右开始散发分生孢子,4月中旬散发量增多,5—7月散发量最多。4—10月孢子器遇雨可散发分生孢子。在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降雨量在10毫米时,孢子可大量发生,随风雨传播,传播距离10~20米左右。病菌孢子落在树干或果面上,萌发后经皮孔侵入。侵入的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一般是在幼嫩组织侵入,到条件适宜时才扩展发病。新梢部位7月开始出现新病斑,当年基本上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到第二、三年才大量散发分生孢子,第四年产生很少。枝干上的病斑每年春季和秋季有两次扩展高峰。夏季高温干旱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果实生长期均可感病,以5—7月最多。每次降雨后都有一些果实被侵染。被侵染果实至成熟时或在贮藏期间才明显表现症状。侵染叶片上多从5月开始,6—7月发病最多。
果实上的轮纹病与生长前期的降雨早晚、次数、雨量等关系十分密切。降雨早,次数多,雨量多,发病则重;反之,发病则较轻。
【防治方法】
(1)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轮纹病属弱寄生菌,果树树体强健,病菌为害明显减轻。所以应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平衡施肥,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
(2)减少病源。轮纹病果实发病的病源来自枝干病部,因此,减少和防治枝干病斑是防治此病的关键。第一是建园时选择无病苗木;第二是生长季节发现病叶、病梢、病果及时摘除;第三是搞好冬季清园消毒工作,春季萌芽前刮除病皮和枝干病斑,并涂消毒药液如20%浓碱水或石硫合剂溶液,彻底扫除病枝、叶、果并烧毁。严格萌芽前消毒,消毒药为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0.3%~0.5%的五氯酚钠。
(3)生长季节药物防治。谢花后喷一次62.25%的仙生600倍液,隔12~15天重复一次,以后每半个月喷一次80%的大生M-45 800倍液,与仙生交替使用。5—7月还可用36%特菌唑1 500倍液或果病一次净或50%灭菌丹400倍液或多福锰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梨果采前喷一次灭菌丹加代森锌,有利于防止果实贮藏期发病。
(4)采前及采后处理。采前20天左右喷一次内吸性杀菌剂,或采果后使用内吸性药剂处理果实,以降低贮藏期的烂果率。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乙膦铝原粉700倍液,8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可用于采前喷药;90%乙膦铝原粉700倍液可用于采后处理,并可预防其他贮藏期病害。
(5)果实套袋。疏果后先喷一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后用纸袋将果实套上,也可有效预防果实轮纹病的发生。
梨炭疽病又称苦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使果实腐烂、早落,影响产量。
【为害症状】 果实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病。发病初期,果面出现针头大小的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颜色也逐渐加深,病部软腐下陷,病斑表面颜色深浅交错,具有明显同心轮纹。病斑表皮下有许多褐色隆起小粒点,后变黑色,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有时排列成同心轮纹状。在温暖潮湿环境条件下,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涌出一层粉红色黏质物,此为分生孢子团块。随着病斑的继续扩大,病部腐烂入果肉直到果心,使果肉变褐色,有苦味。果肉腐烂常呈圆锥形。严重时,可使果实全部腐烂,引起落果,或在枝条上干缩成僵果。
炭疽病多发生枯枝现象,一般在生长衰弱的枝条上,起初形成圆形深褐色小斑,以后发展成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中部干缩凹陷,病部皮层与木质部逐渐枯死而呈深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僵果上、病果或病枝上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多以越冬病菌为中心出现病果,然后向下呈伞状扩展蔓延,有分片集中现象。经初次侵染发病的果实可再次侵染,一年内可多次侵染,直到果实采收。
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雨水多少、树势强弱有密切关系。4—5月雨水多,侵染早;6—7月阴雨连绵,发病加重,排水不良的果园,低洼地势,土壤黏重,都能加重病害的发生。树势弱、日灼严重、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和通风透光不良的梨园则病重。
【防治方法】
(1)严格清园消毒,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越冬病源。
(2)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雨季及时排水。合理修剪,通风透光,及时中耕除草,加强病虫害防治。
(3)药剂防治。果实发病季节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等喷施。
(4)果实套袋。在套袋之前,喷一次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羊胡子。
【为害症状】 侵染梨的幼嫩部分。幼叶、幼叶柄、幼果及幼果柄、幼苗等都可发病。叶片发病,初期在正面发生针尖大小橙黄色小斑点,数量不等,逐渐扩大,直径可达4~8毫米。扩大后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外为浅绿黄转为红色。叶正面病斑中央密生许多橙红色小粒点,是性孢子器。性孢子器内产生许多性孢子。性孢子随孢口溢出的蜜汁流出口外,经昆虫传播到异性的孢子器上,与受精丝结合受精,形成双核菌丝体。之后病斑正面中部变为黑褐色,双核菌丝体向叶背发展隆起形成锈子器(枝、叶柄上病斑向外发展),长出灰黄色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开裂,散出黄色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病斑逐渐变黑,叶片上病斑较多时可引起早期落叶。锈孢子飞往桧柏上越夏、越冬,不再侵染梨树。锈病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
【发病规律】 一年发生1代,在两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锈孢子在桧柏的嫩叶、嫩梢上越夏、越冬。翌年2月或3月出现红褐色至紫色楔状小瘤,这是冬孢子角。3月中、下旬冬孢子角成熟,吸水胶化成橙黄色突起,产生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并在担子角上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飞散,飞行距离可达2.5~5千米。在梨树上产生侵染丝,气温达15℃左右侵染为害,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15℃时,在有水情况下只要1小时即可侵入。温度升高,侵入加快。从梨叶展叶20天内易遭侵染,叶龄25天以后,侵染较难。即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发病盛期。侵入后潜伏期6~10天,病斑出现后约1个月产生锈子器,形成锈孢子飞往桧柏上越夏、越冬。
病害的轻重与桧柏等的多少、距离远近有关,尤其距梨树栽培区1.5~3.5千米范围内的桧柏等关系最大。在有桧柏等存在的条件下,病害流行受气候因素等影响。病菌一般只能侵害幼嫩组织。当梨萌发、幼叶初展时,如正值天气多雨,温度适宜时,冬孢子萌发,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阴雨连绵时,发病严重。同时风力强弱和风向也影响孢子和梨树的接触。
冬孢子成熟程度与温度变化关系密切,一般在3月上中旬气温高,冬孢子成熟早。冬孢子膨胀萌发需要雨水,如冬孢子成熟后,梨树还没有发芽,此时雨水多,则梨树感染机会少,而至梨树发芽展叶后雨水多,冬孢子大量萌发,则锈病发生严重。所以,2—3月的气温和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雨水,是影响当年梨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1)减少中间寄主。梨锈病必须经转主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有无桧柏等中间寄主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故新建梨园周围不要有桧柏,在不必栽桧柏的地方,彻底砍除果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
(2)药物防治。3—4月勤检查,发现叶片上出现有橙黄色病斑时开始喷药,用1 000倍液的粉锈宁防治效果较好。过半个月若有新病斑,再重喷一次。梨锈病只要喷1~2次药则可完全治愈。还可用62.25%仙生600倍液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边缘明显,以后逐渐扩大。发生严重的叶片,病斑可达数十个,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大病斑。病斑后期中部呈灰白色,密生黑色小点,周围褐色,外层黑色,病叶易脱落。病斑后期产生密集的小黑点,为再次侵染源。有时也为害果实,症状与病叶相似,后随果实发育,病斑稍凹陷,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落叶病部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新叶上。当环境适宜时,分生孢子发芽侵入叶片,引起初次侵染。初次侵染后,病斑上可产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4—7月多雨潮湿产生更多。树势衰弱和排水不良的环境,褐斑病发病严重,造成大量落叶。
【防治方法】
(1)严格冬季清园消毒。
(2)秋季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病源。
(3)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雨后注意排水,降低果园湿度,防止病害发展蔓延。
(4)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剪除病梢,集中烧毁。
(5)药剂防治。梨树谢花后喷一次62.25%的仙生600倍液,过半个月再喷一次,以毒杀越冬病菌及孢子。以后每隔15天左右视病情变化,用大生M-45 800~1 000倍液与仙生600倍液交替使用。采收前一个月单用大生M-45。如果无以上两种药剂,可单独用其中一种。也可单独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的特菌唑1 500倍液,或果病灵700倍液防治。
【为害症状】 梨树腐烂病又名臭皮病。发病部位主要在主枝上,主干和小枝上发病较少。大枝的向阳面及枝杈部容易发病。发病初期病部稍隆起,水渍状,红褐色至暗褐色。用手指按压,病部稍下陷,并有红褐色汁液流出,具有酒糟味。在抗病的品种上发病,病斑不规则,扩展比较缓慢,很少扩展成环绕整个枝干的,病变一般限于皮层,形成层不致被害。但在衰弱的感病品种上发病,病部可深达木质部,破坏形成层,在病健交界处发生裂缝,病部表面布满黑色小粒点。春季盛发,夏季停止扩展,秋季再次出现高峰,冬季发病停滞。该病主要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弱树、老树、冻害等有利该病发生。当病斑环绕整个主枝时,主枝即死亡,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死树和毁园。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的形式在病组织上越冬,春天形成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造成新的侵染。春季是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最快的时期,秋季次之。由于病原菌的寄生性较弱,侵染和繁殖一般发生在生长活力低或近死亡的组织上。水肥管理得当、生长势旺盛、结构良好的树发病轻,反之发病较重。弱树或感病品种上的表层溃疡,在梨树生长期往往穿过周皮,扩展到周围活树皮上,造成发病。一般多在晚秋和早春往健树皮上扩展,形成春、秋两次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①合理负载,适当留果,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加强水肥管理,尤其应注意有机肥的施用和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维持树体良好的生长势。②发病较重的果园,于春季发芽前全树喷洒40%福美砷100倍液,或30%腐烂敌100倍液。③药剂防治。可用5%菌毒清水剂100倍、2%农抗120的20倍液、843康复剂等进行防治。④冬季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减少病菌生存的场所;树干涂白,防止冻害。
梨干枯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可以造成树皮腐烂枯死,树干裂开造成死枝、死树,进而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苗木和结果的树枝干树皮。苗木发病,在茎干树皮表面开始出现污褐色圆形斑点,微具水渍状,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褐色病斑,病部逐渐凹陷,病健交界处发生裂缝。在病斑表面长出许多黑色小点粒,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成年梨树主干及分枝都能受害,严重时病部下陷,树皮折裂、翘起,露出木质引起死枝或死树。发生在日本梨上的干枯病可以为害当年生结果枝,初期在果枝基部产生红褐色斑,并向四周扩散,可使短果枝上的花枯死而变黑,向四周扩展到环缢病斑,则上部枯死。在发育枝上形成溃疡斑,幼树多在接近地面3~6厘米处发病,树皮变黑,逐渐环缢树干造成幼树死亡。
本病与干腐病在发病的初、中期不易区分开,最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症状大体区别是:干枯病的病斑扩展较缓慢,病斑多呈方形或椭圆形,而干腐病上下方向扩展较快,病斑多呈梭形或长条形,色泽也较深,略带黑色。如果用刀片轻轻削去病皮表层,用放大镜观察,干枯病菌的一个子座内,仅有一个黄色白点。
【发病规律】 梨干枯病以多年生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上越冬。春天遇雨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高温条件下,侵入的病菌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越冬的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又能继续扩展,6月气温较高,病斑扩展更快,高温利于病害发生。土层瘠薄的山地或砂质土壤、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施肥不足、生长势衰弱、通风不良的梨园发病均较重。
【防治方法】
(1)苗木检验。病害可以通过苗木传播,因此所调运的苗木,必须经过严格检验,有病苗木禁止调运。新建园时,要严格选用健康苗木栽植,严防病苗进入果园。
(2)加强栽培管理。对生长衰弱的梨树,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或枯枝,集中烧毁,并喷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保护枝干。果园内应开深沟,经常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展。
(3)药剂防治。发病的苗木要在发病初期刮除病斑,用402抗菌剂100倍液消毒,伤口涂波尔多液保护;也可用刀纵向划几条,然后涂刷402抗菌剂50倍液。在苗木生长期,喷1∶2∶20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苗木发病初期,应及时刮除病斑。刮除后用402抗菌剂100倍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液保护。刮除发病部分最好在早春进行,也可以在生长期随时进行。病斑必须刮得彻底,否则老病斑容易重新发病。同时,防治要早,若病斑长得很多,扩展又很深时,不但对树体损伤大,花工多,而且大病斑不及小病斑容易刮彻底,防病效果较差。此外,也可不刮除发病部位,只刮除枝干外部的粗皮,然后在发病部位涂刷较浓的杀菌剂。每隔10~15天再涂刷1~2次。涂刷药剂可用抗菌剂402的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
梨小叶病在我国各梨产区均呈零星发生,在个别沙漏地或土壤瘠薄的山地上偶有成片发生的。发生小叶病以后,枝条抗寒性差,芽体不能正常萌发生长,树体生长势降低。
【为害症状】 梨小叶病是缺锌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轻度缺锌时,只在外部新梢叶片上表现脉间组织失绿。叶脉表现绿色。叶片微微变窄,极易和缺铁、缺锰失绿混淆,遮阴状态下的叶片甚至不表现任何症状。中度缺锌时,叶片明显变窄缩小,叶片不平展,黄化也进一步加剧。叶芽萌发晚,花序上雄蕊、柱头枯死。只有在严重缺锌时才形成典型的小叶症状。在新梢上小叶簇生,小叶上有时有杂色斑。发生小叶病的新梢上芽体小,不能萌发,甚至剪除小叶病梢后,长出的幼新梢上仍发生小叶病。
【发病规律】 在植物体内,锌的吸收与促进芽体萌发生长的酶的形成有关,同时与铁的吸收也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认为,叶片中锌的含量应在25毫克/千克以上。中性土壤中定植的梨树,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不发生小叶病。在土壤较重、管理不当,或自然含锌比较贫乏或含过量磷和钙的条件下,梨小叶病发生较重;连年丰产,施用大量速效有机肥,特别是速效磷肥施硼过量也能导致小叶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①改土施肥,每年进行开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这是防止发生小叶病的最根本措施。②丰产园注意平衡施肥,特别注意磷、钾、钙肥的施用不能过量。③发病的园片和单株,冬剪时剪除病枝,芽前喷施80~100倍硫酸锌1次,能防止小叶再次形成。
【为害症状】 梨缩果病是由缺硼引发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不同品种对缺硼的耐受能力不同,不同品种上的缩果症状差异也很大。发病初期果肉出现水渍状病斑,渐变褐色,果肉呈海绵状木栓化,味淡,微苦,果面青色凹陷,豆粒大病斑,后期变褐,干枯硬化,是缺硼的症状。发生严重的单株自幼果期就显现症状,果实上形成的数个凹陷病斑,严重影响果实的发育,最终形成猴头果。中轻度发生的不影响果实的正常膨大,在果实生长的后期出现数个深绿色凹陷斑,随果实的发育凹陷加剧,最终导致果实表面凹凸不平,斑下组织极少变褐或木栓化。
【发病规律】 在偏酸性土壤中,硼供给较充分,甚至达到为害水平,在碱性土壤中硼元素被固定。因此,缩果病在偏碱性土壤的梨产区发生较重。另外,硼元素的吸收与土壤湿度有关,过湿或过干都影响到梨树对硼元素的吸收。因此,在干旱贫瘠的山坡地和低洼地容易发生缩果病。
【防治方法】 ①适当的肥水管理,干旱年份注意及时浇水,涝地注意及时排涝,维持适中的土壤水分状况,保证梨树正常发育。②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③叶面喷硼元素。对有缺硼症状的单株和园片,从幼果开始,每隔7~10天喷施300倍硼酸溶液,连喷2~3次,一般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结合春季施肥,根据植株的大小和缺硼程度,单株根施100~150克硼酸。
【为害症状】 梨黄叶病是指盐碱地区梨树因缺铁而发生的花叶病,缺铁性黄叶病又叫黄化病、白叶病等。梨叶发病后叶脉绿色而叶脉间为黄色,严重的叶片呈黄白色,叶片幼嫩而薄。往往是一株树、一片果园梨树幼嫩新梢变黄或变黄白色,枝条细弱,节间拉长,叶、条为黄绿色。有的是一棵树的一部分表现黄白,严重时叶片出现锈褐色坏死斑,发生在叶缘处较多,但其他部位也发生叶坏死,以新梢嫩尖的叶片表现突出。发生黄叶病的树开花很少,坐果更少。枝条叶比较软,不充实。
【发病规律】 黄叶病抽梢期开始发病,以新梢尖端发病最重。幼苗发病也以尖端发病较重,茎部老叶较轻,病重的果园自展叶期开始直到采收,黄叶或白叶颜色都不改变,6—7月为发病盛期。缺铁程度小的梨园,进入雨季多有好转,一般干旱年份发病较重。有的果园叶片虽未达到黄叶、白叶的严重程度,但由于缺少可吸收性铁离子,很多梨园叶色淡绿,色较鲜嫩,叶肉薄而叶片和枝条软弱。凡有缺铁性黄叶病的梨园,附近如有桃园或苹果园,也大多表现黄叶病。因为叶绿素的形成过程中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由于盐碱地土壤盐基使可溶性二价铁变为不溶性的三价铁,沉淀在土壤里不易被梨树吸收,叶绿素形成受阻而出现黄叶病。
【防治方法】 ①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间作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②发病严重的果园可喷施硫酸亚铁300倍液或硫酸铜0.25千克、硫酸亚铁0.25千克和石灰0.6千克,混合溶于水中,喷施有效期可达1个月。③在缺铁严重果园,每亩施250~500千克熟石膏,可以改变缺铁状况。
【为害症状】 此病多为害老叶,也可为害新梢。发生在叶背面,初期病斑为白色霉状小点,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白色粉斑,大小不一,继续扩展至全叶,整个叶片背面被白色霉斑覆盖。病斑上产生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外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的正面组织初呈黄绿色至黄色不规则的病斑,严重时病叶萎缩、变褐、枯死或脱落。后期在白色粉状物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及黏附在枝梢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病菌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飞散到梨叶上,于7月开始初次侵染,8月出现病叶,8—9月为发病盛期。当年老熟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成熟的分生孢子脱落飞散到梨叶上,分生孢子芽管从气孔侵入叶肉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发育繁殖。匍匐于叶面上的菌丝,再形成分生孢子,使病害不再扩大,直到重新产生闭囊壳越冬。
雨季易发病,晚秋为害较重。一般在偏施氮肥梨园发病重,密植、低洼的梨园,通风透差,排水不良,易发白粉病。
【防治方法】 ①清扫落叶:秋季应彻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减少病菌初次侵染来源。②梨树发芽前,喷布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③生长期发病严重的梨园,喷布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2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50%硫悬浮剂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防治效果均良好。
梨白纹羽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在南方梨区酸性土壤果园易发生此病,成年树、幼树、幼苗均可发病,严重者导致树体死亡。
【发病症状】 地上部主要表现为树势衰弱、新梢短,发芽迟,叶片小且色浅,后期叶片变黄焦枯,树体很快死亡。刨出根部可见根毛腐朽,根部覆盖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层,有时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绒布状物,菌丝层上密生深褐色茸毛,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壳。后期病根皮层腐烂,木质朽枯,栓皮呈鞘状套于根外,皮下组织有时产生黑色核状物,腐烂根部散发出蘑菇味道。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菌或菌丝层在病根上或土壤中生存,通过带菌的根和土壤向外扩展蔓延。带菌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该菌寄主种类多,栽培管理粗放或杂草丛生的果园易发病,尤其夏秋季进入高温多雨季节,酸性土壤、树势衰弱果园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发现树上枝叶生长不正常,应扒开根颈部和大根土壤检查病部,并剪除病根,用100倍波尔多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消毒。如病部分散,可用0.5%~1%硫酸铜水溶液灌根消毒。或刨开土层,露出根部,用50%代森铵水剂灌根,每株500毫升,然后覆土。
(2)加强栽培管理,疏松土壤,增施有机肥,及时排除积水,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力。
(3)尽早刨除已枯死或枯萎的梨树(苗),集中烧毁病残根,并对发病的树(苗)穴用50%代森锌水剂250倍液或硫酸铜100倍液灌药杀菌,或另换无病新土。
(4)苗木出圃时,严格淘汰感病苗木,对疑病苗木用2%石灰水,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 000倍液浸泡苗木10~15分钟,水洗后再行栽植。
(5)不要在砍伐的林地和新毁的果树地育苗和栽植,如确需用作梨树用地,应深翻、晒土,种3~4年其他农作物后再栽梨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